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1/8/12 14:58:47
摘要:中医系统论是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系统规律的学说。是以经典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科学进行研究和发展而形成的,既是系统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分支学科,又是现代中医学新兴的理论学科。1980年钱学森提出,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强调了中医的系统论思想及其价值。祝世讷对中医系统论的研究作了开创性工作,1985年发表《创立中医系统论与中医系统工程》一文,同年正式开讲“中医系统学”课程,1989年出版专著《系统中医学导论》,1990年又出版《中医系统论》,初步建立起中医系统论的理论框架。祝世讷的研究认为,在医学的发展中有“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不同思路,中医思路是系统论的,中医理论包含丰富的系统论思想,堪称现代系统论的一种雏形,系统论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中医特色的实质或核心,但它还不就是现代系统论,要用现代系统科学来研究和提高,发展为具有现代水平的中医系统论。中医系统论将建立起完备的理论体系,已提出的理论主要有: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等。中医系统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系统规律,它的进一步发展将建立起医学系统论和医学系
查看全文 [ 576字 ]
作者:祝世讷编著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ISBN:750672532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2-2-1字数:575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是关于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的专著。中医系统论与工程学是现代中医学的新兴学科,是中医与现代系统科学的交叉学科,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该学科的形成发展、基本内容和具体应用。该书以介绍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阐述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
最近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不少牵涉到中医系统论的内容,有表示支持的,也有提建议和意见的,这是好事情,表明中医系统论受到了大家的重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对中医系统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在此就以下两个观点,提出我的看法,并希望与同道进一步商榷。 观点一:“系统论永远是系统论,不会成为中医的理论之一,只能认为中医的整体观符合系统论的精神是科学的,而不能认为中医就是系统论,系统论就是中
