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6/4/6 19:27:42
摘要:《伤寒翼》为《邹氏纯懿庐集》系列丛书之一。《邹氏纯懿庐集》为丛书。清·邹汉璜撰于1840年。此系稿本,内容有作者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和临床经验总结。包括《素灵杂解》、《难经解》、《伤寒卒病论笺》、《伤寒翼》、《金匮要略解》、《寒疫论》、《千金方摘抄》及《疮疡》共八种。
查看全文 [ 132字 ]
伤寒翼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作者:
《邹氏纯懿庐集》 医学丛书。清·邹汉璜撰于1840年。此系稿本,内容系作者个人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和临床经验总结。包括《素灵杂解》、《难经解》、《伤寒卒病论笺》、《伤寒翼》、《金匮要略解》、《寒疫论》、《千金方摘抄》及《疮疡》共八种。现存1840年稿本。作者:
映了宋金元时期脉学发展的主流,有不少新见解,且首次公面于众,对当今脉学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望色启微》是一部重要望诊专著,对望诊研究甚有裨益。另附《医意商》是《望色启微》和者多年的心得体会,《伤寒翼》分13篇控计了温病学有关内容,其中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本丛书所收医书均为清初以前刊本,反映了我国清初以前医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供中医研究、医疗、教学人员参考。同时也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均属我
世之补《伤寒》者百余家,究其所作,不出二义∶一则因论本文为之注疏,犹公、谷说《春秋》也;一则引仲景之文而为立论,犹韩婴说《诗》而为《外传》也。然引征者,固不得断章取义之理;而注疏者,反多以辞害义之文。初不知仲景先师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良法大备。此《灵》、《素》已具诸病之体,而明针法之巧妙;至仲景复备诸病之用,而详方药之准绳。其常中之变,变中之常,靡不曲尽。使全书具在,寻其所集,尽可以见病知源
风寒二气,有阴阳之分,又相因为患。盖风中无寒,即是和风,一夹寒邪,中人而病,故得与伤寒相类,亦得以伤寒名之。所以四时皆有风寒,而冬月为重也。伤寒中风,各有重轻,不在命名,而在见症。太阳篇言中风脉症者二∶一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一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以二症相较,阳浮见寒
故阴中拘挛;冲任脉伤,故少腹里急;精神散乱,故目中生花;动摇筋骨,故膝胫拘急;病由于肾,毒侵水道,故小便不利。谅非金石所能愈,仍须阴阳感召之理以致之。裆者,男女阴阳之卫。卫乎外者,自能清乎内。感于无形者,治之以有形。取其隐内,烧而服之,形气相感,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浊阴走下窍而清阳出上窍,欲火平而诸症自息矣。男服女,女服男,然更宜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治之。《伤寒附翼》清柯琴公元1644-1911年
多自表入,故太阳得先受邪,有头项强痛、背疼等症。而柯氏云∶心为太阳,故得外统一身之气血,内行脏腑之经隧;若膀胱位列下焦,为州都之官,所藏津液,必待上焦之气化而后出,何能外司营卫,为诸阳主气哉?又曰∶伤寒最多心病,以心当太阳之位也。心为君主,寒为阴邪,君火不足,寒气得以伤之,所以名为大病。按少阴心经,起于手小指,循臂上行,入缺盆,注心中。今伤寒初病,不闻有是经所生症者,而邪入心经,变不复见头项强痛等
与枳、朴之消导除积者为佐,炼蜜为丸,少服而渐加焉,以和为度。此调脾承气,推陈致新之和剂也。使脾胃更虚更实,而受盛传道之官,各得其职,津液相成,精血相生,神气以清,内外安和,形体不敝矣。上太阴五方。按诸经皆有温散温补法,惟少阳不用温;诸经皆有益阴清火法,惟太阴忌寒凉。若热病传经有嗌干等症,仍当清火;素有脾约大便不顺,亦当滋阴。要知制方,全在活法,不可执也。《伤寒附翼》清柯琴公元1644-1911年
故于诸病之表里阴阳,分为六经,令各得所司。清理脉症之异同,寒热之虚实,使治病者只在六经下手,行汗吐下和解温补等法而无失也。夫一身之病,俱受六经范围者,犹《周礼》分六官而百职举,司天分六气而万物成耳。伤寒不过是六经中一症,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妄引《内经·热病论》作序例,以冠仲景之书,而混其六经之症治。六经之理因不明,而仲景平脉辨症,能尽愈诸病之权衡废矣。夫热病之六经,专主经
杂病咸有之,所以为少阳一经总纲也。如曰两耳无闻,胸满而烦,只举得中风一症之半表半里。《内经》之胸胁痛而耳聋,只举得热症中之半表半里,故提纲不与焉。少阳之表有二∶脉弦细、头痛、发热,或呕而发热者,少阳伤寒也;耳聋、目赤、胁满而烦,少阳中风也。此少阳风寒之表,而非少阳之半表。阳明风寒之表,亦有麻、桂症。少阳风寒之表,既不得用麻、桂之汗,亦不得用瓜蒂、栀豉之吐。若发汗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是少阳之和解
