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niú huáng wán
与牛黄丸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 药品名称 | 剂型 | 规格 | 单位 | 零售指 导价格 | 类别 | 备注 |
353 | 29 | 安宫牛黄丸 | 蜜丸 | 3g(人工麝香,天然牛黄) | 丸 | 99 | 中成药部分 | * |
354 | 29 | 安宫牛黄丸 | 蜜丸 | 1.5g(人工麝香,天然牛黄) | 丸 | 52.1 | 中成药部分 | |
355 | 29 | 安宫牛黄丸 | 蜜丸 | 3g(人工麝香,体外培育牛黄) | 丸 | 80 | 中成药部分 | *△ |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牛黄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九十首。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麻子大[1]。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牛黄丸功能清热化痰,息风止痉[1]。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1]。
牛黄、天竺黄、犀角、胡黄连各半两,川芎、人参、茯苓、丁香、钩藤、龙齿各一分,麝香一钱,冰片半钱[1]。
三味牛黄丸
雄黄(研,水飞)2钱,天竺黄2钱,牵牛末1钱。
治小儿疳积,惊热。
每服三至五丸,食后薄荷煎汤送下[1]。
常服尤佳,大者加丸数。
三味牛黄丸(《景岳全书》卷六十二)。
牛黄、白附子、肉桂、全蝎、川芎、石膏各二钱半,白芷、藿香各半两、朱砂、麝香各少许[1]。
每服三丸,临卧薄荷煎汤送下[1]。
牛黄、珍珠、天竺黄、琥珀、青黛、僵蚕、炮白附子、地龙各等分,麝香少许,金箔、苏合油、青油各适量[1]。
前九味各另研为极细末,后合一处,用甘草梢煎汁为全量三分之二,苏合油、香油为三分之一,兑匀,共和为丸,金箔为衣[1]。
以上前9味,各另研极细,共为1处,用细甘草梢煎汁3分之2,次入苏、香2油3分之1兑匀,共和为丸,金箔为衣。
《审视瑶函》卷四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双目睛通(即斗视)[1]。
功在疏风镇惊。主治小儿通睛。皆因失误筑打,触着头面额角,兼倒仆,令儿肝受惊风。遂使两目斗睛。
薄荷煎汤化下[1]。
乳母及小儿忌一切酒、面、猪肉、辛热生痰等物。
黑牵牛子、白牵牛子各七钱半,胆南星、枳实(麸炒)、姜半夏各五钱,皂角(去皮弦)二钱,大黄一两半[1]。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1]。
每丸重五分,生姜煎汤送下[1]。
牛黄(研.一分)、麝香(研.一分)、龙脑(细研.一分)、朱砂(细研.水飞.三分)、白僵蚕(炒.半两)、鹿角胶(捣碎.炒令黄燥.半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二两)。白附子(炮.裂)、天麻、白蒺藜(炒.去刺)、赤茯苓、白芷、羌活、独活、蔓荆子、麻黄(去根节)、防己、木香、槟榔、藁本、防风、干蝎(炒)、当归(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入研药令匀,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牛黄丸主治风痉,身体强直,牙关紧闭,心神昏昧。
每服十丸,不拘时,用温酒研化服。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牛黄15克(细研)龙脑7.5克(细研)天竺黄15克(细研)犀角屑 羚羊角屑 朱砂(细研,水飞过)黄芩 川升麻各30克 甘草7.5克(炙微赤,锉)防风15克(去芦头)麝香3克(细研)真珠15克(细研)
上药捣罗为末,入前研了药,更研令匀,以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方之牛黄丸功在清热熄风,化痰开窍。主治阳毒伤寒,心胸烦闷,恍饱如狂,结热不散。
每服15丸,以温水嚼下,不计时候。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牛黄1分(细研),水银1分(用黑铅1分同结为沙子.细研),朱砂1分(细研),犀角屑1分,麝香半分(细研),蝎梢1分(微炒),天浆子1分,天南星1分(炮裂)。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胎风,手足抽搐,遍身壮热。
每服3丸,以薄荷汤化破服之,不拘时候。
上为末,以糯米饭为丸,如绿豆大。
牛黄3克(细研)朱砂1.5克(细研,水飞过)犀角屑 天竺黄(细研)白附子(炮裂)茯神 黄连(去须,微炒)羚羊角屑 防风(去芦、头)玄参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甘菊花 人参(去芦、头)黄耆(锉)甘草(炙微赤,锉)黄芩各7.5克
上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惊悸壮热,黄瘦发坚。
每服以淡叶汤研下5丸,一日三四次。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牛黄1分(细研),白附子1两(炮裂),天竺黄1两(细研),天麻1两半,犀角屑3分,铅霜半两(细研)。
《太平圣惠方》卷五方之牛黄丸主治脾脏风壅,语涩多涎。
每服7丸,以竹沥送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枳实1两,黄连1两,胆星2两,天竺黄5钱,天麻5钱,僵蚕3钱,全蝎3钱,雄黄3钱,龙齿(煅)3钱,牛黄1钱,麝香钱半,冰片钱半。