像海鸟一样喜欢“在森林中栖息,在沙洲上走动,在江湖上飞翔,啄食泥鳅小鱼,与群鸟随行而居,自由自在地生活”。中医也经历过“热烈浮躁”的年代,有很多好心人想帮助中医,拿出“大鱼大肉”款待中医,一会儿中医系统论,一会儿中医控制论,一会儿中医相对论,看起来很“丰盛”,但对中医来说“油太大”,既不太可口又难以消化,其实只要中医人觉得整体观“好看”,阴阳五行“好听”,辨证论治“好用”,用这些能治好病就是硬道
能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与哲学进行分离而遵循自身规律前进。应该说,中医学发展到今天这种状态,并非是中医发展的初衷,而是时代使然。 中医的整体观念在不断发展中具有了系统论思维的特征,已高于古代整体论的水平,为此有人将中医的整体观念称为中医系统论思维。但是,由于中医系统论思维并没有冲破古代整体论思维的束缚,仍然带有古代整体论思维的烙印,所以中医的系统论思维与现代系统论思维存在着时代差距,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至死亡。这一切都要求ICU护士素质要高,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应急应变的工作能力,以保证抢救患者的质量。从ICU本身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来看,它有一套严格而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本文根据系统论方法的原理[2],探讨系统方法论整体化原则、动态化原则、最优化原则在ICU护理工作中的指导应用。 所谓系统论方法,是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去研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认识活动及实践活
流,而巨群体尽可能与外界沟通,接受外界信息;⑥允许群体成员之间有信念的冲突和不一致,但成员彼此应相互尊重,在群体中形成一种相互讨论、学习的机制,以使群体成员最终达到一致的目的。总之,中药材GAP实施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应树立这个观点,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综合地分析问题,集思广益,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并使之能持续地发展下去。作者:黄璐琦崔光红戴汝为:中药材GAP实施的复杂系统论<
什么是系统?所谓系统,是指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结构组成模式。将这种模式抽象出来作为指导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世界观,就是系统论[1]。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特定性能的整体。由于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系统论更重视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重视系统功能对系统结构的影响。预防医学的“预”字有两层含义,一是“
