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shǒu yáng míng dà cháng jī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阳明大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代号LI[2]。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金[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3][2]。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2][1]。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2]。
手阳明大肠经五行属金[1]。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1]。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及经穴
1.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2.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
3.循臂上廉
4.入肘外廉
5.上臑外前廉
6.上肩
7.出髃骨之前廉
8.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9.下入缺盆
10.络肺
11.下膈
12.属大肠
13.其支者,从缺盆上颈
14.贯颊
15.入下齿中
16.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郄),下廉,上廉, 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交会穴] 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骨),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糟,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⑧此外,大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
[足臂本] 臂阳明脉:出中指间,循骨上廉,出□□上,奏,之口。
[阴阳本]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夹鼻。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1、第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髑),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5]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5]
手阳明大肠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2]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阳明胃经。[1]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3]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6]。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总览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总览
合谷
偏历
温溜
井穴(金):商阳
荥穴(水):二间
输穴(木):三间
经穴(火):阳溪
合穴(土):曲池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寒,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 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足臂本]其病:病齿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阳明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齿痛,肿。是齿脉主治其所产病:齿痛,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病候有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5]。
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2]
手阳明大肠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肠道疾患、头面五官疾患、皮肤疾患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肠绞痛、肠鸣、泄泻、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6]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侧外缘疼痛等。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5]。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 部 位 | 主 治 | |
商阳* | 食指端 | ||
二 | 间 | 指 | |
三间* | 指 | 下齿痛、咽喉肿痛 | |
合谷* | 手背 | 头痛、鼻衄,耳聋、齿痛,口㖞、咽喉肿痛. 热病,多汗 | |
阳溪* | 腕 | 头痛、目赤、耳聋、齿痛 | |
偏历 | 前臂 | ||
温溜 | 前臂 |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肠鸣,腹痛 | |
下廉 | 前臂 | 肘臂痛,腹痛 | |
上廉 | 前臂 | 上肢不遂,肠鸣,腹痛 | |
手三里* | 前臂 |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 |
曲池* | 肘 | 咽喉肿痛、上做不遂,热病、瘾疹、腹痛, 吐泻 | |
手、肘部:头面,目、耳鼻,口,齿疾患和热病 | |||
肘髎 | 上臂 | 肘臂痛 | |
手五里 | 上臂 | 肘臂痛 | |
臂臑* | 上臂 | 臂痛,目疾 | |
肩髃 | 肩臂痛,上肢不遂 | ||
巨骨 | 肩 | 肩臂痛 | |
上臂,肩部:局部疾患为主 | |||
天鼎 | 颈 | 暴喑、咽喉肿痛 | |
扶突 | 颈 | 暴喑、咽喉肿痛 | |
颈部:咽喉疾患 | |||
口禾髎 | 面 | 鼻塞,鼻衄、口㖞 | |
迎香* | 面 | 鼻塞,鼻渊、鼻衄、口㖞 | |
面部:鼻疾患 |
注:*为常用穴。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表中以痛、“喉痹”最为多见,是本经腧穴主治的重点。
其次为“鼽衄”,再次为目疾,经脉原文写作“目黄”,在主治症中无此。其实“目黄”并非指黄疸目黄,只能理解为眼睛昏黄,视力不足,作为目疾的一般症状。依此理解则手阳明与目疾的治疗的关系可以得到确认,主治症中不作“目黄”,而写作其它具体症状,正可作为“目黄”非指黄疸的注解。
“肿”仅见于商阳,类似的则有合谷下“面肿”,偏历下的“颊肿”,温溜下的“面赤肿”等。手阳明经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的联系规律是明显的。
液治泻石膏见手太阴肺经知母见手太阴肺经地榆见手阳明大肠经黄连见手太阴肺经茅轻秦艽见手阳明大肠经前胡见...
,三壮。东垣曰∶气在于臂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手阳明之荣、俞,二间,三间。合谷∶手大指、次指岐骨间...
手大指内侧去爪甲一分以针刺之留一呼出针商阳穴手阳明大肠经在手食指内侧去爪甲角一分针一分留一呼出针中冲...
经。则又主阳气之初动也。足阳明胃经。属燥土。手阳明大肠经。属燥金。此雨经。皆燥气主治。(手阳明大肠经...
在颈大筋间下一寸。人迎后一寸半。仰而取之。属手阳明大肠经。)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间前。曲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