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28:37
摘要:《医方考》卷六方名砂仁益黄散组成陈皮2钱,青皮2钱,诃子1钱,丁香5分,木香5分,砂仁5分。主治食伤胃寒,呕吐而泻者。痘疮。各家论述仲景云,邪在中焦,则既吐而泻。故用陈皮、青皮理其脾,丁香、木香温其胃,诃子所以止泻,砂仁所以消食。
查看全文 [ 115字 ]
0g,柴胡20g,苍术10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腹痛重者加白芍6g;肾阳虚者加山药20g,补骨脂12g;肝木乘脾者减黄芪、党参、升麻,适当加重柴胡用量,加白芍15g,砂仁10g,服药最多者28剂,最少者3剂。2结果本组病例痊愈85例,显效15例,无效者2例。3体会慢性腹泻多由泻久而致脾胃虚弱,升清化浊失常致脾气下陷,脾阳不振,故临床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部分患者进而累及
摘 要:目的 比较了中药材砂仁及其常见混淆品长序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以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分别得到不同样品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标准图谱对照确定化合物成分,经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结果 鉴定了48种化合物。结论 砂仁及长序砂仁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基本相似,但其所含的主要成分醋酸龙脑酯和樟脑的比例完全不同,砂仁中醋酸龙脑
砂仁─阳春砂、海南砂仁、缩砂蜜 砂仁──阳春砂 FructusAmomiVillosi (英)AmomumFruit 别名 阳春砂、春砂仁、蜜砂仁。 来源 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villosumLour.的果实。 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1.5m。地上茎直立,无分枝。叶排为2列,无柄;叶片窄长圆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4~40cm,宽2~5cm,全缘,羽状平行脉;叶鞘抱茎。穗状
护理好砂仁苗越冬,是夺取砂仁增产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广西玉林市(原8个县)的一些药农因不注意护理砂仁苗越冬,以致部分苗群被冻死,有的亩产减少20公斤左右。因此,积极护理好砂仁苗越冬十分重要。以下提供几条措施供参考使用。 1.砂仁苗一般在零下2~3摄氏度死亡,但如果每亩砂仁能施放20担以上沤制过的草皮泥灰或150~200公斤草木灰,或两种灰混合再加少量钙镁磷肥,可提高植地土温1~2摄氏度,从而增强
砂仁又名春砂仁、阳春砂仁、西砂仁、缩砂蜜等,为姜科植物阳春砂仁及缩砂仁的干燥果实,为常用中药材之一,全国年销售量为50万公斤左右,目前我国几大中药材市场每公斤阳春砂仁销售价32~45元。实践证明,做好砂仁秋季田间管理工作,是促进新的葡萄和秋笋(新植株)多长、保持苗群长势旺盛,确保来年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砂仁秋管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一、除杂草割老株每年砂仁果实采收后,即将地内生长的杂草用手拔
为了争取春砂仁增产,春秋季增施肥料是个关键。秋天施肥能促进砂仁花芽分化,为下年增产打基础。而春天施肥则可以壮花和增加花粉,提高结果率。目前正值春季,给春砂仁施肥是当务之急。 根据春砂仁的生长习性和历年来的经验,砂仁春季宜施肥3次:“雨水”至“惊蛰”施1次,开花前1个月施1次,开花前5~6天再施1次(桂南大部分地区砂仁场在5月中下旬为盛花期)。按每亩要产50~60kg鲜果计算,每亩一般需施尿素30
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砂仁成熟采收期,抓好采果后的田间管理,是砂仁获得连年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现将主要管理措施述下。作者:
【摘要】目的比较砂仁盐炙前后“缩尿”作用的差异。方法应用水负荷小鼠尿多模型,观察砂仁盐炙前后的“缩尿”作用。结果盐灸砂仁低剂量对缩尿有显著性作用,并且作用优于生砂仁及盐灸砂仁其他各剂量组。结论从药理实验初步证实了中药炮制理论“盐炙入肾”的正确性。【关键词】盐灸砂仁;“缩尿”作用TheComparisonofPolyuriaEffectofAmomumVillosumLourFructusbefor
春砂仁又叫阳春砂仁,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区。目前,我国春砂仁产量不能满足药用需求,每年仍需从越南进口壳砂仁来补充,为了提高我国春砂仁的自给能力,减少进口,满足日益增长的药用需要,必须不断发展生产,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 春砂仁采用种子育苗繁殖,不但可获得大量种苗,同时,也可防止由于长期利用分株繁殖导致的种群退化。现将春砂仁育苗方法介绍如下: 采种和种子处理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果实成熟时,
【摘要】 目的建立砂仁及其混淆品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鉴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DAD)法,梯度洗脱,测定阳春砂、海南假砂仁及艳山姜的指纹图谱,并作相似度比较分析。结果砂仁及其混淆品的HPLC指纹图谱有明显差异。结论HPLC指纹图谱具有重现性好,特征性强,方法简便等特点,可用于砂仁与其混淆品药材的鉴别。 【关键词】砂仁混淆品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Abstract:Obje
