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5/8/3 17:09:26
摘要:《三字经汤方歌括》为书名,即丛书《三字经合编六种》中的一本,为张骥增辑。《三字经合编六种》为丛书名。张骥辑。刊于1933年。包括《医学三字经》、《春温三字诀》、《痢症三字诀》、《三字经汤方歌括》、《春温三字诀方歌》、《痢症三字诀歌括》,后三种系张骥增辑。
查看全文 [ 127字 ]
《三字经合编六种》 从书名。张骥辑。刊于1933年。包括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张汝珍《春温三字诀》、唐容川《痢症三字诀》,和张骥增辑之《三字经汤方歌括》、《春温三字诀方歌》、《痢症三字诀歌括》。作者: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34653印次:18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9-1字数:74版次:2a内容提要:《医学三字经》是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晚年所著。是其毕生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所列病证从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到有效方药,完备而实用。全书用三字韵语文体写成,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是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书。由于原著用韵文编写,文词简约,读
近日我看到5月7日《中国中医药报》上刊载“《中医启蒙三字经》诞生记一文,感到高兴。我认为,这是一个宣传普及中医的好举措。特别是此举有助于传承中医从娃娃抓起,同时向青少年传播中医基本知识,使他们对中医药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以消除社会上某些人对中医的误解,因此,我认为编出这么一本“经书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 虽然前面已经有了清代医学家陈修园先生编著的《医学三字经》,给习医
《医学三字经》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陈念祖撰于1840年。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一-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全书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为医学门径书中流传较广的一种。现存初刻本,20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作者:
□王昆文四川自贡自流井怡康中医诊所近日我看到5月7日《中国中医药报》上刊载“《中医启蒙三字经》诞生记”一文,感到高兴。我认为,这是一个宣传普及中医的好举措。特别是此举有助于传承中医从娃娃抓起,同时向青少年传播中医基本知识,使他们对中医药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以消除社会上某些人对中医的误解,因此,我认...作者:
《医学三字经》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陈念祖撰于1840年。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一-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全书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为医学门径书中流传较广的一种。现存初刻本,20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作者:
作者:(清)陈修园著,李亚军注译出版社:三秦出版社ISBN:7806280588印次:2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1998-1-1字数:197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是对陈修园《医学三字经》的白话注解。作者力图用现代医学知识,对每章的内容,予以扼要说明和必要解析。通观全书的注解,详备而准确,译文通俗浏畅,还大胆地对陈修园的原注,个别地方,加以补正,提出自己的见解。既可引起学术界的争鸣,又使普及
【摘要】推拿三字经流派以取穴少、用独穴、推时长和手法简、疗效高为特点,尤其重视纯阳理论,以之认识小儿生理与病理、指导辨证论治,并成为了取穴特色,即重视纯阳,以清见长。【关键词】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纯阳学说ToThinkHighlyofPureYangandHeat-ClearingasitsPeculiarityCharacterofchoiceacupointofThree-wordmassag
“医患是天平的两端,公立医院就是天平中间的那根支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8日举着一张《医药卫生事业之“三字经”》说,“医患和谐,要念好病人、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各自的‘经’。”——医疗机构 “看好家,守住门”:刘玉村说,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就在老百姓的家门口。现在这个“家”有了,看家人没有,基层人才缺乏,而人才培养需要过程和周期。县医院要起到“龙头作用”,要
作者:(清)陈修园著,陈宗国书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7800895246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1996-7-1字数:256000版次:1a内容提要:《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名医陈念祖所著,全书共四卷。主文采用歌诀体载,每句三字,易读易通,内容亦十分广博,是医学入门读物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本书首次将歌诀以书法形式展现,体裁新颖,并在书后附有按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南雅
