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9/1/17 8:37:11
摘要:
脉络膜(choroid)位于葡萄膜后部,前起锯齿缘,后止于视盘周围,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
中医将脉络膜和视网膜称为视衣。
查看全文 [ 308字 ]
【摘要】目的重新认识影像学在脉络膜骨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曾被影像学诊断为右脉络膜骨瘤而行眼球摘除术后,经病理诊断为右眼脉络膜血管瘤伴钙化的病例分析,结合检索了MEDLINECD-ROM数据库(1966~2001年)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1年),并复习了1979~2001年有关脉络膜钙化、骨化和骨瘤中文文献共98篇(196例)。结果均未见经病理检查后否认的脉络膜骨瘤的报道。
【摘要】目的重新认识影像学在脉络膜骨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曾被影像学诊断为右脉络膜骨瘤而行眼球摘除术后,经病理诊断为右眼脉络膜血管瘤伴钙化的病例分析,结合检索了MEDLINECD-ROM数据库(1966~2001年)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1年),并复习了1979~2001年有关脉络膜钙化、骨化和骨瘤中文文献共98篇(196例)。结果均未见经病理检查后否认的脉络膜骨瘤的报道。
版次:1内容提要:这是国内关于ICG血管造影技术的第一本专著。本书不仅简要叙述了ICG染料的物理性质、生物代谢及一般常识,亦介绍了ICG血管造影技术在眼科学中的应用历史和现代设备系统,特别是对常见脉络膜疾患既有简明的文字描述和专业术语介绍,同时又配有相应的插图说明。全书共169幅插图,近200幅照片,这些照片均未经任何加工改动,完全反映病人在临床检查时的客观现象,对眼科医生及有关研究人员具有很强
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对视功能造成毁灭性损伤。有文献指出,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发生率比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高10倍,值得引起重视。现将我们在行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遇到的1例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病例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2岁,因“左眼视物模糊、鼻侧有暗影3天”于2003年8月来我院就诊。门诊诊断为左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双眼屈光不正。患者既往体建,无高血压
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对视功能造成毁灭性损伤。有文献指出,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发生率比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高10倍,值得引起重视。现将我们在行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遇到的1例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病例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2岁,因“左眼视物模糊、鼻侧有暗影3天”于2003年8月来我院就诊。门诊诊断为左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双眼屈光不正。患者既往体建,无高血压
摘要:目的检测视网膜和脉络膜挫伤后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患眼与健眼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动脉(PCAs)血流参数,测定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缩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患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动脉(PCAs)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
【关键词】瞳孔;温热疗法;脉络膜骨瘤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arythermotherapy,TTT)是近年用于治疗眼底病的一种新技术,是经瞳孔将热能输送到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眼底的异常组织,以达到治疗眼底肿瘤、新生血管的目的。目前,TTT主要用于治疗眼内肿瘤和新生血管性病变。具体疾病为老年盘样黄斑病变(渗出型)、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黑色素瘤等,而国内外
超声检查是产科检查的一项重要手段。中期妊娠时,胎儿出现一些小的一过性的发育异常[1](如胎儿脉络膜囊肿),对其预后,争议较多。本文分析总结了我院2003~2005年经B超诊断胎儿脉络膜囊肿3例,分析胎儿脉络膜囊肿的发生与胎儿预后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2005年接受常规产前检查的孕妇中检出3例胎儿脉络膜囊肿,均为单胎。孕妇年龄22~27岁,均为初产妇,家族中均无遗传病
暴发性脉络膜渗漏是内眼术中、术后极少发生的并发症,其发病急速,常因不能正确认识而误诊。笔者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65岁,因“双眼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于2000年3月入院,病人糖尿病史15余年。入院时检查心肺未见异常。双眼检查,视力:右0.2,左0.05,眼压:右12.3mmHg,左13.3mmHg,双眼晶体混浊,眼底不能窥清。空腹血糖10.8mmol/L。因
【摘要】目的观察532nm倍频激光击射兔眼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情况。方法采用532nm倍频激光击射有色家兔眼底,照射参数为:1000mW、50μm、0.1s;激光击射后1个月将家兔处死,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激光击射兔眼眼底组织学变化和CNV形成情况。结果532nm倍频激光击射后,光镜下视锥、视杆细胞核下毛细血管丛状增生,血管周围
