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行黄为病证名[1]。黄病二十八候之一[1]。指黄疸而不影响行立者。《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瘀热在脾脏,但肉微黄,而身不甚热,其人头痛心烦,不废行立,名为行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有治行黄方,用黄芩、麦门冬、犀角屑、栝楼根、栀子仁、甘草等药[1]。
黄疸(jaundice[2][3])为病名[4]。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3]。古代亦称黄瘅[5][4]。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6]。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5]。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4]。《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5][4]。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4]。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7]。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
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4]。
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7]。
详见黄疸条。
【适应症】用于月经失调,如闭经和功能性子宫出血、黄体功能不足、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因黄体不足引起...
药开始时出现暂时性腹胀、恶心等反应,继续用药可自行消失。(2)极少数病人用药后有皮疹、发热等过敏现...
【适应症】用于月经失调,如闭经和功能性子宫出血、黄体功能不足、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因黄体不足引起...
医师指导下服用。3.湿热带下不宜选用,症见带下色黄或黄白质粘腻等。4.带下伴阴痒或赤带者,应去医院...
反应】胃肠不适,偶见恶心、口干等,可很快消失,自行恢复。【禁忌】1.对本品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禁用。...
脏腑隐有细水。皆能导之。下恶血癖块。蛊毒毒药。天行黄病温疟。疗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隐疹风及风毒脚肿。...
行黄者,由瘀热在脾藏,但肉微黄,而身不甚热。其人头痛心烦,不废行立也。烙脾俞二穴、上管穴、百会穴。治...
行黄者。由瘀热在脾脏。但肉微黄。而身不甚热。其人头疼心热。不废行立也。烙脾俞二穴治行黄黄芩麦门冬(去...
罨脐上,黄肿自小便出。)伏鸡子根(主诸热急黄,天行黄胆。)山豆根(治五般急黄,水服末二钱。)茜根(主...
,寒,无毒。【主治】解百药毒,诸热烦闷,急黄,天行黄胆,疟瘴中恶,寒热头痛,疽疮。马黄牛疫。水磨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