作者:廖果编注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8008497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1-4-1字数:160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以清嘉庆九年(1840年)南雅堂本为底本重新编辑,内容为中医学知识。本书,清·陈念祖撰于1804年。全书共4卷。第一、二卷共分24节,第一节为医学源流,略述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至第二十一节内科杂病的症治;第二十二节论伤寒瘟疫;末有
作者:傅文录编著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70552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5-10-1字数:204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对中医内科常见五十三个病证及治疗方药采用三字韵语的文体编写,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易背,同时附有方剂歌诀及功用主治等,是由博返约、强化中医临床基本功训练的良好参考书,更是自学中医或中医爱好者的入门读物。目录:1感冒2咳嗽3肺痿4肺痛
白茯苓,补心脾,泻肺热,亦相宜;利湿热,赤茯苓,破结血,最有功。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白茯苓为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赤茯苓为皮层下的赤色部分。白茯苓别称茯苓、云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
人若寿,经脉畅;知腧穴,方端祥。腧通输,穴如隙;转输注,经络气。于腠理,于骨节;强身体,祛病邪。 腧穴名,不徒设;有深意,要把握。按部位,定位清;按作用,疗效明。类山川,比建筑;既形象,又醒目。 量虽多,三大类;经奇阿,各有位。十二经,任督脉;共十四,主穴在。除此外,有名位;谓奇穴,特效快。无名位,称阿是;痛为腧,随病治。 定腧穴,学技巧;记位准,效才好!如何量,伸手指;拇指节,一寸止。拇指
汤方 方剂学名词。又称汤头。古代将药物剂型以煎汤剂为主,故将内服药物方剂(主要是煎汤剂)通称为汤方。参汤头条。作者:
《卫生家宝汤方》 医方著作。三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左右。本书收录临床常用方药300首。原书内容有所佚失,现仅存卷上,有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医方84首。作者:
《卫生家宝汤方》 医方著作。三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左右。本书收录临床常用方药300首。原书内容有所佚失,现仅存卷上,有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医方84首。作者:
近日,由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山西省运城市中医院承办的汤方辨证临床运用学习班在运城市举办。学习班上,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畅达、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黄煌等人到会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并获得好评。汤方辨证(方药辨证、方剂辨证)是临床医生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手段,是以方剂的适...作者:
与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道理相同,即同是外邪内饮见小便不利,去桂是因津亏不能再用桂枝发表,加苓术是因内饮不去而津液伤出现大便硬,显而易见小便自利是原有里饮的小便频利,再对比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方证则更清楚。去桂加白术汤证的实质是外邪里饮兼有津伤《伤寒论》第174条只是详细列举了桂枝附子汤的证,仲景仅用一个“若”字暗含了去桂加白术汤与桂枝附子汤相似,只是多了̶
甲乙归藏汤出自晚清名医费伯雄。甲乙归藏汤组成:珍珠母25克,青龙齿6克,醋炒柴胡3克,薄荷3克,生地18克,当归身6克,酒炒白芍5克,丹参6克,柏子仁6克,合欢花6克,沉香1.5克,红枣10枚,夜交藤12克。 案叙:无锡孙左,身无他苦,饮食如常。唯彻夜不寐,间日轻重,如发疟然。一载未愈。余诊其脉,左关独见弦数,余脉平平。因思不寐之症,共十三条,从无间日轻重之象,唯少阳受病,方有起伏,但少阳为半表
,丹皮15克,全瓜蒌18克。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此案中老师治疗手足冻疮用到当归四逆汤,后翻阅多书,见此种用法颇为常见,且疗效多佳,于是笔者对此方的配伍产生了兴趣。 拆解当归四逆汤方,很多医家将其视为桂枝汤的变方,将其归属于治疗太阳病。例如《幼幼集成》中指出:“(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而冯世纶在《伤寒六经方证
益东洞《类聚方》本方条下),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解本方时也提出,本方主治“小柴胡汤证而胸腹有动,烦躁惊狂,大便难,小便不利者”。矢数道明先生认为本方为治疗实证的处方,其方证主治介于大、小柴胡汤方证之间,常常表现为胸胁苦满,心下部有抵抗或自觉膨满,脐上动悸,因腹主动脉跳动亢进所致之腹部上冲感,心悸不眠,烦闷,易惊,焦燥易怒,易动感情,善太息,甚则出现狂乱、痉挛等,小便不利,大便偏秘。另外,该
