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阴维穴为经穴别名[1]。
阴维穴即内关[2][1]。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内关,在手掌后横纹二寸两筋间,直刺,透外关,先补后泻,名阴维穴。”
穴位 | 内关 | ||
汉语拼音 | Neiguan | ||
罗马拼音 | Neikuan | ||
美国英译名 | Inner Pas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PC6 | |
日本 | 6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MC6 | |
富耶氏 | MC6 | ||
德国 | MH6 | ||
英国 | Cx6 | ||
美国 | EH6 |
内关为经穴名(Nèiguān PC6)[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3]。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一,通阴维脉[3][4]。内即内侧,与外相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内关[3]。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4]。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5]。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3]
内关(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图29(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伸臂仰掌,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3]。
内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入指浅屈肌,在正中神经的尺进入指深屈肌,经前臂屈肌后间隙入旋前方肌,直抵前臂内间膜。以上诸肌除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外,其它肌肉均正中神经的肌支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3]。
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并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通过[5]。
手厥阴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阴维脉。
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3]。
内关穴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癫狂,痫症,疟疾,肘臂挛痛;以及休克,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5]。
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管闭阻性脉管炎,无脉症,高血压;
2.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失眠,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手术疼痛,膈肌痉挛,休克;
5. 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直刺0.5-1寸,深刺可透外关穴,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可灸[3]。
内关配太渊,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内关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内关配三阴交、合谷,有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内关配神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内关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备急千金要方》: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针灸大成》: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针灸大成》:某夫人患危寒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仍有如无……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徐以乳汁调理而愈。
针刺内关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已用于甲状腺切除术、扁桃体摘除术、乳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巨脾切除术的针麻。对牵拉反应也有抑制作用[3]。
急腹痛:针刺内关穴治疗急性腹痛200例,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起效的时间最短者2~3分钟,长者30分钟。
休克:据报道抢救过敏性休克,有显著疗效。对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针刺内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血压有双向调整作用;对心率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使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3]。
调整心功能:据报道针刺内关穴,可使减慢的心率明显别快,使之恢复正常,对心律失常者,其调整作用极其明显,如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3~5分钟,心率可由150~200次/分减至70~80次/分。针刺内关、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均有一定疗效。
癔病:单针内关穴,治疗癔病效果良好。
高脂血症:用激光照射内关穴治疗高脂血症50例,其中37例有不同程度下降。
调整胃肠功能:实验表明针刺内关,对胃酸分泌,肠的运动有调整作用。
内关配足三里、中脘,可排除食道、贲门痉挛,以利于钡剂通过,提高X线诊断率[3]。
穴位 | 大赫 | ||
汉语拼音 | Dahe | ||
罗马拼音 | Taho | ||
美国英译名 | Great Threat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KI12 | |
日本 | 12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R12 | |
富耶氏 | |||
德国 | N12 | ||
英国 | K12 | ||
美国 | Ki12 |
大赫为经穴名(Dàhè KI12)[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维、阴关[7]。属足少阴肾经[7]。大赫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6][7]。大为小之对,赫即显赫,穴之所在相当于下焦元气显赫盛大之处,故名大赫[6]。
大赫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6]。仰卧取穴[6]。
大赫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4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另说在脐下3.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4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4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7]。
大赫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6]。仰卧取穴[6]。
大赫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分布着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小肠、乙状结肠。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锥状肌上外侧缘→腹直肌[6]。
布有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7]。
大赫穴是足少阴经与冲脉之交会穴。
益肾助阳,调经止带。
大赫穴有益肾填精的作用[6]。
大赫穴主治肝肾、前阴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等[6]。
现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疗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经痛、性机能障碍、慢性阴道炎、膀胱炎等[6]。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有时针感可向上传至胸腹部,向下传至会阴部。 注意针刺之前应排空膀胱,以免刺伤膀胱。
可灸[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大赫穴配关元、三阴交,有益元气,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阴茎疼痛。
大赫穴配命门、中封,有补命门益肝肾的作用,主治遗精,滑精,阳痿。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主精溢,阴上缩。
《针灸大成》:主虚劳失精,男子阴器结缩。茎中痛,目赤痛从内眦始,妇人赤带。
不排卵症:取大赫穴,配中极、血海,于两次月经中间开始针刺,每日1次。治疗50例不排卵患者,经1~7个周期治疗后,有较好效果。
对卵巢功能的调节:据报道,针刺大赫、中极、关元或针刺与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并用,均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激素的水平发生变化,尤其同时并用变化更为显著。如果对上述穴位埋针,则可改善迟发排卵,黄体功能不全或两者并存障碍。
通神。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先补后泻,不灸。如大便不通,...
踝上入风池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穴发足少阴筑宾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金门是带脉周回...
宛中廉泉从天突穴上行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阴维穴图\p06-d37a20.bmp《神灸经纶...
灵后。风池∶脑空下。日月∶期门下。风府。哑门。阴维穴筑宾∶内踝上。腹哀∶日月下。大横∶腹哀下。府舍...
后横纹二寸,两筋间。直刺,透外关,先补后泻。名阴维穴,禁灸。应照《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王国瑞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