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2/5 0:50:28
摘要:处方半夏天南星枯白矾各15克枯红矾鸡冠花(炒)白附子各150克诃子肉(煅)黑附子(生)积壳各30克猬皮2枚(炙)瓜蒌1枚(烧存性)胡桃仁15枚(烧存性)制法研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收涩固脱,温中祛寒。治寒湿泄泻,延久不愈,肛门下脱者。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温开水送下。备注方中半夏、南星燥湿健脾;二矾、胡桃灰、瓜蒌灰、诃子收涩固脱;白附子温中祛寒;鸡冠花、刺猬皮、枳壳祛风胜湿,并兼收敛之功。诸药合用,有收涩固脱,温中祛寒之效。摘录《医方考》卷三
查看全文 [ 237字 ]
各五钱)枯红矾鸡冠花(炒)白附子(各五两)诃子肉()黑附子(生)枳壳(各一两)皮(二枚,炙)栝蒌(一枚,烧存性)胡桃仁(十五枚,烧存性)共为末,醋糊作丸。空心温酒下三十丸。泄泻虚寒脱肛者,此方主之。湿盛则濡泻,久泻则胃虚,胃虚则脏寒,脏寒则无阳以升举,故令肛肠脱而不上。燥能去湿,故用半夏、南星。枯能制湿、故用红、白枯矾。温能暖脏,故用黑、白附子。乃若鸡冠花、刺皮、枳壳所以驱风。而诃子、栝蒌、胡桃仁
与大肠为表里。肛者。大肠之门。肺实热。则闭结不通。肺虚寒。则肠头出露。有因痢久里急后重。努力肛开。为外风所吹。或伏暑作泻。肠滑不禁。或禀气怯弱。易于感冷。亦致大肠虚脱。凡小儿所患泻痢。皆因暑湿风热。乘脾胃虚而得。治法宜补脾温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气实。宜藿香饮。次则内投固肠之剂。健脾饮、养脏汤。外以伏龙肝散敷之。令其自收。陈藏器曰。小儿肛痒。或嗜甘肥。大肠湿热壅滞。或湿毒生虫而蚀肛门。若因湿热壅滞
2005年11月04日中华外科杂志2005Vol.43No.9P.573-57539(北京)为了探讨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PIDCA)联合术前后放疗和化疗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研究者从2002年6月到2004年10月,对19例患者施行该手术。男性1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岁(41~74岁)。肿瘤分期T14例、T210例、T34例、T41例,肿瘤距离肛缘平均4.4c
【关键词】塞肛;简易塞肛器;传统塞肛法;效果比较 开塞露塞肛是临床上对于便秘、肠胀气的病人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护理措施。传统的塞肛方法是用一支支的开塞露塞入病人肛门,通过挤捏时药物进入直肠。通过观察发现,药物不能全部进入人体,并且病人普遍自诉疼痛不适[1]。为此,本科自2011年2月,设计了一种简易塞肛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住院患者36例,女18例,男18例;年龄
效止痛剂肛封加扩肛术治疗陈旧性肛裂PDF 我科2000~2006年采用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加扩肛术治疗肛裂320例,效果理想,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20例中,男186例,占58%,女134例,占42%;年龄16~58岁,其中20~40岁占82%,病程6个月~30年,其中1~5年占94%。本组均为Ⅱ~Ⅲ度肛裂,Ⅱ度肛裂94例,Ⅲ度肛裂226例;裂口位于肛门后正中位
2005年02月23日中华护理杂志2004Vol.39No.9P.669-670近期青岛肛肠医院肛肠外科报告了对192例进行经肛门环扎式结肠肛管吻合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支撑吻合管的护理。护理人员主要密切观察支撑吻合管引流物的色、量和性质,有无脱出或内陷,每日3次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支撑吻合管,观察有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发生吻合口出血3例,吻合口瘘2例,
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
此名失说物望病也。病患如说食肉,便云与尔食猪肉一顿,病患闻之即喜,以肉放病患前,临要吃却不与吃。此乃失他物望也,不必服药,其人睡中口流涎出,自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治脱肛不热。上用木贼烧存性,为末,掺肛门上,按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肛门的括约功能是由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和肛门内括约肌共同完成的。而肛门外括约肌一般又可分为三层,即肛门外括约肌皮下层、肛门外括约肌浅层和肛门外括约肌深层。 临床上,切断外括约肌皮下层和浅层,一般不会影响人的排便。但如果切断肛门外括约肌深层,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及内括约肌,就会使肛门松弛,失去对肛门的控制,造成大便失禁、直肠脱出等不良后果。 而高位肛瘘,特别是肛提肌以上的高位肛瘘,不切断肛提肌
