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6/3/21 15:44:28
摘要:《岁露》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杨上善:“露有其二,一曰春露,主生万物者也;二曰秋露,主衰万物者也。今岁有贼风暴雨,以衰万物,比秋风露,故曰岁露焉。”本篇主要论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文中首先介绍疟疾的病机和症状。同时论述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所以人体在遇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的三虚时容易发病的道理,特别是遇到四时八节气候反常时往往会造成疾病的流行。
查看全文 [ 182字 ]
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抟,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侯之奈何?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
诸本无篇字。马云。末以逢其风而遇其雨者。为遇岁露。故名篇。经言夏日伤暑(止)其病稍益至甲乙。至、作早。诸本宴、作晏。当改。马云。按此节当与素问疟论第三节参看。张云。疟论云。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与此不同。盖彼兼项骨为言。此则单言脊椎也。伏冲之脉。彼作伏臂之脉。至字误。疟论云。益早者是。简案、马以至字按下节。非。次日乃积而作焉马云。据疟论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
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怠。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八正者。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定八方之正位。以候八方之风雨也。冬至之日。风从南方来。立春之日。风从西方
。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
膲理 指皮肤肌肉的腠理。《灵枢·岁露论》:“人气血虚……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作者:
卒病 ①指突然发生的急重疾病。《灵枢·岁露论》:“然有卒病者,其何故也。” ②指新病。与旧病相对而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作者:
三实 ①实证的三种表现。《难经·四十八难》:“人有三虚三实。”三实指脉实(紧牢)、病实(发病急剧,病由外入,卒然不能说话)、症实(病变局部坚牢拘急、疼痛拒按而不痒)。 ②运气学说所指的年、月、时俱盛的气运。《灵枢·岁露论》:“愿闻三实……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作者:
伏冲之脉 指冲脉之伏行于脊内者。《灵枢·岁露论》:“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素问·疟论》作“伏膂之脉”。《类经》注:“盖冲脉之循背者,伏行脊膂之间,故又曰伏膂也。”《灵枢·百病始生》:“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类经》注:“即冲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作者:
瘅 ㈠(dàn,音但)又读(dǎn,音胆)通“疸”。黄疸病。《素问·玉机真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灵枢·岁露论》:“四月已不暑,民病多瘅病。” ㈡(dān,音丹) ①热。《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王冰注:“瘅,谓热也。” ②湿热。《素问·脉要精微论》:“瘅成为消中。”王冰注:“瘅,谓湿热也。”作者:
结代 ①经脉之气结止不行。代,止也。《灵枢·岁露论》:“此两邪相传,经气结代者矣。” ②脉学名。系结脉和代脉的总称。泛指缓而不整的间歇脉。详结脉、代脉条。作者:
时行之一也。雍曰。巢元方病源。以伤寒、时气、温病、热病。分为四种。伤寒冬也。时气疫也。温病春也。热病夏也。虽各具数十候。究其证治。皆不相远。问曰。古书言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亦时行乎。雍曰。此则上古谓之岁露也。时行者。失时之和而中病者也。何以谓之岁露。灵枢七十九篇曰。冬至之日。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者。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书至者。万民懈怠。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
《本草》、《灵》、《素》屡言淋露寒热,《灵枢》又以“岁露”名篇。“露”字人皆不晓。泉案∶淋露即羸露,古者以为疲困之称。《左·昭元年传》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注∶露,羸也。《韩非子·亡征》好罢露百姓。《风俗通义》怪神大用羸露。皆此义也。字亦肯作路,《诗·皇矣》患夷载路,笺路瘠也,侵伐混夷以瘠之。《管子·四时》不知四时之故,天下乃路是也。岁露者,谓岁气不及,虚风困之,民受虚风之邪,即被困成病,与
行学说术语,指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属于事物间关系失去协调的一种表现。《素问·玉机真脏论》:“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王冰注:“怒则气逆,故肝气乘脾。悲则肺气移于肝,肝气受邪,故肺气乘矣。恐则肾气移于心,肾气不守,故脾气乘矣。” ⑦骑;坐。《灵枢·终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⑧遇,逢。《灵枢·岁露》:“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作者:
气,故凡寒之浅者,即为伤风,风之深者,即为伤寒;而不浅不深,半正半邪之间者,即为疟疾;其有留于经络,而肢体疼痛者,则为风痹。然则伤风也,伤寒也,疟疾,风痹也,皆风寒之所为也。观[灵枢?九宫八风篇]及岁露论所载,俱甚言虚邪贼风之为害,口问篇言风成为寒热,此皆指风为寒邪也。即如冬伤于寒者,宜乎其为伤寒也,若春夏秋三时之感冒,则孰非因寒,亦孰非因风而入之。故仲景曰: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因表中风寒