中药名称砂仁拼音名Sharen英文名FRUCTUSAMOMI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villosumLour.、绿壳砂AmomumvillosumLour.Var.xanthioidesT.L.WuetSenjen或海南砂Amomumlongiligulare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 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性状阳春砂、绿壳砂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
药用植物阳春砂仁叶斑病 阳春砂仁学名AmomumvillosumLour.别名砂仁。属姜科植物。俗称春砂仁。药用其果实。具理气、暖脾胃、祛风、消食安胎之功能。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省。症状发病初期为褪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水渍状的病斑,边缘不清晰;后期病斑扩大,中央呈灰白色,边缘棕褐色,湿度极大时,病斑两面均生灰色霉层,以叶背面为多,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发生多时,病斑相互融
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屋前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砂仁的由来。 砂仁又称为“阳春砂仁、“春砂仁,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多与陈皮、木香同用。若脾虚气滞,多配党参、白术茯苓等
种植春砂仁要选取育苗后定植。育苗地宜选背风、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阴坡地种植。播前深耕,细致整地,作高15厘米、宽100厘米左右的畦。结合整地亩施人过磷酸钙与牛粪混合沤制的腐熟肥料2500千克。育苗繁殖方法为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以种子繁殖为主。8~9月种子成熟后,选择个大、无病虫害成熟饱满的鲜果留种,将鲜果日晒1~2次,晒果温度保持在35℃~40℃之间,再放在室内沤3~4天,捏破果皮洗净种子,晾
益黄散治脾胃虚冷,故用丁香暖胃,二皮理胃、消食化痰,诃子涩肠胃、止泄固气,甘草和中,仍加白术为当。若非虚冷,泄泻清白及无食积者,去青皮、丁香,加白术、茯苓可也。温胆汤除痰止吐,加白术、芍药、黄连,便是制肝补脾之药。愚按益黄散乃温补脾胃之剂也。若呕吐。腹痛、泄痢清白,口鼻气冷者,乃寒水反来侮土也,宜用钱氏益黄散。若因热药巴豆之类,或因暑热、伤乳食,损其脾胃而成,吐泻口鼻气热者,乃胃中气虚风热也,宜
治小儿脾胃虚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呕吐不止,困乏神懒,心胁膨胀,颜色青黄,恹恹不醒。丁香(四钱,不见火)陈皮(去白,二两)甘草()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七分盏,煎至五、六分,食前进,量大小加减与服。此药极有神效,不可尽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人参一钱黄二钱炙甘草五分陈皮一钱(去白)黄连少许芍药七分生甘草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煎五分,食远服。土色黄,脾胃应之,不直补土,而从土中泻火、清金、制木,以远客邪,故曰益黄。此东垣令肝中泻言∶热淫于内,以酸收之。芍药酸寒,能泻肝而收肺阴,黄连甘草入心而泻脾热,金旺火衰,而肝风自熄,脾胃受益矣。东垣以之治小儿慢脾风,真神品也。《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公元1644-1911年
陈皮(一两)青皮(五钱)诃子(五钱泡去皮)丁香(二钱)白术(二两)甘草(炙五钱)按∶上方主治脾胃虚寒,寒水反来侮土,而呕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实,手足逆冷等症。炒磨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服。凡舌见黄色而干燥,属胃腑阴亏火旺者,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归、地主之。《临症验舌法》清杨云峰公元1917年
陈皮(十两)丁香(一两)青皮诃子肉甘草(各五钱)每服末二钱。小儿脾虚不实,米谷不化,滑肠滞颐者,此方主之。胃主受纳,脾主消磨,故能纳而不能化者,责之脾虚。滑肠者,肠滑而飧泄也。滞颐者,颐颔之下多涎滞也,皆土弱不能制水之象。火能生土,故用丁香。甘能补土,故用甘草。香能快脾,故用陈皮。涩能去滑,故用诃子。用青皮者,谓其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胜尔!《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丁香(面煨)木香青皮(炒)陈皮诃子(面裹微煨)胃寒,泄泻脉迟者,此方主之。肠胃热,则大便燥结;肠胃寒,则洞泄不禁,大都然也,脉迟验其为寒。是方也,二香之辛热,所以温中;二皮之辛利,所以快脾;诃子之固涩,所以止泻。《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陈皮一两,青皮、诃子肉,粉草(炙)各五钱。丁香二钱,共为末,每服二钱,未周岁者,只服五分,水煎。如感寒吐泄,加姜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李子毅公元1644-1911年
