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6/4/8 14:09:39
摘要:《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已佚。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又名《伤寒卒病论》。16卷。约撰于3世纪初。是一部论述伤寒和杂病的专著。本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金匮玉函经》8卷等三种传本。
查看全文 [ 167字 ]
编者按:《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确立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堪称万世方祖。但历代医家一直在探讨该书所阐发的理论;特别是围绕其防治急性温热病的病因、辨证、治疗思想和选方用药等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本文从汉代瘟疫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立克次体病特点相符、《伤寒杂病论》中伤寒病特征符合立克次体病等方面论述了:汉代流行的伤寒可能就是立克次体病;而《伤寒论》是论述立克次体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治疗,
近几年来由于不少考证学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够的论据证实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已提出,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已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
注:文中《汤液经法》简称为《汤液》,《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三、于批判继承中创新 张仲景总结前人方证经验,即主要依据《汤液》中的方证,并搏采其他经方、医方方证经验,以八纲辨证总结经验,并据临床实践,提出半表半里病位理念,创建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完成这一使命,除了仲景个人智慧外,还必须具备批判、继承精神才能弘扬、创新。 (一)继承道家思想从《辅行诀》我们知道,经方的发展是由《神农本草经》
然问之:“老师,您怎么不辨证啊?”已显疲惫的胡老曰:“慢慢给您讲吧!”于是胡老利用星期天给我讲授经方知识,启开了我认识方证之门,渐渐意识到中医还存在经方医学体系。今与同道共切磋。 一、方证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构成 历代皆重视《伤寒杂病论》的方证研究,是因书中出现了方证概念,其主要内容以方名证,如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伤寒杂
来源:杏林小筑冯世纶教授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的《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论文,对于张仲景借用《汤液经》所载方药撰著《伤寒杂病论》,进行了细致论证与分析,读后深受启发,获益非浅。同时也引起笔者进一步的思考,张仲景为什么不自言撰用《汤液经》?张仲景在著作《伤寒杂病论》时到底“撰用”了什么著作?《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理论还是方药?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
长恩主编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ISBN:7801945395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5-1-1字数:446000版次:1a内容提要:第一篇,是通过作者长期的考证,并结合临床经验,对《伤寒杂病论》的渊源、撰成及学术特点进行的探讨和论证。本篇率先提出《伤寒杂病论》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即以六经(即八纲)辨证、辨方证的理论体系。第二、第三篇,是通过考证并结合临床体验,全面注解《伤寒论》和《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方术卅余载,生览张机《伤寒杂病论》未尝不概然其才秀也!张仲景,名机,南阳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师从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钻研,成为一位出色的临证医学家,为后世之人推崇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由于兵火战乱而散失,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到宋代成为现存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1《伤寒
(一)仲景在其卓著《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又云:“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从而说明了张仲景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继承和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以中药方剂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后世医家树立圭臬,故此书被誉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既是一本以汤方为主治疗疾病的书,其内容又涵盖了临床上繁复芜杂外感热病和杂病。现就其编篡本书的思维方法浅析如下。1、分类《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个部分,前者主要论述“伤寒”,后者主要论述“杂病̶
