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5/12/3 15:51:10
摘要:心主血是对心主持血和血液运行功能的概括。指心脏是主持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动力器官。包括:1.心主血指心主导全身的血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诸血者,皆属于心。”2.心主血指心主血脉。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查看全文 [ 239字 ]
心主血 生理学名词。是对心主持血和血液运行功能的概括。包括①心主导全身的血液。《素问·五脏生成论》:“诸血者,皆属于心。” ②指心主血脉。详该条。作者:
心主血脉 生理学名词。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作者:
即津液生成、布散以及废浊之物排泄的全过程。传统理论论述津液代谢与脏腑关系时多涉及肺脾肾、膀胱、大肠、小肠、三焦,少论及心。我们认为:心具有协调津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密切协同的作用;在津液生成过程中,心主血合脉,在液为汗,津血同源,汗血同源,心与小肠表里,心直接参与、主导汗液生成,津血互生互化;在津液运行上,心行血亦能行津;在泄浊中,心在液为汗,肺主腠理开合,在尿液的排泄中,心行君主之令,肾司开合。
面。脉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养脏腑组织器官。这些功能全赖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从面部色泽的变化而显露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如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发白、晦滞。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
心为汗 生理学名词。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主血,汗为血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五脏主五液中,心为汗。参见心主汗条。作者:
心恶热 生理学名词。恶,意为畏恶。《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马莳注:“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为火脏,热极则心火炽盛;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而见谵妄躁狂等。作者:
达语言,而舌的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味觉的改变和舌强语謇等病理现象。由于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 其次,心开窍于耳,此说的出现可能就是出于对舌作为一窍的疑虑,所以在《素问·
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断病证的主要手段,也是临床遣药组方的主要依据。在具体临证组方时,除考虑病人某脏腑病理变化外,还应充分考虑该脏腑的生理特性。 通补并用脉平悸宁 心主血脉而藏神。生理上,心气充沛通达,方能化赤力强,阴血充盈,脉道通利,从而血液灌注全身,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也只有如此,方能体现脉之胃、神、根。脉道通利,心之气血调和,濡养心神,使之通达内外,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心气通达,津液代谢正
,则气血充盛,而下注冲任,冲脉充盛,下注胞宫而为月经。古人所谓“冲脉隶于阳明”之说,即充分表明了脾胃对月经产生过程的重要作用。 (3)心和肺:月经除与肾、肝、脾有密切关系外,与心肺也有一定联系。心主血,其充在血脉;肺主气,宣布于全身。女子以阴血为至,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心主血脉的功能如何,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妇女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只有心神畅达,心阳之气下降,心血下交于胞中,则月经才能按期来潮
。”这里的“精”,是指精明,即眼的视觉功能。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能充足流畅地上注入目,就会影响眼的正常功能,甚至发生眼病。一、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一)眼与心和小肠的关系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推动,循环全身,上输于目,目受血
【摘要】通过对胸痹心痛病机的探析,认为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发生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心气不足,或心阴失养,或痰瘀阻络脉道不利,三者杂至合而为痹。他脏及心也是通过这三方面来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以至心脉不荣不通而发为胸痹心痛。临床见吾师张喜奎教授治疗本病,采“背反偕同”治则,运用益气养阴合活血理气法,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关键词】胸痹;心痛;养通并用;背反协同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心
手少阳脉养之,五月足太阴脉养之,六月足阳明脉养之,七月手太阴脉养之,八月手阳明脰养之,九月足少阴脉养之,十月足太阳脉养之,是以诸经脉,各养三十日也。若夫至期当养之经,虚实不调,则胎孕为之不安,甚则下血而堕矣。夫手足十二经,气血盈亏不同,如手足厥阴太阳少气多血,手足太阴少阴少血多气,手足少阳气多血少,手足阳明气盛血多。安胎之法,宜各按月依经,视其气血虚实而调之,庶无胎堕之患,其或感冒风寒,别生异证
