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0/3/9 9:27:03
摘要:肌纤维是组成骨骼肌(skeletalmuscle)的肌细胞,典型的肌细胞是圆柱形的长细胞(长度为1~40mm,宽为10~100μm),并且含有许多核(可多达100个核)。每个肌纤维被一层细胞质膜包被,这种细胞膜称作肌纤维膜(sarcolemma)。扁平的细胞核位于肌纤维膜的下方,并沿细胞的长度多点分布。在肌细胞的细胞质中由成束的肌原纤维。
查看全文 [ 170字 ]
【摘要】[目的]总结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2例罕见的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在活检诊断后,行大腿中段截肢术,术后在当地医院行化疗(具体方案不详)。术后1年,患者因肺转移,死亡。患者2行肿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并行化
2006年09月06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16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与儿童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成熟肌纤维而不是未成熟的肌纤维发生恶变已成为袭击儿童和青少年的重要软组织癌症。研究人员以果蝇作为模型对这种疾病进行了该研究,这项研究不仅为这种疾病为什么发生找到了线索,而且者还意味着通过对果蝇的研究,科学家还可以找到其他与这种疾病相关的基因。该课题负责人ReneGalindo博士说:“此前还没有任何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大鼠股外侧肌肌纤维及其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年龄性改变。方法将SD雄性大鼠分为3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3组,用组织化学方法(HE、MGT、ATPase、NADH-TR)观察肌纤维的形态结构,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骨骼肌细胞线粒体的超微形态结构。所有光镜切片及电镜照片选用新型图像分析软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结果ATPase染色示股外侧肌均呈Ⅱ型纤维。光镜下可见
甲状腺激素通过miR-133a和TEAD1调控肌纤维类型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应浩研究组在TheJournalofCell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yroidhormoneregulatesmusclefibertypeconversionviamiR-133a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骨骼肌中受甲状腺激素调控的miR-133a介导了甲状腺激素对肌纤维
【关键词】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变化发生在乳腺的肌纤维母细胞瘤极少见,绝大多数发生于男性,现报道2例发生于女性者并进行文献复习。 1临床资料 例1,女,46岁;发现乳腺肿块1个月余,查体:乳腺外上象限近乳头处可触及一直经约3.0cm的肿块,界线清楚,与皮肤无黏连,可移动,有轻度压痛,质硬,临床以乳腺纤维腺瘤给予切除。 例2,女,29岁;发现乳腺肿块6个月,查体:乳头下方触及一直经约2.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PL)的CT诊断。方法分析了7例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人的检查方法及临床资料。结果7例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4个病灶平扫为低密度影,1个为等密度影,1个为低等混杂密度影,1个为低等高混杂密度影(该病变有钙化灶);增强扫描2例为不均匀强化,并表现部分病灶渐进强化,5例为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无特异性,但病灶区出现渐进
棘上韧带,外侧壁为腰背浅、深层在竖脊肌外缘相附着处。间隔内有少量疏松组织和脂肪,起润滑作用。在肌肉收缩时,间隔变小,内压增高;肌肉松弛时,间隔回复,内压恢复至静息水平。异常增高的间隔压力,可直接对肌纤维造成机械损伤,并可使肌肉内的血流供应减少,是导致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病理基础[2、17]。 2.2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间隔内压特点 异常增高的间隔压力是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重要特征,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伴节段性肌纤维颤搐及肌肥大一例报告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9年第4期第6卷病例报告作者:周祥琴 汤晓芙 王立瑶单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北京100730 关键词:肌纤维颤搐;肌蠕动 中图号 R745 1 病例报告 张××,男,36岁,个体商人。双下肢活动后疼痛、僵硬13年,明显加重伴间断无力半年。于1984年7月无明显诱因行走2000m路后出现双下肢胀痛,肌肉热感
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含血管和神经。心室的心内膜下层还有心脏传导系的分支(图8-13)。 2.心肌膜心肌膜(myocardium)主要由心肌构成,心房的心肌较薄,心室的心肌很厚,左心室的最厚。心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和外斜三层。心肌纤维多集合成束,肌束间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图8-13,8-14)。图8-13心内膜和心肌膜图8-14心肌膜和心外膜 心室和心房的肌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由梭形细胞、大量慢性炎性细胞及黏液血管样背景构成。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MSA、Desmin。随访5~5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IMT是以炎症为背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少数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