来源:医博园作者:赵厚睿(湖北中医学院)方证辨证,即有是证,用是方的辨证方法,有称之为“方证对应”的,有称为汤证(或方剂)辨证的,此为《伤寒杂病论》之一大特色。不少疑难重症,在书中不仅有精辟论述,而且从方证辨证角度出示了高效方药。当代不少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疑难病的专书”,“经方能起大病”等,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
来源:人定胜天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注:文中《汤液经法》简称为《汤液》,《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二、从八纲飞跃为六经 从《汤液》到《伤寒》是个伟大的历史飞跃,它是如何飞跃的呢?除上述仲景把方证进行整理、论广、标准化外,更重要的是理论的升华。 (一)方以类聚 史书记载证明,汉代已存在八纲辨证。《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及失
医生采用的方药也不尽相同,研究过程中处理因素难以统一,造成试验可重复性差,无法做出系统性分析与评定。如何将中医治疗肿瘤的个体化特点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解决的思路:统一到《伤寒杂病论》和经方上来中医药治疗肿瘤十分需要建立有效地、合理地、规范的、有指导意义的中医规范化治疗的诊疗指南。这一方案的制订,首先要保证有好的疗效,其次要比较规范、具有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又要保持
取其利而去其害,必用恰当之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然而其制药的含义,又各不相同,有以相反为制,或以相喜为制。而具体制法又复不相同,有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皆巧于用药之法。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记载着很多中药炮制加工方法。如咀(桂枝汤方碎成小块),去皮(厚朴、桂枝),去心(麦门冬、牡丹皮),炙(甘草、厚朴、枳实),酒洗(大黄),水渍(枳实),擘(大枣、栀子)等。除了大量采用汤剂
《伤寒杂病论义疏》 伤寒著作。十六卷。刘世祯述义,刘瑞瀜疏证。刊于1924年。据刘世祯氏自称,因母丧,于江西某山谷中遇“张老”,张老授以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传本不同,遂阐述师传及个人所体会的本义,并由刘瑞瀜疏通引证,补充发挥。其学术见解颇有异同。由于所谓张老所传古本《伤寒论》无从稽实,一般以为殊难确信。又如书注明“通行本佚”的某些条文,其学术观点与仲景学说亦欠协调,故本书的实际价值,仍有待
《伤寒杂病论义疏》 伤寒著作。十六卷。刘世祯述义,刘瑞瀜疏证。刊于1924年。据刘世祯氏自称,因母丧,于江西某山谷中遇“张老”,张老授以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传本不同,遂阐述师传及个人所体会的本义,并由刘瑞瀜疏通引证,补充发挥。其学术见解颇有异同。由于所谓张老所传古本《伤寒论》无从稽实,一般以为殊难确信。又如书注明“通行本佚”的某些条文,其学术观点与仲景学说亦欠协调,故本书的实际价值,仍有待
东汉张仲景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一共载有三个建中汤。即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由饴糖18g、人参9g、蜀椒3g、干姜6g组成;小建中汤由桂枝、生姜各9g,白芍18g,大枣12g,饴糖30g,炙甘草6g组成;小建中汤再加黄芪,即为黄芪建中汤。 建中,就是建立中焦脾胃之气。脾胃之气有二:一为脾胃之阳气,一为脾胃之阴气。脾胃之阳气虚,则阴气盛;脾胃之阴气虚,则阳气旺。两者均可导致脾胃
作者:王付编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ISBN:7801740491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2-7-1字数:746000版次:1a内容提要:《伤寒杂病论》是经典临床医学著作,是中医药学术发展与创新之根基,是中医药学术渊源与精华。如何将其有效地指导临床以及辨治疑难杂病,是医药界面临最大而又难以解决的剂量。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本书仲景所论整体中研究、探讨与发掘辩证论治体系,使仲景所论理、法、方
吴立明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编者按《伤寒杂病论》在其300余首方剂中用土鳖虫、水蛭、虻虫、蜣螂、蛴螬、蜘蛛、蜂窠、鼠妇、白鱼9味虫类药,散在于抵当汤、抵当丸、鳖甲煎丸、大黄虫丸、下瘀血汤、蜘蛛散、土瓜根散等7个方剂中,主要用治蓄血证,瘀血内闭的经闭、腹痛、癥积、疟母,寒气凝结肝脉之阴狐疝气等,以达破血逐瘀、活血通经止痛、消积化癥、破结通利除疝等多重治疗目的,显示了虫类药独特的功效和应用。今起
《伤寒论》虽博大精深,但非神秘难解,学习时要把握回归本源但不拘泥于本的原则。读懂伤寒之本,才能做好继承,发挥伤寒、创新伤寒才能做好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伤寒理论要充分借鉴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与方法,紧密结合于现代临床中,形成新时代下的《伤寒杂病论》,方能使伤寒理论在现代临床中亦能发挥自如。 抓住病机发挥伤寒 伤寒本病虽为疫病,伤寒之方却不局限于治疫病。仲景制方配伍精妙,组方严谨