《陈氏幼科秘诀》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脐风。
用则去蜡,薄荷汤、灯心汤化下。
上为末,炼蜜为丸,蜡封。
上品陈胆南星10两,天竺黄4两,川古勇黄连3两,广郁金3两,五倍子3两,乌芋粉3两,象山贝母6两,关西牛黄5钱,透明腰黄2两。
《疡科纲要》卷下方之牛黄丸主治风热痰壅,痄腮发颐,时毒,痰核瘰疬及咽喉肿痛腐烂,肺痈,胃痈,咯吐脓血。
每服3-7丸,细嚼缓咽下。
牛黄5钱,生南星1两,尖贝5钱,生半夏1两,白矾3钱,朱砂5钱,明雄5钱(作衣),绿豆1两3钱。
大人每服13丸,小儿每服7丸。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胆星1钱半,全蝎1钱半,蝉衣1钱半,牛黄1钱半,白附子1钱半,天麻1钱半,麝香5分,水银3分。
《医级》卷八方之牛黄丸主治外邪饮食,郁热生痰,或猝惊伤胆火动,痰聚迷心则昏不知人,窜经络则搐。
或淡姜汤、或钩藤汤送下。
上为末,先将枣肉同水银研不见星后,入诸药为丸,每丸3分。
胆南星2钱5分,全蝎(去足,炙)2钱5分,蝉蜕2钱5分,牛黄1钱5分,白附子1钱5分,僵蚕(洗,焙,去丝)1钱5分,防风1钱5分,天麻1钱5分,珍珠5分,犀角5分,麝香5分。
《医林纂要》卷六方之牛黄丸主治风痫迷闷,抽掣潮涎。
或荆芥汤、或薄荷汤、或姜汤送下。
上为末,另煮枣肉,和水银5分细研,合入药末为丸。
牛黄3钱,小枣大(用研罗卜根水并醋1大盏煮尽)3钱,甘草末3钱,甜消3钱,朱砂半钱,龙脑1钱,寒水石5钱(细研)。
《普济方》卷三八四方之牛黄丸主治惊热。
食后薄荷汤化下。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
茯神1两5钱,远志(去骨)1两5钱,羚羊角1两5钱,麦门冬1两5钱(去心),牛黄1两2钱,犀角2两,龙脑2两,真阿胶(蛤粉炒)2两,麝香2两,沉香2两,川芎8钱,杏仁(去尖油)8钱,人参8钱,枳实8钱(麸炒),金箔300片,防风1两,当归(酒洗)1两,朱砂(研细)1两,大附子(黄连、甘草煮)1两,桔梗1两(炒),白芷7钱,黄连2两(姜汁炒)。
《丹台玉案》卷三方之牛黄丸主治诸风缓纵,言语謇涩,心怔健忘,头目眩晕,胸中烦郁,痰涎壅塞,心经不足,神志不定,惊恐畏怖,虚损少睡,喜怒无时,癫狂痫。
姜汤调下;小儿惊风,薄荷汤调下。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重1钱2分,朱砂金箔为衣,蜡封。
全蝎、僵蚕、天麻、羌活、防风各等分,胆星2倍,天竺黄次之,雄黄加倍,牛黄1字,冰片1字,麝香1字。
《明医指掌》卷十方之牛黄丸主治一切惊风,肺胀喘急,痰涎灌膈,手足搐搦,目窜口,角弓反张,闷乱癫痫,呵欠昏愦;亦治大人中风。
上药各为细末,研匀,炼蜜为丸,重1钱2分。朱砂、金箔为衣。
牛黄1钱(研),丹砂(研)2钱,水银(用铅结成沙子),鸡头许,蝎梢2-7枚(去土,炒,为末),天南星1枚(如钱许大者,为末),腻粉2钱,金箔5片,麝香1钱(细研)。
《圣济总录》卷一六九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惊风,眠睡不稳。
每服3丸至5丸,金银薄荷汤送下。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芥子大。
牛黄1分,漆花1分,甘草(炙,锉)1分,白术1分,防风(去叉)1分,钟乳粉1分,生干地黄(焙)1分。
《圣济总录》卷一六七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脑长,喜摇头,解颅。
每服2丸至3丸,温水送下,早晨、日午、晚后各1服。
上为末,用大脑髓为丸,如麻子大。
牛黄(研)半钱,龙脑(研)半钱,麝香(研)半钱,甘草(炙,锉)1钱,雄黄(研)1钱,天竺黄(研)1钱,丹砂(研)1钱,人参1钱,远志(去心)1钱,干蝎(去土,炒)1钱,山芋1钱,白僵蚕1钱,天南星(浆水煮1日透软,切,焙)1分,天麻1分。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方之牛黄丸功在利膈化涎,安神镇心。主治小儿风热,身体温壮。
每服1丸。分4服,金银薄荷汤化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牛黄(别研)1分,龙脑(别研)半两,人参2两,玳瑁末1两,丹砂(别研)2两,麝香(别研)1分,白茯苓(去黑皮)1两,安息香半两(捣碎,以酒浸,研细,滤,银器内慢火熬成膏)。
《圣济总录》卷十四方之牛黄丸功在治风,化涎,保精神,益肝胆,压惊悸,镇心。主治风惊悸。
每服3丸,薄荷汤嚼下;小儿惊热风虚,每服1丸,以金银薄荷汤化下,食后、临卧服。
上8味,除别研并安息香膏外,为末和匀,以安息香膏同炼蜜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
天南星2两,腊日牛胆1枚(黄牛者良),朱砂1钱,麝香少许。
《普济方》三七四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惊风涎盛。
一岁每服半丸,热水送下,不拘时候,1日2次。
牛黄(真者,研细)3钱,象牙末3钱,白僵蚕2钱,红铅2钱,冰片5分,明矾2钱。
《广笔记》卷三方之牛黄丸主治梅疮。
每服5分,土茯苓(白色者,木捶打碎)3两,砂锅内煎汁吞丸药,空心、上下午饥时服,日3次。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牛黄4分,芒消4分,甘草(炙)4分,人参4分,甘遂(炒)5分,沙参5分,(庶虫)虫14枚,大黄12分,蜀椒4分(去汗),巴豆100枚(去皮心,炒黄,别研入),葶苈1合半(炒),真珠(末)2分。
《普济方》三七八方之牛黄丸主治少小癖实,惊痫百病。
每服2丸,米饮送下。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朱砂(水飞)1分,轻粉1分,牛黄1分,僵蚕3个,全蝎1个。