治,即奇形毕现。项背强KTKT,是痉之征兆,故用葛根;身体强,是痉状已着,故用栝蒌根;卧不着席,脚挛急,口噤齿,是痉之极甚,故用大黄、芒硝。无非取多津多液之品,以滋养阴血,不得与当汗不汗者同例也。观伤寒脉浮,自汗心烦恶寒,而见脚挛急,是痉势已成,盒饭滋阴存液,不得仍作伤寒主治。故与桂枝汤则厥,与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此明验矣。第以表症未除,不得用承气,若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是又与不着席者与大承气
凡病有名有症,有机有情,如中风、伤寒、温暑、湿痉等类,此为名也。外有头痛、身痛、腰痛,内有喘咳、烦渴、吐利、腹满,此为症也。其间在表在里,有汗无汗,脉浮脉沉,有力无力,是其机也。此时恶寒恶热,苦满喜呕,能食不欲食,欲卧不得卧,或饮水数升,或漱水不欲咽,皆病情也。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症定方者,中工也;于症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症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凡中风伤寒杂病,
阳盛则烦,阴盛则躁,烦属气,躁属形。烦发于内,躁见于外,是形从气动也;先躁后烦,是气为形役也。不躁而时自烦,是阳和渐回,故可治;不烦而躁,是五脏之阳已竭,惟魄独居,故死。故少阴以烦为生机,躁为死兆。伤寒以阳为主,不特阴症见阳脉者生,亦阴病见阳症者可治也。凡卧四逆,吐利交作,纯阴无阳之症,全赖一阳来复,故反烦者可治,手足反温、反发热者不死耳。太阳少阴皆有身痛骨节痛之表,水气为患之里。太阳则脉浮紧而身
更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是小承气之变局也。或以丸药下之,心中微烦,外热不去,是知寒气留中,而上焦留热,故任栀子以除烦,用干姜逐内寒以散表热,此甘草泻心之化方也。若因于伤寒而肌肉发黄者,是寒邪已解而热不得越,当两解表里之热。故用栀子以除内烦,柏皮以散外热,佐甘草以和之,是又茵陈汤之轻剂矣。此皆栀豉汤加减,以御阳明表症之变幻者。夫栀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惟豉
表里之虚实,是从旁细看法也。即于此处辨其有汗为桂枝症,无汗为麻黄症,无汗烦躁是大青龙症,干呕发热而咳是小青龙症,项背强KTKT是葛根症,用之恰当,效如桴鼓。前辈以桂枝主风伤卫,麻黄主寒伤营,大青龙主伤寒见风,中风见寒分三纲鼎立之说以拘之,所以埋没仲景心法,又败坏仲景正法。脉浮,只讲得脉体之正面,诊者当于浮中审其强、弱、迟、数、紧、缓、滑、涩、弦、芤。故太阳一症,有但浮、浮弱、浮缓、浮迟、浮数等脉,
下利之辨,在清谷不清谷,而太阴少阴之清谷,又在脉之迟与微为辨也。夫阳明主胃实,而有协热利;太阴主下利清谷,又因脉微细而属少阴。脉微下利,反见阳明之不恶寒而面色赤,若不于合并病参之,安知病情之变迁如此,而为之施治哉?然此为六经之合并与内伤外感之合并,神而明之,不可胜极。以阴阳互根之体,见阴阳离合之用,是知六经之准绳,更属定不定法矣。何漫云三阴无合并病也哉?《伤寒论翼》清柯琴公元1644-1911年
有从本经热盛而实者,有从他经热盛转属而实者。此只举其病根在实,勿得即以胃实为可下之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表症之提纲。故胃中虚冷,亦得称阳明病,因其表症如此也。然此为内热发外之表,非中风伤寒之表。此时表寒已散,故不恶寒;里热闭结,故反恶热。只因有胃家实之病根,即见此身热自汗之外症、不恶寒反恶热之病情。然此但言病机发见,非即可下之症也,必谵语、潮热、烦躁、胀痛诸症兼见,才可下耳。太阳总纲
知阳将绝矣;沉、涩、弱、弦、迟之脉,虽喜变而为阳,如急见浮、大,动、滑、数之状,是阴极似阳,知反照之不长,余烬之易灭也。是为彻底看法。更有真阴真阳看法,如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也。成注只据伤寒立言,观凡字则知脉法不专为伤寒设,亦不是承接上文,扩充之见仲景活法矣。脉以胃气为本,玩名阳名阴,见此等脉状,尚是阴阳之名,而非阴阳之实,因胃气稍虚,则阴阳偏重,较之平脉有余名阳、不足名阴耳。此阳病兼
《内经》论伤寒而反发热者有三义∶有当时急发者,曰人伤于寒,则为病热也;有过时发热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也;有随时易名者,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也。夫病温、病暑,当时即病者不必论,凡病伤寒而成者,其病虽由于冬时之伤寒,而根实种于其人之郁火。《内经》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此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源。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申明冬不藏精,夏亦病温之故。夫人伤于
剂之间,并行而不悖。此《内经》阴阳、表里、雌雄相输应之义也。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黄芩知母石膏芍药天冬干姜桂枝当归茯苓白术玉竹甘草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若此汤其大谬者也。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夫寸为阳,主上焦,沉而迟,是无阳矣。沉为在里,则不当发汗;迟为脏寒,则不当清火。且下部脉不至,手足厥冷,泄利不止,是下焦之元阳已脱,又咽喉不利吐脓血,是上焦之虚阳无根据而
