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劳黄为病证名[1]。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卷十二:“脾脏中风,风与瘀热相搏,故令身体发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发,膀胱急,四支烦,小便自利,名为劳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劳黄者,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下食,鼻中干燥,身热疼闷,渐觉羸瘦,寒热不定。若喘息气粗者难治。”若心热劳黄,可见口干舌涩,面目俱黄,上气喘急等症[1]。治宜选用柴胡散、龙胆散、秦艽散、鳖甲散等方[1]。
黄疸(jaundice[2][3])为病名[4]。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3]。古代亦称黄瘅[5][4]。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6]。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5]。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4]。《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5][4]。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4]。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7]。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
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4]。
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7]。
详见黄疸条。
【标准来源】典2000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药品名称】品名:黄连羊...
【标准来源】仿制药典2000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药品名称】品...
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大补气血,强壮筋骨。用于劳伤虚损,面色萎黄,足膝无力。【用法与用量】适量饮...
过敏、多形性红斑;肝性脑病(先前有严重肝病者),黄疸性或非黄疸性肝炎、肝衰竭;支气管痉挛;关节痛、...
过敏、多形性红斑;肝性脑病(先前有严重肝病者),黄疸性或非黄疸性肝炎、肝衰竭;支气管痉挛;关节痛、...
,擦诸黄病。)白藓皮(主黄胆、热黄、急黄、谷黄、劳黄、酒黄。)秦艽(牛乳煎服,利大小便,疗酒黄黄胆,...
证治诸说盖脾疸之证,湿热与宿谷相搏故也,俗谓之食劳黄。(《十形三疗》)食劳疳黄,一名黄胖。夫黄胆者,...
夫劳黄者,由脾脏中风,风与瘀热相搏,故令身体发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热,薄暮发膀胱急,四肢烦,小便...
名黄胖。夫黄胆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食劳黄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故宜另立篇门。〔丹〕大...
心炒)甘草(炙各三分)犀角镑本桂(各寒。秦艽散治劳黄。心脾热壅。皮肉面目悉黄。秦艽(去苗土)犀角屑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