《扶寿精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惊风。
每服1丸,薄荷汤送下。如无虫,以人乳为丸,至服时寻虫与丸同研,凉水灌下。
上为末,桑虫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为衣。
牛黄(别研)半两,腻粉半两,天麻(酒炙)1两,桂(去粗皮)1两,白附子(炮)1两,干蝎(炒,去土)1两,天南星(炮)1两,石菖蒲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羌活(去芦头)1两,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1两,芎藭1两,干姜(炮)1两,当归(切,焙)1两,独活(去芦头)1两,防风(去叉)1两,麝香1分,乌蛇(酒浸,湿纸裹煨,取肉)3两。
《圣济总录》卷十五方之牛黄丸主治首风。头项急疼,脑重,四肢拘急,行步有妨。
每服5丸,空心温酒送下。
上18味,先将牛黄、麝香同研,后渐入诸药末,并腻粉一半,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于一半腻粉内滚为衣。
牛黄半两(细研),麝香1分(细研),人参半两(去芦头),沉香3分,丁香半两,木香3分,胡黄连1两,柴胡3分(去芦头),犀角屑3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鳖甲1两(涂醋,炙令微黄,去裙襴)。
每服2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忌苋菜。
大黄1两,白牵牛(头末)半两。
每服3钱,有厥冷,用酒调下,无厥冷而手足烦者,蜜调下。
上为细末。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牛黄散”。
牛黄(细研)1分,人参(去芦头)1分,柏子仁1分,茯神1分,赤芍药1分,羌活1分,柴胡(去苗)半两,川大黄(锉,微炒)半两,蛇蜕皮(烧灰)半两,大麻仁半两,鳖甲(涂酥,炙令黄,去裙襴)半两,槟榔半两,蚱蝉2-7枚(去翅足,微炒)。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六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惊疳,腹中有癖气,夜啼不止。
每服1丸,于乳食前以粥饮送下。
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牛黄半两(细研),龙齿2两,虎睛1对(酒浸一宿,微炙),安息香1两(入胡桃仁捣熟),朱砂2两(细研,水飞过),犀角屑1两,铁粉2两,人参1两(去芦头),独活1两,蜣蜋(去头足翅,微炒),麝香半两(细研),茯神1两,远志1两(去心),防风1两半(去芦头),甘草1两(炙微赤,锉)。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之牛黄丸主治风痫病。精神不全,常有痰毒在胸膈,呕吐不出,烦闷气壅。
每服30丸,以荆芥汤送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1分(细研),雄黄1分(细研),熊胆1分(细研),朱砂1分(细研),麝香1分(细研),丁香1分,龙脑半分(细研),甘松1分,胡黄连1分,腻粉2分(研入),芦荟1分(细研),水银半两(以少枣肉研令星尽),巴豆半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奶疳,羸瘦,壮热多睡。
每服3丸,以粥饮送下。
牛黄(细研)1分,犀角屑1分,麝香(细研)1分,羚羊角屑1分,胡黄连1分,朱砂(细研)1分,钩藤1分,雄黄(细研)1分,水银(用少枣肉研令星尽)1分,干蝎(微炒)1分,天竹黄(细研)1分,乌蛇半两(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中风,手足拘挛,身体强直,口噤壮热。
每服5丸,以薄荷汤送下。立有汗出。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用蒸饼为丸,如黄米大。
牛黄1分(细研),朱砂3分(细研),天竹黄半两(细研),龙脑1钱(细研),木香1分,白附子1分(炮裂),犀角屑半两,天南星1分(炮裂),蛜(虫祁)半两(微炒,去足),铅霜1分(细研),人参3分(去芦头),茯神3分,天麻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
《太平圣惠方》二十方之牛黄丸主治风热惊悸,心风狂乱。
每服20丸,以荆芥汤送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入研了药,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忌生血。
牛黄半两(细研),龙脑1分(细研),麝香1分(细研),水银半两(以少煮枣肉同研令星尽),朱砂半两(细研),硫黄半两(细研),硇砂半两(细研),腻粉半分,白龙骨3分,天麻3分,牛膝3分(去苗),藁本3分,桔梗3分(去芦头),白附子3分(炮裂),木香3分,白僵蚕3分(微炒),肉桂3分(去皱皮),当归3分(锉,微炒),防风3分(去芦头),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天南星3分(炮裂),独活3分,麻黄1两(去根节),干蝎3分(微炒),芎藭3分,蔓荆子3分,乌蛇肉2两(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犀角屑3分,蝉壳3分,羚羊角屑3分,天竹黄3分(细研),槟榔3分。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方之牛黄丸主治破伤风及诸风。角弓反张,牙关急硬,言语不得。