非《伤寒论》原方,但其精华不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本方是经方的合方变法。根据方证对应中的药证原则,可以认为这是在方证基础上合并出现某药药证,即在桂枝汤方证的基础上复合了白术证和附子证。笔者曾运用本方治疗过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发现止痛效果显著,并且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伤寒论》中相关条文有,“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六经辨证符合厥阴病提纲,即此方证属厥阴病。 ●据《伤寒论》第147、148条所述,凡见上热下寒,又见阳微结者,即可认定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胡希恕经前后对照研究、反复体会,认为《伤寒论》第148条即为前条做注解,主要在说明“阳微结。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由小柴胡汤方证发展而来说明,人们先认识到半表半里的阳证,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这一认识,是众多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原文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一般认为外寒内饮,寒饮伏肺是本方证病机所在。《方函口诀》云:“此方用于后世所谓哮喘,水鸡声,形容哮喘之呼吸也。”因此咳嗽气逆喘促,喉中痰声辘辘是方证识别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与小青龙汤同为主治咳喘病外寒内饮证的方剂,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异同比较分析。根据方证对应的药证原则可知,前者主要含有射干、紫菀、款冬花,
祝子贝河北医科大学《伤寒论》42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对于此条,伤寒注家多以伤寒发汗而表未解,且肺中因寒而蕴热为论。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缘邪气外闭之时,肺气已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而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笔者试论之。“太阳病……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风为百病之长,挟寒之势入人肌表,闭塞皮毛玄府。“肺之合皮也”,肺气因之开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条文中“大逆”二字非常重要,《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条文中所说的“大逆上气”,是指剧烈的气逆咳喘,即上焦热
虚及他因者,皆施此法,每有阴茎反见强硬,流精不止,而为强中者,且有坐受温热之酷烈精枯液涸而死者。朱师博及医源,约取各家之长,谨遵仲景阴阳配伍的制方规律,组方用药处处注重相反相成的用药法则,所创之丸散汤方治疗阳痿均本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旨,疗效颇著。朱师赞同“壮者滋阴为主,怯者扶阳为本。确属经验之谈,今选析朱师所创丸散汤方治疗各型阳痿,结合笔者临床验证,以窥朱师治疗阳痿特色之一斑。1、虚
益东洞《类聚方》本方条下),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解本方时也提出,本方主治“小柴胡汤证而胸腹有动,烦躁惊狂,大便难,小便不利者”。矢数道明先生认为本方为治疗实证的处方,其方证主治介于大、小柴胡汤方证之间,常常表现为胸胁苦满,心下部有抵抗或自觉膨满,脐上动悸,因腹主动脉跳动亢进所致之腹部上冲感,心悸不眠,烦闷,易惊,焦燥易怒,易动感情,善太息,甚则出现狂乱、痉挛等,小便不利,大便偏秘。另外,该
张金良主任医师为黑龙江省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张金良主任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具有利胆排石功效的“组药汤方,临诊时巧妙加减,其效如神。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获益良多,兹将张老师之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介绍如下。张金良主任医师认为,胆石症的治疗过程中要重视“症与“证的结合,既要看到这一疾病的共性——结石,又要重视共性背后的差异。治疗中要
意的是,经方药物配伍及药量配比十分严谨,方药与症状体征之间严格契合对应,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去是药,症状一旦变化,方药也随之改变。若患者主诉心下痞而兼见平素大便干结,则患者很有可能就不是半夏泻心汤方证,因为方中干姜、黄连有导致大便变干的功效。 另外,笔者在临床上反复体会本方药物剂量特点,屡屡发现方中干姜与黄连的配伍比例一旦有偏差,则病情必定加重。因此,两者的配伍比例是本方能否取效的关键。由此
木郁,沦落寒水之中,迫于己土,攻冲不已则腹痛,不能温阳化气则水谷并下注于二肠泻利不止。湿流关节,淫泆四肢故沉重疼痛,甚或肿胀,或咳,或呕,小便或利或不利总因水寒土湿,枢轴莫运,四维升降失司所致。真武汤方证的病理机制为阳虚水泛,土湿木郁,真武乃北方镇水之神,一龟一蛇居焉,共主水火之权,是一首灵动而神妙的经方。柯琴曰:“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取此名方者,所以治少阴
小青龙汤方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最早对小青龙汤作方解者,当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辛,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
二陈汤半夏(二钱)陈皮(一钱)茯苓(三钱)炙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加减法详“三字经“注。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吴茱萸汤方见《隔食反胃》。大黄甘草汤(《金匮》)治食已即吐。大黄(五钱)甘草(一钱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服。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仲景)凡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一钱五分)水一杯半,煎七分服。进退黄连汤黄连(姜汁炒)干姜(炮)人参(人乳拌蒸