内障手术,其中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1156例,现代系列人工晶体植入术81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并发症者2例,现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67岁,退休干部。因“右眼渐进性视物不清2年”入院,查体一般情况无特殊,既往无特殊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手动/10cm,加片无增进,光定位,辨色力正常。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晰,晶体混浊。Ⅳ级核,眼底无法窥入,眼压19mmHg。
内障手术,其中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1156例,现代系列人工晶体植入术81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并发症者2例,现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67岁,退休干部。因“右眼渐进性视物不清2年”入院,查体一般情况无特殊,既往无特殊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手动/10cm,加片无增进,光定位,辨色力正常。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晰,晶体混浊。Ⅳ级核,眼底无法窥入,眼压19mmHg。
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术后一种比较少见,但后果又有相当严重的并发症。现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收治的1例儿童继发性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病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9岁。因“双眼视力差,流泪6年”来诊,1年前在本院门诊诊断为双眼继发性青光眼,Sturge-Weber’s综合征。给予药物治疗,但眼压一直未能控制。2005年7月又来本院门诊就诊,测眼压右眼27.7mmHg,
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术后一种比较少见,但后果又有相当严重的并发症。现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收治的1例儿童继发性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病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9岁。因“双眼视力差,流泪6年”来诊,1年前在本院门诊诊断为双眼继发性青光眼,Sturge-Weber’s综合征。给予药物治疗,但眼压一直未能控制。2005年7月又来本院门诊就诊,测眼压右眼27.7mmHg,
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3例(23眼)病例的原因及处理。结果23例(23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56.5%)、结膜切口渗漏(26.1%)、脉络膜脱离(8.7%)、恶性青光眼(8.7%),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结膜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原
【摘要】本文介绍护士在1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发生的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手术配合体会,提出护士在手术中应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及时、准确、有效地配合术者采取措施,积极治疗,这不仅可缩短手术时间,而且为挽救患者眼球,预防严重的后果,提高手术效果,使患者获得有用的视力提供了重要条件。【关键词】角膜移植脉络膜出血手术护理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指包括角膜内皮在内的全层角膜移植。其主要目的为提高视力,保持眼的完整性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较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由于该病患者往往因其继发的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来就诊,临床上忽视了黑色素瘤的诊断,造成误诊、漏诊、误治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资料系笔者2001年~2003年期间收治的2例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由于考虑到其发病的特点,而采取了相应的检查,明确了诊断,现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 例1,女,52岁。患者自2000年10月起,自觉右眼胀痛
【摘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临床上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常因严重的合并症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恢复患眼视网膜静脉回流的研究,如通过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以尽快解除静脉阻塞,恢复视网膜灌注,从而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视网膜静脉;治疗学【Abstract】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isacommonretinalvasculardiso
