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消脾为病证名[1]。即中消[1]。《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消脾,缘脾经燥热,食物易化,皆为小便,转食转饥。”
中消(middle consumption[2])为病名[3]。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消渴的一种。又称消中(见《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痟中(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消脾(见《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是指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的消渴[2]。
《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消脾,缘脾经燥热,食物易化,皆为小便,转食转饥。”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痟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痟肾也。”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黄。”
消脾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2]。
胃热炽盛患者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4][5]。
胃燥津伤患者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有力[6]。
气阴两虚患者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消瘦,气短懒言,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5][7]。
患者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4][5]。
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易饥。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盛之象。[4]
可用玉女煎[备注]玉女煎(《景岳全书》):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加黄连、栀子。方中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益肺胃之阴,黄连、栀子清热泻火;牛膝引热下行。[4]
如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备注]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大黄、芒硝、玄参、麦冬、生地黄润燥通腑,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4]
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4]。
胃热炽盛患者建议食用竹茹、芦根、葛根、苹果、绿豆、苦瓜、李子、豆腐等用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5]。
1.竹茹饮(《圣济总录》):将竹茹30g、乌梅6g、甘草3g洗净后加水煎煮,取汁代茶饮,乌梅可食。[5]
2.生芦根粥(《食医心鉴》) 取新鲜芦根100~150g,洗净后切成小段,与竹茹15~20g同煎,取汁去渣,再与粳米同煮为稀粥。粥欲熟时加人生姜2片,稍煮即可。凉时食用,每日两次,3~5日为一疗程。[5]
3.葛根粉粥(《太平圣惠方》):粳米100g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文火煮至米半熟,加葛根粉30g拌匀,至米烂成粥即可,每日早晚服用。脾胃虚寒者忌服。[5]
中消·胃燥津伤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fluid damage and stomach dryness[2])是指津液耗损,胃失濡润,以消谷善饥,胃脘嘈杂、痞闷,饥不欲食,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干少津,脉细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7]。
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有力[6]。
胃火炽盛,腐熟水谷过度,故消谷善饥。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故口干欲饮。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有力,为胃热炽盛之象。[6]
清胃泻火,调中养阴[6]。
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脾俞、胃俞、三阴交、内庭、足三里、胰俞穴。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健脾益胃以布津液。胃俞、内庭清降胃之虚火。胰俞为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
针用补泻兼施法。
中消·气阴两虚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2])是指气阴亏虚,脾胃失养,以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淡红,苔白干,脉弱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7]。
患者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消瘦,气短懒言,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5][7]。
中消·气阴两虚证患者建议食用山药、黄芪、鸡肉、党参、牛肉、红枣、胡萝卜、桃子等[5]。
1.黄芪山药粥(《遵生八笺》):将黄芪30g洗净打粉,山药60g洗净切片,二者同煮成粥,每日2次。[5]
2.野鸡羹(《饮膳正要》):取野鸡肉100g,放入开水中稍烫后捞出,肉细切,入锅,加豆豉、食盐、黄酒及清水适量,炖熟后,淀粉勾芡,外洒芝麻油可食,每日1次。[5]
3.猪脊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取猪脊骨1000g洗净剁碎,红枣150g洗净掰开,莲子100g去心打碎,甘草10g、木香3g洗净润透切片。用纱布将木香和甘草包好,与脊骨、红枣、莲子同时入锅,加水煮沸后文火炖3小时左右,晾温,捞出药包,喝汤吃肉,每日1次。[5]
中消·湿热中阻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blocking middle jiao[2])是指湿热中阻,运化失常,以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7]。
患者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7]。
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中消加胃俞、中脘、内庭、三阴交;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加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8]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建里、天枢、章门、期门、血海、中脘、梁门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左右结构:㨰法在背部脊柱两侧施术,约6分钟,重点在肝俞、脾俞、胃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禅推法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往返操作约5分钟。指按揉肝俞、脾俞、胃俞、建里、天枢、章门、期门、血海,每穴约1分钟。搓胁肋1分钟左右。用指按揉中脘、梁门穴,每穴约2分钟。
选穴:梁门、中脘、内关、脾俞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平时可以间隔1~2天施灸1次,应长期坚持。
取穴:
①组 足三里、中脘穴;
②组 命门、身柱、脾俞穴;
③组 气海、关门穴;
④组 脊中、肾俞穴;
⑤组 华盖、梁门穴;
⑥组 大椎、肝俞穴;
⑧组 肺俞、膈俞、肾俞穴。
配穴:中消证,胃热较甚者,加大都、脾俞穴。
灸法:每次选用1组穴位,8组穴轮换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10~30壮,隔日1次,50天为1个疗程。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2][12])为病名[1]。《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1]。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4]。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9]。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8][2][12]。出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1]。《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1]。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1]。《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1][8]。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6]。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8]。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4]。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4]。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6]。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6]。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8]。
详见消渴条。
口服吸收佳,血浆Tmax为1~2小时,6小时从血中消失,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CFS中Tmax为3小时...
8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本品以二室模型的方式从血浆中消除,在肝脏广泛代谢为无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90%...
代谢为a-氟-b-丙氨酸、尿素、CO2。本品从血中消除呈一房室模型,半衰期为10~20分钟,尿嘧啶及...
小时和2小时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之后呈双相性在血中消失。大白鼠在投药后4小时肺、心脏、肝脏和肾等组织...
药后平均半衰期0.89~1.2小时。在婴儿和儿童中消除半衰期明显较成人为短,但其治疗作用持续时间未必...
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芳草...
,湿热内蕴,乃可调胃承气汤。又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其传为风消。谓忧伤心,思伤脾,郁结...
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肺;中甚不已,则消及脾;下甚不已,则消及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筋骨。四...
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
更有大渴、热渴、疳渴三症,大渴者起于吐泻之后,盖脾胃一伤,津液虚耗,则生邪热,愈致精华内涸,唇干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