肛窦炎即肛隐窝炎,由于其解剖及生理特点,粪便及细菌,极易积存在窦里,引起肛隐窝炎,并沿肛门腺导管和肛门腺蔓延、扩散。肛门病中,许多疾病与肛窦炎有直接的关系,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炎等。 肛乳头炎是由肛窦炎而引起的疾病。这是由于肛窦两旁就是肛乳头,因此,肛窦炎后首先侵及肛乳头,引起肛乳头炎,使之肿胀肥大。 这二者常同时存在,在症状及治疗上有许多类似之处。作者:不明
小儿积热大盛,肛门作肿,由大便用力,下翻出肛。用干地蟠龙(一两,略去士焙)、风化朴硝(二钱)共研为细末,用朴硝和匀,每用二钱至三钱,肛门湿润者干涂,干燥者清油调涂。先用荆芥、生葱煎水温洗,轻拭干后,上敷药。(同上)《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公元1805年
【关键词】肛门湿疹肛门湿疹是一种发生于肛门部的常见、多发的皮肤非感染性炎症。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生。本病多局限于肛门和肛门周围皮肤,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脱屑、瘙痒、皮疹呈多样型易复发为主要特点。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原发性肛门湿疹和继发性肛门湿疹。临床以继发性肛门湿疹较为多见。可见于内外痔、肛裂、肛瘘、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门病手术后愈合期等多种疾病和情况。我科针对肛门直肠疾病术后继发肛门湿
笔者对215例肛裂、痔疮、肛门狭窄、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患者施行手法扩肛,有效地减轻了肛门疼痛及便血,改善了通便,疗效满意。本文重点讨论扩肛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215例,男106例,女109例;年龄17~68岁,平均51岁;其中肛裂80例,痔疮90例,肛门狭窄25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20例。 1.2适应证及方法 1.2.1肛裂主要适用于急性肛裂或慢性肛裂
积热肛肿大便难,努力肛出翻不还,外用蟠龙散消肿,内宜皂刺大黄煎。【注】小儿积热太盛,以致肛门作肿,大便艰难,努力翻出,肛脱不还,外用蟠龙散消其肿,内服皂刺大黄汤。其肿一消,肛自收矣。曾氏蟠龙散干地蟠龙(略去土,焙,一两)风化硝(二钱)上锉研为细末,仍和匀朴硝,每以二钱至三钱,肛门湿润者干涂,干燥者用清油调涂,先用荆芥、生葱煎水,候温洗浴,轻与拭干,然后敷药。皂刺大黄汤(方见便血)《幼科心法要诀》
肺为华盖。表里大肠。大肠有户。肛门是张。肛即肠头。本属五内。其气通流。来往输将。肺如实热。肠结非常。肺如虚寒。肠出而长。虚寒实热。此其大纲。致脱之故。还宜细详。风木克土。脾胃是伤。暑湿风热。俱聚其方。清浊既混。洞泄莫当。久则肠虚。传送力。风冷所袭。肛脱为殃。他如久痢。努力是妨。禀赋怯弱。神气。皆能致脱。病非孔臧。又有肛痒。甘肥过尝。致生湿热。壅滞非良。湿热成毒。虫生蚀肛。其肛作痒。肠吊心忙。便血发
肛门皲裂是最易与肛裂相混淆的一种病,皲裂发生在肛腺和肛管处皮肤的浅表开裂,裂口可发生在肛管的任何部位,多呈浅表,局限于皮下,不涉及到肌层,且裂口几处同时存在,不用牵开肛门即可见到。此表现多发生于肛门皮肤病,譬如湿疹、皮炎及肛门瘙痒症等。排便时虽有疼痛,但没有持续性痉挛性剧痛,可有手纸带血,局部常可见到丘疹、角质化和增生等皮肤病变。而肛裂多1~2个裂口,在肛管处发生,持续性剧痛,常可深达肌层。 在
肛裂特别是急性肛裂与肛管损伤在诊断上有一定难度。此二者裂口均新鲜,常伴有鲜血点滴,都常见于大便干燥,用力排便后。但肛裂多持续性便秘,排便困难,裂口疼痛,呈恶性循环式加重。而肛管损伤则是一过性,偶然现象,其自愈性极明显。 此外,肛裂多表现在肛门本身及其肛门的排泄功能方面;而肛管损伤,则除了大便秘结外,还有外力作用及其他情况导致的肛管损伤,具有非常明确的外部原因,譬如,肛门窥器使用时,用力过猛等,均
肛门的局部麻醉方法有二种: ①一针浸润麻醉: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配制好的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约10mL,然后在肛门的后正中距肛门缘约1~2cm处进针,先作皮下注射,使之出现一小皮丘,再向下的深层注射麻醉药,以便封闭第1骶骨神经会阴支、肛尾神经和阴部神经分支,对肛门起松弛作用。然后,用针头沿肛门两侧皮下,作皮下局部浸润麻醉,边进针边注药。注药量5~10mL。 ②三点麻醉:局部消毒后,抽取配制好
