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5/10/16 22:51:39
摘要:医案是记录病情及诊疗经过的文献 。医案即医生诊治病人的记录。又称病案,其内容包括症状、辩证、立法、处方、用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史记》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二十五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案材料。后世医家有将自己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的;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的,如《名医类案》等。
查看全文 [ 168字 ]
腹痛,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痛经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据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调查,痛经在中国女性中的发病率约为33.19%。本课题通过对古医案痛经治疗经验的文献研究,结合近现代医案及临床跟诊经验,从古医案角度及体质理论人手,对痛经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药的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总结,结合体质理论并对比古今差异提出可行性建议及意见,以期提高痛
《张聿青医案》系清代名医张乃修原著,由其门人吴玉纯(文涵)等收集整理编次而成。成书于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初刻于1918年。《张聿青医案》不仅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个人医案专著,同时也是一部临床实用的名医经验著作,在近代医案专著中具有较高声望。张氏出身医学世家,早年博览经史,通晓大义,后弃儒而继承家学,锐志攻医。张氏学医以《素问》、《难经》为宗,上尊仲景之著,博采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薛
《孙文垣医案》 医案著作。又名《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五卷。明·孙一奎撰,其子泰来、明来同编。本书收载医案250余则。以经治地区分为三吴医案、新都医案、宜兴医案,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孙氏精于辨证,治疗能融会前人学术经验,提出新的见解,每能启迪后人。然案语繁琐,旁文常多于正论。现有四种明刻本、清刻本、民国铅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作者:
作者:罗和古等主编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ISBN:7506731622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5-5-1字数:1317000版次:1a内容提要:中医医案是历代中医学家灵活运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治病救人的真实记录,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范例,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理论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最好借鉴。《内科医案》较全面地介绍了历代医家临床诊治内科疾病的生动案例,内容具系统性、实用
科技出版社ISBN:7506729393尺寸:小16开印张:16.5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8-1页数:736字数:1004000印刷时间:2004/08/01版次:1内容提要:中医医案是历代中医学家灵活运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治病救人的真实记录,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范例,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理论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最好借鉴。《内科医案》较全面地介绍了历代医家临床诊治内科
作者:罗和古等主编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ISBN:7506729849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9-1字数:830000版次:1a内容提要:中医医案是历代中医学家灵活运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治病救人的真实记录,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范例,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理论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最好借鉴。《伤寒温病医案》较全面地介绍了历代医家临床诊治伤寒病类疾病的生动案例,内容具系统性
作者:(清)通意子撰,邓嘉成点校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2371794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2-1字数:162000版次:1a内容提要:《贯唯集》一名《通意子医案》,作者号璇玑洞主通意子,不载姓名,生于公元1825年,卒年不详。行医五十年以上,师承有自。《贯唯集》共载医案247则(复诊除外),包括内、妇、儿、眼等科共32个病种,均为“业经见效者”(自序),由其门
