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症治要诀·疟寒热》:“外有伤寒,往来寒热如疟;劳病,往来寒热,亦如疟。谓之如疟,非真疟也,然伤寒寒热如疟,初必恶风寒,发热,头痛体疼,自太阳经而来;劳病寒热如疟,初必五心发烦热,劳倦咳嗽,久乃成寒热,与正疟自不同。诸病皆有寒热,如失血、痰饮、癥瘕积聚、小肠㿗气、风寒暑湿、食伤发劳、劳瘵、疮毒脚气,已各见本门,其余不能尽举,应有不如发疟之传为寒热者,须问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热,则随病施治。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
疟疾(malaria[2][3])为病名[4][5]。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俗称打摆子[4]。
《中医药学名词》(2004):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
《中医药学名词》(2010):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5][6]。《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5]。
疟疾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5][6]。现代医学认为疟疾由疟原虫寄生人体感染[4],导致肝细胞和红细胞寄生增殖,红细胞周期性大破坏而发病,是多发于夏秋季节的传染病。
多由感受疫疠之气,兼受风寒暑湿等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内传脏腑,横连募原,正邪交争,营卫相搏,而发病。少阳为枢,疟邪与阴争则寒,出于阳则热,故寒热交作,起伏有时。
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正气日衰,不能抗邪外出,则时作时止,成为久疟;
疟邪久留,寒热频作,可使气血痰瘀,壅阻胁下发为癥积而成。
寒热往来,发作有时,呵欠乏力,旋即寒战鼓颔,肢体酸楚;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胸胁苦满,口苦而干;继则汗出热退,身凉。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寒战时弦紧,发热时滑数。
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5][6]。间时而作,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也有三日一发。凡发作时间逐次提早者是邪透阳分,有向愈转归;如逐次推迟的,则病有加重趋势;久疟不愈,左胁下出现痞块,为疟母。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5][6]。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5][6]。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5][6]。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5][6]。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5][6]。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5][6]。
①有蚊季节曾在流行区旅居[4]。
②周期性的寒颤——高热——大汗发作,间日或3日1次,发作间歇期无症状[4]。
疟疾·邪在少阳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involving Shaoyang Channel[2])是指疟邪郁于少阳,以寒战发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7]。
疟疾·暑热内郁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retention of hot-summerheat[2])是指暑热之邪,内郁于里,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楚,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7]。
疟疾·暑湿内蕴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retention of summerheat-damp[2])是指暑湿之邪,内蕴于里,以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7]。
疟疾·疫毒侵袭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epidemic toxin invasion[2])是指疫毒侵袭,内扰心神,以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面赤,烦渴饮冷,甚则神昏谵语,痉厥,舌红绛,苔黑垢,脉洪数; 或寒甚热微,或寒战无热,渴不欲饮,或呕吐泄泻,或神昏不语,苔白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7]。
疟疾·正虚邪恋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lingering pathogen due to vital qi deficiency[2])是指正虚邪恋,以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7]。
针灸治疟,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中就有专门讨论,《金匮要略方论》除介绍药物外并指出针灸治疗方法,后世医家应用针灸治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针灸治疗以间日疟效果较好,恶性疟疾宜配合药物治疗。
以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应在发作前1~2小时内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4]。亦可单针疟门穴,针刺时间及手法同上[4]。
处方 大椎 后溪 间使
方义 大椎为诸阳经之会穴,宣通阳气以祛邪外出;后溪属手太阳经,又通督脉,能宣发太阳与督脉经气而祛邪;间使为手厥阴经穴,厥阴、少阳相表里,为治疟要穴,可疏理气机,和解表里,引邪外出。
随证配穴 热重—曲池,点刺商阳;汗不出—合谷,呕吐—内关,头痛—风池,腹痛—足三里,疟母—痞根、章门。
操作 毫针刺,泻法,发作前1~2h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更长,10次为一疗程。
选穴 大椎 陶道 间使
方法 发作前1h每穴注射复方奎宁注射液0.2ml,每日1或隔日1次。
方法 选好压痛最明显的棘突,以拇指做旋转或左右滑动按压,使患者感到最痛为度,连续按压15~20min,按压后局部皮肤呈潮红色,并有轻度浮肿,每日按压1次,连续3日。
【纲】仲景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
桂枝二越婢一汤之二条可见矣。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
(各一钱)桂枝(三分)水煎服。春月伤风八、九日,如疟之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不呕吐,人以为伤寒中...
法无害其同也。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
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服汤不解,若形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为风寒所持,非汗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