橘皮(一两)青皮(三钱)丁香(二钱)诃黎勒甘草(五钱)小儿面黄睛黄,食不化,及滑肠颐滞,主此方。胃主受纳,脾主消磨,今能纳而不能化,责脾虚。滑肠者,肠滑而飧泄也。颐滞者,颐颌之下多涎滞也。面黄睛黄,皆土弱不能摄水之象。火能生土,故用丁香;甘能补土,故用甘草;涩能止滑,故用诃子;及青橘二皮,取渠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胜尔。诗曰∶益黄青陈橘,丁香诃黎勒,小儿脾气亏,甘草同调燮。上症还须理中等方,此散恐不
(又名补脾散)治脾胃虚弱及治脾疳,腹大,身瘦。陈皮(去白一两)丁香(二钱,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五钱)上为末,三岁儿一钱半,水半盏,煎三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公元1032~ll13年
治小儿痢。陈皮(一两)青皮诃子肉甘草(以上各半两)丁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前服之。《儒门事亲》金张从正公元1127年—1279年
砂仁(一钱,槌碎)葱白(十枚,煎汤吞下)妊娠腹痛者,此方主之。痛者,气血滞涩不通使然。故用砂仁顺气于下,葱白顺气于中,气行血利,而痛自止。有故而痛者,各随证以治之。《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见脾和。《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见脾和。《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见脾和。《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除腹痛而通结滞,治奔豚而疗惊痫。为温燥肝肾之良剂,乃补益脾胃之灵丹。生西海及西戎波斯诸国,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秋月采实,味辛香,食品家多用之。今市肆所货砂仁米,多用草蔻米充之,不可不知。一切食毒,末服。(验方第一。)误食铜钱金银,煎服。(第二。)鱼骨哽咽,同甘草末绵包含咽。(第三。)口吻生疮,砂仁壳,研末搽之。(第四。)牙痛,常嚼。(第五。)血崩,末服
主治。通气。和中。祛痰。逐冷。醒脾养胃。化铜铁。缩砂散。缩砂仁黄连木贼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钱。空腹米汤下。治大肠虚热。脱肛红肿。误吞金铁等物。浓煎缩砂仁汤饮之即下。《本草简要方》现代张宗祥公元1938年
气味辛、温、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气。(《开宝》)《神农本草经读》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同上)《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气,必致难产。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滞下由于湿热;上气咳逆,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所滞;皆须详察鉴别。误则有损无益,宜慎之。〔利〕芳香归脾,辛能润肾,下气化食,治心疼欲呕,开脾胃要药,和中气正品。若肾气不归元,非此向导不济,胎喜疏利,故主之。阳春砂仁,即缩砂仁,其性同,而长于开胃。砂仁壳力缓。〔修治〕出岭南,七八月采,炒去衣,研入药。《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虚邪入而痞者;有食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虚气弱而痞者。须分虚实治之,不宜专用利气药,恐变为鼓胀。鼓胀,内胀而外有形;痞胀,惟觉痞闷而已,皆太阴为病也),噎膈呕吐,上气咳嗽,赤白泻利(湿热积滞,客于大肠,砂仁亦入大小肠经),霍乱转筋,奔豚崩带。祛痰逐冷,消食醒酒,止痛安胎(气行则痛止,气顺则胎安),散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鲠(王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赤石脂入大、
即缩砂,辛温香;入脾胃而快气调中,通行结滞,止痛安胎。多服耗气。炒研去用。《药性切用》
天地阳和之气以生。降多于升。阳也。得诃子、草蔻、白芜荑、鳖甲良。【主治】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痢。腹中虚痛。下气。(本经)主冷气痛。止休息气痢通滞气【归经】入肝肾脾胃四经。兼入肺大肠心包三经。为行气调中之品。(通行结滞)【前论】韩飞霞曰。肾恶燥。砂仁之辛可以润之。又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和中【禁忌】经疏曰。本非肺经药。亦有咳逆用之者。通指寒邪郁肺致咳之症。若肺热咳逆。及《要药分剂》
辛温香燥,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消食醒酒,治痞胀,散浮热,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白石脂、赤石脂入大小肠,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最为稳妥。《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肺大小肠膀胱肾七经。主虚寒泻痢,宿食不消,腹痛心疼,咳嗽,腹满奔豚,霍乱转筋,祛冷逐痰,安胎止吐,下气化酒食。炒去衣研用。按∶砂仁为行散之剂,故入脾胃诸经,性温而不伤于热,行气而不伤于克,太阴经要剂也,《雷公炮制药性解》明李士材公元1588~1655年