每服5丸,以热酒送下,不拘时候。并吃三两服,当有汗出为效。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1分(细研),雄黄1分(细研),天竺黄1分,芦荟1分(细研),胡黄连半两,麝香1钱(细研),丁香1分,黄连(去须),熊胆1分(研入),蟾酥半钱(研入),蛇蜕皮灰1分,青黛1分(细研),犀角屑1分,天浆子1分(微炒)。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二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于疳,体瘦烦热,眠卧不安。
每服3丸,以粥饮送下,日3次。
上为末,更研令匀,以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牛黄1分,龙脑1分,马牙消1分,铁焰粉1分。
《颅囟经》卷上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胎惊,及痫或心热。
每服1丸,乳食前热水调破灌下。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羌活1两,连翘5钱,陈胆星1两,甘草5钱,花粉5钱,黄芩8钱(炒),牛蒡子3钱,薄荷3钱,天麻3钱,枳壳5钱,全蝎5钱(去尖及子),僵蚕5钱,牛黄5分。
《幼科直言》卷四方之牛黄丸主治痰多急惊,肺间郁热,唇红作渴,及久伤风,顿咳气喘。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5分。
雄黄1钱5分,蜈蚣2条(去头足。砂锅内炒),芦荟3分,阿魏3分,天竺黄3分,牛黄1分。
《良朋汇集》卷八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痞疾。
每服9丸,退热再服9丸,则块消,服至11丸全好,鸡子清合药吃,亦可黄酒送下。
上为末,化黄蜡1两为丸,如绿豆大。
土五、四十五号蒙象方
胆星3钱,天竹黄3钱,雄黄5分,朱砂5分,牛黄4分,麝香4分。
《痧胀玉衡》卷下方之牛黄丸主治痧胀痰涎喘息,小儿夹惊痧。小儿一时痰涎壅盛,气急不语,眼目上翻,手足发搐,肚腹胀满。
每服2丸,淡生姜汤稍冷送下。
上为末,甘草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葛根(炒)1两,防风3钱,山栀仁3钱,甘草3钱,黄芩(炒)3钱,麝香1字。
《诚书》卷八方之牛黄丸主治膈热,烦闷仲悸。
薄荷汤送下。
上为末,炼蜜为丸。
牛黄1两(细研),麝香1分(细研),朱砂3分(细研,水飞过),龙脑1分(细研),白僵蚕半两(微炒),鹿角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白花蛇2两(酒浸,炙微黄,去皮骨),白附子1两(炮裂),天麻1两,白蒺藜1两(微炒,去刺),赤茯苓1两,白芷1两,羌活1两,独活1两,蔓荆子1两,麻黄1两(去根节),汉防己1两,木香1两,槟榔1两,藁本1两,防风1两(去芦头),干蝎1两(微炒),当归1两(锉,微炒)。
《太平圣惠方》卷十九方之牛黄丸主治风痉,身体强直,牙关紧急,心神昏昧。
每服10丸,以温酒研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3分(细研如粉),朱砂3分(细研如粉),天竺黄1两(研细),龙脑1钱(细研),黄芩半两,白附子半两(炮裂),犀角屑3分,麦门冬3分(去心,焙),远志3分(去心),地骨皮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太平圣惠方》卷四方之牛黄丸主治心脏风热,胸中烦满,神思不安。
每服10丸,以荆芥汤嚼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半两(细研),赤箭半两,羌活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甘菊花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天雄半两(炮裂,去皮脐),麻黄半两(去根节),蔓荆子半两,白术半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萆薢半两(锉),茯神半两,山茱萸半两,羚羊角屑半两,芎藭半两,犀角屑半两,五加皮半两,五味子半两,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人参半两(去芦头),枫香半两,天南星半两(炮裂),白附子半两(炮裂),龙脑1分(细研),麝香1分(细研)。
《太平圣惠方》卷六方之牛黄丸主治肺脏中风。项强背痛,四肢缓弱,言语不出,胸闷咽干,手足颤掉,心胸短气,目眩头旋,皮肤顽痹。
每服15丸,以荆芥汤送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入研了药,更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半两(细研),龙脑1分(细研),天竺黄半两(细研),犀角屑1两,羚羊角屑1两,朱砂(细研,水飞过)1两,黄芩1两,川升麻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防风半两(去芦头),麝香1钱(细研),珍珠半两(细研)。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方之牛黄丸主治阳毒伤寒,心躁烦闷,恍惚如狂,结热不散。
每服15丸,以温水嚼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入前研了药,更研令匀,以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1分(细研),犀角屑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茯神半两,胡黄连半两,龙胆半两(去芦头),木香半两,羚羊角屑半两,朱砂半两(细研),地骨皮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川升麻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麝香1分(细研),龙脑1钱(细研)。