【摘要】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临床流行病学与中医学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方法方面思维方式上的相似性。认为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应用于中医学研究,将开拓中医研究方法新领域,丰富中医研究方法新内容。关键词临床流行病学中医学系统科学Combinationofclinicalepidemiology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asedonsystemsscienceZho
伤寒传变淆讹。症端错杂。且肃杀之气。最为毒烈医者不能博古衡今。漫投汤剂。鲜不夭枉。致令愤激之说。以不服药为中医。岂其然哉。惟正气实而邪气轻者。或可俟其经尽而愈。若正气虚而邪气重者。非按法施治。何由得痊。譬如人溺洪涛。命在呼吸。不为援手。而听其自渡。恐全活者几希矣。《伤寒括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冯某年四十许。素质本虚。更患暑邪。脉极虚大而数。近人至。舌绛目赤。面色戴阳。头汗淋漓。目直视而昏。余曰。病原暑邪未透。但真元虚极。医甚棘手。当先固其元。急用四逆加人参汤。益以龙骨、牡蛎。佐以胆汁、童溺。用地浆水一杯为引。浓煎候冷。徐徐投之。服下一时许。口敛神定。目能转动。但大渴舌燥。暑象毕呈。令食西瓜。神气顿觉清。爽。次日再诊。脉象稍敛。有根而数。减去一至。为立竹叶石膏汤。服二剂。身能起而口能言。
某妪年五十许。从石门抵杭。时当仲秋。途次劳顿。感受风露。微有寒热。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胀痛不食。乃阳明湿郁化火。津液不能濡布。肠胃传导失职。治以宣化通府。方用桔梗、杏仁、黄芩、藿香、郁金、蔻壳、山栀、生枳实、元明粉、加白蜜。一剂而诸恙皆愈。《一得集》
李荔翁年近花甲。宿患痰火。累年医治。不能除根。去岁余用轻清之品。治之而愈。今春晚膳毕。正与诸孙嬉戏。忽觉右半身麻木不仁。少顷舌本连头俱麻。急来召余诊之。右三部脉俱洪大而数。左关尺脉劲滑利。余谓痰火上升。阻遏脉络所致。先刺两手曲池、少商、出血。方用羚羊角、桑叶、钓藤、橘红、川贝、石菖蒲、郁金、天竺黄、远志、神砂、茯神、竹茹、竹沥等一剂而愈。次日再诊。脉平人安。乃用宁神和中略佐化痰。以善其后。乃郎今年
毕佐廷甲申。冬患伤风。误服辛热表药。遂病咳嗽。缠绵不愈。至次年二三月。燥咳无痰。音哑色夭。喉中渐烂。色白不肿。至夏六月。不起床矣。方延余诊。历阅前方。寒热温燥杂投。脉象弦细而数。身发潮热。面色时赤时白。余曰。病本可治。但误于药太甚耳。此症初起。本属伤风小恙、误服麻、桂、干姜。大辛大热之品。风火益炽。肺金受燥。至春令发升之际。少阳之木火上升。是以津枯音哑。而更助之以燥药。则火土躁烈。夏令火旺而金益受
忠翁孙媳。亦患头痛。嘱余诊之。其脉浮取颇大。而沉按无力。两尺尤甚。左关略兼弦数。余曰。此属肝血内虚。奇经失荣养之司。病虽在上。而根源实在于下。其所以头痛者。督脉上循于巅顶也。药须补下。即内经上病治下之法也。用四物加杞子、山药、杜仲、续断、苁蓉、阿胶、鹿角霜、金樱子、石斛、菊花等数剂而愈。此两症亦一虚一实之对证也。《一得集》
定海西门外某。从沪上来。感受暑邪。热毒蕴结。身热如炽。大渴引饮。脉象洪数实大。舌苔黄浓浊腻。泄泻日百余次。粒米不进。症已垂危。就诊于余。余谓暑热毒邪。结于阳明。幸而大泻。邪有出路。不然肠腐胃烂。早已死矣。症虽危而无妨。但不可用止截之药。乃遵喻氏通因通用之法。方用黄连五钱。黄芩四钱。生甘草三钱。银花五钱、鲜竹叶一握。鲜荷叶一片。生大黄五钱。元明粉三钱。花粉四钱。作地浆水煎服。一剂而泻大减。次日仅泻数
广东盐大使汪公。回杭途次。偶感微邪。又加忿怒。遂致喘逆倚息不卧。余因治桑观察之症。乘便召诊。其息甚促。音不接续。面色黧黑。中有油光。脉浮部豁大。中部空芤。沉部细弱。不相联贯。余曰。此症邪少虚多。勿误用表散。进二加龙牡汤二剂而安。《一得集》
