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2/5 0:50:15
摘要:别名橘皮汤处方橘皮5两。功能主治卒失声,声噎不出。诸气攻刺,及感受风寒暑湿,初症通用。又凡酒食所伤,中脘痞塞妨闷,呕吐吞酸。用法用量橘皮汤(《普济方》卷六十四)。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直指》卷五
查看全文 [ 101字 ]
治诸气攻刺,及感冒寒、暑、湿,初伤通用。凡酒食所伤,中脘痞塞闷乱,呕吐吞酸,嗳气少食。橘皮一两,洗净,新汲水煎服。《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四磨饮治诸气。沉香乌药枳实槟榔(等分)上四味,白汤磨服。橘皮一物汤治诸气攻刺,及感受风寒、酒食所伤,胸膈烦闷。陈皮(净洗一味,煎服屡效。)四制枳壳丸治诸气逆上。陈枳壳(去穣)一分茴香(炒)一分苍术(炒)一分干漆(炒)一分萝卜子(炒)上将枳壳一味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汤下柱灵散治心气大痛,危急甚者。良姜(炒)浓朴五灵脂(净者)上为末,每服一钱,醋汤调下,痛立止。备急济人世,盖不可缺也
疼痛、积聚、癖;壅逆于胸臆之上,而为心腹刺痛等证,多因七情饮食,郁为湿热,成痰与积。初起宜辛温开郁,行气豁痰消积,久则宜辛寒降火以除根。滞膈痞满滞下秘,气滞上膈,为呕、咳、痞满,枳橘汤、枳梗汤、橘皮一物汤、枳实韭白汤、沉香降气汤、古乌附汤。湿热者,清膈苍莎丸;实热者,解毒汤加知母、枳壳;痰火者,栝蒌实丸;食积者,枳术丸加木香二钱;气滞下焦,为腰痛胀坠者,七气汤加橘核,或木香匀气散,吞青娥丸;便秘
及肺系,其气急,过则为狂者,枳壳煮散、升阳顺气汤。思伤脾,其气结,过则痞满,退热清气汤、温胆汤、木香化滞汤、木香枳术丸。此四者皆冷邪气郁结,多见有余之证。又逸则气滞,亦令气结,轻者行动即愈,重者橘皮一物汤。结为积聚散虚中,气结为五积、六聚、瘕、疝气、大实痛等疾,暂用盐煎散、阿魏撞气丸、木香分气丸、大黄备急丸。气散则中虚,倦怠无力,短气不足以息,宜调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自汗喘急者,养正丹。俗云∶
雷公云∶凡使,勿用柚皮、皱子皮,其二件用不得。凡修事,须去白膜一重,细锉,用鲤鱼皮裹一宿,至明,出,用。其橘皮,年深者最妙。作者:
乳房部皮肤有时会出现一个小凹陷,就象一个小酒窝一样,我们称之为“酒窝征”。有时乳房部皮肤还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象橘子皮一样,我们称之为“橘皮征”。那么,“酒窝征”与“橘皮征”是怎样出现的呢?这种皮肤改变意味着什么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与深层之间。浅筋膜伸向乳腺组织内形成条索状的小叶间隔,一端连于胸肌筋膜,另一端连于皮肤,将乳腺腺体固定在胸部的皮下组织之中。这些起支持作
据美国科技网站CNET.com报道,美国政府近期为四家生物燃料公司提供近6.5亿美元贷款担保,以帮助建立从动物脂肪、橘皮和垃圾中提取燃料的工厂。美国每年用近40%的玉米作物去制造乙醇,使得以玉米为原料的食品价格上涨,这引起了环境保护主义者和食品组织的关注。为降低乙醇生产对玉米的依赖,农业部给在亚拉巴马州的科斯卡塔公司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资助其修建用木质纤维生产乙醇的工厂。据美国行业组织可再生燃
附子(炒)半夏(制)橘红(各二两)甘草(炙三分)上锉为散。每服三钱。姜五片。枣桔梗枳壳汤(直指方)治诸气痞结满闷。桔梗(生用)枳壳(各二两)甘草(炒半两)上锉为散。每服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半盏橘皮一物汤(直指方)治诸气攻刺。及感受风寒暑湿各证。又凡酒食所伤。中脘滞满。呕吐上用陈橘皮洗净。新汲水煎服。分心气饮(直指方)治忧思郁怒诸气。痞满停滞。通利大小便。紫苏茎(三两)半夏(制)枳壳(制各一两半
是以火济火也。张子和曰∶诸病皆生于气,诸痛皆因于气。《回春》云∶风伤气者为疼痛,寒伤气者为战栗,暑伤气者为热闷,湿伤气者为肿满,燥伤气者为闭结。《入门》曰∶逸则气滞,亦令气结。轻者行动自愈;重者橘皮一物汤。(橘皮一两,洗净,新汲水煎服。)《直指》云∶七气者,喜、怒、悲、思、忧、惊、恐,或以为寒、热、恚、怒、喜、忧、愁,皆通也。经曰∶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肺为牝脏,牝者,阴也。又曰∶诸气郁,皆属
大黄(四两)酒浸一宿,水三升煎之,分三服,不已再作。癫狂病者,此方主之。多怒为癫,多喜为狂。癫者,精神不守,言语错乱,妄见妄言,登高骂詈是也。狂之始发,少卧少饥,自贤自贵,妄笑妄动,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是也。癫病者,责邪之并于肝。狂病者,责邪之并于心也。此皆实证,宜泻而不宜补,故用大黄以泻之,取其苦寒,无物不降,可以泻实。又必数日后方可与食,但得宁静,便为吉兆,不可见其瘦弱减食,便以温药补之,及以饮
用葱白二把煎汤服取汗愚按伤寒法仲景此万古不易之论也但其言简奥浅识不能探赜后世洁古乃立九味羌活汤自谓不乡僻《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肺咳 病证名。 ①因肺经病变,咳喘有声,甚则唾血之证。《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因寒所致者,用麻黄汤;肺虚有火者,用泻白一物汤、人参补肺汤。参见肺经咳嗽条。 ②十咳之一。《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七日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参见十咳、咳嗽条。作者:
即橘皮汤加竹茹大枣人参甘草治哕逆《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即橘皮汤加半夏治积气痰痞不下饮食呕吐不止《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即橘皮汤加人参甘草理气调中《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即橘皮汤加茯苓炙甘草一法加干葛神曲半夏治咳逆解酒毒止呕吐一方无半夏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名大橘皮丸《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粒,木香、甘草各三分,姜煎温服。治气逆身热,中脘痞满。破气滞,枳橘须加引经;枳橘汤橘皮八钱,枳壳一钱半,生姜四钱,郁甚加姜黄少许,水煎食远温服。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须审气滞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之。橘皮一物汤∶橘皮洗净一两,新汲水煎温服。治诸气攻刺及感风寒暑湿初证通用,凡酒食所伤,中脘痞塞妨闷,呕吐吞酸。止刺痛,苍莎善能清隔。清膈苍莎丸苍术二两,香附一两半,黄芩、黄连各五钱,为末,用红熟栝蒌去皮捣糊
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考证橘皮竹茹汤证曰∶哕逆。(哕者呃之谓也)以上一方,橘皮二斤。橘皮枳实生姜汤证曰∶胸痹。(说在杏仁部中)以上一方,橘皮一斤。橘皮汤证曰∶哕。以上一方,橘皮四两。茯苓饮证曰∶心胸中有停痰。以上一方,橘皮二两半。上历观此诸方,主治呃逆也明。胸痹者,停痰者,其有呃逆之证,则橘皮所能治也。品考橘皮近世间以柑子代橘皮,非也,可选用焉。真橘树者,余观之于和州春日祠前,于远州见附驿也。
即枳术丸加橘皮(四两)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橘皮不以多少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以生姜汤下三十丸《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即橘皮汤用牛乳一大盏和药煎热去滓入生牛乳一半顿服治赤白下痢神验《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治脾胃虚弱,饮食所伤,久不消化,或成泄泻及气不升降。常服温脾胃,快气木香(一分)丁香(一分)陈橘皮(去白)青橘皮(去白)京三棱(炮切)蓬莪术(炮切)黑牵牛(微炒,一上件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临卧,熟水、米饮《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麻黄黄芩甘草冬月肌中斑烂,咳而心闷者,此方主之。冬月腠理闭密,故用麻黄以发表;肌属阳明,故用葛根以解肌;咳为肺气不利,故用橘皮、杏仁以利气;闷为心膈有热,故用黄芩、知母以清热;辛甘发散为阳,故佐以甘草,且调诸药而和中也。《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治中寒气痞,饮食不下。陈橘皮(去白,一斤)生姜(洗净,不去皮切,焙干,一斤)丁香人参(去芦头)甘草(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煎生姜、橘皮汤化下,食空。《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调中顺气开胃进食伤冷胸膈噎塞吞酸悉治之陈皮(四两)肥生姜(三两)丁香(半两)人参(二两)上为细末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姜汤嚼下不以时《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治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冷,目眩身重。又治伤寒时气,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昏愦闷乱,或引酒过多喉中涎声,干哕不止。陈皮(去白)半夏(煮,各七两)上二件锉为粗散。每服三钱,生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辛能发汗,气虚及有汗者,禁用。〔利〕苦辛温,色青气烈,入肝胆气分,疏肝泻肺,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最能发汗。柴胡疏气,青皮平下焦肝气,皮能达皮,辛能发汗,故又为泻三焦猛将。破滞气,愈低愈效,削坚积,愈下愈良。〔修治〕八月采,青橘皮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之,不可不慎辨之。入药以汤浸去瓤,切片醋炒少用。《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药性论》云∶橘皮,味苦辛。能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日华子云∶皮,暖。消痰,止嗽,破症瘕癖。核∶治腰痛,膀胱气,肾疼。炒去壳,酒服。橘囊上筋膜治渴及吐。酒炒煎汤饮,甚验。一方∶治诸吃噎。加枳壳服之效。《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元佚名公元1279-1368年