《太平圣惠方》卷十七方之牛黄丸主治热病狂言,心神惊悸,烦热喘促。
每服15丸,以新汲水送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2分,玄参2分,干姜2分,苦参4分,丹参4分,桔梗4分,甘草(炙)4分,人参4分,甘遂(炒)5分,沙参(炙)5分,(庶虫??)虫14个,大黄12分,蜀椒4分(汗),巴豆100粒(净,炒,研),葶苈1合半(炒)。
《幼幼新书》卷十二引《婴孺方》之牛黄丸主治少小痰实结癖,或腹内坚强,惊痫百病。
每服2丸,饮送下。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牛黄(研)1分,大青1分,黄连(去须)1分,天麻1分,丹砂(滴水研)半分。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脑疳。头皮光,发枯作穗,脑热头疮,多汗肌瘦。
每服3丸,熟水送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牛黄半两(细研),麝香半两(细研),白附子1两(炮裂),乌蛇2两(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麻黄3两(去根节),白僵蚕2两(微炒),天麻1两半,羌活1两半,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防风1两(去芦头),虎胫骨1两(涂酥,炙令黄),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桂心1两,羚羊角屑1两。
每服3丸,以温酒嚼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以无灰酒5升,于银锅内,用药末一半同熬,候如膏,入余上药末,并牛黄、麝香,和捣为丸,如鸡头子大。
神效牛黄丸
牛黄半两(细研),龙脑半两,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金箔120片(细研),银箔120片(细研),麝香半两(细研),天麻2两,羌活1两,蔓荆子1两,仙灵脾1两,独活1两,白僵蚕1两(微炒),乌蛇2两半(酒浸,去皮骨,炙微黄),麻黄1两(去根节),桂心1两,干蝎半两(微炒),白附子1两(炮裂),天南星1两(炮裂),羚羊角屑1两,防风1两(去芦头),芎藭1两,人参1两(去芦头)当归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白芷1两,细辛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犀角屑1两,白茯苓1两,蝉壳3分。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五方之牛黄丸主治一切风。
每服1丸,以温酒嚼下。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神效牛黄丸(《普济方》卷一一四)。
牛黄1分,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疟疾烦热。
每服3丸,以温水送下,日3次。
上药同研如膏,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牛黄5分,珍珠5分,麝香5分,朱砂,龙齿(各另研)2钱,犀角2钱,琥珀2钱,天门冬(去心)4钱,人参4钱,茯苓4钱,水银5分,麦门冬(去心)4钱,防风半两,黄芩半两,知母半两,龙胆草半两,石菖蒲半两,白芍药半两,全蝎半两,甘草半两,蜂房3钱,金箔70片,银箔70片。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九方之牛黄丸主治癫狂、风痫、心风,邪气惊心,神不守舍,时发无常,仆地吐涎,不自知觉。
每服15丸,食后临夜新竹叶汤送下。
上除另研药外,余为细末,共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半两,熊胆半两,人参半两,细辛半两,赤芍药半两,当归(炒)半两,瓜蒌根半两,防风半两,川大黄1两(炒),蚱蝉(净)7枚(炒),巴豆30枚(净肉),蛇蜕5寸(炙),麝香1分,甘草3分(炙)。
《幼幼新书》卷十二引《神巧万全方》之牛黄丸主治诸痫惊惕,掣疭,客忤。
100内服1丸,3岁2丸,薄荷汤送下,以利为度。
上为末,入巴豆研,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石燕(火煅,醋淬9次)1两,辰砂(研,飞)1两,磁石(煅,醋淬9次)1两,石绿1两(飞),轻粉,牛黄5分,粉霜5分,麝5分,金银箔100张(为衣)。
《眼科阐微》卷四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卒暴中风,不省人事,目直视,痰壅塞。
每1丸,薄荷汤并酒磨下。小儿10岁以下,1丸分作4服,蜜水磨下;4岁以下,1丸分为5服;未满1岁,1丸分为7服。如牙关紧急不开,以物斡开灌下。
上为极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鸡头子大,金银箔为衣。
牛黄、大黄、麝香等分。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婴孺方》之牛黄丸功在调中,利大便。主治大便不通。
每服2丸,饮送下,1日2次。以利为度。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牛黄3铢,附子2枚,真珠1两,巴豆1两,杏仁1两。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宿乳不消,腹痛,惊啼。