金姓子。年二十。患时毒喉痹。初起微寒。继即壮热神昏。两手搐搦。至六七日。医用普济消毒饮法。不效。后闻丁姓喉症。为余治愈。来延余诊。脉左右六部俱浑浑然。软而无力。至数模糊。神识不清。喉痹肿连上。其色鲜赤。舌苔赤而起刺。余曰。此症甚危。恐难奏效。姑且按病施治。然或有变端。莫以余言之不预也。盖脉本不治。闭脱之象已见。乃处大剂清火解毒之方。如犀角、羚羊角、连翘、山栀、石膏、银花、鲜石斛、芦根、金汁、人中黄
宁人郑姓子。甫七岁。患哮吼症。脉形俱实。结喉两旁。青筋突起如笔管。喉中作牛马声。此系果饵杂进。痰浊壅塞。始用苏子降气汤加减。服六七剂。不效。余思病重药轻。遂以苏梗八钱。易本方之苏子。余药分量加重。连服三剂。青筋隐而不露。脉亦和软。鸣声不作矣。凡治病。虽用药不误。而分量不足。药不及病。往往不效。《一得集》
张姓妇。盛夏生产半月。患暑热症。口渴目赤。头面身体。暑疡栉比。几无孔隙。召余诊之。脉一息七八至。浮沉皆洪滑。为立竹叶石膏汤。妇翁村学究也。执产后宜温之说。见余。方用石膏一两。以为孟浪。余知其意。以金匮用竹皮大丸之法。曲为详解。并以石膏质重而气清。最能清热。乃彼格不能入。另延他医。迎合疏方。三日而毕命。闻死后有鲜血从口鼻出。不终朝而皮肉腐矣。《一得集》
武林丁松翁三世兄。患风热喉痈。初起觉微寒。旋即发热。阅三日喉关之内小舌两旁。如有物梗塞。至五六日脓成痛甚。始患喉内两旁。双发喉痈。先延他医治之。处以辛凉疏风轻剂。至七八日乃召余诊。脉之寸关二部浮数。两尺虚软无力。余谓症属风热上壅。须以清火解毒为主。幸前方无误。脉象清爽。症虽危而可安。但勿求速效。走入歧路。致增跋涉耳。松翁深以为然。乃用羚羊角、石膏、知母、银花、僵蚕、薄荷、竹茹、青黛、山栀等清化上焦
定海陈姓妇。年四十许。患气喘倚息不得卧。延余诊之。面色光亮。两颧发赤。舌上无胎。其脉浮部空大。沉部细如蛛丝。寻之若失。余出谓其女曰。此症甚危。决不能治。因再三求方。遂勉写医案曰。阴虚于下。格阳于上。面色戴阳。脉象无根。真元将绝。若大汗一出。顷刻阴阳脱离矣。姑拟二加龙骨汤。婉辞而去。他医辄谓不妨。进旋复代赭汤。下咽即毙。《一得集》
杨慎斋年四十许。素鸠酒。一日正午饮。忽杯落于地。家人急扶进床。急召余诊。目合神昏。面赤如朱。牙关紧闭。鼻息如雷。痰涎上壅。脉洪大而数。急用针刺百会。及眉心。颊车。挖开牙关。连灌以至宝丹三粒。方用羚羊角、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橘红、钩藤、桑叶、僵蚕、菊花、薄荷、郁金、全蝎等。至酉刻而稍苏。次日复诊。脉仍数大。仿资寿解语汤例。服三剂而始能言。舌本仍硬。大便不通。脉仍洪大。以防风通圣散每服五钱。更加大
马姓妇。夏月患气喘呕吐。头汗如雨。粒食不进。已二日矣。乃邀余诊。其脉大而数。舌苔微白。中心黄而四旁带赤。余曰此暑邪充斥肺胃气失肃降成喘乃以葶苈子知母南花粉枇杷叶碧玉散川连一剂而愈。《一得集》
金衢严桑观察。过于劳顿。虚阳上冒。更挟痰火。上阻清空。下流足膝。年逾古稀。体质偏阳。头晕脚弱。患此数年。退归静养。医治罔效。召余治之脉浮滑数大。溢上鱼际正脉法所云高章之脉也。余曰高年亢阳为患甚多。徐洄溪云。凡年高福浓之人。必有独盛之处。症似不足。其实有余也。夫头面诸窍。乃清空之地。六阳经脉之所会聚。上窍皆奇。尤为阳中之阳。厥阴风火内旋。蒸腾津液。如云雾之上升。清阳不利。则为眩晕。且痰之为物。随气升
宁波张义干。秋间患湿热症。发热十余日不解。大肉脱尽肌肤甲错。右脚不能伸动。小腹右旁。突起一块。大如拳。倍极疼痛。大便已十四五日不解。延医治之。皆谓肠内生痈。伊芳亲胡宝翁乃商治于余。余谓肠痈胀急。金匮以败。浆散主治。今此草罕有。伊芳于第三日觅得。乃问余服法。余曰果尔。须同去诊视。瞑眩之药。岂堪悬拟因同至张家。见张倚于床褥。张目摇头。病苦万状。面色青惨而枯。脉极坚实。沉部如弹石。尺愈有力。时或一快。余