是为大肠湿热所致,肛门间忽伸出一物,似蛇非蛇,出入自由,治宜内用消药,外用点药。方用∶当归白芍各一两地榆五钱莱菔子三钱枳壳槟榔大黄各一钱水煎,饭前温服一剂。外以∶木耳一两煎汁洗之。洗后再用∶龙脑一分研末点之,伸出物自缩进而愈矣。《华佗神方》汉华佗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大螺师一个,顶上梅花冰片一分,实时水出,敷之,甚效。又方∶蝉蜕研末,香油调搽,奇效无比。又方∶大蜘蛛一个,去头足,瓦上焙枯,研末,灯油调敷,半刻即收,神效。又方∶生铁二斤,水煮浓汁,日洗数次,虽脱肛多年亦效。又方∶蓖麻子七粒,去壳捣烂,敷囟门上,少刻即收,收后务即将药洗去。有人脱肛三月,一敷即愈。又方∶梁上灰尘(或倒吊尘亦可)同鼠粪烧烟于桶内,坐上熏之,数次即上。又方∶后小儿脱肛辣椒方,百药不
肛门主肺,肺热即肛塞肿缩生疮。好白蜜一斤,猪胆一枚,取汁和匀,微火煎干,作丸三寸长,候冷,涂油纳入肛门,卧下少时,必里急后重,通泄而愈。又方∶鸡内金(即鸡肫皮)烧存性,为末,干敷,其效如神。又方∶枳壳(炒),槐角各三钱,黄芩、生地各二钱,川连钱半,穿山甲、蒲黄、僵蚕各《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上用蛤蟆皮一片,烧付患处。一方瓶内烧熏。《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治大肠虚而挟热,脱肛红肿。缩砂黄连木贼(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米饮调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雄黄和艾叶烧烟熏之。《奇效简便良方》
长强穴(灸三壮愈)、脐中(随年壮)、百会(灸三壮,治小儿脱肛)。《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公元1640年
治脱肛。香附子荆芥穗(各半两)缩砂(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与煎薤白汤调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积热红肿大使难,努力肛出翻不还,外用蟠龙散消肿,内宜皂刺大黄煎。[注]小儿积热太盛,以致肛门作肿大便艰难,努力翻出,肛脱不还,外用蟠龙散消其肿,内服皂刺大黄汤,其肿一消,肛自收矣。(皂刺大黄汤)方见便血。(曹氏蟠龙散)干地蟠龙一两略去土焙风化朴硝二钱以上锉税为细末,仍和匀朴硝,每以二钱至三钱,肛门湿润者干涂,干燥者用清油调涂,先用荆芥生葱煎水,候温洗浴轻与拭干,然后敷药。%杂证门《医宗金鉴》清吴谦
全丝瓜烧存性,为末,每二钱酒送。《奇效简便良方》
丝瓜(烧灰)、陈锻石、雄黄各五钱,共末,猪胆汁鸡子清和香油调敷之。《奇效简便良方》
治肛门脱出不收。皮(一个,罐内烧令焦黄,存性)磁石(半两,火,于醋内蘸淬七次)辣桂(三钱)鳖头(一枚,慢火炙令焦黄)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前米饮调下,用鞋底炙热熨,肛上托入。《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鸡肫皮烧存性,末,干搽之。或水中荇叶,捣绵裹纳入,日三次。《奇效简便良方》
四君子汤(补一)五君子煎(新热六)大补元煎(新补一)温胃饮(新热五)四物汤(补八)大厘清饮(新寒五)补中益气汤(补三十)胃关煎(新热九)六物煎(新因二十)升阳除湿汤(和一七九)举元煎(新补十七)六味丸(补百二十)五味异功散(补四)理阴煎(新热三)殿胞煎(新因十)八味丸(补一二一)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抽薪饮(新寒三)约营煎(新寒二十)《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公元1640年
凡小儿脱肛不收,久则坚硬难入。用连须葱斤许,煎汤入桶内,坐上乘热熏之,随后慢慢洗软,再照以上各方用药敷之,即上。又方∶五倍子为末,铺纸上,卷成筒,烧燃放便桶内,令其坐上,使烟气熏入肛门,自上。或用五倍子煎汤熏洗亦可。后将白矾末,搽肛门上,可不再脱。又方∶辣椒(又名青椒,又名辣子)多食,极效。有一小儿,脱肛数月,百药不效,后食并《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旧草鞋底烘热揉上。又指甲烧灰存性,先以麻油润之,后以指甲灰掺之。又万年青煎水熏洗。又五倍子末敷。又芫荽一片烧烟熏之。或木贼烧存性,为末,掺之按之。或瓜子壳六钱(一半生,一半),共研末,黄酒下。或烧酒糟,装二口袋内,蒸热作垫子,坐冷即换。《奇效简便良方》
治脱肛肠出。乳香(另研)白丁香(各二钱半)枳壳(去穣,麸炒)芫青(去头足,糯米炒)大黄(蒸焙)鹤虱草(炒)荜澄茄牡蛎(各半两)上为细末,粟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肠风腊茶清送下,诸痔煎薤白汤送,诸漏铁屑煎汤下,空心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治脱肛。槐花槐角(各等分,炒香黄)上为细末,用羊血蘸药,炙热食之,以酒送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苎麻根捣烂坐之,或屠刀磨水饮。《奇效简便良方》
鸡肫皮烧灰研末。候冷干掺之。自愈。《外治寿世方》清邹存检公元1644-1911年
蝉蜕研末,香油调搽。或生铁二斤,水煮浓汁,日洗数次。(年久者亦效)《奇效简便良方》