十枣之利水,又解表后之证治。其陷胸、泻心、抵当、调胃、四逆、真武等剂,又随症救逆之法矣。大抵太阳之表,不离桂枝、麻黄二汤加减,以心为太阳之里也。今将诸方详论,表章仲景治法,令后人放胆用之,则麻黄汤治伤寒而不治中风。桂枝汤治中风而不治伤寒等说,其可少息乎?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
,知热邪不遽入至阴,虽热在太阴之经,而实仍在阳明之胃。可知下症只在阳明,太阴本无下法。腹满亦两经之症∶不大便而满痛,或绕脐痛者,为实热,属阳明;下利而腹满时痛,为虚寒,属太阴。寒湿是太阴本症,湿热又伤寒所致之变症也。其机关在小便;小便不利,则湿热外见而身黄;小便自利,非暴烦下利而自愈,即大便硬而不便。所以然者,脾胃相连,此脾家实则腐秽自去,而成太阴之开。若胃家实则地道不通,而转阳明之阖矣。故叔和知
不知少阳证,故不知少阳方耳。小柴胡汤∶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半夏姜枣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少阳之气游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开。血弱气虚,腠理开发,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正分争,故往来寒热。与伤寒头疼发热而脉弦细、中风两无关者,皆是虚火游行于半表。故取柴胡之轻清微苦微寒者,以解表邪,即以人参之微甘微温者,预补其正气,使里气和而外邪勿得入也。其口苦、咽干、目眩、目赤、头汗、心烦、舌苔等症,皆虚
例》为叔和之文,而不知仲景之书,皆系叔和改换,独为伤寒立论。十六卷中,不知遗弃几何,而六经之文夹杂者亦不少,岂犹然仲景旧集哉?如疑余见之谬,请看序例所引《内经》,莫不增句易字,彼尚敢改岐伯之经,况乎仲景之论耶?欲识真仲景者,逐条察其笔法,知《考工记》自不合于《周官》,褚先生大不侔于太史矣。世皆以《金匮要略》为仲景杂病论,则有若之似圣人,惟曾子为不可强乎?《伤寒论翼》清柯琴公元1644-1911年
细辛,其次亦用麻黄、附子而缓以甘草。则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非必须阴出之阳而解耶。然必细审其脉沉而无里症者,可发汗,即知脉沉而症为在里者,不可发汗矣。此等机关,必须看破。人皆谓麻黄治太阳之伤寒,而不知仲景用以治少阴之中风。且麻黄在太阳,只服八合,不必尽剂,妙在更发汗,则改用桂枝。在少阴始得之与二三日,皆可温服一升,日三服。则汤液本草分麻黄为太阳经药,犹掘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矣。附子汤∶人
卷囊,是有阳无阴,故热虽甚而可治。厥阴下利,有因厥而利者,有协热而利者,有内热而利者,总属于热,乃相火挟风木而为患也。阴阳易之为病,本于厥阴之欲火。始也因肝火之动,致伤少阴之精;继也少阴之精不藏,厥阴之火不羁。所以少腹里急,阴中拘挛,热上冲胸,眼中生花,身重少气,头重不欲举,皆厥阴相火为眚。顿令无病之人,筋脉形气为之一变。此即瘟疫传染,遗祸他人之一症也。《伤寒论翼》清柯琴公元1644-1911年
《伤寒附翼》 伤寒著作。二卷。清·柯琴撰。本书专论《伤寒论》方,解释方义及使用法颇精,是结合病因、病理及脉证加以阐述的。可供研究《伤寒论》方剂的参考。现存康熙等多种清刻本、1931年千顷堂石印本及《伤寒来苏集》本。作者:
《伤寒附翼》 伤寒著作。二卷。清·柯琴撰。本书专论《伤寒论》方,解释方义及使用法颇精,是结合病因、病理及脉证加以阐述的。可供研究《伤寒论》方剂的参考。现存康熙等多种清刻本、1931年千顷堂石印本及《伤寒来苏集》本。作者:
《伤寒论翼》 伤寒著作。二卷。清·柯琴撰于1674年。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对《伤寒论》的编次及证治、方药进行全面探讨。既不取叔和旧制,又反对三纲鼎立。主张以方名证,方从六经。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书末附制方大法
《伤寒论翼》 伤寒著作。二卷。清·柯琴撰于1674年。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对《伤寒论》的编次及证治、方药进行全面探讨。既不取叔和旧制,又反对三纲鼎立。主张以方名证,方从六经。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书末附制方大法
【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施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65例76眼。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通过手术方法彻底切除胬肉组织,并在同侧眼上方球结膜取相应角膜缘干细胞植片,平铺于植床上,间断缝合伤口。结果本组翼状胬肉65例76眼,术后随访1~2年,植片全部存活,仅5眼复发(6.5%)。结论本手术取材容易,简单、易行、安全,