武林吴子翁女。陆点翁孙媳也。丁亥冬患伏暑症。卒然厥逆。目瞪神昏。点翁急柬召余。余往诊之。脉沉数有力。确系暑邪内闭。以夜分不能用针。急刺十指出血。及曲池。人中。方用石菖蒲、郁金、竹沥、石膏、藿香、槟榔等。先调紫雪丹八分。次早复诊。症复如前。乃用针从印堂刺入。沿皮透两率谷。开目知痛。余即告以无妨。凡治卒厥。及小儿急惊风症。全视此穴。针入得气。与不得气。以及顶门入针之知痛与否。决其生死。如印堂针入无气。
舟子刘某。年十四。风餐露宿。日以为常。夏秋之交。食少乏力。肌黄腹胀。其母以为虚也。与食桂圆数日。人益困惫。胃口愈闭。腹痛泄泻。然犹勉力操舟。迨至泄泻无度。魄门不禁。肢冷脉伏。目直神昏。始延余诊。至则其母对余而泣。以为无生理也。余谛审之。舌苔白滑。口不渴饮。人不躁动。确系太阴寒湿。即慰之曰。病虽危险。尚属可救。书附子理中汤与之。用生附子三钱。持方至药铺撮药。而司柜者。谓附子多则不过一钱。从未见生附可
宁郡乐姓女。年方及笄。夏秋之交。患腹胀痛。瞀闷呕逆。水谷不入。肢冷汗出。身热口渴。脉之浮部洪数。沉部弦劲。是为暑秽之邪。从口鼻吸受。直趋中道。入于募原。挟少阳胆火而上冲。故胸腹痛而呕逆也。方用荸荠、藕汁、西瓜汁、莱菔汁、各一杯。磨郁金、枳实、木香、槟榔各五分。投七而瘳。《一得集》
又静修庵一老尼。年五十许。患腹痛。自作痧治。刺刮不效。乃延余治。诊之右关脉洪大搏指。余部浮数。余问腹旁痛处。有无微肿。脚挛屈否。曰腹之右旁一块。坚硬拒按。右足屈不能伸。余曰。此乃大肠生痈。非痧症也。彼大骇。余曰无妨。肠痈初起。医治不误。十可痊十。大忌外科开刀。腐肠穿膜。为不治耳。乃用银花、当归、大黄、桃仁、丹皮、乳香、没药、穿山甲、焦楂肉、蒲公英等。服两剂而脓血从大便下。臭秽难闻。肿消脚伸。腹亦不
古来方技,如天文术数,堪舆风鉴,卜筮医术数类。天文惟帝皇所重;术数若遁甲风角,惟为将所重;堪舆其应每远数百载,或数十载始验,真伪难知;风鉴即能先知预定人之富贵寿考,本各自具也。卜筮不过决疑,医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不可废其术。疗疾病,决生死,望问切脉之次,必云因何而得,所属何脏,所系何经,当用何药,服后能见何效。危者复安,骨者复肉,能神而明之,实为方技中之最要者也。《友渔斋医话》清黄凯钧公元164
郭通圆静修庵尼。秋季患痢如鱼脑。腹与胁牵引而痛。气时下堕。肛门肿痛。缠绵月余。面黄肌瘦。里急后重。脉象虚大。余曰。湿热郁蒸为痢。法宜透化。香燥耗液。反助火邪。与病不合。故不能愈。乃与大豆黄卷、鲜藿香、黄连、黄芩、防风、木香、佛手柑、萝卜子、茅术、车前、薏苡、泽泻、白芷、荷叶、青蒿脑、滑石等。服两剂而病减半。乃去白芷、豆卷、茅术。加石斛、茯苓。又四剂而病去其七八。后以调胃和中化湿之剂而愈。《一得集》
一柴客体本强壮。只手能举百钧。冬月得伤寒太阳症。恶寒无汗。头痛项强。毛孔痛如针刺。气急脉紧。余用麻黄汤治之。一剂未汗。再剂又未汗。乃取彼舟中造饭缸灶。左右前后各置其一锅。内盛水纳以麻黄、羌、防等气性雄烈发表之药烧之。令滚。去其锅盖。再烧半时许。窗门皆令密闭。使病患口鼻皆受其气。蒸之既久。始得汗出甚臭。病遂霍然。盖其邪入既深。腠理固密。故汤药不能发汗。必用蒸法始效。此古人之巧妙。非余之杜撰也。观名医
宁波西郊陈姓子年十七。患痫症三四载矣。初则数月病作。后乃渐近。甚至一日数发。口角流涎。乃求余治。脉右三部洪滑流利。左关弦而抟指。左寸上溢鱼际。余谓症属痰火充斥。上蒙胞络。闭塞神明之府。故昏厥卒倒。不省人事。先以牛黄清心丸用竹沥一杯。入生姜汁二三滴化服。复以鲜石菖蒲、郁金、胆南星、羚羊角、桑叶、钩藤、橘红等宣络道而清疏之。继则用宁神安魂。佐以金石。堵其痰火复入之路。每清晨以橄榄膏入矾末少许。用开水冲