吴立明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鱼为衣鱼科昆虫衣鱼的干燥全体。又名衣鱼、蠹鱼、壁鱼、书虫。药性咸温,有毒,归小肠、膀胱、肝经。有利尿、通淋、祛风、解毒功效,常用治淋病、小便不利、小儿惊痫、疮疖、目翳等。白鱼仅见于《金匮要略》滑石白鱼散1方,云:“小便不利······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滑石白鱼散以白鱼配滑石、头发等份为末,主小便不利,乃取其利水通淋之功。《神农本草经》言“疗淋”,《别
吴立明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虻虫为虻科昆虫复带虻的雌虫体,又名牛虻。药性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具有破血逐瘀,散积消癥功效,主治血瘀经闭、癥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等。仲景用虻虫有3方,即治下焦蓄血证的抵当汤、抵当丸,治虚痨有瘀血的大黄虫丸。《本经》曰其“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本经疏证》称其“为搜剔之剂……治血结于下而病在上者”;《别录》言其“主女子月水不通
吴立明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蜂窠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或同属近缘昆虫的巢,今习称“露蜂房”。药性甘平,有毒。归肝、胃经。有祛风、攻毒、杀虫功效。常用治惊痫、风痹、隐疹瘙痒、乳痈、疔毒、瘰疬、痔瘘、风火牙痛、头癣等。仲景用本品仅见于治“癥瘕疟母”之鳖甲煎丸1方。此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治疟母之主方。方中蜂窠之用并非主药,意在以毒攻毒,取其攻毒消肿,杀虫散结之效。《本草汇言》谓“祛风攻毒,散疔肿恶毒
吴立明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蜘蛛为圆网蛛科大腹圆网蛛等的全虫。药性苦寒,有毒。归肝经。具有祛风、消肿、解毒功效。常用治狐疝偏坠、中风口歪、小儿慢惊、口噤、疳积、疔肿、瘰疬、疮痈等。仲景用本品仅见治“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之蜘蛛散,该病乃因寒气凝结肝经所致。方中蜘蛛为君药,破结利气,配桂枝之辛温,引入厥阴肝经以散寒气,合为辛温通利之剂。《金匮玉函经二注》谓:“蜘蛛布网取物,其丝右绕,从
实弗失,得其要矣(《景岳全书·黄疸》),并确立阴黄阳黄之命名。然清代沈金鳌认为,阴黄阳黄乃“湿热郁蒸变色,大抵湿胜则所熏之色熏黄黑晦,热胜则所熏之色如橘黄鲜亮,最宜分别(《杂病源流犀烛》)。如果说景岳以虚实分黄疸为阴阳二证,尚可概括仲景广义黄疸之论,那么沈氏以湿热分阴阳,则只是仲景所论黄疸的部分内容。 预后顺逆 以日期判断预后“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
——“中医药文献在我心中”学术活动纪实12月9日-10日,应我校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的邀请,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两场学术报告——《〈伤寒杂病论〉是如何撰成的》及《〈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来源》。报告会还荣幸的邀请到了我校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原伤寒论教研室主任顾武军教授主持。冯世纶教授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先后师承北京的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名老中医,而专注于经
〔张仲景方〕(唐志作王叔和张仲景药方)隋志十五卷(本朝现下书目作九卷)佚〔评病要方〕七录一卷佚〔济黄经〕宋志一卷佚〔金匮要略方〕宋志三卷存孙奇等序曰。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
作者:王付编著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66792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5-4-1字数:537000版次:1a内容提要: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辩证施治的奠基之作,时至今日仍对中医临床实践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而领会和掌握其中的诊治经验历来都是学习中医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则从症状学的角度出发,提炼出《伤寒杂病论》中的各个症状表现,予以科学地归纳和分类,并加以逐一
容提要:张仲景是生活在我国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从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出发,结合临床实践,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中医对急性热病和部分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写出了千古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完善、发展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开创了祖国医学六经辨证的先河。近两千年来,仲景学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流派,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迄今《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已
