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6 15:21:24
摘要:诊指纹又称诊络脉。系小儿诊法之一。即诊察小儿食指掌面表浅络脉。古称小儿指掌面络脉为指纹。小儿皮肤薄嫩,指纹比较明显,故三岁以下幼儿,常用诊指纹辅助切诊。此法始见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是由《灵枢》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主要观察指纹颜色、形态和充盈度。医者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在小儿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缓缓推动,力度适中,使指纹更加明显,然后察看。正常指纹红黄隐隐而鲜明,一般不超过第一指节(风关)。病变情况下,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深沉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可见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属血瘀。指纹见于风关(第一指节),示邪浅病轻;伸至气关(第二指节),示邪深病重;延至命关(第三指节),则病势危重;若直达指尖,称射关透甲,病更凶险,预后不佳。形态为单枝、斜形,多属病轻;弯曲、环形、多枝、多属实证病重。现代研究认为,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度愈大,愈向指尖方向延伸。指纹色泽则与缺氧、贫血等病变有关。因此,指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疾病性质和轻重。
查看全文 [ 457字 ]
诊指纹 又称诊络脉。系小儿诊法之一。即诊察小儿食指掌面表浅络脉。古称小儿指掌面络脉为指纹。小儿皮肤薄嫩,指纹比较明显,故三岁以下幼儿,常用诊指纹辅助切诊。此法始见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是由《灵枢》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主要观察指纹颜色、形态和充盈度。医者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在小儿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缓缓推动,力度适中,使指纹更加明显,然后察看。正常指纹红黄隐隐而鲜明,一般不超过第一指
发惊,或伤风。肝木乘土,或腹痛泄泻,粪带青色,以儿常啼哭为验。黄主脾病,食积内伤,肿胀腹满,吐泻痞积疳疾等证。赤主心病,痰涎壅盛,惊悸不宁。白主肺病,咳嗽痰积。黑主肾病,脏腑中寒中恶,危急堪虞。其诊指纹也,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医者以左手握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侧面,蘸口津,由命关推上气关、风关,指纹愈推愈出,切不可覆指以指面推之,以指面螺纹有火,克制肺金,纹必变色,大损肺气,慎之戒之。按∶诊指
青纹 诊断学名词。见《四诊抉微》。即小儿食指络脉色青。主惊,主痛,主抽搐。参诊指纹条。作者:
纹入掌中 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向掌中延伸。主病进,多为腹痛。参见诊指纹条。作者:
纹浮 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浮现。主病在表,多见于外感表证。参诊指纹条。作者:
纹向内弯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小儿食指络脉弯向中指旁。主外感风寒类病证。参见诊指纹条。作者:
纹滞 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郁滞,推之不畅。主病邪稽留,阻遏营卫运行,多因痰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属实证。参见诊指纹条。作者:
纹淡 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色泽浅淡。主虚证,多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淡红为虚寒,淡青为体虚有风,淡紫为体虚有热。参见诊指纹条。作者:
一、辨证宜先也。先哲言∶用药不难,辨证为难,在小儿尤难。小儿辨证须觇神气,审形色,诊面,察眼、耳、唇、齿、鼻准,验舌苔,诊指纹,察手足,听声,按胸腹,询溲便,候脉。一、立法宜详也。首按摩,继以掐、揉、推、运、搓、摇,合为八法。又立汗、吐、下三法。凡针灸砭淬浴诸法之尽善者,一并采入。另附集成外治九法,惕厉子自制一法。一、取穴宜绘图也。按摩、针灸、砭淬等法,均系讲明穴道,丝毫不差。欲求穴道,非图不明。
手法图说,以及内服、外敷药物疗法。书中所载“胸腹按摩法”,更为其他医书所鲜见。访书内容宏富,持论简要,是一部较有价值的小儿按摩专书。目录:卷一 辩证 觇神气 审形色 诊面 察眼 察耳 察唇口 察齿 察鼻准 验舌苔 诊指纹 察手足 听声 按胸腹 询溲便 候脉 卷二 立法 按法 摩法 掐法 揉法 推法 运法 搓法 摇法 汗法 吐法 下法 针法 灸法 粹法 砭法 浴法 盦法 疏表法 清里
纹如水形 见《四诊抉微》。即小儿食指络脉如水字形状。多为脾肺阴伤。参见诊指纹条。作者:
纹沉 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深沉。主病在里,多为外感之邪入里或内伤里证。参诊指纹条。作者:
纹向外弯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小儿食指络脉弯向大指旁。主痰热。参诊指纹条。作者:
小儿自弥月而至于三岁,犹未可以诊切,非无脉可诊,盖诊之难而虚实不易定也。小儿每怯生人,初见不无啼叫,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失本来之象矣,诊之何益?不若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色病候相印证,此亦医中望切两兼之意也。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以左手握儿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儿三关,察其形色,细心体认,亦惟辨其表里寒热虚实足之矣。世人好异,不从实地用功,以此为浅近之谈,不屑留意,不知临证能辨此六者,便
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足愁。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之投。(此纹与太渊脉相通,凡有外邪,太渊脉浮,此纹亦浮。盖邪在皮毛腠理之间,故指纹亦显露于外,谓之表证。速宜疏散,启其皮毛,开其腠理,使邪随微汗而解,一匕成功,何嫌而不投哉?)忽尔关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将风药轻相试,须向阳明里证寻。(指纹见沉,知邪入里,但有浅深之别。若往来寒热,指纹半沉,尚在阳明胃经,治宜解肌;若外证壮热不已,指纹
指纹淡淡亦堪惊,总为先天赋禀轻。脾胃本虚中气弱,切防攻伐损胎婴。(小儿禀受阳虚,肌肤晃白,唇舌淡色者,指纹四时皆淡,虽有病亦止淡红淡青淡紫而已。盖淡红虚寒,淡青虚风,淡紫虚热。此等之儿根本不坚,中气怯弱,无论新病久病,总归于虚,一毫攻伐,不敢轻用,倘误投克削,覆水难收,悔之迟矣。)关纹涩滞甚因由,邪遏阴荣卫气留。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更何求?(病邪阻郁荣卫,营运迟滞,升降羁留,所以指纹推之转涩,
也,故为腹痛。纹若弯弓,内外有别∶其纹之两头弯向中指为内,为顺证,为外感风寒,治之犹易;其纹弯向大指为外,为逆证,为内伤饮食,治之稍难。形如“水”字,脾肺不足,食塞太阴,中气怯弱,脾不运化故也。或问指纹惟止一线,安能如水字之形?曰∶不观太渊之脉,亦止一线,何以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皆左右弹石,岂非小字之形乎?脉有左右,安知纹无左右?但能触类旁通,无往非理,岂特指纹为然哉!)凡看指纹,以我之大拇指
麻痘数百之证,悉当以惊风称之,以惊风治之矣。不然除去青黄赤黑之纹,又将何辨非惊风乎?谬误之传,莫此为最。既然云黄即困脾虚矣,是谓指纹黄色脾土受伤不足之证,又曰黄即是雷惊,似谓闻雷致惊有余之候。假令小儿指纹见黄,不知此时应断为脾困乎?即应断为雷惊乎?治之者,不知应治脾乎?应治其雷乎?或将合一为治乎?抑亦分析其方乎?且脾困为虚,雷惊为实,治虚遗实,治实遗虚,兼治不能,分治不可,予亦莫知何所适从乎?至谓
