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痞气(spleen amassment[1])为古病名[2]。见《难经·五十四难》。又名脾积(《难经·五十四难》)。即脾之积证[2][1]。是指以胃脘部有块如覆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等为常见症[1]。
《难经·五十四难》:“脾之积,名曰痞气。”
《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其色黄。”
《严氏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治疗痞气(脾积)可用大七气汤下红丸子、痞气丸等方(见《证治准绳·杂病》)[2]。
积聚(abdominal mass[3]、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1])为病名[4]。是指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3]。见《黄帝内经灵枢·五变》。
积聚为积病与聚病的合称[4]。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伴胀痛或刺痛为特征者称为积[3]。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3]。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5]。
积为脏病,脏有五,聚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积六聚之名[4]。
积和聚在病情和病机上虽有不同,但二者病因相同,病机相关,故并而讨论[5]。
《医学入门》等书有以积聚为男子病,癥瘕为女子病者[4]。又有从部位区分者[4]。
在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腹盆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6]。
积聚现常分为聚证(肝气郁结证、食滞痰阻证)、积证(气滞血阻积证、气结血瘀积证、瘀血内结积证、正虚瘀结积证)进行辨治,详见积聚条。
凡积气在胃脘。覆大如盘者。脾积也。痞结不通。故名痞气。此本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黄所方曲术香棱丸(出...
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所以难治。又病患胁下素有痞气,再加伤寒邪气与宿积相合,使真脏之气闭结而不通,...
凡积气在胃脘,复大如盘者,脾积也,痞结不通,故名痞气,此本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而不受,邪气...
夫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管。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肝治痞气。结聚在胃管...
,谷不化,腹中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若再下之,痞气益甚,此虚气上逆也。生姜泻心汤∶生姜、半夏各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