【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探讨其显微手术的要点。方法本组病例32例33眼,在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后移植等大的羊膜。结果随访6个月~2年,32例33眼中4眼轻度复发,余29眼角膜上皮稳定,泪膜正常,羊膜移植区光滑透明,无瘢痕、无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结论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后行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角膜上皮状态稳定,创面愈合良好,泪膜正常,复发率低。 【关
【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探讨其显微手术的要点。方法本组病例32例33眼,在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后移植等大的羊膜。结果随访6个月~2年,32例33眼中4眼轻度复发,余29眼角膜上皮稳定,泪膜正常,羊膜移植区光滑透明,无瘢痕、无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结论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后行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角膜上皮状态稳定,创面愈合良好,泪膜正常,复发率低。 【关
[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改良术式联合羊膜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利用显微有齿镊将胬肉组织向瞳孔方向撕下角膜上的结膜增生组织,刮除角膜上残留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结膜缺损区平铺羊膜植片。结果治愈59眼,复发3眼。治愈率95%,复发率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新方法,其优点是:自胬肉体部分离增生结膜组织,能彻底清除增生组织,其复发率低;角膜处用显微镊子撕下增生组织不伤及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术后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7日电(记者林小春)想象一下一只大鸟展开巨翼横空滑翔的场景。美国研究人员7日说,对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发掘的一个史前海鸟骨骼化石的分析表明,这种海鸟可能是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最大鸟类,其翼展介于6.1米至7.4米之间,在天空中翱翔数公里不用扇动一下翅膀。美国达勒姆国家进化综合中心的丹尼尔·克塞普卡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这种海鸟平均翼展为6.4米左右,超过了此前的纪录保
哈密翼龙复原图。赵闯/绘新疆哈密发现的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 汪筱林摄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研究员领衔的新疆哈密科考队,通过近10年野外考察,在哈密地区发现一新的白垩纪翼龙动物群。这一翼龙化石分布区不但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处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汪筱林和巴西国家
图5天山哈密翼龙生态复原图(赵闯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领导的新疆哈密科考队与哈密合作,通过近十年的野外考察,在哈密地区发现一新的白垩纪翼龙动物群。这一翼龙化石分布区不但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国际刊物《现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于6月5日在线刊发了古脊椎所汪筱林和巴西国家
改良翼状胬肉切除法加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pdf)[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改良术式联合羊膜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利用显微有齿镊将胬肉组织向瞳孔方向撕下角膜上的结膜增生组织,刮除角膜上残留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结膜缺损区平铺羊膜植片。结果治愈59眼,复发3眼。治愈率95%,复发率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新方法,其优点是:自胬肉体部分离增生结膜组织,能彻底清除增生组织,其复发率
翼状胬肉与假性翼状胬肉、睑裂斑很相似,在临床上应予区别。假性翼状胬肉生长在黑眼珠边缘的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亦无发展趋势,为球结膜与角膜上皮粘连所致。临床上可见一索条或三角形结膜皱襞固定在角膜混浊部位,多发生于角膜溃疡、灼伤或化学腐蚀伤后。由于结膜只在头部与角膜粘连,故可用探针在其颈部下顺利通过,而不像真性翼状胬肉与周围组织全面粘着。 睑裂斑是一种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球结膜变性病变,位于