武林丰乐桥华光巷俞姓者。年五十余。患湿邪内蕴。初冬微感风寒。咳嗽气逆。延湖南医士治之。重用麻黄、干姜、石膏三味。连服六七剂。而腹胀甚。改用商陆、甘遂。大戟、牵牛硬下。初服似稍宽快。久之其胀愈甚。至新正乃邀余诊。脉已离根。面色灰滞。气逆音哑。所吐之痰。状如腐肉。小便点滴不通。化原已绝。一误再误。无药挽救。真所谓杀人不以刃也。按是症初起。本属小恙。投以杏苏散一二剂。便可奏效。乃用辛温重药。以致风寒湿之
一徽州客。年五十许。忽一日右半身如瘫痪。卧床不能转动。筋脉不拘急。亦无痛苦。召余诊之。右脉沉细如丝。虚软无力。左脉和缓无病。细审毫无风象。体肥肌丰。又非痰火。乃气血两虚。归并一偏之病也。仿王清任补阴还阳五汤法。用黄四两。当归五钱。赤芍二钱。干地龙、川芎各一钱。续断、忍冬藤各三钱。红花一钱。丹参三钱。服三剂。而右脉渐大。手足略能展动。八剂而起居如常矣。方信归并之说为不谬。后以归、芍、参、、苓、草、丹
定邑状元桥恒三油坊伙友。家在慈北乡。相去三百余里。舟楫往返。须三日。予因其肢厥脉伏。舌白苔浓。上如腻粉。目瞪神昏。面色黧黑。且多油汗。辞不与治。他医以参、附、干姜、倭硫黄、吴萸、术、草、茯苓等治之。次日肢渐温。目能动转。群以为庆。余曰。此乃回光返照。余烬易灭。不如急令归家为是。后果如余言。而殁于途。悲哉。西门将军桥吴姓。年逾古稀。亦患是症。目瞪神昏。身强而牙关紧急。呼吸之气。有出无入。舌苔光滑淡红
丙戌秋。定海霍乱盛行。有用雷公散纳脐灸者。百有一活。鲍姓妇年三十许。亦患是症。泻五六次。即目眶陷而大肉脱。大渴索饮。频饮频吐。烦躁反复。肢厥脉伏。舌苔微白而燥。舌尖有小红点。余曰。此暑秽之邪。伏于募原。乃霍乱之热者。勿误作寒治。而灸以雷公散等药也。盖暑秽之邪。从口鼻吸受。直趋中道。伏于募原。脏腑经络皆为壅塞。故上下格拒。而上吐下泻。如分两截。此即误。又可所云疫毒伏于募原也。夫募原乃人身之脂募。内近
定庠生金彩眉。其夫人丙戌秋病霍乱卒。渠亦患湿热症。是年定海之霍乱。经余治愈者甚多。及彩眉之遇余也。则在仲冬时矣。盖渠自秋间患湿温之后。失于清解。留邪在络。且丧偶悲郁。再有烟癖。耗伤精血。烦躁不寐。目不交睫者匝月。日间坐卧不安。百感交集。欲食而不能食。欲卧而不能卧。饮食或宜或不宜。神识似痴。脉之空大。指下极乱。余曰。此正金匮所云百合病也。再兼痰上冲。遂与百合地黄汤。加清痰降火之药。两剂稍能寐。而神志
定海东山甲下某妪。前翁姓之邻居也。年四十余岁。患血痢日数十行。里急后重。腹如绞痛。粒米不入者十余日矣。身大热。口大渴。症在垂危。呻吟欲绝。余因治翁姓子之症。乘便邀余诊脉。两关尺俱沉弦而数。按之抟指。余曰。症属暑挟食积。遂与大剂黄连、黄芩、荆芥炭、银花炭、槟榔、木香汁、醋制大黄、归尾、红曲、贯众炭、地榆、槐花、白芷、焦山楂等一剂而病减半。乃去大黄。加甘草、再剂而十愈七八。腹亦不痛。稍能进食。复去槟榔
正红旗满洲人。年三十许。患喉蛾肿痛未破。三日汤水不能下咽。脉洪大而数。先刺两曲池少商穴出血。喉间即觉宽松。吹以开关散。稀涎散。吐出胶痰碗许。食能下咽矣。方用皂角、牛蒡、僵蚕、贝母、白芷、薄荷、甘草、桔梗、马勃、元参、青黛、山栀、条芩。投七而瘳。《一得集》
宁波一妓。年三十余。患黄疮。外科始用升药。疮虽愈而毒聚于咽喉。腐溃绵延。小舌烂尽。通于鼻孔。服寒冷药数百剂。以至面色白。同于枯骨。声哑肤寒。连唇舌俱呆白色。腹胀便溏。脉象沉细。虚软萦萦如蛛丝。延余诊之。余曰。寒凉过度。脾胃伤败。阳气消灭。将登鬼录。先保命根。休议其病。遂用附、桂、茯苓、于术。参、、姜、草等温补之。服十余剂。渐有起色。饮食腹胀便溏悉愈。乃以人参养荣汤朝吞五宝丹。以化其毒。吹以珠黄散。
宁波提标湖南弁勇。患暑热症。初微恶寒。旋即发热。彼地医士。喜用温药。以桂枝、吴萸、苍术、浓朴等燥热之药服之。身热如炽。口大渴。喜饮凉水。小便涓滴俱无。邀余诊之。脉洪大而数。曰。此暑热症。误服温燥之所致也。乃用白虎汤加芦根、花粉、麦冬、银花、鲜石斛、鲜竹叶、金汁水、滑石。大剂煎成。候冷冻饮料之。一剂即瘥。次日扶行至寓。诊之热势甚微。小便已通。脉象已和。口舌濡润。诸恙均瘥。乃照前方增减之。去金汁、知母