予以抨击。反对重巫轻医的不良风气,呼吁社会关心医学。同时,也对因循守旧、不负责任的恶劣医风给予无情批判。自己则以拯疾济世的崇高责任感,刻苦钻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中医临证医学不朽之基。二.《伤寒论》问世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以后,祖国医学发展较快.特别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大批其他医经、医方著作的问世,标志着医药
后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自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则其为广义《伤寒论》明矣。广义伤寒云者,即《难经》所谓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盖伤寒乃外感之总名,《伤寒论》统论外感之书也。惜其书经三国兵燹残缺失次,江南诸师复秘其要方不传。迨晋王叔和撰次其遗论仅得十卷,即今存之《伤寒论》也。又宋·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亦叔和所撰次。或曰古之《杂
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古总为《伤寒杂病论》(杂或为卒,卒即杂之剥文,勿作伤寒为仓卒之病解),《外台》总称为《伤寒论》(详泉《金匮方论注·序注》),是所谓《伤寒杂病论》者,为伤寒中之杂病说,非为一切杂病说(下另有论)。徒恃此书不足与治杂病,则《千金》尚焉。孙氏亦推本仲景,而其论症之精详,用药之变化,杂法之明备,数倍于仲景书。非仲景之贤不及孙氏也,仲景既以寒字目其书,自专于寒科尽其变,
上的同步外,又更为深刻地体现在高峰的总体特征的吻合上——即该时期中医学的发展重复了传统文化的从零星的积累走向体系形成的发展轨迹,《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先后问世,这一历程所反映的正是中医学从“点的陆续积累到体系“面的形成历程。“中医历史上有着三次意义重大的发展高潮。第一次高潮主要发生于秦汉时代,
用经方辨证论治的中医大有人在,而泛用时方甚或盲目地按照西医理论来套用中药的医生也不少见。 为何会形成如此局面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普遍存在着忽视中医经典理论,如《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特别是《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和应用。因为只有经典理论和经方,才是中医疗效的源头和根本。 综观中国医学史,不懂经典,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就不能成为医学大家;不会
编者按《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其六经辨证体系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理法方药一直被后世视为中医临证之圭臬。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要旨,我们特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通俗易懂地系统讲解《伤寒论》,带读者欣赏和学习《伤寒论》防病治病的智慧,敬请关注。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因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被后世称为“医圣。他撰写的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流传
,一味药的药性,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性味如何,归于某经……等等论述了。这,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是对的。但,如果是对于学“经方”也就是学《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者而言,光以《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篇》的理论作基础,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你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就会是“时方医”的领域,想不通的
王海藏云世之治伤寒有法疗杂病有方是则是矣然犹未也吾谓治杂病亦有法疗伤寒亦有方方即法也法即方也岂有异乎要当全识部分经络表里脏腑岂有二哉以其后世才智之不及古也所以分伤寒杂病为二门故有长于此而短于彼者亦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逮夫国家取士分科为七宜乎愈学而愈陋愈专而愈粗也试以伤寒杂病二科论之伤寒从外而之内者法当先治外而后治内杂病从内而之外者法当先治内而后治外至于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其方法一也亦何必分之为二哉大
治痈疽。凡痈疽,皆由气血凝滞,风毒壅结。此药发散风邪,流行气血,排脓止痛,生肌长肉;未成方。热酒一升,下药五六钱,少顷顿减七分,数服后疮溃脓出,半月疮口遂合。又有妇人股间肿如碗,服此而安。又有脑发者,服药醉饮,衮卧醒而病去。但选药精妙,服药贵多,服至疮口合,更服,所以补前损、杜后患。不饮者,浓煎木香汤调下亦可。仍略用酒为佳,药品于后∶人参(用新罗者,去芦,细锉,焙)当归(川中大如马尾者,净洗,锉,
治发背痈疽,已成未成,并宜服之。(药简而贱,便于救贫。)干柞木叶(四两重)干荷叶心(蒂)萱草根甘草节地榆(四味,各一两重)上锉为散,每服半两,水二碗煎至半碗,分作二服服之。早晚常进,病愈为度。成脓者自溃,未成者自消。忌一切毒食。又治痈疽,鸡笼樱叶研烂,入盐少许,敷之。留出痈嘴立效。治瘰,不问已破未破,用乌鸡子顶上开窍,搅青黄匀,却以线系斑蝥一个,去头、翅、足又方∶不蛀皂角三十条,作一束,以棕榈裹之