【摘要】目的探讨对108例(108只眼)翼状胬肉行单纯手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干细胞移植术,并随访观察。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剪除胬肉头、颈部,使巩膜暴露区呈梯形,取自体相应巩膜暴露区大小角膜缘结膜干细胞膜,连续缝合并包扎术眼24h,6~7天拆线。结果全部病例术后1~2天创面覆盖、角膜透明,4~8天充血逐渐消退。随诊1~5个月(平均3.5个月),2例(2只眼)复发,占1.85%。结论自体角膜
有宿食,宜下之。下利瘥,至其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宜复下之。凡病腹中满痛者为寒,宜下之。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宜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脉双弦而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宜下之。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此为血,宜下之。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十五章《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止,不必尽剂也。病如桂枝证,其头项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坚,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有寒,宜吐之。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利即止。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宜吐之。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宿食在上管,宜吐之。《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伤寒,加火针,必惊。伤寒脉浮,而医反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也。《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大怒无刺新内无刺大劳无刺大醉无刺大饱无刺大渴无刺大惊无刺无刺之热,无刺渌渌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其衰,工逆此者,是谓伐形。《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为未解,宜发其汗。太阴病,脉浮,宜发其汗。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溺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太阳,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此为火逆。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与水必哕。太阳病,小便利者,为水多,心下必悸。《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翼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副伤寒的疗效。方法用加味三仁汤配合西药治疗伤寒、副伤寒150例,与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151例)。结果治疗组在体温下降、伴随症状改善、并发症发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总治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加味三仁汤配合西药治疗伤寒、副伤寒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杆菌;微生物学;伤寒副伤寒;中西医治疗 Clinicalo
伤寒、副伤寒甲二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本品系用伤寒、副伤寒甲菌培育后取菌苔制成悬液,加甲醛杀菌,以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每ml含伤寒1.5亿菌,副伤寒甲1.5亿菌制成。用于预防伤寒、副伤寒甲。 1菌种 1.1菌种来源 制造伤寒、副伤寒甲二联菌苗用的菌种及检定菌种用的诊断血清,应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经同意。 1.2菌种检定 检定菌种可用pH7.2~7.4的肉汤琼脂、马丁琼脂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