陈飞霞曰∶小儿自弥月而至于三岁,犹未可以诊切;非无脉可诊,而实虚不易定也。小儿每怯生人,初见不无啼叫,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失本来之象矣,诊之何益?不若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色病候相印证。此亦医中望切两兼之意也。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以左手握儿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儿三关。察其形色,细心体认,亦惟辨其表里寒热虚实足之矣。世人好异,不从实地用功,以此为浅近之谈,不屑留意。不知临证能辨此六
议曰消息指纹脉诀考详诸家所载参较至理其说不同所以钱氏王氏二家文意并不该载但只言论其症候而已然而症候且幼幼之疾若不定其指端说病是何用意仆留心颇又其纹脉述之不繁犹参诸家之善前后所断龟鉴较其正理醇孚醇故不劳再三乃诀定如此者挺然微妙曲全一家直指明智之士试更考之必有益诸形容毋曰管见可也《活幼口议》元曾世荣公元1279-1368年
小儿自弥月至于三岁,犹未可以诊切。非无脉之可诊,盖诊之难,而虚实不易定也。小儿每怯生人,初见不无啼叫,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失本来之象矣,诊之何益?不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目病候相印证,此亦医生望中切两兼之意也。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以左手握儿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儿三关,察其形色,细心体认,亦惟辨其表里寒热虚实足之矣。世人好异,不从实地用功,以此为浅近之谈,不屑留意,不知临证,能辨此六
小儿自弥月而至于三岁,犹未可以诊切,非无脉可诊,盖诊之难,而虚实不易定也。小儿每怯生人,初见无不啼叫,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失本来之象矣,诊之何益,不若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色病候相印证,此亦医中望切两兼之意也。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以左手握儿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儿三关,察其形色,细心体认,亦惟辨其表里寒热虚实足之矣。世人好异,不从实地用功,以此为浅近之谈,不屑留意,不知临证能辨此六者
陈紫山曰∶紫热红伤寒,青风白是疳,黑色因中恶,黄色困脾端。涂蔚生曰∶青风之风字,原文是一惊字。因与风有异,故为易去。然细推紫山之意,其所谓惊字,亦即指为风字也,余仿此。《推拿抉微》
之证悉当以惊风称之,以惊风治之矣。不然,除去青黄赤黑之纹,又将何者辨其非惊风乎?谬误之传,莫此为最!既云黄即困脾端矣,是谓指纹黄色,脾土受伤,不足之证,又曰黄即是雷惊,似谓闻雷致惊,有余之候。假令小儿指纹见黄,不知此时应断为脾困乎,抑应断为雷惊乎?治之者,不知应治脾乎,应治其雷乎?或将合一为治乎?抑亦分晰其方乎?且脾困为虚,雷惊为实,治虚遗实,治实碍虚,兼治不能,分治不可,予亦莫知何所适从乎!至谓
出次指之端,而交于手阳明,此即指纹是也。明如景岳,犹谓此纹为手阳明浮脉。不知手太阴经起于中府,而终大拇指之少商;手阳明经起于食指商阳,两不相值,若无此旁支交通营卫,不几令太阴阳明表里断绝乎。况此脉可诊,人所不知。其迟数代促,与太渊一毫无异,但脉体差小,由旁支也。指纹之法,起于宋人钱仲阳。以食指分三关,寅曰风关,卯曰气关,辰曰命关。其诀谓风轻气重命危,虽未必其言悉验,而其义可取。涂蔚生曰∶十二经皆
部位未可以定轻重安危,由古有三关之说,姑存之耳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纹见风关,为病邪初入之象,证尚轻微,体亦未困,治之甚易;纹现气关,邪气正盛,病已沉重,治之宜速。倘三关通度,纹出命关,则邪气弥漫,充塞经络,为至重之候;设透关射甲,则邪气无所容,高而不能降,为亢龙有悔之象,治之者切宜留心,慎毋轻视。)《幼幼集成》清陈复正公元1750年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艳多从寒里得。淡红隐隐本虚寒,莫待深红化为热。(神气泰宁,荣卫静谧,定见太平景象。盖黄为中和之气,红为衣冠文物之色,红黄隐隐,景物熙熙,焉有不安之理!寒邪初入皮毛,经络乍滞,所以纹见红鲜,由血滞也,无论内寒外寒,初病久病,一见此纹,总皆寒证。凡人中气怯弱,荣卫不充,纹色必淡,淡而兼红,虚寒之应。至谓深红化热,其理安在?红本寒因,岂能化热?由其寒闭皮毛,腠理不通。盖人身五内之气,时