由五脏热结所为。心主血,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衄者,血从鼻出《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人是统一的整体,各脏腑之间互相联系,病情继续发展将由肺而影响到其他脏腑。如肺气闭阻会影响心血的运行。因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血而运营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如因邪盛正虚,痰热郁肺,闭阻气道而致心血不畅,脉道壅滞,则见颜面、口唇、舌质紫绀等气滞血瘀之证。如果正不胜邪又可导致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之变证。心阳不振则血脉不得温运,复又加重血瘀和肺气闭塞,造成互为因果的病理循环,使临床上出现一系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记载桃仁:“味苦、甘,性平”;杏仁“味苦,性微温”。可见桃仁、杏仁都是甘、苦之品,只是在两种药味各有偏倚。《药典》载:桃仁入心、肝、大肠经,杏仁走肺、大肠经。心主血脉,肝藏血,故桃仁行血分;肺主气司呼吸,故杏仁入气分。功效主治1.桃仁入心肝,心主血脉,肝藏血,苦能泄滞,故桃仁行血分而祛瘀,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杏仁入肺经,肺主气司呼吸,苦能降泄,故杏仁入气分而
问·解精微论》载:“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按照藏象学说的观点,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故五脏之精气为心所统辖和支配。心之与眼有两个重要的联系。其一,心主血脉,身之血受心气之推动而注于眼。其二,心主神明,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同时也支配了眼的视物和辨色功能。故《灵枢·大惑论》载:“目者心使也。在眼的血供和视觉功能方面,心和
地表现出体内水分和细胞数目的减少、脂肪增多、细胞退化,出现精气虚衰、形体容颜改变、内脏功能衰减、日显衰老的征象。在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之间,若皆有虚损即可形成不良循环,特别是血液循环与“心主血、“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等脏器的相互作用有关,故任何一脏的衰损均会引起血行失常。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肝失疏泄可致气血不和,特别是心肺气虚,无力推动,运送不
大意心主血而不能藏。夜则复归于肝。肝藏血而不能主。昼则听命于心。心为君。肝为相。君火一动。相火从之。相火一动。六经之火从之。火动则血随以动。火升则血随以升。(指掌)内因或四气伤于外。七情动于中。及饮食房欲。坠闪劳损。(三锡)六经受伤。血液流并。聚于胸臆两胁之间。乘火而升。(指掌)从胃脘而越出。(入门)其伤重者。夹背而上。如潮涌至。势不可遏。(指掌)外候积热肺胃者。必胸满脉实。大怒气逆者。必面青脉
心脏伤热所为也。心主血,肺主气,开窍于鼻,邪热与血气并,故衄也。衄者,血从鼻《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此病由热伤于心,心主血,热盛则血随大便而下,名为血痔。《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心主血脉,心脏有热,热乘于血;血性得热,流散妄行,不根据常度。其流渗于大、小肠者,故大、小便血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手太阳、少阴之经,主下为月水。太阳小肠之经,少阴心之经也,心主血脉。因产伤动血气,其后虚损未复,而为风冷客于经络,冷搏于血,则血凝涩,故令月水不利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素问·别经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故汗乃心之液也。因血与汗同源,亦称汗为血之液。血乃津液所化生而赤为血,心主血、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循经脉营血而周流,濡润筋脉、温煦肌肤。随卫气(汗腺、皮肤)腠理、玄府而散发,故曰:在营为血,在卫为汗。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
谓五恶。(三脏恶本气之胜。肺恶肾之寒。肾恶肺之燥。此亦阴阳变换之道。而肺肾子母之气。互为本末也。)五脏化液。(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心为汗。(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肺为涕。(出于肺窍之鼻而为涕。)肝为泪。(出于肝窍之目而为泪。)脾为涎。(出于脾窍之口而为涎。)肾为唾。(肾络上贯膈入肺。上循喉咙挟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故肾为唾。经曰
汗为心液 生理学名词。心主血,血汗同源,故称。《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血汗同为津液所化,大汗淋漓,损伤津液,兼耗心血,可见心悸,怔忡等症。作者:
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之一。中医学对其病机的认识从古至今论述颇多,但多分而述之。笔者从整体角度论述其病机的层次性,以应对临床上错综复杂的变化。l心阳虚与心阴虚是胸痹的始发病机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主血脉,心者,身之本……,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论》认为“诸血者皆属于心“。而另一方面,《内经》中强调指出“心为阳中之太阳“、“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心作为君