百日儿服如粟米1丸,3岁儿服如麻子1丸,5-6岁儿服如胡豆1丸,1日2次,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当微转,药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药完出为度。
上5味,捣附子、真珠为末,下筛;别捣巴豆、杏仁令如泥,纳药及牛黄,捣1200杵,药成若干,入少蜜足之。
《千金方衍义》:牛黄丸为高梁者设,方中牛黄除热痰,疗惊痫,真珠定神志,安魂魄,杏仁搜痰饮,下逆气,巴豆逐乳癖,荡冷积,附子破癥坚,散积聚,总行辛温之力,以行寒降之用也。
牛黄(研)半两,芦荟半两,天竺黄(研)半两,血竭(研)半两,没药(研)半两,丹砂(研)半两,续随子半两,皂荚灰半两,丁香1分,木香1分,干蝎(去土,炒)1分,粉霜1分,雄黄(研)1分,甘遂(炮)1分,麝香(研)2钱,肉豆蔻(去皮)2枚,槟榔(锉)2颗,龙脑(研)1字。
《圣济总录》卷六方之牛黄丸主治卒中风,仆倒闷乱,语言謇涩,涎痰壅盛。
每服5丸,金银薄荷汤送下。
上为末,每抄药末4钱,入轻粉3钱,再研匀,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一方加天麻一两(酒浸,炙,为末),研匀,丸如小弹子丸大。凡中风用冷水化下一丸,立效;些小风气,每服半丸;小儿惊风,一九分作六服,并用冷水化下。
牛黄1分(细研),川大黄3分(锉,微炒,捣罗为末)。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大便不通,心中烦热。
每服7丸,粥饮送下。以利为度。
上药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蛤粉(研,飞)200两,牙消(枯,研)10两,朱砂(研,飞)10两,人参25两,雄黄(研,飞)75两,龙脑(研)4两,甘草(爁)50两,金箔200片(为衣),银箔200片(为衣),牛黄2两(别研)。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之牛黄丸功在治惊化涎,凉膈镇心,祛邪热,止痰嗽。
一岁儿每服如绿豆大,薄荷温水化下,食后量岁数临时加减服之。
上为细末,炼蜜搜和,每1两8钱作20丸,以金箔、银箔为衣。
本方原名牛黄膏,与剂型不符,据《普济方》改。
牛胆汁和南星末(风干)2钱半,全蝎(焙)2钱半,蝉壳2钱半,防风1钱半,白附子(生)1钱半,天麻1钱半,直僵蚕(炒)1钱半,麝半钱。
《直指小儿》卷二方之牛黄丸主治风痫迷闷,抽掣涎潮。
每服1丸,荆芥、生姜汤送下。
上为末,以煮枣(去皮核取肉)和水银半钱研极细,次入药末为丸,如绿豆大。
《医方集解》:牛黄清心解热,开窍利痰,天麻、防风、南星、全蝎辛散之味,僵蚕、蝉蜕清化之品,白附头面之药,去头面之游风,皆能搜肝风而散痰结,麝香通窍,水银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风而行痰也。
牛黄1钱,麝香半钱,蟾酥半钱,巴豆7枚(去皮心,清油内煎令紫色,取出,用新瓦盆子内出油)。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疳痢不止,体热心烦,腹胀,不能乳食。
每服2丸,空心以冷姜醋汤送下。
上为末,用汤浸蒸饼为丸,如黄米大。
牛黄半两(细研),光明砂3分(细研,水飞过),犀角屑半两,麝香1分(细研),木香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代赭3(2)分,当归半两(微炒),槟榔3分,肉豆蔻2枚(去壳),川大黄2(3)分(锉碎,微炒),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襴),杏仁2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巴豆1分(以淡浆水1大碗煮,尽去皮,出油,别研)。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八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癥瘕,百病疳痼,腹胀黄瘦,发歇不恒,客忤疳痢,及吐逆不定,心腹多痛,惊风天钓。
100日以下儿,服1丸,乳汁送下;2-3岁儿服2丸,空心粥饮送下。胸膈有病吐出,在脏腑有病,即利出恶物为验。后只得吃浆水粥1日,其利自止。5-10日吃1服,永无滞结。
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牛黄1分(细研),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雄黄1分(细研),附子1分(炮裂;去皮脐),珍珠1分(细研),甘草1分(炙微赤,锉),细辛1分,人参1分(去芦头),朱砂1分(细研),鬼臼1分(去须),莽草1分(微炙),川乌头1分(炮裂,去皮脐),麝香半两(细研),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紫菀半两(洗去苗土),巴豆20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鬼箭羽半两,赤茯苓半两,桂心半两,干姜3分(炮裂,锉),地胆5枚(糯米拌,炒令黄色,去翅足),野葛1分,芫青7枚(糯米拌,炒令黄色,去翅足),蜥蜴1枚(微炙),樗鸡半两(微炒)。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方之牛黄丸主治诸尸,及中恶疰忤不恻之病。
每服3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入研了药及巴豆,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牛黄(好者)1两,白不灰木(好者)1两,黑牵牛1两半(1半炒,1半生),粉霜(光明者)1分(有黄石者不用),朴消1两1分(青白成块子佳,黄色不用)。
