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kǔ zhú yè
Kǔ Zhú Yè
禾本科苦竹属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Keng f.,以嫩叶入药。全年可采,摘下嫩叶晒干。
甘、淡,寒。
清热除烦,解渴,利尿。用于发热烦躁口渴,口舌生疮,尿少色黄。
1~4钱。
《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自《本草经集注》。
《本草图经》:蓳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苦竹有白有紫,亦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近地亦时有,肉厚而叶长阔,笋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笋,食品所最贵者,亦不闻入药用。
Kǔ Zhú Yè
Bitter Bamboo Leaf, Leaf of Bitter Bamboo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 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时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竿环很隆起;每节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4处稍平,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箨鞘厚纸质和革质,绿色,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内面光滑而有光泽,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箨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繸毛;箨舌截平,长1-2mm,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幼时绿色,多脉,无显着的中脉;叶鞘无毛,有横脉;叶舌质坚硬,截平,长0.5-2mm:叶片披针形,长8-20cm,宽5-28cm,质坚韧,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柄长2-7mm。花枝基部有苍片,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状曲折,小穗绿色,小穗有8-12,小花,长4-6cm,绿色或淡紫色,小穗轴间长4-5mm,在杯状顶端有纤毛;颖3-5,有锐尖头,边缘有纤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质,有横脉,边缘粗糙,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鳞被3,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雄蕊3,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花药黄色,药隔不伸出;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花期4-5月。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 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cm,宽10-15mm。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6-10mm,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糙有毛,主脉较粗,两侧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
苦;寒
心;肝经
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主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疮;目痛;失音;烫火伤。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2.《食疗本草》:主口疮,目热,瘖哑。
3.《日华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
5.《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煅(末敷)汤火伤。
《中华本草》
亦可用于五步蛇、眼镜蛇、银环蛇、蝰蛇、龟壳花蛇、竹叶青等毒蛇咬伤。用法与用量口服,第一次10片,以后...
即得。性状:本品为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甜、苦。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A)...
,即得。性状:本品为棕色澄清液体;气香,味辛、微苦。鉴别:取本品10ml,置蒸发器皿中蒸干,残渣加...
本品为浅褐色的片或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浅褐色;味苦、涩。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韧皮纤...
百日咳(即小儿顿嗽)。用法用量:每服1丸,灯心、竹叶煎汤化下。制备方法:共为细末,鸬鹚涎3两加蜜为丸...
皮茹微寒。主呕,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苦竹叶及沥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竹笋(蜀本作诸...
石(温,微寒)百合(平)竹叶(大寒)莽草(温)苦竹叶(大寒)臣禹锡等谨按《唐本》∶细辛(温)《药对...
各一两)黄柏(五钱)玄参(三分)蔷薇根(二两)苦竹叶(一两)生地黄汁蜜(各升半)上细锉。都用水三大...
栀子仁黄芩升麻蕤仁决明子(各三两)芒硝(三两)苦竹叶(忌生前胡汤治肝实热。目赤干涩。前胡(去芦头)...
甘草(炙)细辛(去苗叶各一两)栀子(七枚去皮)苦竹叶(五十片)青盐(一分)上七味锉碎,以淡浆水四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