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wū méi ròu
乌梅肉为乌梅的炮制品。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1]。乌梅肉为去核果肉,呈乌黑色或棕黑色,气特异,味极酸[1]。乌梅肉的功效和适用范围与乌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强[1]。
汉代有“醋浸一宿,去核再蒸熟捣如泥”(《金匮玉函经》)的方法[1]。
唐代除沿用汉代方法外,还有蜜醋渍蒸、单蒸、熬制(《备急千金药方》)等法[1]。
宋代有制炭(《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焙(《洪氏集验方》)、炒焦(《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1]。
明代用醋煮(《普济方》)、酒浸(《保婴撮要》)、蜜拌蒸(《寿世保元》)等法[1]。
清代有麸炒(《食物本草会纂》)、盐水浸(《本草便读》)的方法[1]。
乌梅肉的炮制方法为:取净乌梅,用清水润软或蒸软后,剥取净肉,干燥,筛去碎屑[1]。
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中华本草》)
乌梅为不规则的球形或扁圆形,表面乌黑色,皱缩不平[1]。果肉柔软,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子1粒[1]。味极酸[1]。
乌梅肉为去核果肉,呈乌黑色或棕黑色,气特异,味极酸[1]。
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能[1]。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3]。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中华本草》)
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的功效[2]。
1.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烦渴,蛔虫病腹痛,便血,尿血,血崩,遗尿,带下不止[2]。煎服:3~9g[2]。
3.治疮疡胬肉,乌梅炭研末敷;鸡眼,用乌梅和盐水、米醋研烂涂敷[2]。
生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1]。多用于虚热消渴,肺虚久咳,蛔厥腹痛[1]。如治消渴证,烦渴多饮的玉泉丸(《丹溪心法》);治肺虚久咳的一眼散(《杂病源流犀烛》);治蛔厥腹痛呕吐的乌梅丸(《注解伤寒论》)[1]。
乌梅肉的功效和适用范围与乌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强[1]。
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1]。如治下痢不能食的乌梅丸(《杂病源流犀烛》),用乌梅烧存性为末,醋打米糊为丸,可治大便下血不止(《严氏济生方》);治小便尿血(《本草纲目》);或烧灰为末,乌梅汤调下,治妇人血崩(《妇人良方》)[1]。
(炙。各五分)陈皮藿香茯苓(去皮)良姜(各七分)乌梅(一个)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灯草一团,水...
〔罗〕九仙散治一切咳嗽。桑白皮人参桔梗阿胶五味子乌梅款冬花(各一两)贝母(半两)粟壳(八两,去蒂,蜜...
躁者宜服。若脉微有汗,荣卫俱虚者,误服则厥逆筋惕肉而亡。合病呕而不利,葛根加以半夏;葛根加半夏汤∶...
疟,日久不已,劳则发热,或有痞结,气逆欲呕,减味乌梅丸法主之。凡厥阴病甚,未有不犯阳明者。邪不深不成...
,另研如泥)干山药(刮去皮,四两,研为细末)胡桃肉(四两,去皮,另研如泥)上将牛骨髓、沙蜜,砂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