《鸡峰普济方》卷五方之牛黄丸主治伏暑气,不问新久,卧床危困,及伤寒余毒,并四时山岚之气。
随证服之,每服3-5丸,食后以生姜汤送下,热多者可服。
上除粉霜别研外,余为末,入粉霜同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5钱,牛胆5钱,钩藤5钱,人参1两,羚羊角1两,藿香1两,麝香1两,虎晴少许。
每服3丸,七岁以上5丸。空心薄荷汤送下。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细研)1分,大黄(锉,炒)2两,巴豆(去皮心膜,麸炒,研,新瓦上取霜)半两。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方之牛黄丸主治大肠风热秘涩。
每服5丸,临卧米饮送下。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牛黄1钱,犀角2钱,金箔5版,银箔5片,甘草1分。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通睛。婴儿双眼睛通者,欲观东边,则见西畔,若振掉头脑,则睛方转,此肝受惊风。
每服7丸,用薄荷汤送下。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本方原名牛黄膏,与剂型不符,据《医学入门》改。
牛黄1分(细研),龙脑1分(细研),麝香1分(细研),熊胆1分,犀角屑半两(末),胡黄连半两(末),天竹黄1分(细研),山栀子半两(末),郁李仁半两(汤浸,去皮,研入)。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温壮及惊热。
每服3丸,以薄荷汤送下,不拘时候。
上药同研令匀,以糯米粥为丸,如麻子大。
白花蛇(酒浸)半两,人参半两,茯神半两,独活半两,钩藤1分,脑子1钱,麝香1钱,牛黄1钱,朱砂(另研)3钱,雀儿饭瓮30个。
《御药院方》卷十一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风痫,时发时止,岁月不休。
每一岁儿服1丸,人参汤或薄荷汤化下。
上件除研药外,为末,后同研令匀,炼蜜为丸,1两作30丸,金箔为衣。
黄连(酒炒)5两,广木香3两,槟榔3两,大黄1两,当归4两,黑牵牛(1斤,炒熟,取头末)4两。
每服3钱,白滚汤送下。
上为末,生蜜为丸。
牛黄1钱,天竺黄2钱,郁金3钱(真如蝉肚者),栀子仁4钱。
《小儿病源》卷三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心经积热,两腮红如胭脂,手足常热,唇口干燥;亦治急惊。
一周儿每服30丸,薄荷汤送下。
上为末,和匀,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牛黄2钱5分,朱砂3钱,丹参3钱,丹皮3钱,郁金3钱,冰片1钱,甘草1钱。
《病机沙篆》卷下方之牛黄丸主治妇人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
新汲水化服。
上为末,炼蜜为丸。
牛黄1钱,牛胆制天南星末1钱,滴乳香末1钱(研),人参(去芦)1分,天麻1分(去苗),防风(去芦叉枝)1分,白僵蚕(炒,去丝嘴)1分,茯神(去心内木)1分,朱砂3钱(研,水飞),麝香1分,全蝎1分,脑子少许。
《卫生总微》卷五方之牛黄丸主治急慢惊,发搐痰壅,及吐泻生风。
每服1丸,荆芥、薄荷汤化下,不拘时候。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牛黄1两,麝香(研)1两,人参1两,沉香(锉)1两,丁香1两,胡黄连2两,前胡(去芦头)2两,木香1两,生犀角(镑)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
《圣济总录》卷八十七方之牛黄丸主治男子妇人热劳留连,羸瘦。
每服2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半钱,片龙脑半钱,熊胆半钱,雄黄(水磨)半钱,麒麟竭,朱砂1钱,木香1钱,蟾酥1字,麝1字。
《幼幼新书》卷九引《孔氏家传》方之牛黄丸主治阳证惊风。
常服3丸,急病5丸,男左女右,新汲水磨灌鼻内。
上为细末,新粟米饭为丸,如小豆大。
牛黄1钱,雄黄1钱,银粉1钱,末砂1钱,全蝎1个,巴豆3粒。
《幼幼新书》卷十引《吉氏家传》方之牛黄丸功在镇心。主治小儿惊风,惊叫夜啼。
每服3丸,薄荷汤送下,惊叫夜啼,煎灯心、石莲心汤送下。
上为细末,用蒸饼心为丸,如绿豆大。
牛黄1分,白附子1分,肉桂1分,干蝎1分,芎藭1分,石膏1分,白芷半两,藿香半两,朱砂少许,麝香少许。
《幼幼新书》卷六引《龙木论》方之牛黄丸主治通睛外障。初因失误筑打头面额角,兼倒仆下,令儿肝受惊风,使目通睛。
每服3丸,临卧薄荷汤送下。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乳母忌热面、猪肉。
牛黄(研)1分,丹砂(研)1分,天竺黄(研)1分,蝎梢1分,白僵蚕1分,天南星1分,白附子1分。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中风痉,颈项强直,及风痫潮发。
每服1丸至2丸,金银薄荷汤化下。
上药并生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1钱,麝香半钱,辰砂(以上并研)半两,南星(炮)半两,白附子(炮)半两,蝎梢1分。
《医方类聚》卷二十一引《管见大全良方》之牛黄丸主治失音不语。
每服10丸,不拘时候,淡姜汤送下。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牛黄(别研)1两,天南星(捣罗为末,纳牛胆中阴干者)1两,白附子(生用)半两,天雄(炮裂,去皮脐)1分,踯躅花(醋拌,炒)半两,天麻3分,犀角(镑)1两,乌头(炮裂,去脐皮)1两。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牛黄丸主治中急风,涎潮昏塞,不省人事,口眼喎斜,手足軃曳,抽掣麻木,筋脉拘急,皮肤不仁。