(脉有黄红青紫黑色)议曰黄色无形者即安乐脉也红若无形亦安宁脉有前件形者即病之脉次第而变初作一点子气关多红脉至于风关其色方变紫色病已传过青色已受之极黑色其病危急纯黑分明不可疗治三岁以上病重危急指甲口鼻多作黑色盖儿脉绝神困症候恶逆虽有妙药良方亦用孩童有命《活幼口议》元曾世荣公元1279-1368年
指,名曰弓反外纹,主内热痰盛。如纹斜向中指,名曰纹斜向左,主伤风。如纹斜向大指,名曰纹斜向右,主感寒。如若直悬针,微短,名曰针纹。主痰热。如直射如枪,微长,名曰枪纹。主痰热。如纹直射指端,名曰透关射指纹,主脾气大败。如纹直射指甲,名曰透关射甲纹,主脾气大败。二者均病危不起。如纹似乙字者,名曰乙字纹,主惊风抽搐。如二曲如钩,其纹主伤生冷。如三曲如虫,其纹主伤硬物。如纹形似水,名曰水字纹,主咳嗽。如纹
鱼刺初惊候,悬针泻痢多,水纹惊肺积,乙样是肝讹,曲虫惊疳病,环弓一论过,乱纹虫咬甚,流珠病已。\r鱼刺纹悬针形\p03-b7a1.bmp\r鱼刺纹○形如鱼刺是初惊,遍体如汤面色青,吐泻燥烦如是此,通肠和气便惺惺。悬针形○形似悬针泻痢多,发惊身热定违和,此病若变惊风慢,命关已度是沉。\r水字形乙字形曲虫形\p03-b7a4.bmp\r水字形○形如水字肺家惊,虚积相传面色青,鬲上有痰须与治,命关已过命
\r图\p03-b31a1.bmp\r未关命门中关风候初关气候\r图\p03-b31a2.bmp\r流珠形主鬲热三焦不和气不调顺饮食欲吐或泻作热或肠鸣自利烦躁啼哭\r图\p03-b31a3.bmp\r环珠形主气不和脾胃虚弱饮食伤滞心腹膨满作热夹食虚烦顿闷\r图\p03-b31a4.bmp\r长珠形主夹积伤滞腹肚疼痛或有寒热胁肋膨紧食不克化或虫动不安\r图\p03-b31a5.bmp\r来蛇形主中脘
中医诊病依靠望、闻、问、切四大方法,收集病家的信息,然后四诊合参,断出病家为何病何证。望诊中主要有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望头、发、眼、鼻、耳、口唇、齿、龈、咽喉等苗窍,还要望皮肤、望排出物等,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方法,就是看“指纹。 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的手段之一,很少用于成年人。 其实,成年人手的指纹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也是有所帮助的。手的皮肤颜色、枯荣
中医诊病依靠望、闻、问、切四大方法,收集病家的信息,然后四诊合参,断出病家为何病何证。望诊中主要有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望头、发、眼、鼻、耳、口唇、齿、龈、咽喉等苗窍,还要望皮肤、望排出物等,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方法,就是看“指纹。 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的手段之一,很少用于成年人。 其实,成年人手的指纹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也是有所帮助的。手的皮肤颜色、枯荣
小儿指纹 小儿指诊法。出唐·王超《水镜图诀》。又名虎口纹、虎口三关脉纹。三岁以下小儿诊脉困难,常代以诊指纹,即观察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浅表静脉,以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纹在风关是邪浅病轻,纹达气关是感邪较重,纹透命关则病尤重。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纹紫为热,淡红为虚,青色为风、主痛,青兼紫黑为血络瘀闭。据《幼幼集成》载述: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
