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5/9/10 19:52:10
摘要:《小针解》为《黄帝内经灵枢》的篇名。本篇是对《九针十二原》篇所讨论的有关运用小针(微针)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故名。
查看全文 [ 62字 ]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著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
马云。九针十二原中。有小针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针解。素问又有针解篇。与此小同。神客张云。神、正也。客、邪也。邪正相干。故曰共会。在门张云。出入所由。故谓之门。先知何经之病张云。若不能先知。是为未睹其疾。又曰。恶知其原。速迟马本志。本作数迟。非。守四肢张云。手之两肘。足之两膝。谓之四关。守气张云。往来逆顺。至与不至。皆气之机也。针以得气张云。以、已同。气易失地张云。毫厘之差。即失其气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其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
此篇乃前篇之注解,与《素问·针解篇》大同小异,皆古圣针法之真传。恐后世以讹传讹,故特着此二篇,以防后世之贻误。凡习针法者,万不可不读。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
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音弼)张开之曰。此解小针之义。而九针之论不与焉。、满也。恍、惚也。所以察其目者。承上文而言也。目色者。五脏之血色。声章者。五脏之气也。五色循明则声章者。血气之相应也。言声与平生异者。散败之声也。盖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内。不宜
会 腧穴。《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指穴位为经络气血会聚之处。见腧穴条。作者:
迎而夺之 刺法用语。与“随而济之”相对,为迎随泻法的原则。指泻法要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难经·七十九难》:“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灵枢·九针十二原》作“逆而夺之,恶得无虚”,义同。意指逆其经气而刺。《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写也。”参见随风济之条。作者:
粗守形 技能粗浅的医生只拘谨地注意病人形体外征。粗,“粗工”。《灵枢·小针解》:“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作者:
空 ①天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光不治,空积沉阴。” ②空虚。《灵枢·本脏》:“肝下则逼胃,胁下空。” ③指经穴、穴位。《灵枢·小针解》:“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④音义同孔。小洞。《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⑤指鼻孔。《灵枢·天年》:“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作者:
陷脉 ①寒邪陷于经脉,使气血凝滞在肌肉腠理之间,久则成瘘疮。《素问·生气通天论》:“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 ②指筋骨肌肉凹陷处的俞穴。《灵枢·小针解》:“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作者:
密意守气 针灸学术语。指静心专注针下感应。气,气至。即针下感应。《灵枢·小针解》:“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作者:
。逢。甲乙。作迎。邪气复至复。甲乙。作益。其来不可逢吴云。其邪之来不可逢。其虚而取之。盖恐更伤其经气也。正此云无逢其冲之谓。张云。真气不实。迎而泻之。邪气虽去。真气必太虚矣。故曰。其来不可逢也。按小针解曰。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彼言补。此言泻。文若相反。各有深义。当两察之。大气已过吴云。大气。人气也。人气应乎水刻。异在灵枢。志云。大气。风邪之气也。高云。针下所聚之大气已过。而复泻之。则真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小针解篇》)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病之虚实,不易识也,必察于脉,乃可知之。故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察知重轻,方可施治,否则未有不误而杀人者矣。)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脏气已绝于内,阴虚也。反实其外,误益阳也。益阳则愈损其阴,是重竭也。阴竭必死,死则静也。)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按针经首篇。论九针虚实之道。而小针解有未尽之义。故帝复有此问焉。)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菀音郁。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候其阳气隆至。针下既热。乃去针也。盖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候其阴气隆至。针下已寒。乃去针也。盖气虚乃寒也。菀、积也。陈、久也。菀陈
疾而徐则虚 针刺泻法的要领。与补法“徐而疾则实”对举。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小针解》:“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指迅速进针,缓慢出针,能使邪气虚,即为泻。后世针刺泻法用一进三退或一进二退,即出于此。参见徐疾补泻条。又《素问·针解篇》以出针的方法来分析:“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指泻法要迅速出针,缓慢按住穴。参见开阖补泻条。作者:
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挺。其锋微圆。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此节论九针之法。盖首篇统论小针及九针之道。是以前后论小针。而详释于小针解中。此节论九针。故详释于九针论内。而小针解中不与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合相得也。排阳得针者。排针而得阳气也。得其正气。则邪气去矣。内温者。针下热也。谓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灵枢·寒热病》:“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③指气口脉气满实。《素问·大奇论》:“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冰注:“满,谓脉气满实也。”《灵枢·小针解》:“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④达到期限。《素问·玉机真脏论》:“弗治,满十日,法当死。”《素问·热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⑤满圆,正圆。《素问·八
介:目录:上古天真论篇四气通神大论篇生气通天论篇阴阳通天论篇阴阳别论篇五脏生成篇异法方宜论篇移精变气论篇宣明五气篇评热病论篇评热病论篇逆调论篇风论篇风论篇病能论篇奇病论篇天元纪大论篇九针十二原本腧小针解经脉骨度营卫生会五邪寒热病病本决气肠胃逆顺肥瘦阴阳清浊阴阳系日月病传五变论痛天年五禁动输五音五味行针上膈忧恚无言寒热官能九宫八风作者: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
徐疾补泻 针刺补泻法之一。即以进出针的快慢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即缓慢地进针至一定深度,行针完毕后迅速退至皮下而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迅速进针至一定深度,行针完毕后,缓慢地退至皮下而出针者为泻法。其进慢出快的方法,在于扶助正气由浅入深,由表达里,能起补虚的作用,而进快出慢的方法,在于祛除邪气由深出浅,由里达表,能起泻实
理学名词。 ①饮食水谷精微的浓浊部分。《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②阴寒之邪。《灵枢·忧恚无言》:“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③污浊之气。如呼出的废气,排出的矢气等。 ④与清阳相对而言的重浊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⑤肠胃中有形的食物残渣。《灵枢·小针解》:“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作者:
门 ①建筑物的出入口处作为开关的设备。《灵枢·玉版》:“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②指气穴、俞穴,经气循环而出入之处。《灵枢·小针解》:“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③指针刺的针孔。《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 ④门径;境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作者:
客 ①侵入人体的外邪。《灵枢·小针解》:“客者,邪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 ②自外侵入。《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 ③留止,寄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 ④与“主”相对,多代表后来的、次要的。《素问·阴阳类论》:“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⑤运气学说中的客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至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作者:
追 ①补虚法。《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 ②追逐邪气的泄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③寻求,推求。《素问·方盛衰论》:“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 ④随,顺着。《灵枢·小针解》:“追而济之者,补也。” ⑤赶,紧跟着。《三国志·华佗传》:“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作者:
,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泺,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类经》张介宾注:“不知所禁,妄为刺之,则阴阳错乱,真气消亡,是谓失气也。” ②指针刺得气感消失。《灵枢·小针解》:“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③从肛门排出气体。出《素问·咳论》。亦称矢气,俗称放屁、出虚恭。多见于脾虚饮食不化、肝胃气滞及伤寒阳明腑实证。治宜健脾消食,和中行气,伤寒阳明腑实证可用承气汤
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 ③相争,交争。《素问·脉解》:“阴阳内夺,故目(目巟)(目巟)无所见也。” ④剥除,削弱。《素问·至真要大论》:“暴者夺之。”“盛者夺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夺之。”张景岳曾将治疗郁病的三种方法,即吐、伐、泻,称之为“三夺”。 ⑤决定、裁夺。《素问·玉版论要》:“治在权衡相夺。” ⑥针刺的泻法。《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作者: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小针解》《素问·宝命全角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此篇言用针之要,全凭虚实以为补泻,实即补也,泄即泻也。)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宛,郁同。陈,积也。除之去其滞,虚之泄其邪也。)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徐出针而疾按之为补,故虚者可实。疾出针而徐按之为泻,故实者可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实之与虚,在有气无气耳。气本无形,