【摘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临床上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常因严重的合并症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恢复患眼视网膜静脉回流的研究,如通过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以尽快解除静脉阻塞,恢复视网膜灌注,从而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视网膜静脉;治疗学【Abstract】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isacommonretinalvasculardiso
几乎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国内外很多眼科学者都在积极探索AM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临床上根据其眼底的形态,AMD分为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和渗出型(又称为“湿性”或“盘状”)。萎缩型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引起的黄斑区萎缩变性。渗出型主要为玻璃膜被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构成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下简称CNV),发生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下
【摘要】吲哚氰绿(ICG)因为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光谱特性,使其在眼科领域,尤其在眼底造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首选造影剂。但是其临床使用范围不仅局限于如此,本文就ICG在整个眼科领域的应用做一综述。吲哚氰绿(indocyaninegreen,ICG)又名靛氰绿,目前已成为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眼病的首选造影剂。它最早是作为一种测定肝脏功能的指示剂出现于1950年。此后,由于
【关键词】中浆;激光;脉络膜;新生血管1病历摘要患者,男,45岁。因右眼视物发暗变形2个月,来我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R0.3,Jr5;L1.0,Jr3,眼压正常,右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视乳头色清,黄斑颞上方见1.5PD水肿区,其内见一约1/6PD大小黄白色病灶,水肿波及中心凹,周边视网膜未见异常,左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FFA检查:右黄斑中心颞上方见染料渗漏,晚期渗漏扩大。OCT检查:右
【概述】后葡萄膜炎(posterioruveitis)又称脉络膜炎(choroiditis)。因脉络膜血管源于睫状后短动脉,故可单独发病。但因和视网膜紧贴,又供应视网膜外层的血液,故常累及视网膜并发为脉络膜视网膜炎(retinochoroiditis)。【治疗措施】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必须诊断准确,治疗及时得当方可消除失明的危机,以保存较好的视力,其治疗原则如下:1.散瞳:一旦诊断明确,立即进行散瞳,
概述脉络膜与视网膜相互紧帖,脉络膜发炎时累及视网膜,故常诊为脉络膜视网膜炎。(一)分类:按病变范围分1.弥漫性脉络膜炎。(dffusechorioiditis)为多个渗出性病灶融合成片,晚期显示大块萎缩斑、病灶间组织正常。2.播散性脉络膜炎:(disseminatedchorioiditis)病灶区分散,大小不一。3.局限性脉络膜炎:(circumseribedchorioiditis)病变局限
后葡萄膜炎即脉络膜炎,经常引起视网膜炎,因而称为脉络膜视网膜炎。具有以下临床表现: (1)云雾移睛:脉络膜炎症渗出物进入玻璃体,则病人感到眼前有黑影飞舞,有点状、片状、条状、云雾状等形状,并可在较短的数日之内有明显增加。 (2)闪光感:为炎症引起的视网膜刺激症状。 (3)视物变形:为渗出或水肿导致视网膜视细胞排列紊乱所致。 (4)视力减退:视力减退程度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玻璃体混浊的轻重。
KH902抑制猴激光致脉络膜新生血管(pdf)[摘要]目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中起着核心而关键的作用。有证据表明,VEGF在老年黄斑变性(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刺激因子。复明肽(KH902)是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人源化的抗体样VEGF捕获蛋白,与VEGF有着较高亲和力,因此被认为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通过玻璃体
【关键词】肺癌;脉络膜转移癌 以眼部症状首诊的其他脏器的原发肿瘤较为少见,临床中容易与限局性脉络膜炎、其他脉络膜肿瘤混淆而发生误诊。本院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以眼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男,52岁。主因右眼视力下降15天,加重3天来本院首诊。患者自述3周前感冒后出现右眼视物模糊,近3天视力下降明显加重。眼部检查:视力OD:0.15,不能矫正;OS:1.0。眼压OD:
手术史,无家族史。患糖尿病3年。体格检查无异常,血糖5.16mmol/L。眼科查:右眼视力0.08,左眼视力:0.2,带镜不能矫正。双眼交替性外斜,约25°,无垂直斜视。双眼轻微水平震颤。角膜透明,前房正常,虹膜6点位缺损,瞳孔呈匙状,横径3mm,对光反应存在。晶体核及后囊下混浊,呈棕黄色。右眼内眼窥不清,左眼散瞳后隐约见视乳头下方视网膜呈灰白色,大片状。眼压:21mmHg。眼AB超提示
无脉络膜症的病案报道,来自美国的眼科专家日前报道了一名30岁男子无脉络膜症死于车祸,其一只眼睛接受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印迹分析的蛋白质来自同样患无脉络膜症兄弟的白细胞。结果证实了有正常CHM基因编码的Rabescort蛋白1的缺失,CHM基因编码区和邻近的剪接位点的基因直接测序显示存在转换突变,在第6外显子(R253X)区C突变为T,导致形成终止密码和截断蛋白。死者的眼睛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脉络丛
细胞,骨基质,骨小梁呈骨瘤样改变,诊断为“左眼脉络膜骨瘤”。术后给予俯卧位卧床休息,0.9%NS500ml、妥布霉素24万u、氟美松5mg,每日1次静滴,消炎痛25mg,乙酰唑胺250mg,三七片4片,每日3次口服等。患者住院12天出院,出院当日查视力:右眼1.5,左眼眼前数指,眼底见盘斑囊区视网膜2PD缺损,激光斑清晰,其他部位视网膜平。讨论:脉络膜可因炎症、出血、变性等导致继发性骨化。是197
