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yún qì sǎn
匀气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七首。
丁香、檀香、木香、白豆蔻仁各二两,藿香叶、甘草各八两,砂仁四两[1]。
丁香2两,檀香2两,木香2两,白豆蔻仁2两,藿香叶8两,甘草(爁)8两,缩砂仁4两。
上药为末[1]。
功能行气和胃,化湿和中[1]。治气滞不匀,胸膈虚痞,宿食不消,脘腹刺痛,恶心呕吐[1]。
功在调顺脾胃,进美饮食。主治气滞不匀,胸膈虚痞,宿冷不消,心腹刺痛,胀满噎塞,呕吐恶心;气郁生涎,忽然倒晕,不知人事。
每服一钱,入盐末一字,不拘时沸汤点服[1]。
调气散(《仁斋直指方论》卷五)、生料调气散(《仁斋直指方论》卷十八)、木香匀气散(《医学入门》卷八)、木香调气饮(《医宗金鉴》卷二十九)、木香顺气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五)。本方方名,《医方大成》引作“木香调气散”。
人参、茯苓、白术、青皮、陈皮、白芷、乌药各五分,甘草、木香各二分半[1]。
上药为末[1]。
生姜 沉香 丁香 檀香 木香各30克 藿香120克 甘草(炙)120克 砂仁60克 白果仁60克
上药为末。
《丹溪心法》卷四方之匀气散功在理气健脾,和胃进食。主治脾胃气滞,胸膈虚痞,宿食不消,心腹刺痛,胀满噎塞,呕吐恶心。
每服6克,沸汤调下,或水煎服。
《丹溪心法》卷四
连须葱1茎(不得洗,带土),姜1块,盐2匙,淡豉21粒。
烘热,掩脐中,以帛扎定,良久气透自通,不然再换1剂。
同研烂,捏作饼。
陈皮1钱,桔梗1钱,炮姜5分,砂仁5分,炙甘草5分,木香3分。
《医宗金鉴》卷五十方之匀气散主治儿母过食寒凉,胎受其气,小儿腹痛多啼,面色青白,不乳。
每服5分,红枣煎汤调服。
上为细末。
桔梗1钱,陈皮1钱,砂仁5分,茴香(炒)5分,白芍(炮)2分半,粉草(炙)4分,木香3分。
《医部全录》卷四○九引《幼科全书》方之匀气散主治小儿胎寒。
每服1匙,枣汤调下。
上为细末。
乌药1两,白术4两,旱莲草5钱,甘草(炙)5钱,青皮(去瓤)5钱,沉香5钱。
上(口父)咀。水1大盏,加紫苏叶、木瓜5片,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7分,去滓,加盐少许,空心服。
忌湿面、鲜鱼。
用法中紫苏叶用量原缺。
彭氏匀气散
茴香半两,青皮半两,厚朴(制)半两,白芷半两,乌药半两,杏仁(去皮尖)半两,陈皮1两,麦蘖1两,前胡1两,桔梗1两,苍术1两,粉草1两。
《理伤续断方》之匀气散功在调气。主治伤重者。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大枣,煎至8分,空心服。
上为末。
彭氏匀气散(《永类钤方》卷二十二)。
白术4两,天台乌药2两,青皮半两,沉香半两,甘草半两(炙),白芷半两。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经验秘方》之匀气散主治风气。
每服2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紫苏5叶,木瓜3片,大枣1个,煎至7分,食前温服。
上为细末。
香附1分,甘草(炙)1分,天仙藤1钱,人参1钱,橘皮1钱,藿香1钱。
《幼幼新书》卷七引丁时发方之匀气散主治小儿变蒸,泻泄槐黄,夹惊发热,喜啼,不乳。
每服半钱,米饮调下。
上为细末。
丁香49个,白术1分,青皮1分,甘草(炙)1分,豆蔻1个。
《幼幼新书》卷九引郑愈方之匀气散主治小儿急慢惊风。
每服半钱,用白汤点服。
上为末。
丁香49粒,白术1分,豆蔻1个(面裹煨),青皮半两,甘草(炙)1两。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吉氏家传》方之匀气散功在调气定喘。主治小儿喘咳上气。
每服1字,量加减,陈米饮下。
上为末。
桔梗5两,甘草(炙)2两,白姜1分,缩砂仁1两,陈橘皮1两,茴香(洗)1两。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之匀气散主治小儿胃气不和,呕吐腹痛;或肝肾气滞,寒疝腹痛;或胎中受寒,咳喘腹胀;小儿肝肾气虚,阴茎全缩不见,或不缩,阴囊肿大光亮,不燥不疼。
上为末。
匀气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世医得效方》卷十二方之匀气散功在调理脾胃。主治脾胃不和,水泻。
每服半钱,水泻,紫苏、木瓜煎汤下;调脾胃,加生姜、枣子,煎汤调服。
上为末。
具说可根据,调理莫乱差误。风疳,欲要调理,先用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夹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见胃...
实积,牛黄丸。(方见实热门中。)取下奶积后,下匀气散补(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常服健脾散(方见胃气不...
视之,但红活不甚长大者,气不足也,用四君子汤合匀气散、加烧人屎治之。如肿色带红紫者,血热也,用四物...
去不通泰,藿香正气散加丁香、砂仁、良姜,或木香匀气散、七气汤、古萸连丸,调其气而泻自止矣。痰泻多少...
视之,但红活不甚长大者,气不足也,用四君子汤合匀气散、加烧人屎治之。如肿色带红紫者,血热也,用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