,金寒则病,故恶寒。)肝恶风,(肝属木,其应风,感风则伤筋,故恶风。)脾恶湿,(脾属土,其应湿,湿胜则伤肌肉,故恶湿。)肾恶燥,(肾属水而藏精,燥胜则伤精,故恶燥)。是谓五恶。五脏化液∶心为汗,(心主血,汗则血之余也。)肺为涕,(涕出于鼻,肺之窍也。)肝为泪,(泪出于目,肝之窍也。)脾为涎,(涎出于口,脾之窍也。)肾为唾,(唾生于舌下,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也。)是谓五液。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
心气盛 病证名。又称心气实、心阳盛。心主血脉,藏神,其气过亢,可表现为神志或血脉的病证。《灵枢·淫邪发梦》:“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髆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治以清心泻火为主。作者:
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心的生理病理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现将其主要生理病理简述如下: (一)心主血脉《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心气的
气味苦、温,无毒。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中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汁饮之。(参各家说)当归气温,禀木气而入肝;味苦无毒,得火味而入心。其主咳逆上气者,心主血、肝存血,血枯则肝木挟心火而刑金;当归入肝养血,入心清火,所以主之也。肝为风,心为火,风火为阳,阳盛则为但热不寒之温疟;而肺受风火之邪,肺气怯不能为皮毛之主,故寒热洗洗在皮肤之中;当归能令肝血足而风定,心血足而火息,则皮肤
心合小肠 生理学名词。系心与小肠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之意。心主血,小肠主泌别清汁,奉心主血。心热下移小肠,可出现小便赤涩或尿血;小肠实热,每见心烦、口舌糜烂。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脉互相络属,一脏一腑,表里互相输应。《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作者:
惊则气乱 病因病理学术语。即惊恐则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素问·举痛论》:“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作者:
相傅之官 人体器官名。指肺。《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荣卫,故治节由之。”张景岳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心为君主之官,肺犹宰相辅佐君主,调治全身。例如心主血,肺主气,气血循环运行输送养料,以维持各脏器组织的机能活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者:
《大全》曰∶产后中风恍惚者,由心主血,血气通于荣卫脏腑,遍循经络。产则血气俱伤,五脏俱虚,荣卫不足,即为风邪所乘,令心神恍惚不定。《女科经纶》清萧埙公元1644-1911年
肺主气,心主血脉,而血气通荣腑脏,遍循经络。产则血气伤损,脏腑不足。而心统领诸脏,其劳伤不足,则令惊悸恍惚,是心气虚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子也。盖手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故也,又肾为胞门、子户,尺中肾脉(尺脉更真),按之不绝,当妊子也。又曰∶妇人妊娠、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之,二月足少阳脉养之,三月手少阴脉养之,四月手少阳脉养之,五月足太阴脉养之,六月足阳明脉养之,七月手太阴脉养之,八月手阳明脉养之,九月足少阴脉养之,十月足太阳脉养之,是以诸经脉,各养三十日也。若夫至期当养之经,虚实不调,则胎孕为之不安,甚则下血而堕矣。夫手足十二经,
寒则病,故恶寒。)肝恶风,(肝属木,其应风,感风则伤筋,故恶风。)脾恶湿,(脾属土,其应湿,湿胜则伤肌肉,故恶湿。)肾恶燥,(肾属水而藏精,燥胜则伤精,故恶燥。)是谓“五恶”。五脏化液∶心为汗,(心主血,汗则血之余也。)肺为涕,(涕出于鼻,肺之窍也。)肝为泪,(泪出于目,肝之窍也。)脾为涎,(涎出于口,脾之窍也。)肾为唾,(唾生于舌下,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也。)是谓“五液”。五味所禁∶辛走气
述了人的心理表现(即神的具体表现):感觉、知觉、意志、思维、记忆、智力。《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又云:“血者,神气也。”说明血是神的物质基础。《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即心主血脉。而《灵枢·本神第八》又有:“心藏脉,脉舍神”之说。至此可以理解,心主神明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心主血,而血又是神明的物质基础。中医学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基于此,没有把神明的主要功能器官脑作为“神明之主”
由是寒热见焉。与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喜笑恐悸,手心烦热,汗出衄血,其脉洪实者,是实热之候也。若阳火妄动,心火独亢,则导致心阳暴张,神明逆乱,热盛血流薄疾,动血耗血的病理转归,因此,刘河间曾指出:“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甚者火热鸱张,引动肝风而致热极生风的痉厥抽搐。 小肠实热证:
“心主血脉”,心脉的血液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与两脏密切相关。若心气不足,推动血循不力,脾失健运,血液生成减少,日久则形成心脾两虚,气虚血亏,心脉瘀滞证。症见胸膺闷痛或左胸痛,时作时止,心慌气短,失眠多梦,肢倦乏力,或食少难化,或食后倒饱,舌苔薄白,舌尖有瘀点,脉沉缓或沉细。 据理辨证,心气虚则心慌气短,脾失健运则肢倦乏力或食少难化,脾不能正常化生