每服1丸或2丸,温薄荷自然汁化下,不拘时候。
上八味,除研外,捣罗为末,拌匀,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牛黄(研)半两,龙脑(研)半两,白僵蚕(炒)半两,干蝎(炒)半两,白附子(炮)半两,天南星(牛胆渍者)半两,半夏(汤洗7遍,焙干,炒黄)2两,丹砂(研)2两,乌蛇(酒浸,去皮骨,炙)1两,天麻(酒浸,焙)1两,雄黄(研)1两,甘草(炙)1两,琥珀(研)3分,麝香(研)1分。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五方之牛黄丸功在化涎压惊,镇心安神。主治心中风,精神不宁。
每服1丸,细嚼,荆芥人参汤送下,食后临卧服。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牛黄定志丸”。
牛黄1分(细研),朱砂半两(细研,水飞过),熊胆1分(细研),龙脑1钱(细研),黄连末半两,腻粉1分。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肝心壅热上冲,眼赤肿疼痛。
每服5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上药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牛黄1分,龙脑1钱,麝香1钱,雄黄1分,丹砂半钱(五味同研),天麻半两,乌犀(镑)半两,干蝎(去土,炒)半两,羚羊角(镑)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白芷半两,赤茯苓半两,蝉蜕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牛膝(酒浸,切,焙)半两,芎藭半两,五加皮半两,白附子(炮)1分,乌蛇(酒浸,去皮骨,炙)1两。
《圣济总录》卷七方之牛黄丸功在搜风镇心。主治一切风及瘫痪,言语謇涩。
每服1丸,嚼破,温酒或荆芥茶送下,日3次。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牛黄(细研)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茯神半两,芎藭半两,独活半两,犀角屑半两,羌活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干蝎(微炒)半两,防风(去芦头)半两,龙齿半两,赤箭半两,甘菊花半两,当归(锉,微炒)半两,桂心半两,麝香(细研)各半两,羚羊角屑3分,生干地黄1两,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方之牛黄丸主治产后中风,心神恍惚,或时口噤。
每服1丸,以薄荷、竹沥酒研破服之,不拘时候。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小弹子大。
牛黄(研)1分,雀屎白(炒)半两,芍药3分,芎藭1两,黄耆(细锉)1分,干姜(炮裂)半两,甘草(炙)3分,人参1两,大黄(锉,炒)1两,当归(切,焙)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白面(炒)3两,巴豆(去心膜,别研如膏,纸裹压去油)1分。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方之牛黄丸主治小儿食痫瘛疭,及诸变蒸,腹中宿痞,饮食不节,腹满温壮,朝夕发甚,大小便不通,脾胃气弱。
1岁儿如黍米大2丸,2-3岁如绿豆大3丸,并用米饮送下。微利为度。
上为末,与巴豆膏和,令匀,炼蜜为丸。
牛黄(研)1两,人参1两半,沉香(锉)1两半,木香1两半,积壳(去瓤,麸炒)1两半,前胡(去苗)1两半,麝香(研)1两,黄连(去须)1两,犀角(镑)1两,胡黄连3分。
《圣济总录》卷一○○方之牛黄丸主治走注,恶气偏僻,皮肤疼痛如锥刺。背胛牵强伏连,羸瘦发渴。
每服20丸,空心米饮送下,1日2次。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牛黄3分(细研),黄连2两(去根),黄芩1两,芎藭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栀子仁1两,马牙消1两(细研),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甘草1两(炙微赤,锉),朱砂半两(细研,水飞过),麝香1钱(细研)。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方之牛黄丸主治心脾壅热,口舌干燥,兼烦渴。
每服1丸,食后及夜临卧时煎竹叶汤研下。
上为末,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气。五、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无汗而小便不利,则大...
、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温病忌汗者,病由口...
不利谵语者。恐因邪犯心包。未可定为结粪也。先服牛黄丸。如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阳明温病。纯泻稀水...
有渐回之象,仍服前方二帖。晚间再服紫雪丹一钱,牛黄丸一粒。明早有谵语,仍服紫雪丹一钱,不然不必服。...
。清宫汤主之。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临时酌用可耳。)化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