砂仁,味辛、苦,气温,无毒。入脾、肺、膀胱,大小肠。止哕定吐,除霍乱,止恶心,安腹痛,温脾胃,治虚劳冷泻,消宿食,止休息痢,安胎颇良,但只可为佐使,以行滞气,所用不可过多。用之补虚丸绝佳,能辅诸补药,行气血于不滞也。或问砂仁消食之药,入之补虚之中,似乎不宜,何以绝佳?不知补药味重,非佐之消食之药,未免过于滋益,反恐难于开胃。入之砂仁,以苏其脾胃之气,则补药尤能消化,而生精生气,更易易也。或问砂仁香
(宋开宝)唯能若伏若匿,乃得能升能出。以一物之奇,具金匮济生之用。【气味】辛温涩,无毒。【主治】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气。【核】曰∶生西海、西戎、波斯诸国。今从东安道来,岭南山泽亦有。苗茎并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阔半寸许。三四月花开在根下,五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似益志而圆,皮紧浓而皱,有粟纹,外刺黄赤。一团八隔,可四五十粒,形似黍稷,表黑里白,辛香似白豆蔻仁。八
味辛。入手足阳明经。功专消食散滞。得白术、条芩能安胎。一名缩砂蜜。《本草撮要》清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r砂仁\pq54a1.bmp\r启脾胃以宽中。辛温有效。逐寒凝而快气。香燥多功。治呕吐腹疼。结滞冷痰可解化。能导归肾部。附根缩密有收藏。(砂仁形似龙眼而小。色黄专入脾胃。以其附根而生。故又入肾。辛温香窜。和中散逆。醒胃强脾。止呕吐。辟口气。凡中焦一切寒凝气滞之证。皆可用之。虽无草蔻白蔻之猛烈。而辛香燥散之性。阴不足者仍不宜用。砂仁密藏于根。能引诸气归束于下。故有缩砂密之名。今人用以制熟地。不特使
气温,味辛,无毒。佐黄芩、为安胎之妙剂也。治一切霍乱吐泻,心腹绞痛,正以温辛能止疼行气故耳。又于止痢药中用之,亦取此意。以益智人参为使则入脾,以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以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膀胱肾,以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虽然,其性温辛,用之者以热攻热,乃所以为顺治也,经曰,热因热用,此之谓也。东垣谓化酒食之剂,何哉?盖惟温辛行气,则气行而酒食亦为之运化矣。《药鉴》明杜文燮公元1368-1644年
禀天地阳和之气以生,味辛,气温,无毒。入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也入手太阴阳明厥阴可升可降,降多于升,阳也。辛能散能润,温能和畅通达,故治一切虚寒凝结气滞。缩砂仁,辛温香窜,补肺益肾,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除霍乱恶心,却腹痛安胎,温脾胃下气消食;治冷泻赤白,及休息痢,上气奔豚,鬼疰邪疰,转筋吐泻,胃气壅滞,丹田虚寒,能温脾胃,困乏能醒。然未免香燥走窜,孕妇气虚者,多服反致难产,不可不知。
顺气,开郁结,炒研安胎,产后停恶露,小腹作痛,生研六钱,滚水冲盖,温服立疗。《外科全生集》清王洪绪公元1740年
气温。味辛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姜汁炒)砂仁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涩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主虚劳冷泻者。阳虚而作劳。则真气愈耗。所以土冷而泄泻也。砂仁气温益气。味涩可以止泄也。辛温温胃。胃暖则宿食自消。赤白泻利。肠寒积滞也。辛温散寒。味涩止泄也。腹中虚痛。腹中阳气虚而寒痛也。温以益阳。辛
见脾和。《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气味】辛温涩无毒。阳也浮也。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经。【主治】脾胃气结滞不散。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其性属土。故能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得白蔻为使则入肺。得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得茯苓为使则入肾。与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得条芩白术为使则安胎。又冲和之气随所入而得其平也。《本草择要纲目》清蒋介繁公元1644-1911年
见脾和。《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虚气弱而痞者、须分虚实治之、不宜颛用利气药、恐变为鼓胀、鼓胀内胀而外有形、痞胀唯觉痞闷而已、皆太阴为病也。)霍乱转筋。噎膈呕吐。上气咳嗽。奔豚崩带。赤白泻痢。(湿热积滞、客于大肠、砂仁亦入大小肠经。)祛痰逐冷。消食醒酒。止痛安胎。散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赤石脂入大小肠、韩飞霞医通曰∶辛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下达也、
(略炒吹去衣研用入汤丸法同白豆蔻得白檀香豆蔻为使入肺得人参益智为使入脾得黄柏茯苓为使入肾得赤白石脂为使入大小肠得诃子白芜荑鳖甲良)《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