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wài guān
Wàiguān TE5[中国针灸学词典]
wàiguā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穴位 | 外关 | ||
汉语拼音 | Waiguan | ||
罗马拼音 | Waikuan | ||
美国英译名 | Outer Pas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TE5 | |
日本 | 5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TR5 | |
富耶氏 | TR5 | ||
德国 | 3E5 | ||
英国 | T5 | ||
美国 | TB5 |
外关为经穴名(Wàiguān TE5)[1][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1][2]。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1][2][3]。外为内之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2]。外关穴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如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㖞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热病,目赤肿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颊痛,胁肋痛,上肢痹痛,偏头痛,鼻衄,牙痛,急惊风,失眠,咳嗽,腹痛,便秘,肠痈,霍乱,上肢疼痛,五指痛,不能握物,落枕,现代又用外关穴治疗感冒,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耳鸣耳聋,鼻衄牙痛,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腹痛便秘,肠痈霍乱,脑血管后遗症,遗尿等。外关穴为保健常用穴,经常点按可预防感冒[4]。
外为内之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2]。
外,指前臂外侧。关,关隘,关要。此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陷凹中,为手少阳三焦络脉别出与手厥阴心包联络处,故名外关,与内关相对。杨上善说:“此处少阳之络,别行心主外关,故曰外关也。”又本穴为手少阳之络,得手厥阴过经来会之气,溢于无名指之端,是为关冲。关冲治症,多与本穴略同。[5]
前臂[6]
标准定位: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3]。
外关穴位于腕部背横纹上2寸,尺、桡两骨间[1]。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2]。伏掌取穴[2]。
外关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外关穴在前臂的位置
外关穴在前臂的位置
外关穴在前臂的位置(肌肉)
外关穴在前臂的位置(骨骼)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伏掌取穴[2]。
伸臂俯掌,于腕背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与内关相对处取穴[7]。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快速取穴:拾臂俯掌,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3横指,前臂两骨头之间的凹陷处即是外关穴[8]。
外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本干。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此处皮肤及皮下筋膜较掌侧厚而松弛,桡神经的浅支与头静脉起始部伴行,尺神经的手背支和贵要静脉起始部伴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经小指伸肌的桡侧入小指伸,深进在拇长伸肌的尺侧入示指伸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2]。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9]。
浅层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骨间后动脉分布[9]。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1]。
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阳维脉“维络诸阳而主表”,所以本穴为退热要穴,并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4]。
手少阳经脉行于头之偏侧部,上项,入耳中,达眼部,故外关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4]。
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循经出胁”,故取之也可治胸胁疼痛[4]。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外关穴可治疗手臂、手指屈伸不利,上肢痿痹,手颤等[4]。
外关穴为保健常用穴,经常点按可预防感冒[4]。
外关穴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如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㖞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热病,目赤肿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颊痛,胁肋痛,上肢痹痛,偏头痛,鼻衄,牙痛,急惊风,失眠,咳嗽,腹痛,便秘,肠痈,霍乱,上肢疼痛,五指痛,不能握物,落枕,现代又用外关穴治疗感冒,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耳鸣耳聋,鼻衄牙痛,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腹痛便秘,肠痈霍乱,脑血管后遗症,遗尿等。
外关穴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㖞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1]。
外关穴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如热病、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胸胁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等[2]。
外关穴主治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9]。
外关穴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颊痛;急惊风,失眠;咳嗽;腹痛,便秘,肠痈,霍乱;胸胁痛,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疼痛,手颤,五指痛,不能握物,落枕;热病[7]。
现代又用外关穴治疗感冒、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等[2]。
头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落枕等。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便秘,肠痈霍乱。
其他病症:热病,感冒,高血压,偏头痛,失眠,脑血管后遗症,遗尿。
直刺0.5~1寸[7][9][1][2],或透内关穴[7],局部有酸胀感[7],有时可扩散至指端[7];或向上斜刺,针感可向上扩散至肘、肩部,以治肘、肩及躯干疾病;或向阳池方向斜刺运针,以治疗手腕疾患[7]。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肘中濯濯,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外关主之。耳焞焞浑浑聋无所闻,外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肘臂不能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
《类经图翼》:凡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胁肋疼痛者,俱宜泻之。
《八脉八穴治症歌》:肢节肿痛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针刺外关和光明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有效,针感可达眼部,并可提高视力,改善屈亮度[4]。
针刺外关有一定镇痛作用,如将家兔用钾离子透人法测痛,电针一侧“合谷”及“外关”,以弱刺激和强刺激,针刺20 min的痛阈提高率分别为150%和140%。弱刺激易被纳洛酮所对抗,强刺激不被纳洛酮对抗,而且血浆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环腺苷酸都显著升高,与弱刺激组有显著差异,说明内啡肽不是应激镇痛的主要物质,它与“弱电针”即一般电针镇痛机制有所不同。[4]
取患侧外关,强行提插捻转,留针20 min,间隔5 min行针一次,留针期间,嘱患者做仰卧、转侧、踢腿、下蹲、起立等动作,直至腰部肌肉松弛,疼痛明显减轻为度。[4]
用激光治疗仪照射卒中患者患侧外关,可使其血流速度较照射前明显加快,管襻长度、直径也增长变粗,输入与输出口径比值趋于正常,管襻较清晰,管襻的排列、襻顶瘀血及血色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
取健侧外关穴,亦可取双侧。进针后行泻法,得气后提插捻转2~3分钟后留针,并嘱患者活动颈部,有良好疗效。
取患侧外关透三阳络穴,留针5~10分钟,留针期间行强刺激手法2~3次,并嘱患者作前俯后仰,下蹲起立,左右旋转,深呼吸等动作,有良好疗效。
取患肢对侧外关穴,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2~4次,在行针过程中,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由轻到重),疼痛即可减轻。
越人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阳...
阳维脉起穴金门,阳交日月俞经,臂肩井天过,风池脑空接承灵,正营目窗并临泣,阳白仍还循本神,风府哑门会...
痹痛∶肩井曲池外关三里百节酸痛∶魂门绝骨命门外关阳维脉阳维脉\pG-G51.bmp考穴∶外关...
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一曰直耳上入发际四分。足少阳阳维之会。刺三分,灸七壮。主治惊痫吐沫,目眩项强急痛...
,瘿疾。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发际四分。阳维脉所止。针三分,灸七壮。【主治】惊痫吐沫,颈项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