指五脏虚、天气虚及感受虚邪更伤正气。《素问·本病论》:“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因而三虚。” ②指三类虚证。《难经·四十八难》:“人有三虚三实”。三虚指脉虚(濡),病虚(发病缓慢,五脏自病,病由内而出)、症虚(病变局部柔软凹陷,痛而喜按或不痛而痒)。 ③运气学说名词。指年、月、时俱虚的气运。《灵枢·岁露论》:“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作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九《岁露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一。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前章言人有摄养乖和,遇贼邪之失;此言同受邪风,俱有伤害,以为问也。平按∶何因而然《甲乙》作何气使然。)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八正候者,八节之正虚邪候也。)黄帝曰∶候之奈何?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之至日,太一立于汁蛰之宫,其至也,天应之以风雨。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
风有真风,类风,不可不辨。凡风寒之中于外者,乃为风邪。如九宫八风篇之风占病候,岁露论之虚风实风,金匮真言论之四时风证,风论之脏腑中风,玉机真脏论之风痹风瘅,痹论,贼风篇之风邪为痹,疟论,岁露论之疟生于风,评热病论之风厥劳风,骨空论之大风,热病篇之风痉,病能论之酒风,欬论之感寒欬嗽,是皆外感风邪之病也。其有不由外感而亦名为风者,如病机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类,是皆属风而实非外中之风
气,故凡寒之浅者,即为伤风,风之深者,即为伤寒;而不浅不深,半正半邪之间者,即为疟疾∶其有留于经络,而肢体疼痛者,则为风痹。然则伤风也,伤寒也,疟疾、风痹也,皆风寒之所为也。观《灵枢·九宫八风篇》及岁露论所载,俱甚言虚邪贼风之为害,口问篇言风成为寒热,此皆指风为寒邪也。即如冬伤于寒者,宜乎其为伤寒也,若春夏秋三时之感冒,则孰非因寒,亦孰非因风而入之。故仲景曰∶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因表中风寒
小儿卒死者,是三虚而遇贼风,故无病仓卒而死。三虚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也。(详《灵枢》岁露篇。)人因此三虚,复遇贼风,令阴气偏竭于内,阳气阻隔于外。荣卫壅闭,阴阳不通,故暴绝而死。若脏腑未竭,良久乃苏。亦有挟鬼神气者,皆须治令邪退乃生。若有余邪留蓄,再发则成疰病矣。其证眼合哜齿,遍身绵软,面青黑,口鼻冷。(宜苏合香丸、千金牛舐方、熨两胁方、治卒魇方、皂角搐鼻法、鸡冠血方、灸人中及心下之类
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阴阳应象大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太阴阳明论》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岁露论》曰∶贼风邪气,乘虚伤人。《八正神明论》曰∶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如其情,莫见其形。《平人气象论》曰∶脉滑曰风。《风论》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有真风、类风,不可不辨。凡风寒之中于外者,乃为风邪。如《九宫八风篇》之风占病候,《岁露论》之虚风实风,《金匮真言论》之四时风证,《风论》之脏腑中风,《玉机真脏论》之风痹、风瘅、痹论,《贼风篇》之风邪为痹,《疟论》《岁露论》之疟生于风,《评热病论》之风厥、劳风,《骨空论》之大风,《热病篇》之风痉,《病能论》之酒风,《咳论》之感寒咳嗽,是皆外感风邪之病也。其有不由外感而亦各为风者。如病机所云∶诸暴强
门谓玄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盖本节所谓气门。与此自异。姑仍马注。四海马云。本经海论云。膻中为气之海。冲脉为血之海。胃为水谷之海。脑为髓之海。寒热淋露马云。或为寒热。或为淋露。疑即岁露篇之所谓遇岁露也。张云。淋于雨。露于风。邪感异处。当审其经也。志云。寒热阴阳血气也。淋露中焦所生之津液也。下经曰。中焦出气如露。志又岁露篇注云。淋露寒热者。汗出而为寒为热也。简案、诸注未稳。当考神农
又一特色疗法,针家要重视它,且应使这一独特疗法得以发扬光大。古代医家根据物候思想,格物致和,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一样有周期变化,从而产生了按时选穴,顺时而针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中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叶。氏医案存真类编》中提到:“痹者……久邪与气血混处,取穴颇迟,当此长夏发泄司令
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阴阳应象大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太阴阳明论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岁露论曰:贼风邪气,乘虚伤人。八正神明论曰: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如其情,莫见其形。平人气象论曰:脉滑曰风。风论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
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针第六十七上膈第六十八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寒热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卷之十一官能第七十三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卫气行第七十六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卷之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岁露论第七十九大惑论第八十痈疽第八十一本书旁校及注释参考书目附录一《灵枢经》佚文附录二《灵枢经》诸家注解书目作者: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7313/73130.s
转:症状、体征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1.3.2结果128例患者中,痊愈85例(66.4%),显效38例(29.7%),好转5例(3.9%),总有效率100%。2体会 《灵枢·岁露论》篇“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也深……。所以面瘫的形成,多为其气血先虚,营卫