治喘急,倒头不得,痰涎涌盛。知母贝母上二味为末,临睡白汤温调服。如喘急,加苦葶苈末;久咳不止,加兜苓末。如无,以粟壳代,去筋膜不制。《秘传外科方》
治小肠气痛。玄胡索胡椒上为末,每服二钱,酒水各半盏煎服。小肠膀胱肿KT,香附子末,海藻汤调下。又方四圣散治疝气,外肾肿胀。茴香(炒)穿山甲(炒)全蝎(炒)南木香上等分为末,酒调二钱。一服痛住,甚妙。又方∶灯龙草、连梗叶,抟一握许入罐内,又入槌碎生姜一块大,及生酒同煎,空心热服。又方∶五苓散去肉桂,加黑牵牛、桔梗、车前子,名蟠葱散,数服妙。又方∶食茴香、乳香末、猪苓、桔梗、木通、甘草等分,加灯心一握
吐咳红线,加蒲黄、茅花,烧灰入药;咳粉红者,加百合、五倍子、茅花,三件,同烧灰存性;饮食不进,加白芍药、白术、姜、枣同煎;暴咳红者及五心发热,别煎茯苓补心汤,加茅花、蒲黄煎;咽干口燥,加人参、干葛;伤寒恶风、喘急咳嗽,别煎小青龙汤;四时感冒,金沸草散加桑白皮、粟壳;感风咳嗽头痛,加川芎、白芷、姜、葱煎;伤寒发热咳嗽,去粟壳,加柴胡、黄芩;潮热咳嗽者,参苏饮徐徐煎服,孕妇只□□□散。凡烧灰者,只入在
明矾(枯,一钱)南星(半生,半熟)半夏(炮)上为末,姜汁煮糊丸小梧子大。每二三十丸,食后姜汤下。旧本一捻金知母(一两)贝母(一两)巴豆(一十粒,去油)上研细,和前药令匀。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两面蘸药,卧床上细嚼咽下,便睡即定,次日必利;小儿只用一半。治失声。皂角(一挺,去皮子)萝卜(三个,切作片)上水一碗,同煎至半碗以下,服之,不过三服,能语声出。治鼻衄,萝卜自然汁半盏,酒半盏,和匀,汤内温过服效
秘藏云内经曰备化之纪其病痞又曰太阴所致为积饮痞膈太阴者湿土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伤寒下之太早亦为痞乃因寒伤荣血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仲景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以泻心下之土邪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满皆血证也盖下多则亡阴亡阴者即损脾胃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以其血虚而下陷于心之分故致心下痞上宜理脾胃以血药治之若全用气药导之则其痞益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殊如实痞大
解百毒及诸食应千毒。上用甘草二两,生锉,水三盏煎减半,去滓停冷。每服半盏,细细饮之。未效,更服或吐无害。一方∶加大豆同煎尤验。解百毒及闽广桃生金蚕蛊毒。上用甘草长七寸,四十九茎浸厕坑中四十九日,净洗为末,蜜丸瓶收,遇中毒时口中嚼化即解。解砒毒∶上用早禾秆烧灰,新汲水淋汁,绢滤过,冷服一碗,毒下利即安。一方∶白扁豆末,新汲水调下。又方∶青黛、甘草、乌豆,煮水三碗服。又浓煎豆豉汤灌下。又用锡器粗石上磨
青黛自然铜野慈菇(田内生者)贯众川芎尘粉壁土黄连桃根(去皮用骨,焙七,又于流水中浸二七,晒干别研。以上十三味各二两重)甘草节(一两)上研为末,讫用锡器磨水和药,却用糯米粉煮落汤,捣和为丸。煮时,以在水中浮为度,捣三千杵,每丸如弹子大,磨水服。《秘传外科方》
按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为两书也。凡条中不贯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如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少阳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之腹满吐利。少阴之欲寐。厥阴之气上撞心等症。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焉。观五经提纲。皆指内症。唯太阳提纲。为寒邪伤表立。五经提纲皆指热症。惟太阴提纲。为寒邪伤里立。然太阳中暑发热而亦恶寒。太阴伤热而亦
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以明伤寒初起及伤寒杂出之病。后人宝藏之,改题曰《金匮玉函方》。是以《外台》引之,概称张仲景《伤寒论》,(于原书摘称二字者,犹《肘后备急》单称《肘后》,亦引证家之一例,)《证类本草》引之,概称《金匮玉函方》,一从其初,一从其后也。当时以十六卷文繁而有删本二∶其一,就原书逐篇删存要略,并为三卷,题曰《金匮玉函要略方》,后为仁宗时王洙所得;其一,就原书删杂病以下等卷,存脉法
吴立明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鼠妇为鼠妇科动物平甲虫的干燥全体,又名平甲虫、潮湿虫。药性酸凉,归肝经。有破血通经,利水通淋,解毒止痛功效。常用治久疟、疟母、经闭、癥瘕、小便不利、惊风撮口、口齿疼痛、鹅口诸疮等。仲景用本品仅见治“癥瘕、疟母”之鳖甲煎丸1方。方中鼠妇之用,旨在破瘀消坚,散结化郁,并配伍鳖甲、zhe虫、蜂窠,共奏化瘀消癥,杀虫止疟之功。黄元御谓“善通经脉,能化癥病”,《本草求真》称“
李安祥河南中医学院咽痛一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等病证。同一症状(病证)的发病机理并不一定相同,因此有与之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阳明病、少阴病篇以及《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对该病均有论述,尤以少阴病篇论述最多。阳明热证《伤寒论》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曹颖甫先生明确指出此为胃有热而胆火
吴立明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蛴螬为金龟子科昆虫朝鲜黑金龟子或其他近缘昆虫的干燥幼虫,又名地蚕、土蚕。性微温,味咸,有毒。有破血逐瘀,攻毒散结功效,常用治折损瘀痛、痛风、破伤风、喉痹、丹毒、痈疽、痔瘘等。仲景用蛴螬仅见于治“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之大黄虫丸,方中用其咸能走血,药性峻猛,蠕动啖血之功,旨在动其瘀,去其闭。《本经》载“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