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quán liáo
Quánliáo SI18[中国针灸学词典]
quánliá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1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穴位 | 颧髎 | ||
汉语拼音 | Quanliao | ||
罗马拼音 | Chuanliao | ||
美国英译名 | Cheek Bone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SI18 | |
日本 | 18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IG19 | |
富耶氏 | |||
德国 | DÜ18 | ||
英国 | Si18 | ||
美国 | SI18 |
颧髎为经穴名(Quánliáo SI18)[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权髎[2]。别名兑骨、权髎、兑端。属手太阳小肠经[1]。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1][2]。颧即颧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颧髎[1]。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㖞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兑骨(《针灸甲乙经》),权髎(《备急千金要方》),兑端(《针灸逢源》)。
颧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之交会穴。
颧即颧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颧髎[1]。
颧,指颧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色荣颧骨,热病也。”王冰注:“颧骨,谓目下当外眦也。”髎,指骨空处。穴在颧骨尖处之窠臼中,因而名之,系小肠经和三焦经之会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3]
面[4]
标准定位:颧髎穴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5][6]。
颧髎穴位于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1]。
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2]。
颧髎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颧髎穴的位置
颧髎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颧髎穴的位置(肌肉)
颧髎穴的位置(骨骼)
颧髎穴位于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于颧骨下缘水平线与目外眦角垂线之交点处,约与迎香同高[7]。
正坐或仰卧位,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取穴。
快速取穴:在面部,颧骨最高点下缘凹陷处即是颧髎穴[8]。
颧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有面横动、静脉分支。分布着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筋膜疏松,以纤维束连于真皮和肌质,其间有面横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面神经颧支支配的颧肌,进而入咬肌及颞肌,该二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支和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1]。
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6]。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和下颌神经的肌支分布[6]。
布有面神经、眶下神经、面横动、静脉[2]。
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㖞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6]。
颧髎穴主要用于面部疾患:如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齿痛、眼睑𥆧动等[1]。
颧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睑𥆧动、目赤、目黄、齿痛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2]。
颧髎穴主治口眼㖞斜,眼睑𥆧动,目赤,目黄,齿痛,颊肿,唇肿[7]。
《针灸甲乙经》:䪼肿,唇痈,颧髎主之。目赤黄,颧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口㖞,面赤目黄,眼𥆧动不止,䪼肿,齿痛。
《针灸大成》:主眼瞤动不止。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颧髎穴有一定的镇痛效应。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该穴可致脑脊髓液中色氨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肾上腺素下降,其变化与临床针麻效果平行。电刺激尾核与电针颧髎等穴,有协同的镇痛作用。[3]
针刺颧髎有镇痛作用,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疗效。其镇痛机制与人脑脊髓内单胺类递质有关,例如,针刺合谷、颧髎,或针刺内关、颧髎,或针刺合谷、内关、颧髎,可见脑脊髓液中色氨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肾上腺素(NA)下降。提高脑内5-羟色胺含量、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与临床针刺麻醉效果平行。实验也证明点针刺尾核与电针合谷、内关、颧髎等有协同的镇痛作用。取颧髎,沿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以1.5寸毫针垂直进针2~2.5 cm时,即有触电感扩散至整个面颊部,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10 min行针一次,留针15~30 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7]
三叉神经痛:进针2~2.5cm,如出现触电感,针感扩散更好。
电针颧髎治疗鼻炎153例,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