2006年04月19日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Vol.22No.1P.12-159(北京)为了探讨面瘫时不同神经损伤方式对面部不同类型肌纤维去神经肌萎缩的影响。研究者采用组织化学等方法分析在不同神经损伤方式情况下,面部肌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病理变化。采用电生理方法检测神经损伤后不同时期肌纤维电刺激收缩阈值和最大收缩力。结果三叉神经支配可以明显减轻Ⅱa、Ⅱb型肌纤维的去神经肌萎缩,肌纤维的电刺激收缩
钝痛,部位腹部四区分法,位于右上腹部3例,右下腹2例,左上腹1例,右上下腹均累及1例,腹痛程度轻中度,不剧能忍,无向其他部位放射,多在训练、劳动时加重,蜷曲体位时可稍缓解。体检时可发现腹痛为位于腹直肌分布区域的局限或弥漫性压痛,在患者平卧时确定压痛部位,然后压住患者双腿,嘱其作仰卧起坐样动作,患者抬起上半身,与床面呈一定角度,紧缩腹直肌,此时患者腹痛感觉多明显加重为腹直肌紧张试验阳性,据此可诊断
2005年08月30日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Vol.26No.3P.188-19111(福州)为了提高对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研究者报告1例发生于肾脏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资料。患者男性,30岁,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左肾中上部外侧有4.5cm×3.7cm边缘清楚、内部回声不均之实性肿物。CT示该肿物与正常肾组织值相近。MRI增强扫描示肿物不
【关键词】膀胱;肿瘤;肌组织 1病历摘要25%。 2讨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变,由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型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构成,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的软组织和内脏,为交界性肿瘤。此病变常见部位是肺、肠系膜和网膜。肺外病变中43%发生于肠系膜和网膜,纵隔、泌尿生殖腔、胰腺等。因病变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本例病理报告Vim(+)提示来源于间叶组织,
近日,来自麦吉尔大学的研究者在心脏肌肉组织的结构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为心脏疾病的研究以及人工心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国际杂志PNAS上。研究者表示,心脏肌纤维一般排布在心脏的特殊极小曲面(一般的螺旋体)上。研究者的研究增加了我们对心脏肌纤维尺寸特点以及其功能的理解。数十年来,外科医生和解剖学家已经清楚地解析了心脏肌肉纤维的几何学特征,而且知道肌肉细胞可以对齐形成单环,并且卷绕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发生于外阴、会阴及腹股沟区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的浅表软组织肿瘤[1]。较为少见。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发病比较隐匿,常常是患者无意中发现外阴肿物,病程数月至数年,一般无疼痛。肿物大多位于大阴唇和外阴区,肿瘤边界清楚。本病很少能在术前做出明确诊断,肿物局部切除可治愈,一般不复发。我科于2006年收治了1例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来自欧洲的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基因在肌纤维的再生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这种基因的筛选,可提前发现肌无力等肌肉类疾病。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该研究由德国夏洛特医科大学神经治疗研究中心的马库斯·舒克教授和英国利兹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科林·约翰逊教授负责。研究人员对患有一种渐进性肌肉疾病的家族成员进行了调查。该家族中患此种病症的儿童往往会出现肌肉
2005年07月13日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Vol.38No.4P.224-22711(北京)为了了解在炎性肌病中肌纤维内脂滴增多的发生频率、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研究者回顾性分析53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油红O染色显示肌纤维脂滴,依据肌纤维内脂滴的含量将患者分为大致正常和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各组患者肌力、肌酶谱、肌肉组织病变程度、病程和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情况。结果在53例肌肉标
皮肤针刺血加拔罐法取穴:阿是穴局部循经配取l~2穴操作方法:以梅花针叩刺至局部皮肤微出血后,即拔罐5~10分钟。亦可加灸治疗。作者:
▌图片简介:动脉内膜成肌纤维胞增殖作者:
2012年1月23日,据《每日科学》报道,与细胞核中稳定DNA相同的机制对于脊椎动物肌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很重要。这项研究由WolfgangLinke教授(生理研究所)领导,与美国和德国的同事们合作完成。一种酶将一个甲基连接到Hsp90上,随后Hsp90与肌联蛋白形成一种复合物。当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破坏了斑马鱼中的这种蛋白网络,肌肉结构部分地解体了。科学家从而证明,甲基化作用在细胞核外也发挥着