累及于心而成。症见胸闷,胸膺痛,或左胸痛(心前区痛),疼痛时作时止,伴有心慌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或手足发凉,或遇冷易发作等,舌质暗淡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心主血脉,阳主温煦。心阳虚无力推动血液循行于周身,故全身倦怠乏力,阳虚不能温煦四末,故见畏寒肢冷,甚则手足发凉,心阳虚无力推动血液循行于心脉,心气不足,故见心慌气短。舌质淡紫为阳虚之象,有瘀点为血瘀之症。脉沉迟为阳气不
南山查肉(炒)一两 水煎,用童便沙糖和服.【集注】吴于宣曰:经云:心主血,脾统血,肝脏血.故产后瘀血停滞,三经皆受其病,以致心腹瘀痛,恶寒发热,神迷眩运,胞膈满闷.凡兹者,由寒凝不消散,气滞不流行,恶露停留,小腹结痛,迷闷欲绝,非纯用甘温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是方用灵脂之甘温走肝,生用则行血;蒲黄辛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阴之滞,而有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散瘀
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按】禹余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注】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重发汗,谓大发汗也。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血液大伤,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故小便已,阴茎疼也。【集注】方有执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惚心乱者,以舍空神纷散也。阴,宗筋也
定,其证自除。(《大成》)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皆主于心脾二经,盖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多,伤于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于脾,则胃气衰惫而虑愈深,二者皆令人遇事则卒然而遂忘也。盖心主血,因血少不能养其真藏,或停饮而气郁以生痰,气既滞,脾不得舒,是病皆由此作,然治之之法,必须养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志之剂以调理之。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虑,远其六淫七情,如此日渐安
逐渐消失,呈周期性发作者,称为“经行心悸”。本症应与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相区别。 经行心悸的形成原因多端,病理机制复杂,临床以心脾两虚、肝肾阴虚、阳气不足等证型最为常见。 (1)心脾两虚:心主血脉,血赖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周身,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或禀赋不足,脏腑虚损,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匮乏等,以致心脾两虚。行经之际,有形血去,气血益亏,心失所养而发心悸。
舌诊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心主血脉,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匀,由宗气所推动,《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谓之大络,名日虚里……处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说明宗气有推动心脏波动的作用,《灵枢·邪客篇》日:“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血液循行脉管治中,
论曰∶愁忧思虑则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盖心主血,肝藏血,二藏俱伤,则血不循经,随气上逆,故因呕而血出也。《内经》曰∶怒则气上,甚则呕血。治呕血唾血,咳逆气喘短气。款冬花丸方。款冬花紫菀(去苗土各三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豉(炒各二两半)人参出汗)柏叶(去梗,焙)生干地黄(焙各三分)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冷熟水嚼下,日三夜二。治伤中胸内急痛,咳嗽呕血
心之合脉也张云。心主血。血行脉中。故合于脉。吴云。心主血而藏神。脉则血体而神用。故心合脉。其主肾也吴云。其以之为主。而畏者肾也。志云。心主火。而受制于肾水。是肾乃心脏生化之主。故其主肾也。凝泣熊音。上兼陵反。结也。下音涩。不滑也。马云。泣。涩同。吴同。杨慎外集云。素问。脉泣则血虚。又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又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泣音义与涩同。按说文。。(音丽)水不利也。与。泪同。泣
夫心主血。肝藏于血。是以愁忧思虑。则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心二脏俱治吐血。心胸气逆。疼痛。宜服伏龙肝散方。伏龙肝(二两)生干地黄(二两)芎(半两)赤芍药(半两)当归(半两)桂心(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竹茹一鸡子大。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治心热。吐血不止。黄芩散方。黄芩(一两半)地榆(一两半锉)玄参(二两)茜根(二两锉)寒水石(一两)麦门冬(二上件药。捣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