为早治,其邪必甚。邪气虽盛,恐其气未必实,故宜详审,不可因逢其冲辄泻之也。)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真气不实,迎而泻之,邪气虽去,真气必太虚矣,故曰其来不可逢也。按∶《小针解》曰∶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彼言补,此言泻,文若相反,各有深义,当两察之。)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过,往也。不能审察虚实而泻其已去之邪,反伤真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小针解篇》《四时气篇》《终始篇》)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无问其数者,必以气至为度也。即如待贵人,不知日暮之谓。)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勿复针,恐其真气脱也。候气详义,有按在前十四。)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皮肉筋骨,病各有处,用针各有所宜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刺以气为
枢要也。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候气之诚确也。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出针之防护也。(离合真邪论曰推阖其门令神气存)真气得存。故可以补。用针之要。无忘其神者。总结前文而言。(小针解曰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按、补泻方员。义与八正神明论之文。似乎相反。然详求其意。各有发明。不可谓其误而忽也。官能闵士先云。官之为言司也。言各因其所能而分任之。以司其事。故曰官能。盖圣
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灵枢经》(刘衡如校勘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类经》等加以注释编写而成。目录:前言黄帝内经·灵枢译注卷一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本输第二法地小针解第三法人邪气脏府病形第四法时黄帝内经·灵枢译注卷二根结第五法音寿夭刚柔第六法律官针第七法星本神第八法风终始第九法野黄帝内经·灵枢译注卷三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黄帝内经·灵枢译注卷四经筋第十三
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作者:
统道藏本等。并参阅《太素》、《甲乙经》、《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类经》、《永乐大典》及马注、张注、黄注等。作者简介:目录:卷之一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本输第二(法地)小针解第三(法人)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卷之二根结第五(法音)寿天刚柔第六(法律)官针第七(法星)本神第八(法风)终始第九(法野)卷之三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卷之四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
先后提出数十种刺法,并对针具使用、针刺部位、针刺深度、针刺禁忌、针刺与四时的关系等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这些古法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和继承,以丰富现代针灸学的内容。目录:叙卷之一九针十二原第一本输第二小针解第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卷之二根结第五寿夭刚柔第六官针第七本神第八终始第九卷之三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卷之四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营卫生会第十八四时气第十九卷之五五
此篇与《灵枢·小针解》大同小异,后半所释,非《九针十二原》篇之文。疑另有九针一篇,或在外经,今佚不传。篇末百二十四字,王冰已称义理残缺,莫可寻究,因上古之书,故且载之,以示一字千金之义。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
。本书包括原文、提要、注释、白话解、按语五部分,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是一本易学易懂、可读性强的中医普及读物,可供各类中医院校师生、初学中医者、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目录:卷之一九针十二原第一本输第二小针解第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卷之二根结第五寿夭刚柔第六官针第七本神第八终始第九卷之三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卷之四经盘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营卫生会第十八四时气第十九卷之五五
黄帝内经发枢》进行演绎、释解。以天地气交、天人相应为因,揭示宇宙——人体——脏腑相应一体生、长、化、收、藏人体平衡理念及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生命运动过程。图解法,以简捷的线条,精练的文语,深入浅出地半书中赅古繁奥之文及精深的内涵,以线条的连接展示出来,使之一目了然,给人以条目明晰的启示。本书可供中医临床知生和中医院校学生及医学研究者参阅。目录:九针十二原第一本输第二小针解第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根结第
经历代传抄翻刻,以致误脱衍倒,文失其真,故校勘研究者代人乏人。然因受到时代的限制和个人理解的偏颇,现仍存有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以致给阅读理解本书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本次重新对该书进行了调理,选用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校勘铅印本为底本。书末附有重要词语索引,以方便读者利用。目录:卷一九针十二原第一本输第二小针解第三邪气藏府病形第四卷二根结第五寿夭刚柔第六官针第七本神第八终始第九卷三经脉第十经别第十
为流传。刺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为针灸临床用针法之一,他是通过针刺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又《小针解篇》解释说:“宛陈则除之,血脉也。”说明通过针刺放血可以去滞,活气血,通经络。耳尖穴点刺放血,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见效迅速,效果持久,无不良反应,便于推广,特别适于广大农村和基层医疗单位。放血时特
