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2/11 7:00:49
摘要:《外科正宗》卷二方名桐油饯组成桐油3-4匙。功效探吐顽痰。主治喉风、喉闭。其症先两目紧闭,胸膈气急,呼吸短促,蓦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气闭不通,顷刻不治。用法用量先用温汤半碗,加入桐油3-4匙搂匀。用硬鸡翎蘸油探入喉中,连探4-5次,其痰壅出,再探再吐,以人苏醒声高为度。后服清咽利膈之药。
查看全文 [ 145字 ]
,穴刺少商吐下功。【注】此证由膏粱浓味太过,致肺胃积热,复受邪风,风热相搏,上壅咽喉肿痛,声音难出,汤水不下,痰涎壅塞之声,颇似拽锯。初发暴速,急刺手大指内侧少商穴,出紫黑血,以泻其热。痰盛者,以桐油饯导吐之,吐痰后随用甘草汤漱之,以解桐油之气;内服雄黄解毒丸吐下之。喉中吹白降雪散,俟关开之后,内宜服清咽利膈汤。按法调治,随手应效者顺;若面青唇黑,鼻流冷涕者逆。若兼项外绕肿,即名缠喉风,其治法虽
酒毒喉闭 病名。指因酒毒薰蒸所致的咽喉肿痛闭阻,吞咽不利的喉疾。喉闭的一种。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六:“又有酒毒喉闭,由酒毒蒸于心、脾二经,热壅咽喉,喉肿色黄,其人面赤,目睛上视,以桐油饯导吐痰涎,宜服鼠粘子解毒汤。”作者:
哑言涩,舌出不缩,时时搅动,觉舌胀闷,常欲以手扪之,故名弄舌。急刺少商穴,穴在两手大指里侧,去指甲角旁韭叶宽即是,用三棱针刺之,有血者生,无血者死。噙蟾酥丸,徐咽药汁。若痰涎上涌,不能咽药者,急用桐油饯探吐痰涎,随服清咽利膈汤,吹金锁匙;若喉内如松子及鱼鳞状,不堵塞者,此属虚阳上浮,急用蜜炙附子片噙、咽其汁即效。金锁匙冰片(二分五厘)白僵蚕(一钱)雄黄(二钱)焰硝(一两五钱)硼砂(五钱)各研末,
发暴。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声音不出。脓水不入。由膏粱浓味所致。为之实火。斯时也。不及用药。宜刺少商穴委中穴。出紫黑血以泻其热。噙牛黄点舌丹以消其毒。俟稍缓。吹以冰硼散。服清咽利膈散以清其源。痰盛者桐油饯导之。牛黄点舌丹治喉风喉痹。痰火壅盛。并大头瘟及痈毒等。牛黄(五分)熊胆(五分)蟾酥(三分)犀角(三分)羚羊角(三分)珍珠(三分)冰片(五分)麝香(三分)沉香(五分)辰砂雄黄硼砂血竭乳香没药葶苈(
加上人参仔细看虚阳之火立时安治中气不足,虚火上攻,以致咽间干燥作痛,吐咽妨碍,及脾胃不健,食少作呕,肚腹阴疼等症。人参(一钱)甘草(炙,八分)干姜(炒黑,五分)白术(二钱)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桐油饯桐油饯兮桐油饯治的喉风如神见探吐顽痰日照霜回生起死真堪羡治喉风、喉闭,其症先两日胸膈气急,呼吸短促,蓦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气闭不通,顷刻不治。先用温汤半碗,加入桐油三、四匙搂匀,用硬鸡翎蘸油探入
弄舌喉风。亦哑不能言。但舌出。常以手拿是也。急刺少商穴。噙蟾酥丸。导桐油饯。吹金锁匙。服金蟾酥毒丸。喉内如松子鱼鳞者。用大附子片。噙之咽之。喉内生疮如黄豆者。用乌药醋磨。之漱之。《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
蚕蛾故名,亦有形若枣栗者。)在一边者,名单乳蛾;如白星上下相连者,名连珠蛾。但张口可见者,吹药易到,针刺易施;深而不可见者,颇难治。俱宜服清咽利膈汤,吹冰硼散。(见口。)易见者,脓熟针之;难见者,桐油饯探吐脓血。若痰壅气急声小,探吐不出者危。急用三棱针刺少商穴(在大指甲内边,去甲韭叶许,刺深二分)出血,仍吹、服前药,缓缓取效。若形如圆眼,有红丝相裹,或单或双,生于喉旁,(有顶大蒂小者。)不犯不痛
