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穴位 | 食窦 | ||
汉语拼音 | Shidou | ||
罗马拼音 | Shihtou | ||
美国英译名 | Food Cave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SP17 | |
日本 | 17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RP17 | |
富耶氏 | |||
德国 | MP17 | ||
英国 | Sp17 | ||
美国 | Sp17 |
食窦为经穴名(Shídòu SP17)[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命关。属足太阴脾经[1]。食即饮食,窦即孔、空,喻食气由此孔穴而入,故名食窦[1]。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噫气,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肝炎,尿潴留等。
命关(《扁鹊心书》)。
《针灸甲乙经》: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食即饮食,窦即孔、空,喻食气由此孔穴而入,故名食窦[1]。
食,指食物与饲养,又为藏谷之窖。窦,孔穴,水道也。《外台秘要》有:“主胸胁支满,肠间雷鸣,辘辘常有水声。”似有水谷从此通过,因名食窦。[2]
胸[3]
食窦在胸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乳中旁开2寸,向下一肋,当第5肋间隙处取穴。横平内侧的乳根、步廊、中庭,四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5肋间隙弧度相应。[7]
食窦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五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4、5、6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内有皮神经及胸腹壁浅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缘,入前锯肌,再深进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血管和神经。前二肌由胸前神经和胸长神经支配,后二肌由肋间神经支配。在胸内筋膜的深面,正对第5肋间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与提插。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
浅层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胸长神经分支和胸外侧动脉分支分布[5]。
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6]。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窦在胸,脾脉由此穴上入于胸肺,以其有宽胸利膈、通利食道之功。主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噫气翻胃,食不化。[2]
食窦与食道有关,故能治食道各症[2]。
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噫气,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痛(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肝炎,尿潴留等。
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腹胀、水肿[5]。
食窦主治脾胃、胸胁部等疾患:如翻胃、噎膈、食已即吐、腹胀水肿、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等[1]。
现代又多用食窦治疗胃炎、腹水、肝区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1]。
食窦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咳嗽,痰饮,少乳等[6]。
食窦穴主治腹胀,反胃,噫气,食入即吐,水肿;胸胁胀痛[7]。
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
《扁鹊心书》: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黄疸,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右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及房劳伤肾,再灸命门三百壮。反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死,此法试之极验。
《外台秘要》:主胸胁支满,肠间雷鸣,辘辘常有水声。
滑氏曰目内连深处为目系颃颡咽颡也自期门上贯膈行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肋上云门渊腋之间人迎之外循喉咙...
前至胃长一尺六寸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由周荣外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
。可取。胸第四行自云门挟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云门(素问)巨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
腹结上行三寸入,大横上行一寸三。腹哀上行三寸半,食窦上行三寸间,天溪上行一寸六,胸乡周荣亦同然。外斜...
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足太阴脾经,左右四十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