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右关经穴别名。“右”乃“石”之误,即石关[1]。见《太平圣惠方》。
穴位 | 石关 | ||
汉语拼音 | Shiguan | ||
罗马拼音 | Shihkuan | ||
美国英译名 | Stone Pas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KI18 | |
日本 | 18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R18 | |
富耶氏 | R18 | ||
德国 | N18 | ||
英国 | K18 | ||
美国 | Ki18 |
石关为经穴名(Shīguān KI18)[2]。出《针灸甲乙经》。《太平圣惠方》作右关[3]。别名石阙[3]。属足少阴肾经[2][3]。石关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2][3]。石即岩石,关即关要,腹水病古称石水,此穴为治疗石水要穴,故名石关[2]。石关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饮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秘,脊强,不孕,呕吐,腹胀,泄泻,现代又多用石关穴治疗食道痉挛,胃痉挛,肠炎,食管痉挛,盆腔炎,不孕症,痛经,结膜充血,尿路感染等。
石即岩石,关即关要,腹水病古称石水,此穴为治疗石水要穴,故名石关[2]。
石,《释名·释山》:“山体曰石,石格也,坚捍格也。”并有坚大、坚硬之义,《汉书·匈奴传》:“石画之臣甚众。”师古注:“石言坚固如石也。”《物理论》:“土之精曰石。”粮食亦土之精也,故通食。关,关隘,要地。石关,汉宫名。借喻为如食物在胃之宫室也。石水,为水肿病之一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阴阳斜结,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张注:“石水,肾水也。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此穴在脐上3寸,旁5分处,与胃经的关门穴平,正当幽门之处,为水谷入肠之大关,其坚如石,故喻名石关。[4]
石关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交会穴。
上腹[5]
标准定位:石关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6]。
石关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石关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3]。
另说在脐上2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上2寸,旁开1.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石关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
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
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
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
石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八肋间神经。皮肤由第七、八、九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胃,横结肠及胰体。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浅层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通过[3]。
石关穴系胃经与冲脉之会穴,亦有调理肠胃作用。主治大便闭塞,气结肠满,妇人不孕等。本穴平于任脉之建里及足阳明之关门。其所应症,多为坚满充实之症,如大便不通、心下硬满、哕噫、腹痛、气淋、小便黄、脏有恶血、血上冲,多属肝脾范畴之郁结症。[4]
石关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饮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秘,脊强,不孕,呕吐,腹胀,泄泻,现代又多用石关穴治疗食道痉挛,胃痉挛,肠炎,食管痉挛,盆腔炎,不孕症,痛经,结膜充血,尿路感染等。
石关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饮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秘、脊强、不孕等[2]。
石关穴主治腹痛,呕吐,呃逆,便秘等[3]。
石关穴主治呕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不孕[7]。
石关穴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不孕[8]。
现代又多用石关穴治疗食道痉挛、胃痉挛等[2]。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便秘,肠炎,食管痉挛;
3. 其它:结膜充血,尿路感染。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大便闭,寒气结,心坚满。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便秘涩,妇人无子,脏有恶血,上冲腹中,疼痛不可忍。
《太平圣惠方》:妇人无子,脏有恶血,腹厥痛,绞刺不可忍。
日九潮,故毒必三日,虽不治,亦疏散也。脉左寸浮,右关滑,气口大。无有正伤寒也。故太阳经虽病不病,此阳...
。)右寸(宿食滞气肺风逆喘。)左关(因胁下满。)右关(脾食伤胃风。)趺阳(胃滞。)左尺(如经。)右尺...
而终于厉兑,(足大指端。)以交于足太阴脾经也,与右关无干。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之大指之端,上行膝股...
、自汗、体倦。兼洪,肺热而咳。兼迟,肺寒喘嗽。)右关(脾虚,中满不食。兼大涩,宿食。兼迟,脾胃虚。兼...
者不起。心肺浮盛,风寒外郁。左关脉浮,腹胀溲涩。右关脉浮,胃虚停食。肝肾并浮,则为风水。(其脉自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