亏依月相周期变化施治。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新月第一日(夏历每月初一)称为朔,月满(夏历十五)称望,残月最后一天(夏历每月最末一天)称为晦。月相朔望晦转变时对人体气血运行产生影响。《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又云“凡剌之法,必候日月星辰。新月渐盈治之宜补不宜泻,月满渐残治之宜泻不宜补。晦朔之交月廓空,不可针治。初一至十四,同在宣补不宜泻之列,但治
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即月空之义,亦邪之所以甚也。以上三节,曰乘、曰失、曰遇,皆以人事为言,是谓三虚。详义见后三十六。)重感于邪,则病危矣。(如《岁露论》云∶冬至之日,中于虚风而不发,至立春之日,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即重感之谓,义详后三十六。)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天地之气,不能相过也,有胜则有复也。)帝曰∶其脉至何如?(言六气胜至之脉体
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为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岁露篇)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全文见诊岁为病。)运气暴死暴病有四∶一曰虚。经云∶六位之气盈何如?岐伯曰∶大少异也。大者之至徐而常,少者之至暴而亡是也。盖暴虽谓所至之气,然病气皆在其中也。二曰火。经曰
(《灵枢·岁露论》)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此言贼风邪气亦能伤人,又有非八正虚邪之谓者。)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患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凡四时乖戾不正之气,是为贼风邪气,非如太一所居八正虚邪之有常候,此则发
。)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避之勿犯。(人身之气。分四时而调之。天地之气。候虚风而避之)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人之虚。血气虚也。天之虚如岁露论所云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是也以虚感虚故邪气。深入至骨而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工能知而勿犯犯而能救。故可弗伤。凡太乙所居之乡。气有邪正虚
诸本无篇字。甲乙名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篇。贼风邪气(止)其故何也张云。贼者伤害之名。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贼风邪气。详岁露篇。室穴者。古人多穴居也。非不离贼风邪气。言虽避风邪。而亦有病者何也。张氏医通云。按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近世邪说盛行。而名之曰箭风。风毒肿溃。乃谓之曰箭袋。禁绝一切汤药。恣行艾熨针挑。此虽灵枢
急也。胆不满而纵者。汁少形长也。肠胃挺者。曲折少也。胁下空者。肝气不实也。此其肝胆不充。气不能满。以故旋怒旋衰。是皆怯士之由然。简案、其焦理纵。马云。内之三焦纹理则纵。今考焦理即腠理。亦作焦理。(见岁露篇等)而上文有三焦理横之语。盖三焦理。亦是腠理之谓。张以肉理横释之。似是。酒者水谷之精(止)名曰酒悖也张云。栗、急也。悍、猛也。酒之性热气悍。故能胀胃、浮肝。上气、壮胆。方其醉也。则神为之惑。性为之
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邪风,故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有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皆中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名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曰∶虚邪之风,其所贵贱何如,候之奈何?曰∶正月朔日,风从西方来而大,名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平旦西北风行
天光八正义俱见下章。)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兼人己而言也。辟,避同。)审于虚实,无犯其邪。(虚风实风,皆能伤人,故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天之风雨不时者,皆谓之露。《岁露论》曰∶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岁之虚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详运气类三十六。)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天忌详义见下章。)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九《岁露》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一。黄帝问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以得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黄帝谓四时八节虚邪贼风中人,要因其暑腠理开时,因入伤人,故致斯问也。平按∶因以得入乎《灵枢》、《甲乙》作因得以入乎。《甲乙》八正虚邪作八正风邪。)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
应八方之风。卫气沉吴及九达。并此下。补凝则难泻。沉则难行八字。血气始精张云。精。正也。流利也。月属阴。水之精也。故潮汐之消长应月。人之形体属阴。血脉属水。故其虚实浮沉。亦应于月。志云。精。纯至也。灵岁露篇云。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既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烟垢着。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理薄。烟垢落。移光定位吴云。日移其光。气易其舍。
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乙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