一、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这里主要指化学指纹图谱,不包括DNA(脱氧核糖核酸)指纹图谱。按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来分为两类:光(波)谱指纹图谱;色谱指纹图谱。二、与常规指纹分析的区别常规指纹分析采用生物学的方法,其依据是源于先天的遗传,如人类的指纹分析(拱形、环形和螺纹形)用于犯罪学和法医学,有绝对的个体特异性,据此可对任何犯罪嫌疑人指证和控罪。化学指纹图谱的分析依据是该物种后天的代谢产物,且大部分是次生的
英国的科学家们最近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指纹检测技术,犯罪嫌疑人留在犯罪现场的指纹即使是消失了,也可以被重新提取出来。 在一般情况下,提取犯罪嫌疑人留在现场的指纹,是决定破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很多的情况下,司法调查人员难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指纹,比如在炸弹爆炸后的现场,或者是面对一只经过枪支发射后的子弹壳,现场指纹在经过高温之后已经都消失了。 不过利用英国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发明的新技术,类似
“指纹”(fingerprint)作为鉴定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犯罪学和法医学。人的指纹由于生物学上的原因,存在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人身上,体现为指纹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即每个人的指纹(三种基本模式,拱形、环形、和螺纹形)是不一样的,是有特征的。这种特征并不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广泛应用于罪犯的识别,特殊证件的制作等。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基因存在共性,即不同生物种群有其特定的D
中药指纹图谱和数字化指纹谱中药原料来自天然,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受种源、地域、土地、气候、光照等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加上多为分散采收,粗加工后再集中到制药厂,因此原料、药物中间体及最终药物产品离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差距很大,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方法,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尽管近年来国际上开始重视天然药物的应用,但我国生产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仅为3%,远不如邻国日本。中药与化学合成药(西药)的
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大人病,以号脉为主,诊小儿病,以望为主: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苗窃等,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方法,就是望“指纹”。 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这是由于3岁以内小儿的皮肤娇嫩,“指纹”显示清晰,易于观察。3岁以上小儿或成年后,其“指纹”隐伏于皮肉之内或基本消失往往不易观察,故不再用“指纹”诊断疾病,而以诊脉代
小儿脉法 小儿切诊之一。小儿寸口脉位短,一般3岁以上多用“一指定三关法”切脉,3岁以下诊指纹。《脉经》:“小儿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不及曰损,太过曰至。”年龄越小,脉搏越快。三岁小儿,以医生呼吸定息,其脉来五六次为常脉,超过六次为数脉,不足五次为迟脉。小儿脉象分类:《内经》分大、小、缓、急;《小儿药证直诀》分浮、沉、缓、急、弦、细、促、乱;《幼幼集成》分浮、沉、迟、数四脉,且以有力无力定虚实。