作者:(清)顾文垣撰,颜新等点校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2371115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2-1字数:190000版次:1a内容提要:综观《顾氏医案》,顾氏用方加减非常灵活,杂病重视扶正,对外感、内伤疾病的治疗均有心得。顾氏治病重视调养正气,但又不废攻邪。治疗邪气胶结之证时,反对滥用滋补。在诸虚互见的场合,他又以健脾胃、舒中土为首务。用药轻灵流通、甘润柔养为其
朱某某,女,45岁。2007年12月1日初诊。主诉:每天大量打喷嚏2年。病史:近2年来每天打喷嚏,一天大约有几十个喷嚏,流清涕,有时打喷嚏引起尿失禁。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治无效。经常头昏、头胀痛,头颈、肩部板滞不舒,背心发凉,一凉则引起胸闷,晚上因为背心凉影响睡眠,有时夜间胸闷连及背痛,畏寒乏力,腰酸尿急,心烦易怒,咽喉有异物感。纳可,经常嗳气,但无泛酸腹胀,大便干结,二三天一次。月经周期28
【摘要】本研究基于上海市卢湾区卫生监督部门在无证行医案件调查取证的案例与经验,提出“卫监+公安”调查取证新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含义、法律依据以及实践功效,探讨该模式在无证行医案件调查取证工作中的创新和不足。【关键词】无证行医;调查取证;模式【Abstract】BasedonadministrativepenaltycasesandexperiencesofLuwanHealthInspectio
《环溪草堂医案》 医案著作。三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作者:
《环溪草堂医案》 医案著作。三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作者:
《外证医案汇编》 医案著作。四卷。清·余景和撰。刊于1894年。本书收集了清代医家陈学三、薛雪、叶桂等人的外科医案700余则,分为首、项、面、口等13部,共73种病证。医案除叙述病情治法外,还注有余氏的案语评论。其按语足以醒瞆,其评论亦得纲纪。作者:
《重古三何医案》 医案著作。三卷。清·何元长、何书田、何鸿舫撰。陆锦燧等选。刊于1918年。陆氏选录清代江苏青浦何姓三世医案。其中以何书田医案叙述病源、病状较为详尽,治法切于实用,从中可以分析出三何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现存石印本。作者:
《重古三何医案》 医案著作。三卷。清·何元长、何书田、何鸿舫撰。陆锦燧等选。刊于1918年。陆氏选录清代江苏青浦何姓三世医案。其中以何书田医案叙述病源、病状较为详尽,治法切于实用,从中可以分析出三何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现存石印本。作者:
每读王孟英医案,总为其光彩照人的文笔所折服。他不仅是一位温病学的代表医家,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就其医案之文采言,在我所阅读过的各家医案中可谓无出其右者。难怪有人题诗赠《归砚录》云:“高文纵笔千言当,妙语挥犀四座倾;其挚友杨照藜亦称赞说:“披函庄诵,未尝不抚案称快,“满纸灵光,与岩陵山色,竞秀争奇。 王孟英对其诊治疾病的记叙,既清楚明白,又生动形
《爱庐医案》 医案著作。清·张仲华撰。张氏医案最早整理本名《爱庐方案》,共分七十六门,一百余案,刊于咸丰年间。1882年柳宝诒从《爱庐方案》抄本中选录二十四案,并加按语,编入《柳选四家医案》中,改名《爱庐医案》。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疫邪、外疡、妇人等十八门。张氏医案记述治疗经过较详,审证、用药、列方契合病情,理法方药,四平八稳,可供临床参考。现存多种清刊本。作者:
《龙砂八家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姜成之编。本书辑录清乾隆,嘉庆年间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八家医案(书中并附姜宇瞻医案二则,实为九家)而成。其中以戚云门、王钟岳、孙御千的治案较多。全书以杂病及时症医案为主,或理法方药四平八稳;或异军突起出奇制胜,总之,其理法颇多可取之处。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作者:
《龙砂八家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姜成之编。本书辑录清乾隆,嘉庆年间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八家医案(书中并附姜宇瞻医案二则,实为九家)而成。其中以戚云门、王钟岳、孙御千的治案较多。全书以杂病及时症医案为主,或理法方药四平八稳;或异军突起出奇制胜,总之,其理法颇多可取之处。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作者:
《继志堂医案》 医案著作。二卷。清·曹仁伯约撰于19世纪中期。本书是作者平生医疗实践的系统总结。治案分门辑录,以内科杂证居多,善于剖析病情,阐述医理,推论病原,审病较细致。能使读者体会到曹氏辨证施治特点和学术思想。曹氏治疗湿热夹阴虚等复杂病证颇有心得,处方灵变周密,切于病情。本书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氏复加注按。曹氏医案还有《曹仁伯医案论》、《过庭录存》、《延陵弟子纪要》等,均收入《三三医书》
《遯(dùn,遁)园医案》 医案著作。二卷。萧伯章撰。刊于1921年。本书不分门类,记述详细,医理分析浅显形象。从这些医案中可以分析出萧氏长于脉诊,善用经方。但倡言“仲景而后无完医”,诚属片面之论。现有初刊铅印本。作者:
《三家医案合刻》 医案著作。三卷。清·吴金寿刊刻于1831年。本书汇萃苏州名医叶桂、薛雪、缪遵义三家医案,所选大多证治熨贴,议论中肯。本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作者:
《三家医案合刻》 医案著作。三卷。清·吴金寿刊刻于1831年。本书汇萃苏州名医叶桂、薛雪、缪遵义三家医案,所选大多证治熨贴,议论中肯。本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作者:
《旧德堂医案》 医案著作。清·李用粹撰。本书选辑医案六十余条,多属内科杂病。作者强调“医贵精详”。其治案,辨证审脉较细致,四诊合参,尤参掌握疾病的标本缓急,智圆行方,理法有致。案语或有艰涩之弊。后收入《三三医书》中。作者:
治疗妇女癥瘕之症,令读者印象极为深刻。此方之奇,在于病人之丈夫在方额空处详载疗效,并对刘氏识证的精确、敢用峻药的胆识表示钦佩。 看到此文后,或许会让人以为刘氏只善经方,非也。正好寒斋也珍藏有刘氏的医案一则,特撰此文予以披露,从另一个角度可知刘氏医学之精妙。典籍上载刘氏的临证经验曾辑为《鲁楼医案》一卷,唯无从得见。然此两则医案足供后人管中窥豹矣。 此方所用方笺,系用毛边纸红色铅印,和李鼎教授所藏
《古今医案按选》 医案著作。四卷。清·王士雄选辑。刊于1853年。王氏在俞震编纂的《古今医案按》中选取较好而又有代表性的医案,予以分类,再加按语,进一步阐明治案中辨证、处方之医理,或评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有助于读者深入体会治案的要领。现存光绪间会稽董氏刻本及《潜斋医学丛书》本、《珍本医书集成》本。作者:
《古今医案按选》 医案著作。四卷。清·王士雄选辑。刊于1853年。王氏在俞震编纂的《古今医案按》中选取较好而又有代表性的医案,予以分类,再加按语,进一步阐明治案中辨证、处方之医理,或评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有助于读者深入体会治案的要领。现存光绪间会稽董氏刻本及《潜斋医学丛书》本、《珍本医书集成》本。作者:
者:关思友著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ISBN:7810485873印次:2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2-5-1字数:354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作者从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医案医话近200则。医案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科,绝大多数为医治鲜效而转诊来的,经作者精心辩证后,取得成功者;虽外还有数则误诊、误治的病例;每例后均有“辨治思路”一项,简明阐述了作者对该病例的辨治思路
《金子久医案》 医案著作。清末民初金久子久撰。刊于1927年。本书将所收作者治案分门别类予以编辑,其中以温病医案居多,记述分析较详。对重症、险症多连续记载其病情变化及治法,交待比较清楚。俾读者易于理会,可以有所遵循。现存光绪刻本、石印本、铅印本和《三三医书》本。作者:
《黄澹翁医案》 医案著作。四卷。清·黄述宁撰。其中医案二卷,多属内科杂病;后二卷载前两卷所涉及的治疗方剂和黄氏生平所用验方,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作者:
《黄澹翁医案》 医案著作。四卷。清·黄述宁撰。其中医案二卷,多属内科杂病;后二卷载前两卷所涉及的治疗方剂和黄氏生平所用验方,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作者:
《冉雪峰医案》 医案著作。冉雪峰著。本书包括内、外、妇、儿科医案七十一则,案中结合中医理论较深入地分析病情,并能继承发扬传统治法,于临床辨证较有识见,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
《金子久医案》 医案著作。清末民初金久子久撰。刊于1927年。本书将所收作者治案分门别类予以编辑,其中以温病医案居多,记述分析较详。对重症、险症多连续记载其病情变化及治法,交待比较清楚。俾读者易于理会,可以有所遵循。现存光绪刻本、石印本、铅印本和《三三医书》本。作者:
《药盦医案》 医案著作。七卷。恽铁樵撰于1925年。作者选临证过程中颇具经验或教训的医案予以归纳整理。分为伤寒、温病、时病等类,并以病证分细目。案中多连续记载危重病例的诊治经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均作详细记述,以为临床借鉴。对伤寒及儿科病证阐述尤详。后收入《药盦医学丛书》中。作者:
《冉雪峰医案》 医案著作。冉雪峰著。本书包括内、外、妇、儿科医案七十一则,案中结合中医理论较深入地分析病情,并能继承发扬传统治法,于临床辨证较有识见,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
《张畹香医案》 医案著作。清·张畹香撰。本书大多为内科杂病、时症治验,兼有少量妇科医案。记述简要,少有繁芜。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滋补托邪的调治法较有心得。本书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作者:
《爱庐医案》 医案著作。清·张仲华撰。张氏医案最早整理本名《爱庐方案》,共分七十六门,一百余案,刊于咸丰年间。1882年柳宝诒从《爱庐方案》抄本中选录二十四案,并加按语,编入《柳选四家医案》中,改名《爱庐医案》。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疫邪、外疡、妇人等十八门。张氏医案记述治疗经过较详,审证、用药、列方契合病情,理法方药,四平八稳,可供临床参考。现存多种清刊本。作者:
《龙砂八家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姜成之编。本书辑录清乾隆,嘉庆年间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八家医案(书中并附姜宇瞻医案二则,实为九家)而成。其中以戚云门、王钟岳、孙御千的治案较多。全书以杂病及时症医案为主,或理法方药四平八稳;或异军突起出奇制胜,总之,其理法颇多可取之处。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作者:
《钱氏儿科案疏》 儿科医案著作。二册。宋·钱乙原作,近人张山雷疏注,何光华参补。本书内容大体分两部。其一为张山雷氏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所录的儿科医案23则及医案中所用的方剂加以注释。其二为何光华补入万全、缪仲醇、江瓘、喻昌等人的儿科医案22则及其治疗方剂,并予以补注。卷末附薛己在《薛氏医案》中所摘录的钱乙儿科医案的评注,作为对照。现存1923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作者:
《钱氏儿科案疏》 儿科医案著作。二册。宋·钱乙原作,近人张山雷疏注,何光华参补。本书内容大体分两部。其一为张山雷氏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所录的儿科医案23则及医案中所用的方剂加以注释。其二为何光华补入万全、缪仲醇、江瓘、喻昌等人的儿科医案22则及其治疗方剂,并予以补注。卷末附薛己在《薛氏医案》中所摘录的钱乙儿科医案的评注,作为对照。现存1923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作者:
冬、白芍;⑥兼痰热者,加黄连、半夏、栝楼。 本方适用于发汗过多,心阳受损,其心阳虚,而未至亡阳者,如已出现亡阳的情况,则须用附子;如汗不止,应加芍药以和阴气,本方侧重补益心阳,药味少而见效快。 医案选录 医案:心悸 林某,男,39岁,1960年8月10日门诊。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日来服许多止痛药均罔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其六脉缓软,苔白滑。诊断为虚痛。用桂枝甘草汤(桂枝18g、甘草
“甘令中满”。兼有高血压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见面热、心烦者,为阳气与水气相持的虚热表现,可加白薇。本方据药理及临床研究,具有健胃、利水、镇静、强心、镇痛等作用。医案选录 医案一:耳源性眩晕 吴某,女,46岁,1985年9月初诊。眩晕二月,阵发加重,甚则天旋地转,不能坐立,泛呕欲吐,倦怠困乏,耳中蝉鸣,纳谷尚可,大便溏薄,形体略胖,颜面虚浮,脉沉滑,舌质略淡
《遯(dùn,遁)园医案》 医案著作。二卷。萧伯章撰。刊于1921年。本书不分门类,记述详细,医理分析浅显形象。从这些医案中可以分析出萧氏长于脉诊,善用经方。但倡言“仲景而后无完医”,诚属片面之论。现有初刊铅印本。作者:佚名
1)腹泻、呕吐后之腹胀满,宜本方。若气虚甚者,可加白术、茯苓,以增强健脾益气之力。若挟湿者,可加苍术、陈皮、茯苓以健脾利湿。 (2)胃虚呃逆,痞满呃逆之腹胀满,宜本方加旋覆花、炒麦芽、神曲等。 医案选录 医案一:腹胀 石某,男,53岁,1989年9月初诊。患急性肠炎一周,经抗生素治疗而愈,惟腹胀不适,午后尤甚,腹部膨满,叩之鼓音,食纳不佳,大便正常,脉沉弦,苔薄根部淡黄。证属泻后脾虚,气机
《李中梓医案》 医案著作。明·李中梓撰。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不分门类,不立标题,大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书中体现出李氏长于脉诊和辨证,处方灵活,案语明晰。初未刊行,后收入李延昰《脉诀汇辨》中。作者:
《心太平轩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徐锦撰于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书中可见作者善治温病、喜用寒凉。又有谓其“案语之精、方药之切”,不亚南阳活人书者。现存清抄本和1912年刻本。作者:
《李中梓医案》 医案著作。明·李中梓撰。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不分门类,不立标题,大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书中体现出李氏长于脉诊和辨证,处方灵活,案语明晰。初未刊行,后收入李延昰《脉诀汇辨》中。作者:
《温氏医案》 医案著作。清·温载之撰于1886年。本书将作者多年临证所得治案按病分类辑录。作者擅治温病,故此类验案尤多。治案辨证较细致,其中治气肿及疯狗咬伤方为其他医案著作所罕见。但也杂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论述。现存初刻本。作者:
《心太平轩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徐锦撰于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书中可见作者善治温病、喜用寒凉。又有谓其“案语之精、方药之切”,不亚南阳活人书者。现存清抄本和1912年刻本。作者:
《叶氏医案存真》 医案著作。三卷。清·叶桂撰。由其玄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及《天元医案》中所载叶案等予以辑刊。全书不分类别,以内伤虚劳病案为主。辨证确切,随证立方,自有良好疗效。文字质朴无华,很少斧凿痕迹。可供临床参考。卷末附马元仪《印机草》一卷及祁正明、王晋三医案数则。其中周学海加以整理评点,调整体例,并予以分门别类,辑为上下二卷,改名《评点叶案存真类编》。现存几种清刻本和石印本,又收入《周氏医学
《叶氏医案存真》 医案著作。三卷。清·叶桂撰。由其玄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及《天元医案》中所载叶案等予以辑刊。全书不分类别,以内伤虚劳病案为主。辨证确切,随证立方,自有良好疗效。文字质朴无华,很少斧凿痕迹。可供临床参考。卷末附马元仪《印机草》一卷及祁正明、王晋三医案数则。其中周学海加以整理评点,调整体例,并予以分门别类,辑为上下二卷,改名《评点叶案存真类编》。现存几种清刻本和石印本,又收入《周氏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