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岁露论》帝曰∶其有卒然暴病暴死者何也?少师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帝曰∶愿闻三虚。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为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
一居子。风从南方来。火反胜也。太一居卯。风从西方来。金胜木也。太一居午。风从北方来。水胜火也。太一居酉。风从东方来。木反胜也。气失其正者。正气不足。故曰虚风。所以能伤人而主杀主害。最当避也。马云。按岁露篇。以太乙冬至居叶蛰宫。而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立春之日。而风雨从西方来者为虚风。则此篇所谓从后来者为虚风。须知东以西与北为后。南以北与东为后。西以东与南为后。北以南与西为后也。立于中宫乃朝八风张云
暑和清湿,皆属于外来的致病邪气,而以喜怒,代指七情内伤致病因素,也说明了致病邪气的多样性。 邪气的种类、性质和微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病的表现、特点(病性、病位)和轻重缓急。《灵枢·岁露论》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素问·刺禁论》云:“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说明邪气不同,致病的临床表现各异。《素问&mid
《老子》乙本)。表明人与自然是一致、相通的。《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等,认为独立存在的“天,与作为世界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一致的属性,相
自然变化对人体产生影响 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四时转换、气候变化、地理条件,都能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命运动,乃至疾病变化,甚至治疗用药的效果。 首先,日月运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
”《素问·保命全形论》也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天地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命之源。同时,作为自然界组成部分的人类,也要受到自然界各种规律的影响与支配,故《灵枢·岁露》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法天则地”是“天人相参”思想指导下所确立的针刺原则,也是“天人相参”思想的具体体现。《素问·八正神明论》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的。天人之所以能够相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人与天的相应关系,从本质上就是天人阴气、阳气相应的关系。因此,气分阴气、阳气对于天人相应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而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生理和病机的影响都是借助气。人为天地所生,与天地共有一个基础的物质——气,在论及天地之气与人的关系时,《素问·宝命全形论》曾曰:
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这种重视日时流注的针灸古法的应用,说明前人早就认识了人体生物钟是时刻都受着自然界之影响,所以这一针灸古法,一向为历代针灸家推崇应用,因其疗效优于一般针法。《灵枢·岁露》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素问·八正神明》篇:“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凡刺
影响的论述都相当多。中医非常重视气象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成功地从总体上正确论述了气候变化的结果。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根据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气候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要素,整个气象系统均是这六种要素运动变化的结果。正常的气候变化称为&
系“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灵枢·本神》),天地宇宙赋予人类以自然变化之规律和物质基础,自然界存在着孕育生命的物质和特性,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故《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生命,人类要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须随自然条件的变迁而不断自我调节,以顺应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规律,保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平衡协调。由于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仍然是中医宏观辨证的大原则。《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和参也,与天地相应也,《素问·五常大论》曰“必先岁气,勿伐天和。故中医将人体看做是一个整体,同时认为人和宇宙也形成一个整体。 西医重视病原的致病
中医学显著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了人与自然界有密切联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治未病有两个涵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为适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三伏天穴
阻滞膜原而发病。如湿温、暑温等。 毒伏分肉毒邪伏于分肉之间,经络血脉运行不畅,久则聚津成痰,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不通则病。如风湿痛,肩凝症、癥瘕等。 毒伏筋骨《灵枢·岁露论》云:“虚邪人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内伏毒邪,与风、寒、湿邪相互作用,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凝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