江庵《本草备要》后附此,宜熟读之,无庸再着。《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小柴胡汤一切疟病俱治。方见《伤寒》。《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四物汤统治妇人百病。当归身熟地白芍(酒炒,各三钱)川芎(一钱五分)水三杯,煎八分服。加制香附二钱,研碎,炙草一钱。加减详《三字经》。归脾汤方见《虚痨》。逍遥散(景岳)治妇人思郁过度,致伤心脾冲任之源,血气日枯,渐至经脉不调者。当归(三钱)芍药(一钱五分)熟地(五钱)枣仁(二钱,炒)茯神(一钱五分)远志(五分)陈皮(八分)炙草(一钱)水三杯,煎八分服。气虚,加人参;经滞痛,加香附。(按方虽庸陋,能
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症,舍此方再无他法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即痘症倒塌逆候,服此亦可回生。沉香附子(炮)胡芦巴肉桂(各一钱)小茴香补骨脂肉豆蔻木香金铃子(去核,各一两)硫黄黑铅(与硫黄炒成砂子,各三两)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阴干,以布袋擦令光莹。每服四五十丸,姜汤送下。《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服三钱,淡盐汤下。补中益气汤治一切气虚下陷。方见《中风》。萆厘清饮治白浊。川萆(四钱)益智仁乌药(各一钱半)石菖蒲(一钱)一本加甘草梢一钱五分,茯苓二钱。水二杯,煎八分,入盐一捻服,一日两服。四君子汤方见《时方歌括》。歌曰∶白浊多因心气虚,不应只作肾虚医。四君子汤加远志,一服之间见效奇。龙胆泻肝汤治胁痛,口苦,耳聋,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龙胆草(三分)黄芩栀子泽泻(各一钱)木通车前子(
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属金,为肺之腑。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属火,为心之腑。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肠则化而下降。盖以肠者,畅也,所以畅达胃中之气也,肠通畅则为平人,否则病矣。《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胃,属土,脾之腑也,为仓廪之官,五谷之府,故从田。田乃五谷所出,以为五谷之市也。又胃者、卫也,水谷入胃,游溢精气,上出于肺,畅达四肢,布护周身,足以卫外而为固也。《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脾为土脏,藏意与智,居心肺之下,故从卑。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经云“纳谷者昌”,其在此乎。(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气也。焦者,热也,满腔中热气布护,能通调水道也。为心包络之腑,属火。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字从詹,不从旦。胆音檀,乃口脂泽也,与胆不同。今从胆者,乃传袭之讹也。胆,属木,肝之腑也。为中正之官,中清之府,十一经皆取决于胆。人之勇怯邪正,于此詹之,故字从詹。又,胆者,担也,有胆量方足以担天下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仁者必有勇也。《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肾,水脏,藏精与志,华元化谓为性命之根也。又肾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强弱系之。《甲乙经》曰∶肾者,引也,能引气通于骨髓。《卮言》曰∶肾者,神也,妙万物而言也。(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二阴)《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肺,金脏,魄所藏也。肺者,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浊之气,以行于诸脏,使沛然莫御也。《内经》曰∶肺恶寒。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勿只守火克金之一说也。(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于鼻)《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欲其便诵也,识途也。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前曾托名叶天士,取时俗所推崇者,以投时好。然书中之奥旨,悉本圣经,经明而专家之伎可废。谢退谷于注韩书室得缮本,惠书千余言,属归本名,幸有同志。今付梓而从其说,而仍名经而不以为僭者,采集经文,还之先圣,海内诸君子,可因此一字而共知所遵,且可因此一字而不病
(出《景岳全书》。张心在增润之)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心乃五脏六腑之主,其包络为君主之外卫,相火代君主而行事也,所以亦有主名。何以系之以手?盖以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手三阳之脉,散络心包;是手与心主合,故心包络称手心主。五脏加此一脏,实六脏也。《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谓下焦水坚如石也。其脉自沉,外证少腹满,不喘。麻黄附子汤麻黄(三钱)炙草(二钱)附子(一钱)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分两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妙。《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