。实火者,过饮醇酒,纵食膏粱,叠褥重衾,餐辛烈,多致热积于中,久则火动痰生,发为咽肿;甚者风痰上壅,咽门闭塞,少顷汤水不入,声音不出,此为喉闭、紧喉风是也。用药不及事,先用针刺喉间,发泄毒血,随用桐油饯鸡翎探吐稠痰,务使痰毒出尽,咽门得松,汤药可入,语声得出,乃止。内服清咽利膈汤疏利余毒,如牙关紧闭难入,必当先刺少商出血,其闭自开,如针刺、探吐无痰,声如拽锯,鼻掀痰喘,汤水不入,语声不出者,真死
喉中有块如拳,汤水难咽,语言不出,暴起身发寒热。急刺少商穴或针合谷穴,以开咽喉。初宜疏散,服荆防败毒散,寒热已退,即用清咽利膈汤,兼吹紫雪散,随以姜汁漱口,以宣其热;或用醋漱,以消积血。痰雍塞者,桐油饯探吐痰涎。若肿发于项外,脓胀痛者,防透咽喉不可轻针,急用皂角未吹鼻取嚏,其肿即破;或兼用皂角未醋调,浓敷项肿,须臾即破。初肿时用生羊肉片贴之。喉闭声鼾者,肺气将绝,急宜独参汤救之。若卒然如哑,吞吐
服不效必加姜、附以为引导,即佐治之法也。实火者醇酒辛烈,热积于中,久则火动痰生,发为咽肿,甚则风痰上壅,咽门闭塞,少顷汤水不入,声音不出,此为喉痹紧喉风是也。用药不及,事先用针刺喉间发泄毒血,随用桐油饯鸡翎探吐稠痰,务使痰毒出尽,咽门得松,汤药可入,语声得出乃止。内服清咽利膈汤疏利余毒,如牙关紧闭难入,必当先刺少商穴出血,其闭自开。如针刺探吐无痰,声如拽锯,鼻掀痰喘,汤水不下,语声不出者,真死候
喉痹恶寒者。乃寒折热也。治宜发散。服凉药反甚。未破者生姜汁漱之。痰甚者桐油饯导之。微者用醋代之。惟醋能消积血也。喉症急者。刺少商穴、太溪穴、虎口动脉。或灸少冲穴。其功甚捷。喉痹肿达于外者有脓。肿胀不肯针刺者。用皂角末取嚏即破。离宫锭子涂之即消。或皂角末醋调浓敷项外。须臾即破。血出立瘥。或韭菜根和伏龙肝捣敷。乡村皆相似者时气也。宜随运气以散之。喉痹声鼾者肺气将绝也。急以参膏或独参汤漱之。卒然如哑。
金锁匙先吐稠痰,清咽利膈汤推荡积热,肿痛稍减,惟色红甚,此火热也。又以黄连解毒汤加桔梗二剂,红肿亦退而安。一男子素饮火酒,一时咽喉肿闭,口噤舌强,痰涎壅塞,势颇危急。用针先刺少商二穴,口噤方开;以桐油饯鸡翎探吐稠痰数碗,语声方出。仍用针刺肿上,出紫血钟许,温汤漱净,冰硼散搽之,以凉膈散加芒硝、天花粉利去积热。又以连翘散二剂而安。一妇人肥甚,暑热咽间肿痛,痰涎上壅,语声不出甚危。先用针刺毒血,次以
【摘要】桐油的色和味与食用油相似,本文报道一起因误食桐油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建议加强对桐油的市场营销管理,生产厂家在桐油外包装上标明有毒标志,不可食用,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和卫生知识的宣传,预防误将桐油当食用油或使用掺有桐油的食用油而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关键词】桐油;食物中毒;调查桐油内含的桐酸对黏膜有刺激性,吸收后可损害肝、肾。桐油的外观易与食用植物油相混淆,极易误食
桐油中毒 病名。因误食桐油出现中毒症状。证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发热、气短、肢麻、水肿、心脏扩大、肝肾功能损害等。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解桐油毒药物,有甘草、干柿等。可资参考。作者:
在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抢险救灾中,我院医疗队在洞庭湖地区救治了71例桐油中毒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部队官兵69例,学生2例,年龄14~36岁,平均20岁。患者11:30进午餐,11:40~14:30相继发病。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另有3例便血,2例血压降低。当时判断为食物中毒。经检验确定为桐油中毒。患者发病时间及中毒程度与食入量有关,食入多,发病快,病情重;食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排乳加桐油石膏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和手法排乳,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桐油石膏外敷患乳,2天/次,观察两组治疗后乳房疼痛情况、肿块大小、乳孔堵塞情况、体温变化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手法排乳加桐油石膏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可减轻乳房疼痛,使肿块变小变
