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yáng bái xué
穴位 | 阳白穴 | ||
汉语拼音 | Yangbai | ||
罗马拼音 | Yangpai | ||
美国英译名 | Yang White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GB14 | |
日本 | 14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B10 | |
富耶氏 | |||
德国 | G14 | ||
英国 | G14 | ||
美国 | GB14 |
阳白穴为经穴名(Yángbái GB14)[1][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1][2]。阳白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1]。阳为阴之对,白指光明,前额为阳,穴在前额眉上方,有明目之功,故名阳白穴[2]。阳白主治眼目、头面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眼睑𥆧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瞳子痒痛,目眵,雀目,头痛,目眩,目痛,视物模糊,眩晕,眼睑下垂,面瘫,现代又多用阳白治疗眶上神经痛,近视,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前额痛,夜盲症,眼科疾病等,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针灸甲乙经》:阳白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额[3]
阳白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2]。
一说:“在眉上七分,直瞳子”(《针灸集成》)。
阳白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阳白在额部的位置
阳白在额部的位置
阳白在额部的位置(肌肉)
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阳白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2]。
正坐或仰卧位,在前额,于眉毛中点至前发际的下1/3与上2/3处取穴[5]。
快速取穴: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1横指处即是阳白[6]。
阳白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皮肤由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双重分布。(参看本神穴)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2]。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7]。
阳白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泄热的功效。
阳白位于前额,近于眼部,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泄热之功效,可主治头面及眼睑病证[8]。
阳白属胆经,为阳维之会,有疏风明目作用。主治目不能视,昏夜无所见。《备急千金要方》有:“目瞳痛痒,远视视弱,昏夜无所见。”针之可使眼目重见光明。[9]
阳白主治眼目、头面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眼睑𥆧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瞳子痒痛,目眵,雀目,头痛,目眩,目痛,视物模糊,眩晕,眼睑下垂,面瘫,现代又多用阳白治疗眶上神经痛,近视,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前额痛,夜盲症,眼科疾病等,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阳白主治眼目、头面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眼睑𥆧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瞳子痒痛、目眵、雀目等[2]。
阳白主治头痛、目眩、目痛、视物模糊、眼睑𥆧动[7]。
阳白主治头面五官病:头痛,眩晕,目痛,视物模糊,眼睑𥆧动,眼睑下垂,面瘫[8]。
现代又多用阳白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近视、角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2]。
现代常用于治疗眼科疾病、面神经麻痹或面肌痉挛、眶上神经痛等[8]。
阳白主治前额痛,目眩,目痛,眼睑𥆧动,以及近视,夜盲症,面神经麻痹,眶上神经痛等[1]。
1.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科疾病;
平刺0.5~0.8寸[5][7],局部有酸胀感[5],向周围扩散[5]。
向下透鱼腰;向左右透攒竹、丝竹空穴,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部或眼眶。
艾条灸5~10分钟。
阳白穴配太阳、风池、外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治偏头痛[5]。
阳白穴配颧髎、颊车、合谷,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阳白穴配睛明、太阳,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阳白穴配睛明、攒竹、阳白穴、鱼腰、太阳,治目赤肿痛[5]。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目瞳子痛痒,远视䀮䀮,昏夜无所见。
针刺阳白时,可使半数人对红绿光的感受性发生红升绿降的改变,1/4人红绿全升,1/4人红绿全降。[2]。
齐刺阳白穴;局部消毒后,第1针针体与皮肤呈45°角,用提捏进针法,针尖距离阳白穴约8 mm处进针,向下刺入,使针尖到达阳白穴,另外两针分别在第1针左右与其呈45°角、距阳白穴约8 mm处进针,针尖亦直指阳白穴,此时患者局部有胀重感为最佳针感,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上、下内地仓时,左手翻开患者上嘴唇,从上唇黏膜内进针,针尖对着患侧,并朝向地仓所对口腔黏膜处上0.5寸处,进针点体表投影位于人中沟下1/3和中1/3交点处旁开(患侧)约10 mm,针体进入黏膜内约25 mm,连刺两针,第2针进针点在第1针旁开约3 mm处,针尖也指向患侧,且针体与第1针平行,针刺完毕后,左手自然放下翻起的上嘴唇;同样,翻开患者下嘴唇,从下唇黏膜内进针,针尖对着患侧,并朝向地仓所对口腔黏膜处下0.5寸处,进针点体表投影距离承浆旁开(患侧)约10 mm,针体进入黏膜内约25 mm,同上连刺2针。针刺上、下内地仓,均以针下没有阻力感、进针后感觉针下流畅为最佳,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每日治疗1次,留针25 min,每周6次,周日休息,1个月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疗效显示,40例患者均在1个疗程内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正常,额纹对称,两眉平齐,眼裂正常,眼睑闭合正常,口角无呙斜,鼓腮不漏气),治愈率达100%。阳白穴、四白、攒竹、太阳、迎香、颧髎、颊车、地仓、承浆、翳风、合谷、足三里;急性期(7~10 d)内面部腧穴行轻浅刺激,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取穴不宜过多,每次3~5穴,交替使用。肢体远端的腧穴足三里行补法,合谷行泻法且手法宜重。7~10 d后面部腧穴采用电针透刺疗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中药采用牵正散加味治疗,共治疗70例,痊愈30例,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3%。[8]
阳白 Yáng bái(GB14)
该穴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平刺0.5-0.8寸;可灸。
足太阳、阳维之会。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1)阳白穴。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入缺盆○滑氏交出下无手字○滑氏曰自风池循颈过天牖穴行手少阳脉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却左右相交出手少阳之...
悬颅悬厘曲鬓前,率谷天冲见浮白,窍阴完骨本神连,阳白临泣目窗近,正营承灵脑空焉,风池肩井兮渊液,辄筋...
量得四分须用记。本神神庭旁二寸。入发一寸耳上系。阳白眉上方一寸。发上五分临泣是。(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
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穴。此经头部自瞳子...
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谓悬颅、阳白、头维。左右各三。共六穴也。悬颅、阳白。系足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