陈皮(一钱半)木香(二分半)滑石(六钱)槟榔(三分)猪苓(去皮)白术(炒)泽泻肉桂(炒,各五分)茯苓(一钱去皮)甘草(二分)湿热内攻,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滑泄,此方主之。湿热内攻,故令腹胀;小便不利,故令大便滑泄。陈皮、木香、槟榔,行气药也,气行则湿行。滑石、甘草,暑门之六一散也,用之所以治湿热。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肉桂,伤《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橘皮竹茹(各一升)人参生姜(各半两)甘草(炙,二两)大枣(三十枚)大病后,呃逆不已,脉来虚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治脾胃虚弱心腹满饮食进退大腑不调黄橘皮白术(各二两)诃子干姜枳壳桂木香人参甘草(各一两)草豆蔻(七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治诸大便秘兼香港脚人秘尤佳橘皮(四两)杏仁(一两二钱半熟者)上为细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不以时《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疗若身大热背微恶寒心中烦闷时时欲呕渴不能饮头目昏痛恶见日光遇凉稍清起居如故此由橘皮(三两)生姜(二两)甘草(一两)上咀水三升煎至一半去滓分三服不以时《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即二陈去茯苓加炒香附姜枣煎治七情所伤中腕不快痰气《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即二陈汤去陈皮甘草加枳壳砂仁《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即二陈汤加黄芩黄连治热痰《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治香港脚有风人气不顺致生热而大便秘此药通用不损人进饮食散胀满调中下气偏宜香港脚黄橘皮(四两)干生姜(三两)上为细末以蜜半斤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食前《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不能纳食、食物无味、面黄力弱、积年肠风、痔疾、癖气,一切劳病。女人血症气块、赤白带下、子宫冷甚、宿水露血、治五种膈气、冷膈、热膈、气膈、思忧膈、四肢无力、饶睡。此药大能通利五藏,明目,出一切风冷。陈橘皮(一斤,去白)官桂(去皮)干姜(炮)川当归(炙,以上四味,另研,细)荆三棱(炮)附子(炮,去皮脐)萆(以上三味另杵罗)神曲(各六两)乌头(炮,水煮三五沸)木香(各一两)川椒(去子,炒出汗,一两)大麦
解酲止渴。辛甘可以醒脾。快膈和中。畅达颇能理气。为果馔之足供。非药石之所采。(金橘皮甘酸而平。辛香不燥。可供果馔之需。用以解酲止渴颇佳。即食之亦能下气快膈。不过亦总非治病之物耳。)《本草便读》清张秉成公元1644-1911年
即二陈去陈皮甘草加矾治酒积有痰《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即本方加官桂附子姜枣煎治寒疟但寒少热多腰足冷《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时珍曰〕青橘皮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慎辨之。入药以汤浸去瓤,切片醋拌,瓦炒过用。《濒湖炮炙法》南北朝刘宋、雷学所着公元420-581年
即二陈汤合平胃散与四君子汤去苍术加藿香治四时伤寒头痛身热恶风多汗呕吐恶心咳嗽痰满痞闷《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治湿热,五苓六一二方缀。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泄泻。(用五苓散,赤茯苓一钱,猪苓、泽泻、白术、桂各五分;用六一散,滑石六钱,甘草一钱,加陈皮钱半,木香、槟榔各三分,每服五钱,加姜煎。小水并入大肠,致小肠不利而大便泄泻。二散皆行水泄热之药,加槟榔峻下,陈皮、木香理气,以利小便而实大便也。水肿亦湿热为病,故皆治之。)《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即二陈汤合凉膈散清利头目凉膈化痰清热利气《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治腹胀浓朴橘皮(黄者)神曲大麦(各一两)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汤下《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治气咳不问远近陈皮桂杏仁(等分)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白汤下《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即本方加芩连远志石菖蒲煎好入砂仁末三分竹沥姜汁服《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即导痰汤加黄芩黄连煎服《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即二陈汤加枳壳南星生姜治风痰饮癖上攻头目发作无时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即二陈汤加枳实竹茹生姜治病后虚烦不得眠及胆虚惊悸《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