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shèn qì
kidney Qi[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kidney-Q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àhéng SP15[中国针灸学词典]
kidney q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与肾气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 药品名称 | 剂型 | 规格 | 单位 | 零售指 导价格 | 类别 | 备注 |
516 | 39 | 金匮肾气丸 | 蜜丸 | 6g | 丸 | 0.88 | 中成药部分 | * |
517 | 39 | 金匮肾气丸 | 蜜丸 | 54g | 瓶 | 6.7 | 中成药部分 | |
518 | 39 | 金匮肾气丸 | 蜜丸 | 60g | 瓶 | 7.4 | 中成药部分 | |
519 | 39 | 金匮肾气丸 | 蜜丸 | 90g | 瓶 | 10.8 | 中成药部分 | |
520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蜜丸 | 60g | 瓶 | 8.8 | 中成药部分 | *△ |
521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蜜丸 | 4.5g | 袋 | 0.8 | 中成药部分 | |
522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蜜丸 | 5g | 袋 | 0.88 | 中成药部分 | |
523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蜜丸 | 6g | 袋 | 1 | 中成药部分 | |
524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蜜丸 | 20g | 袋 | 3.2 | 中成药部分 | |
525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蜜丸 | 30g | 袋 | 4.6 | 中成药部分 | |
526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蜜丸 | 40g | 瓶 | 6 | 中成药部分 | |
527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蜜丸 | 50g | 瓶 | 7.4 | 中成药部分 | |
528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蜜丸 | 72g | 瓶 | 10.4 | 中成药部分 | |
529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蜜丸 | 90g | 瓶 | 12.8 | 中成药部分 | |
530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丸 | 60g | 瓶 | 9.5 | 中成药部分 | *△ |
531 | 39 | 金匮肾气丸 | 水丸 | 72g | 瓶 | 11.2 | 中成药部分 | |
532 | 39 | 金匮肾气丸 | 浓缩丸 | 200丸 | 瓶 | 11.1 | 中成药部分 | *△ |
533 | 39 | 金匮肾气丸 | 浓缩丸 | 360丸 | 瓶 | 19.6 | 中成药部分 | |
534 | 39 | 金匮肾气片 | 片剂 | 0.27g*72片(薄膜衣) | 盒(瓶) | 24 | 中成药部分 | * |
535 | 39 | 金匮肾气片 | 片剂 | 0.27g*40片(糖衣) | 盒(瓶) | 12.4 | 中成药部分 | |
536 | 39 | 金匮肾气片 | 片剂 | 0.27g*48片(糖衣) | 盒(瓶) | 14.8 | 中成药部分 | |
537 | 39 | 金匮肾气片 | 片剂 | 0.27g*72片(糖衣) | 盒(瓶) | 21.8 | 中成药部分 | |
538 | 39 | 金匮肾气片 | 片剂 | 0.27g*100片(糖衣) | 盒(瓶) | 29.9 | 中成药部分 | |
539 | 39 | 金匮肾气片 | 片剂 | 0.27g*18片(薄膜衣) | 盒(瓶) | 6.3 | 中成药部分 | |
540 | 39 | 金匮肾气片 | 片剂 | 0.27g*48片(薄膜衣) | 盒(瓶) | 16.2 | 中成药部分 | |
541 | 39 | 金匮肾气片 | 片剂 | 0.27g*100片(薄膜衣) | 盒(瓶) | 32.9 | 中成药部分 |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穴位 | 大横 | ||
汉语拼音 | Daheng | ||
罗马拼音 | Taheng | ||
美国英译名 | Great Cros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SP15 | |
日本 | 15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RP15 | |
富耶氏 | RP15 | ||
德国 | MP15 | ||
英国 | Sp15 | ||
美国 | Sp15 |
大横为经穴名(Dàhéng SP15)[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肾气[3]。属足太阴脾经;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2]。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2]。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肾气(《医学纲目》)。
《针灸甲乙经》:大横,在腹哀下三寸,直脐旁,足太阴、阴维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2]。
横,与纵、竖、直相对,又指脐。道经称脐为横津。本穴在腹哀下3寸,内应横结肠,其处至广而大,横与脐平,在脐旁之大横纹中,故名“大横”。[4]
腹[5]
大横位于脐中旁开4寸处[3]。
另说大横在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大横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大横穴的位置
大横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大横穴的位置(肌肉)
大横穴的位置(内脏)
大横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脐中旁开4寸处取穴[8]。
大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9、10、11肋间经神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渐薄,内有腹壁浅动、静脉及胸神经前支和外侧支。腹肌由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7]。
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动脉[7]。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第十肋间动、静脉[3]。
大横有理肠温中的作用。[2]
大横有通调肠胃作用,能治肠腹气之病,为治腹痛、泻痢的常用穴[4]。
大横穴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大横主治脾胃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等[2]。
现代又多用大横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肠寄生虫病等[2]。
大横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以及肠蛔虫症等[3]。
大横主治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8]。
其它: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
一般直刺1.0~1.5寸[2][7][8],局部有酸胀感[8],可扩散至同侧腹部[8]。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
平刺2.0~2.5寸透神阙治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治疗腹痛时,可用盘旋法。
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备急千金要方》:惊怖心忪,少力,灸大横五十壮。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
《外台秘要》:挟脐旁,去两边各四寸五分。
患者取屈膝平卧位,选择大横,用双手拇指与示指、中指的指腹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捏住所选部位的肌肉,进行3~5 min,提捏20次/min。结果显示,推拿大横治疗组与654-2注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同样具有止痛的作用。
有报道,依次按压大横、中脘、章门各1~2 min,后改按压为顺时针方向揉摩5 min。每日早、晚各1次,1周为一疗程。指压治疗后68例患者治愈4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无不良反应。
针刺大横得气后,施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 min,间歇行针2~3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针刺大横穴有一定的驱蛔作用[2]。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横穴对于急性胃肠炎有显效[4]。
肾气是肾精化生之气[6]。指肾脏的功能活动。表现为肾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气化等功能活动[6]。肾气由肾阳蒸煦肾阴所产生,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机能的活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死。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附论)夫肾气内虚。邪热内入于肾经。其脉洪大。小便频数。所出涩少赤浊而痛。此不可以牵牛行方葱白散(出...
疼。心胸满闷。喜怒多唾。小便滑数。嗜卧无力。是则肾气不足之候也。若肾膀胱俱虚。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
子起于七岁者,偶得奇数,阴中有阳也。故女子七岁,肾气始盛。《五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
,曰足太阴虚则鼓胀也;有气实而胀者,邪气实也,曰肾气实则胀;曰脾气实则腹胀;曰胃气实则胀也,凡此虽皆...
阳光”,磁(石)牡(蛎)柴胡寄除冬(麦冬)名为都气丸。(二方均六味(丸)原从肾气(丸)裁,肾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