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3例(23眼)病例的原因及处理。结果23例(23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56.5%)、结膜切口渗漏(26.1%)、脉络膜脱离(8.7%)、恶性青光眼(8.7%),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结膜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原
眼眶内肿物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转移性乳腺小叶癌。术后1个月局部转移癌复发,经化疗眼球后方眶锥间腔内软组织肿物影消失。余4例经影像学诊断,因眼球后壁手术困难,未取得病理诊断,结合临床考虑乳腺癌脉络膜转移,4例患者未行手术、放疗,仅给予全身化疗。(疗效评价均根据RECIST标准)所有患者经治疗缓解后未间断治疗,目前有1例患者去世,余4例均保住眼球且视力稳定。表1病例详细情况 2结果 眼内转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尤其是位于黄斑区的新生血管,由于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探讨其发生机制,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眼科医师的关注热点。近几年来,除激光治疗外,多种多样的其他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出来,为因CNV而可能失明的患者带来了希望。1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是目前大多数眼科医师采用的主要有效方法之一。美国MPS研究小组的临床资
2006年08月17日GraefesArchClinExpOphthalmol.2006,815芬兰的研究人员近期进行了一项研究,评估了数字显像检查在鉴别诊断脉络膜痣和脉络膜黑色素瘤方面的价值。共有110名能接受眼底数字显像检查,并疑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入组该项研究。分别采用彩色数字显像、无红光显像和红光显像来诊断患者的眼底病变。参考标准为眼底扩瞳检查、B超、荧光造影检查等眼科检查的结果。结果
现。曹勤等[4]邓亚平等[5]认为肝肾亏虚是AMD最基本的病机,早期以肝肾亏虚为主,中后期则出现肝郁、血瘀、痰湿等本虚标实的病理改变。我们认为脾肾在AMD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众所周知持续而稳定的脉络膜血液供应,是保证黄斑部的新陈代谢,维持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和视功能的保证。若脾肾衰弱,气虚血涩,则脉络膜血管首当其冲,出现血流缓慢,灌注减少,造成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缺血缺氧、新陈代谢障碍,血管壁、Br
【摘要】根据调研吸烟人群烟龄的长短来对视网膜改变进行分类。方法吸烟和生活在吸烟环境的人发生黄斑变性危险性增加,我们在老年吸烟人群中体检随意抽取300人均为男性,筛查结果有211人患有黄斑变性,占总检人数的70.3%。所有被检者均为黄种人群。结果患病人群中吸烟时间长的眼底脉络膜的改变较明显,相反脉络膜的改变轻微,有双眼或单眼患病。所有患者均给予彩色立体眼底照相,并给予FFA检查,明确诊断,在病史上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属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与祖国医学记载的”视瞻昏渺”、“青盲”、“视直如曲”、“视惑”、“视正偏斜”等相似。致病因多种多样,与血管痉挛、局部血循环障碍、精神过度兴奋或紧张、脑力和体力劳动过度、过敏反应、感染性病灶及内分泌障碍等有关。临床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43例57眼,右眼12例,左眼17例,双眼14例;男36例,女7例
【关键词】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眼底病,其特征为黄斑部浆液性色素上皮脱落和视网膜神经上皮脱落,多见于25~45岁中青年男性,大多单眼发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程3~6个月,预后良好,但有复发倾向,多次反复后可导致视力不可逆损害。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5年我科共收治31例中心性浆液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20~38岁,平均28岁
例,26年后复诊肿瘤已自行消退。(2)激光光凝治疗2例(4只眼),术后脉络膜骨瘤边缘出现光凝色素斑,其中2只眼在近视乳头和黄斑处仍有少许浆液性渗出和视网膜浅脱离,1只眼有黄斑出血,FFA检查显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2例患者经TTT补充治疗后病情好转。(3)单用TTT治疗4例(6只眼),其中1例(1只眼)有黄斑出血,FFA和ICGA检查显示有CNV渗漏,经TTT治疗后好转;1例(2只眼
速注入血管,同时应用加有滤色片的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机进行观察或照像的一种检查法。由于染料随血流运行时可动态地勾划出血管的形态,加上荧光现象,提高了血管的对比度和可见性,使一些细微的血管变化得以辨认;脉络膜和视网膜的血供途径和血管形态不同,造影时可使这两层组织的病变得到鉴别;脉络膜荧光可衬托出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情况;血管壁、色素上皮和视网膜内界膜等屏障的受损可使染料发生渗漏,这样就可检查到许多单用眼底
年07月03日ArchOphthalmol.2006Feb;124(2):183-8.67德国Tuebingen市Eberhard-Karls大学的AisenbreyS博士及其同事报告了20名接受脉络膜新生血管切除手术联合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下间隙移植的患者在治疗后3年时的功能及解剖学预后。在20名患者中于膜取出后将新鲜分离的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易位至视网膜下间隙。患者通过眼底镜检查、血管