治脱肛。磁石(半两,火醋淬七次)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米汤调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上用生铁五斤,水一斗,煮取五升,出铁以汁洗,日再,无不瘥,并烧矾石粉之,则亦良。《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熊胆(五分)孩儿茶(三分)冰片(一分)共为细末,乳调涂肛上,热汁下而肛收矣。热泻脱肛者,用此方涂之良。热则肛门涩,涩则便不易出,不易出则令人努责,努责之久,则令脱肛。此与寒脱不同者,此则肛门涩,寒脱则洞泄而不涩也。苦可以胜热,故用熊胆。涩可以固脱,故用儿茶。辛可以拔邪,故用冰片。《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治肛门痒,或出脓血,有虫旁生孔窍内。蜣螂(七枚,五月五日收,去翅足,炙为末)新牛粪(半两)肥羊肉(一两,炒令香)上共如膏,丸如莲子大,炙令热,以新绵薄裹,内下部中半日,少吃饭,即大便中虫出,三五度永瘥。治谷道赤肿,又痒方。上用杏仁捣作膏敷之。一方熬令黄,捣,以绵蘸涂谷道中。《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人参黄川芎当归升麻久泻脱肛者,此方主之。泻久则伤气,下多则亡阴,是气血皆亏矣,故令广肠虚脱。气不足者,补之以甘温,故用参、。阴不足者,养之以浓味,故用芎、归。下者举之,故用升麻。《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治大肠虚寒,肛门脱出不收,或用力太过,及小儿叫呼久痢后,皆脱肛。文蛤(即五倍子,不拘多少)上为细末,水煎汁浸洗,更入白矾蛇床尤佳,洗后用赤石脂为末少许掺在芭蕉叶上,频用托入,或脱出有长尺许者,以两橙相并,中空一尺,以瓷瓶盛药水满,与橙相平,令病患仰卧,所脱浸在瓶中,逐日换药水,如此浸缩为度。《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鸡肫皮烧存性,为末,干搽之。《奇效简便良方》
编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ISBN:7502337423印次:2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3-9-1字数:218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重点介绍了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肛肠病(包括痔疮、肛裂、肛瘘、肛窦炎、肛周脓肿、肛门湿疹、肛门尖锐湿疣、直肠脱垂、肠道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等)的有效方共280首,反映了我国近几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的最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临
印张:5.25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8-1页数:145印刷时间:2004/08/01版次:1内容提要:肛肠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谱的改变,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肛肠病是指发生在肛门至回盲部以及肛门周围的疾病,它主要包括痔、肛裂、肛瘘、肛周疾病、炎症性肠病、大肠肿瘤等。祖国医学文献中对其发病原因、治疗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肛瓣,有6~12个。肛瓣是比较厚的角化上皮,当大便干燥时,肛瓣可受粪便硬块的损伤而撕裂。 直肠柱与肛瓣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又称肛隐窝,有6~12个。此窦开口向上,窦底有肛门腺的开口,深度一般0.3~0.5cm,窦内储存有粘液,有润滑排便作用。由于该处常存有粪屑杂质,容易发生感染,引起隐窝炎,隐窝炎是继发肛周疾患的祸根。据统计,45%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下部与肛周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大多数肛瘘起自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脓肿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粪便中的细菌经常由内口进入脓腔。感染的管道多迂曲,引流不畅反复流脓,而脓肿周围的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组成管壁,形成瘘管,使感染经久不愈。治疗肛瘘的方法很多,笔者采用不断肛门括约肌一期切除高位肛瘘82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