而垢,发无泽。肾,其华在发,故丈夫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枯。(以上《内经》。)发者血之余也。心与小肠主血,故小肠绝者,发干直如麻,不得曲伸。小儿病,其头毛皆上逆者死。其发枯黄者,心肾血气俱不足也。(以上《脉经》。)足厥阴肝脉与督脉会于巅,故勇士之怒,发立上指。平人肝热,其气上冲,头皮一块肿痛,发根为之粗硬而逆起。(以下四节添加。)《形色外诊简摩》清周学海公元1644-1911年
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内经》。)身黄、目黄、爪甲黄者,疸也。爪甲青者,厥也。(《内经》、《脉经》。)手太阴气绝,爪枯毛折。(《内经》。)循衣撮空,心虚败证也。若执持有力者,内实也,宜清之泄之。(石顽。)按∶爪内应筋,爪之枯润,可以占津液之虚实也。至于爪下之血色,亦与面色同法。按之不散,与散而久不复聚者,血死之征也。《形色外诊简摩》清周学海公元1644-1911年
黑而枯燥者,房劳;黑黄而亮者,有瘀血;赤为肺热。鼻孔干燥,目瞑,漱水不咽者,欲衄也。鼻孔黑如烟煤而燥者,阳毒也。鼻孔煽张者,肺绝也。但煤黑而不煽不喘者,燥热结于大肠也。黄黑枯槁,为脾火津涸。大便燥结,鼻塞浊涕者,风热也。鼻孔冷滑而黑者,阴毒也。鼻头汗出如珠,为心脾痛极。(石顽《医通》。)按∶前《千金》五色入门户井灶篇已见者,兹不复具。览者宜互观之。《形色外诊简摩》清周学海公元1644-1911年
〔《素》〕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癫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脉要精微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
、五日复生者,胆中血热也。在小儿必生急风。《脉经》曰∶胆绝,眉为之倾。平人鼻中忽生一长毫,粗硬异于众毛者,肺中血热也。拨之三、五日即复生,久不治,即生肺痈发背。夏子益《奇疾方》有鼻生长毫,硬如铁丝,触之其痛彻心,为肺大热也。发通五脏,而尤切于心肾。故病温疫热毒,及服毒药,与饮酒大醉者,以冷水浸其发。又喉蛾急疗等证,察有赤发者,急拔之,是热血上逆也。《形色外诊简摩》清周学海公元1644-1911年
黑色当主痛,询之无痛,或为肾伤,女劳疸也。察之又非女劳疸,其为血蓄于中,颜变于外可知。然血蓄之黑,则必或吐衄,或下血,而后即转黄色,以瘀去故也。面微黑黄,视其寿带纹短,若缠绕口角,亦非蓄血,即相家所谓∶蛇入口,主人饿死。更视其人有饥饿削瘦之容,询问必是噎膈病。《医学摘粹》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知五音矣。又心开窍于耳,耳藏精于心。(《内经》。)少阳之经入于耳,故伤寒以耳聋时眩欲呕,脉弦细数者,为少阳经病,是热菀津耗,三焦气结,不升降也。耳中策策痛,而耳叶黄者,病名黄耳,类伤寒也。风入于肾,卒然发热恶寒,脊强背急如痉状。(《医通》。按∶湿热下结于肾也。)耳叶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内经》。)《形色外诊简摩》清周学海公元1644-1911年
凡眉间起五色,主病在皮者,以肺主皮毛也。营变五色,蠕蠕然动。主病在脉者,以营行血脉也。目起五色,主病在筋者,以肝主筋也。唇口起五色,主病在肌者,以脾主肉也。耳起五色,主病在骨者,以肾主骨也。焦枯垢泥者,乃枯骨不泽,不能外荣也。《医学摘粹》
偏斜稀疏者,阳明本气不足也。齿色枯白者,血虚也。齿色黄暗,或带黑,或片片脱下者,面色青黄,此腹中有久冷积,太阳阳明之阳气受困,累及于冲督也。落齿后,久不出者,肾与督虚也,必重以鹿茸,加补冲督药,否则出必偏斜稀疏,甚者,不久复碎落也。俗每以为血热,殊不知是虚冷久积,血不流通,内蓄虚火也。若有虫者是湿热,亦因胃有积滞;若不虚冷,则面色自红润,不惨黯也。《形色外诊简摩》清周学海公元1644-1911年
脾之华,在唇四白,其五色之诊与面色同,而唇皮薄色显,尤为易见。其专诊列下。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内经》。)唇焦干燥裂为脾热,唇赤肿为胃湿热,鲜红为火盛,淡白为气虚,淡而四绕起白晕为亡血,青黑为寒。(为血死。石顽《医通》。)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渴为津耗血滞,不渴为气脱血死也,仲景。下二节同。)唇下内有疮如粟名狐,虫蚀其肛。唇上内有疮如粟名惑,虫蚀其咽(一作脏。按
新病脉夺而色不夺,久病色夺而脉不夺,如新病色脉俱不夺,则正不衰而邪不盛,其病易治。如久病色脉俱夺,则正已衰而邪方盛,其病难治也。《医学摘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