2005年03月22日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Vol.20No.5P.310-312(武汉)为了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研究者回顾分析了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发现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
2006年09月06日中华眼科杂志2006Vol.42No.7P.580-58411(青岛)为了探讨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研究者回顾性分析18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原发肿瘤的来源、组织学分型。结果18例患者中大部分临床表现为严重视力障碍。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实性肿物,8例患者伴视网膜脱离。B超和CT检查显示眼内扁平或不规则的实
2008年09月11日《中华眼科杂志》2007年第43卷第12期医学空间(MEDcyber.com)9月11日消息,中国研究者拟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者采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5例,均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确诊。其中4例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黄斑水肿。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02-0.8,CDI检查瘤
璃体混浊。无视网膜脱离。诊断:左眼外伤性白内障,外伤性瞳孔散大。该患者在表面麻醉下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方法:角膜缘后1mm隧道切口,环形撕囊及水分离,双手法超声乳化结束后,突然发现颞侧眼底深棕色隆起,患者有痛感,考虑驱逐性脉络膜出血,立即给予前房注入黏弹剂,颞侧2点钟角膜缘后5mm处做2mm放射状巩膜切开,放出新鲜血液约1.5ml,观察再无出血,结束手术。术后给予白
笔者师从邹菊生教授抄方多年,深感邹教授对于现代医学难治之眼病的独特见解,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大多能取得良好疗效。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指发生于黄斑部的孤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和出血。由于本病病因不明,现代医学多应用激光光凝对症治疗,但如伤及黄斑中心凹则视力预后很差。本病因其自觉症状为视物昏、视物变形及眼前暗影,属中医“视瞻昏渺、视直如曲”范畴。《证治准绳·七窍
,6例曾接受绿激光(氪和氩)光凝治疗。结果末诊时,有1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病变正位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下尚有积液,眼底有透红光区,需继续治疗,余9例视网膜下积液完全消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肿瘤区无强荧光出现,视力增进;经过半年至2年随诊,患者病情稳定。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可见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肯定。无论单独作为首选治疗或用于补充以前光
中心性浆液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眼底病,其特征为黄斑部浆液性色素上皮脱落和视网膜神经上皮脱落,多见于25~45岁中青年男性,大多单眼发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程3~6个月,预后良好,但有复发倾向,多次反复后可导致视力不可逆损害。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5年我科共收治31例中心性浆液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20~38岁,平均28岁。1.2临床特点视物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pdf)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尤其是位于黄斑区的新生血管,由于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探讨其发生机制,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眼科医师的关注热点。近几年来,除激光治疗外,多种多样的其他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出来,为因CNV而可能失明的患者带来了希望。1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是目前大多数眼科医师采用的主要有效方法之
2008年04月24日SurvOphthalmol.2008Mar-Apr;53(2):121-38.医学空间(MEDcyber.com)4月24日消息-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经常会导致中心视力不可逆性丧失。这种危害非常严重,因为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影响了许多正处于工作年龄的人。患者的工作能力和范围受到限制,有些甚至不得不放弃工作;因此,除了情绪紧张外,脉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06-8106(2004)13-1313-02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多与超滤过有关,术后超滤过还可以引起眼压过低、浅前房、脉络膜渗漏、低眼压性黄斑病变,视神经乳水肿以及并发性白内障等[1]。其中术后低眼压、浅前房、脉络膜渗漏最为常见。我们从1996年3月以来,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前房注气术,对30例(42眼)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前房注气术后可维持一定的眼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