桐油令人呕泄,饮热酒即解;若清油,则柿饼汤解之。《外科证治全书》
桐油入咽,令人发吐不止。(《秘方》)。急饮热酒即解。《疡医大全》清顾世澄公元1644-1911年
(《纲目》)【主治】蛀干阴疮。烧灰,出火毒一夜,敷之,便结痂(时珍)。【附方】新一。疔疮发汗∶千年锻石(炒)十分,旧黑伞纸烧灰一分。每用一小匙,先以齑水些少,次倾《本草纲目》明·万历六年李时珍公元1578年
服甘草汁,或食干柿饼,或急饮热酒,或莲蓬煎饮。《奇效简便良方》
急饮热酒即解。又方∶真干柿饼食之即解。又方∶莲蓬煎水服,甚效。又方∶糯米蒸熟,晒干、炒炮食之。《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多饮滚酒即解。《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桐油伞纸主蛀干阴疮烧灰出火毒一夜敷之便结痂(本草纲目)【合治】(医方捷径云)治疔疮发汗用千年锻石炒十分旧黑伞纸烧灰一分每用一小匙先以齑水些少次倾香油些少入末搅匀沸汤一盏调下浓被盖之一时大汗出也《本草品汇精要》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以生银杏肉擦污处令透,用热汤浇洗尽去。《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食干柿解之。《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罂子桐 释名 虎子桐、荏桐、油桐。 气味 (桐汩)甘、微辛、寒、有大毒。 主治 1、痈肿初起。用桐油灯,放入竹筒内,烟熏患处,出黄水即消。 2、臁疮。用胡粉煅过,研细,调桐油作成膏,摊纸上贴患处。 3、脚肚癞疮。用桐油、人乳,等分敷搽,数次即愈。 4、酒要不得赤鼻。用桐油调黄丹、雄黄涂搽。 5、冻疮裂痛。用桐油一碗、发一绺,熬化。收存瓶中。行色温水洗患处令软,然后搽药。 6、解砒
甘、微辛,寒,有大毒。桐油吐人,得酒即解。油桐,近江州。人多种莳,收子打油货,乏,亦广俗误以荏油名桐油,非也。《炮炙全书》
过去只能生产桐油的桐树籽,将成为生产环保型柴油的原料。美联恒邦集团昨与江津区珞璜工业园签约,在当地兴建生物能源基地。美联恒邦集团介绍,该公司计划与美国喜多(国际)金融控股集团合作,以桐树籽为原料,投资4000万美元,在重庆建一座用桐树籽生产生物柴油的研发中心,并建一条年产10万—20万吨的生物柴油生产线。 其生产流程大致为:将桐树籽转变为普通桐油,再从桐油中提炼生物柴油,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据称,
一方:蚯蚓十余条,凉开水洗净装入瓶中,撒上半两白糖拌匀盖好;半日即化成水;用棉絮醮擦患处,一日数次,数日即愈;此方适于初伤患者。又方:新出窟石灰二斤,凉水半桶,化开;次日撒取水被,调以桐油半两,擦患处;此方对烫伤已久,患处起泡臭烂者尤显功效。作者:佚名
热油汤火伤 病名。指因热油、汤等物质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损伤,见《外科理例》卷六。内有:“热油汤火伤,皮烂肉大痛,冷霜散:煅牡蛎、寒水石、明朴硝、青黛各一两,轻粉一钱,桐油二钱,水二钱,以桃柳枝不住搅成膏,再以水溶涂之。”对中度以上烧伤患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作者:
作为我省重要的油桐生产基地,罗甸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13年新增桐林32万亩,使全县桐林面积达到72万亩以上,油桐种植面积达70万亩,年产桐籽28000吨,生产桐油8400吨,油枯11200吨,年产值13720万元。建成1至2家年产精油万吨以上的加工厂和1家桐粕有机肥加工厂,形成以桐油为主,桐粕为辅的油桐产业加工链。 高收低卖业主难以为继 2010年12月20日,罗甸县油桐加工业
号:ZL201010579087.4)。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是控制油酸向亚油酸转化的关键基因,且关系到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而亚油酸是桐酸合成的底物。因而fad2基因的功能突变不仅会改变桐油中脂肪酸组分含量,而且会影响桐油的品质。 油桐是我国原产的多年生木本油料树种,其种子榨出的桐油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重要的生物柴油原料。利用遗传资源多样性结合生物技术途径,对于油桐进行脂肪酸组成
捣烂为末,溶于95%酒精500mL中,24小时过滤即可。用时加温,涂于患处,每日3次,共3~6天。 (4)地肤子60g,花椒20g,苦参60g,百部30g,水煎外洗,每日1次,连用7天。 (5)桐油90g,硫黄50g,花椒20g。首先将桐油煎沸,再把硫黄、花椒研末,入油内煎10分钟,贮瓶备用,用时涂于患处。 (6)10%的百部酊 百部50g,酒精500mL,浸泡1周,外用每日2~3次。作者:
喉内无蛾,痰声不响,喉内气急不通者即是。照前喉蛾皂角桐油各方治之。《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用煎熟桐油,调密陀僧末敷之。《丹溪治法心要》元朱震亨、公元1279-1368年
缠喉风喉痹骨鲠误吞椒钱误食桐油《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败船灰研末,桐油调搽,再用侧柏叶烧烟熏之。《奇效简便良方》
侧柏叶败船灰先将败船灰研末,桐油调搽。再将柏叶烧烟熏之,一二次全愈。《回生集》清陈杰公元1644-1911年
真桐油煎热,滴一滴于毛上,毛即脱落,忍痛片时,即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苦,平。畏桐油,伏白银、硫黄。《炮炙全书》
有患肿毒溃时常出一细骨,名剩骨痈。用生桐油调密陀僧如膏,绢摊贴愈。《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治赤烂疮神效。黄柏为末。生桐油调敷患处。三四日立效。《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人指甲研吹之。又方生桐油鹅翎蘸搅喉,令吐出痰(并于颈上搽香油用钱刮之)。《奇效简便良方》
经年日久不愈,名裙边风疮。用男子头垢,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田螺吐出涎水敷。又鸽粪烧末(干者),桐油调贴,(出黄水者)干掺之。《奇效简便良方》
李氏草秘∶生桐油树中,即木蠹也。最治恶肿毒,取七根焙末冲酒服,即愈。《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
生石膏研末极细。和东丹、桐油、调搽三四次。即愈。《回生集》清陈杰公元1644-1911年
即乳蛾桐油少许,入喉即吐涎愈。《奇效简便良方》
羊蹄根一钱(捣),桐油渣五分,和匀,冷水送下,吐痰愈。《奇效简便良方》
哑瘴喉风。其症牙关不开口不能言也。治同紧喉。再用甘草汤漱。以解桐油之气。《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
生豆腐渣,和桐油敷。《奇效简便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