译。博采历代注家相同之说,贯穿于译文之中,既忠实原文之真义,又力求用语简捷,文句连贯。对难字僻词进行简单注释,颖难之句附以按语,以帮助对文义的理解,可为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及针灸学术之必读,亦可资中医教学之参考。作者简介:目录:卷一九针十二原第一本输第二小针解第三邪气藏府病形第四卷二根结第五寿夭刚柔第六官针第七本神第八终始第九卷三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卷四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
ddot;汤液醪醴论》,四版谓“铲除掉堆积的陈腐之物。这里是说要清除掉郁积的水液废料,“是水肿病的施治原则;五版谓“除去菀陈积久之物,虽引《灵枢·小针解》“去血脉也但未确指;六版则“去除血液的瘀结,消散水邪的蓄积二义并举,将其与“开鬼门、“洁净府并列为具体治法;七版仅谓“除去郁久的恶血,
、《灵枢·根结》、《灵枢·卫气》)。“命”指生命,“门”指户门,从门可以观知户内情状,通过“望日”可以观察生命状态,诊察脏腑经脉的病理变化,辨析疾病证候,故《内经》“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灵枢·小针解》),“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灵枢·小针解》),“五脏六腑……目为之候”(《灵枢·五癃津液别》)。“目为之候”,即“目”能体现五脏六腑疾病证候,反映五脏六腑随时变化的情状。《内经》云:
马云。内有九针之名。又有十二原穴。故名篇。自篇内小针之要以下。岐伯尽解于第三篇小针解之内。素问有针解篇。亦与此二篇小同。当合三篇而观之。其义无余蕴矣。旧本以第一篇为法天。第二篇为法地。三篇法人。四篇法时。五篇法音。六篇法律。七篇法星。八篇法风。九篇法野。乃后人袭本经七十八篇九针论之意而分注之。殊不知彼乃论针。而非论篇目也。甚为无理。简案本经多不下编字论字。乃所以为古书也。余子万民马云。按本纪、记帝
针灸犯之绝孕络却禁针玉枕禁针云门针太深令人并息承泣阳跷任脉足阳明三脉之会禁不宜针灸缺盆为五脏六腑之道针太深令人逆息孕妇禁针合谷孕妇不宜针针之堕胎五里玉板篇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气尽矣小针解日夺阴者死皆谓此穴故禁针气冲气街之中胆胃脉也胆之脉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胃之脉夹脐入气街中禁不可针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人迎针过深杀人乳中针灸之生蚀疮伏兔三阴交妊娠不可针针之堕胎然谷针不宜见血青灵角孙横骨
,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小针解》曰∶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患然不复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阳者狂,正言也。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
之会则一,故可以互言也。上文单言之,故止云八溪;此节与下文小溪三百五十四名相对为言,故云大谷也。诸注以大谷十二分为十二经脉之部分者,皆非。)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小溪者,言通身骨节之交也。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十二俞,谓十二脏之俞,如肺俞、心俞之类是也。此除十二俞皆通于脏气者,不在小溪之列,则当为三百五十三名,兹云五十四者,传写之误也。)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
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人身气节之交,虽有三百六十五会,而其要则在乎五而已。故知其要,则可一言而终;否则流散无穷,而莫得其绪矣。)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以穴俞为言也,故非皮肉筋骨之谓。知邪正之虚实而取之弗失,即所谓知要也。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即此神气之义。)《类经》明·天启四年张介宾公元1624年
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此内竭为阴虚,故补腋与膺,以其为脏气之所出也。外绝为阳虚,故补四末,以其为诸阳之本也。小针解曰∶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小针解篇》)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大深则邪气反沉,病益(《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邪气在上者,贼风邪气也。浊气在中者,水谷之气也。清气在下者,寒湿之气也。陷脉诸义,具如下文;但缺取清气在下之义,或有所失。)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经络疾病各有所处,九针各不同形,故其任用亦各有所宜
加完骨之上。马注未清晰。挟项大筋之中张云。此复言天柱穴。挟后项大筋中发际。简案、马以下文阴字接际字下为句。注云。挟项后大筋之中。发际之阴也。不可从。(志本根据马为句)阴尺动脉张云。言阴气之所在也。小针解曰。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其义即此。(案小针解张注尺之五里尺泽后之五里也)马云。尺泽之上三寸。有动脉。即肘上三寸向里大脉之中央。名五里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志云。按皮肤之气血。从手足之指井。溜注于
因素,这就是五运失常。2饮食失节人们要维持延续生命,健康长寿,必须纳入饮食,但人的饮食数量也必须适合生理需求,达不到或超过正常生理需求,也会使人生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食饮有节”。《灵枢·小针解篇》说:“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所谓饮食有节,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节制饮食,少饮少食,而是说饮食要调节,要适合人体正常生理需求,不可过多过少,过饥过饱,所以饮食失节也是一种致病原因。《灵枢·五味篇
徐而疾则实 针刺补法的要领。与泻法“疾而徐则虚”对举。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指缓慢进针,迅速出针,使正气实,即为补。后世针刺补法用三进一退或二进一退即出于此。参见徐疾补泻条。又《素问·针解篇》以出针的方法来分析:“‘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指补法要缓慢地出针,并迅速按住穴位。参见开阖补泻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