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yōu mén
Yōumén KI12[中国针灸学词典]
pylorus[朗道汉英字典]
Xiàwǎn CV10[中国针灸学词典]
yōu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2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2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穴位 | 幽门 | ||
汉语拼音 | Youmen | ||
罗马拼音 | Yumen | ||
美国英译名 | Pylorus Gate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KI21 | |
日本 | 21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R21 | |
富耶氏 | R21 | ||
德国 | N21 | ||
英国 | K21 | ||
美国 | Ki21 |
幽门为经穴名(Yōumén KI12)[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门[2]。属足少阴肾经[1]。幽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1]。幽即幽深,门即门户,胃之下口称幽门,此穴近幽门,故名幽门[1]。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针灸甲乙经》:胸胁背相引痛,心下混混,呕吐多唾饮食不下,幽门主之。
幽即幽深,门即门户,胃之下口称幽门,此穴近幽门,故名幽门[1]。
幽,有关闭之义。幽深,隐蔽,阴而隐也。又指地气,地下厚土之所治也。门,为通行之门户。前穴为通谷,本穴曰幽门,即如肾经之气临于幽谷之门也。幽,指穴处犹如胃气之门户及足少阴经气深藏与出入之处也。足少阴之气,行至本穴以后,即出腹部之阴,而达于胸廓之阳也。此后诸穴均在膈上。本穴与巨阙平,亦内应横膈也。足少阴之气由腹入胸,本穴为其一大关键,为走出幽隐之初步,故云“幽门”,一名“上门”。曰“上门”者,为气向上通,脱离腹腔之门也。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理肠胃之功。[3]
幽门穴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交会穴。
上腹[4]
标准定位:幽门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5]。
幽门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1]。
一说:“夹巨阙两旁各一寸五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幽门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幽门穴在上腹的位置
幽门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
幽门穴在上腹的位置(骨骼)
幽门穴在上腹的位置
幽门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仰卧,胸剑联合处,直下量3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幽门穴[7]。
幽门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石关。为第七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六、七、八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肝(右侧)、胃(左侧)。肝在胸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以三点作标志:第一点在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相交处;第二点在右腋中线与第十肋相交处下方1.5厘米处;第三点在左第六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约5厘米处。第一点和第二点连成弧线,和胸腹右侧壁一致,该线为肝的右缘;第二点和第三点的连线相当于肝的下缘。该下缘可以分成三份,右侧份相当于右肋弓,中份相当于右第九肋与左第八肋前端的连线,该连线以上至胸廓下口为肝脏左叶,紧贴腹前壁的内侧面。因此,针刺该穴时,不能超过上列层次解剖的结构。若已盲目深刺,经腹膜腔入肝脏,千万不能提插,针由原路退出,并要严密观察病人情况,以防内出血的发生。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浅层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深层有第7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8]。
幽门部位居于胃之下口,本穴与胃腑相关,胃为水谷之海,故取本穴治疗胃腑的疾病[9]。
幽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理肠胃之功。《大戴礼·曾子·天元》:“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日明。”《淮南子·天文》:“天道圆,地道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胃受水谷之地气,胃口隐藏深藏。不仅胃之下口名为幽门,而相当于胃上口之处,穴门之义亦有可通。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脉行至此,亦有幽门之义焉。《黄帝内经素问》:“两阴交尽日幽。”《周书·谥法》云:“雍遏不通,曰幽。”以生理内景及功能言之,幽门居肠胃之交,遇碱则开,遇酸则合。针灸各书多谓幽门可治中焦壅遏诸症。则本穴与胃之上下口,均有感通。至于升降开合,则以补泻手法为之。按刺法不过补泻,补泻之变,不可胜用也。[3]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等[1]。
幽门穴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8]。
幽门穴主治胃肠病:腹痛,腹胀,呕吐,泄泻[9]。
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等[1]。
幽门穴主治胃痛,呕吐,心烦,腹胀,腹泻,痢疾等[2]。
1.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神经性呕吐;
直刺0.5~1寸[6][8][2][1],局部有酸沉感[6],可扩散至胃脘部[6]。
注意:幽门穴深部左侧有胃,右侧有肝,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8][6]。
幽门穴配内关、梁丘,有理气和胃,调肠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腹痛。
幽门穴配支沟、阳陵泉,有疏肝清热,理气活血的作用,主治胁痛,肋间神经痛。
按揉幽门穴,可治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疾病[7]。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循经考穴编》:妇人乳汁不通,乳痈,乳疖。
下脘为经穴名(Xiàwǎn CV10)[10]。属任脉[10]。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上[10]。仰卧取穴[10]。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的作用[10]。主要用于脾胃疾患:如胃痛、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腹中痞块等[10]。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胃炎,消化不良;配梁门治消化道溃疡;配关元治大便带血[10]。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可灸[10]。
各半寸。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幽门(甲乙)一名上门。(甲乙)巨阙两旁各五分。陷者中(甲乙)按明堂。...
灸三壮。(一云听呵前一云后名听会。)一名听呵。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
口噤。喉鸣。牙车急痛。忌食动风生冷猪肉鱼等物。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
,即是黄庭。《黄庭经》说∶“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关元穴在脐下三寸,黄庭之下即是关元,...
按资生曰。前关目后半寸。亦名太阳穴。又曰。铜人有上关。下关。各二穴。素问亦同。明堂上下经。有上关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