定海东山下翁姓子。年十二。丙戌夏患暑热病。内挟秽浊。身热如炽。十余日不解。乃邀余诊。脉极洪大。面色老黄。唇焦舌黑。舌本短缩。牙根舌心。鲜血盈口。渴饮不止。两目直视。不能出声。阅前方系正气散。余曰。症已至此。何能为也。病家再三请方。余思木被火焚。杯水车薪。终归无益。乃拟大剂辛甘咸寒之法。于是以西瓜汁、芦根汁、金汁水、银花露、蔗浆、藕汁、各一茶钟。合置一甑。方用生石膏二两。连翘五钱。鲜竹叶一握。黑山栀
武林吉祥巷陈维和四岁小儿。仲秋患泄泻。已近一月。粒米不进。盖五六日矣。腹痛口渴。泄泻无度。身热咳嗽。将成慢脾暑瘵。病已垂危。乃召余诊。方用清暑化积之品。以鲜荷叶、鲜芦根、黄连、黄芩、木香汁、甘草、橘红、莱菔子、鸡内金、车前子、益元散等。服两剂而诸症大减。一日仅泻两三次。胃得安谷。嬉笑遂尔如常。惟食后犹患完谷不化。遂改用通补脾胃之方。如西洋参、荷叶蒂、茯苓、焦甘草、橘皮、木香、冬术、炒扁豆、石斛、谷
郭绍翁年四十许。经营米业。劳顿实甚。癸酉秋。患伤风咳嗽。就诊于余。脉浮部虚大。寸口涩小。自汗淋漓。余曰。伤风症也。但脉象极虚。寸口脉应大反小。是内伤而微有外感。若服发散之药。汗必漏而不止。虚阳浮越矣。法宜补益。与玉屏风散二剂而瘳。《一得集》
牛羊司巷陈铬甫世兄。年十三。身长如二十余。十二岁而阳已发动。是以骨力不坚。试观草木易于荣长者。而枝干必娇嫩。其理一也。丁亥春患咳嗽痰多食少体倦。两足痿弱。不能起立。目合则遗精。甚至日间心有所思。夜则梦寐不安。乃延余治。诊脉左关弦数。右关虚大。两寸两尺。俱虚软无力。余曰。症属木强土虚。肾气不坚。心火刑克肺金。治当先保肺胃之阴。取土金相生之义。且胃为后天之本。土能生化万物。经云。纳谷者昌。待胃气渐旺。
顾姓七月婴孩。患暑秽食积。泄泻身热。用鲜藿香、鲜荷叶、西洋参、木香、川连、条芩、谷芽、花粉、鸡内金、泽泻。益元散、五谷虫等出入为方。调理而愈。凡夏秋之间、小儿之患泄泻者甚多、由于暑秽食积者十居七八。余悉主是法。莫不应手取效。如脾虚而伤于生冷瓜果者。则又不当以此为例也。《一得集》
宁波蓬莱宫羽士陈信良。患虚喘。咳逆无痰。动喘乏力。脉虚自汗。症属肺脾两虚。与西洋参、冬虫夏草、川贝、青盐陈皮、阿胶、当归、杞子、枇杷叶、蒺藜、牡蛎等。土金相生。服二十余剂而愈。《一得集》
萧山来某。素病痰火。作时言语謇涩。手颤足疲。频年医治罔效。就诊于余。脉洪大而滑。溢出寸口。大便常秘。而胃口颇旺。余曰。是痰火为患也。以羚羊角、石菖蒲、郁金、竹沥。少加姜汁、麦冬、远志、石斛、黄连、竹茹、茯神、生地、川贝母等为剂。并令吞白金丸三钱。接服数日。脉敛音清。手亦不颤。诸恙降序。乃去羚羊、竹沥、黄连、白金丸。加牡蛎、西洋参、生枣仁、龟版、阿胶、杞子、白蒺藜、天王补心丸。调理数剂而愈。至次年新
宁波石周子章先生室人吴氏。仲秋患湿热症。迁延月余。每日晡时必先微寒。旋即发热。至天明而热始退。胸闷不食。前医固执小柴胡汤出入加减。愈治愈剧。乃延余诊。诊毕告曰。疟脉自弦。今脉不弦而濡小。其为脾胃虚弱湿邪阻遏募原。而发此潮热。当从太阴阳明两经主治。且令阃体肥痰盛之质。外盛中空。中者阴所守也。中虚即是阴虚。是以治法又与寻常湿热不同。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于上僭。淡渗利水。阴津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
祖庙巷高太太。年三十余。平素肝阳极旺。而质瘦弱。患痰火气逆。每日吐痰一两碗。喉间咯咯有声。面赤烦躁。舌苔中心赤陷无苔。脉弦细虚数。乃感受风邪。少阳木火偏旺。风得火而愈横。风火相扇。肺金受制。阳明所生之津液被火灼而成痰。旋去旋生。是以吐之不尽。痰吐多而肾液立伤。故内热。素问云。大颧发赤者。其热内连肾也。痰随气以升降。气升痰亦升。治当用釜底抽薪法。先以清火降气为主。火降气降。而痰自瘥矣。方书治心肝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