2005年12月22日Doctor’sGuide2005,1219土耳其的研究人员近期进行了一项研究,探讨了肌纤维疼痛综合症(FS)在血透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可能与之有关的临床、实验室参数。该研究共纳入了122名血透患者和89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FS的诊断标准以美国风湿病协会(ACR)的FS诊断标准为准。分别记录了患者年龄、性别、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接受透析治疗的时间及婚姻状况等。要求所有患者
第2章 循环生理第一节 心室的收宿功能及其调节 一、心肌纤维的结构 心肌纤维的基本单位是“肌节”(sarcomere),从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出,它是由“厚纤维”层和“薄纤维”层交错组成的(图2-1)。厚纤维是由肌凝蛋白(myosin)构成,如图2-2所示,第一肌凝蛋白分子是由两条链交织构成的,链体部分称为轻链,而其头部(重链)则由两个“网球拍”状的亚体组成,它和链体大体上垂直。薄纤维层则是由肌
量元素镁、铁、铅、锌、钙、铜等均正常。颈椎胸椎MRI检查无异常。骨碱性磷酸酶225u/L、肌酶LDH175.00u/L、CK80u/L、CK-MB20u/L等均正常。腓肠肌组织活检:光镜下见大部分肌纤维萎缩变细,成群分布,多数横纹清晰,少数肌纤维肥大,部分肌纤维肌浆溶解,肌束间见灶性浸润的脂肪组织,并见多量增生并透明变形的胶原纤维。病理诊断:(腓肠肌)符合肌萎缩改变。电镜观察见肌纤维的质膜灶性缺
上,很可能其两个亚型DMD及BMD是等位基因XP21基因缺陷导致骨骼肌中缺乏一种特异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致肌管发育受阻、肌细胞再生能力差,造成肌管形态和功能上明显异常。病理病变肌纤维肿胀,粗细不等,散布于正常纤维之间,肌横纹消失,有空泡形成、玻璃样变和颗粒变性,肌核增大增多且排列成链,肌纤维分裂,残存的肌纤维间有结缔组织增生及脂肪沉淀。疾病早期的肌纤维有再生现象,表现为肌浆的
。粘膜肌层是一层薄的肌肉,将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分隔开。粘膜下层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称之为粘膜下神经丛(Meissner神经丛)的神经网。在食管,此层还包含分泌粘液的腺体。 肌层 肠壁的肌肉包括数层肌纤维,每层肌纤维排列方向不相同。大部分消化器官有两层肌肉,内环肌和外纵肌。但胃例外,其还有一层斜行肌;结肠也较特殊,其外纵肌层沿结肠纵轴形成三条分散的肌带(结肠带)。 肌层的神经网称为肠肌间神经丛(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α和γ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经前根离开脊髓后直达所支配的肌肉。α运动神经元的大小不等,胞体直径从几十到150μm;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快肌纤维,小α运动神经地支配慢纤维。α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外周传入的信息,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等主位中枢传的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因此,α运
用。但是长期ALD增加却引起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对心肌肌小节的数量、排列及心肌细胞直径大小等产生影响,使心肌间质和部分血管周围胶原聚集,促使MF[4]。造成心室重构和动脉内膜、中膜组织增厚,平滑肌纤维增生,导致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进行性恶化,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压力反射减弱,引起心脏组织的传导不均一,增加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一项大型、随机、双盲试验对照研究评价醛固酮拮抗剂—&mdas
前臂肌群因外伤、骨折所致局限性血肿较为常见。病人表现外观为红、肿、局部青紫。超声表现为肌纤维肿胀,形态改变,粗细不均,中断、移位,肌纤维间少量液性暗区。但无外伤因素条件下,仅右前臂肌群出现大面积动脉渗出血极为罕见。患者表现为疼痛为主,外观前臂增粗,但无红、肿及局部青紫等颜色改变。超声见纤维束连续性正常,肌纤维束之间见带状液性暗区,肌包膜下液性暗区肌纤维被压缩、变细、光点致密、反光增强。 1病历
需尽量去除一切可疑病灶,并采用抗生素合并皮质类固醇治疗,可获良效。【病因学】确切病因尚不够清楚,可能为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异常对自我的异常识别以及血管病变,三者亦可能有相互联系,例如横纹肌纤维的慢病毒感染可导致肌纤维抗原性的改变,被免疫系统误认为“异已”,从而产生血管炎而发生本病。(一)免疫学研究鉴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肌肉活检标本示微小血管内有IgG、IgM和C3以及补体膜攻击复合物C56-
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心肌中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病因、分类1、生物病原体引起的心肌炎2、孤立性心肌炎3、结缔组织病(胶原病)时的心肌炎4、理化因素、药物和代谢障碍等引起的心肌炎可引起心肌炎的病毒的种类颇多,最常见的是柯萨奇(Cox-sackie)病毒,埃柯(ECHO)病毒,风疹、流感病毒等。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炎症,心肌纤维水样变性或坏死,肌间血管充血、水肿、单核细胞及淋巴
-I基因的运动员能够在消耗同样多的能量时作出更多的有效功。要知道,人体真正用于做功的能量不到总产能的一半,所以在效率上下工夫比单纯增大血液含氧量更有前途。ACTN3基因让人跑得更快很快,人们又在快肌纤维中发现了慢肌中所不存在的ACTN3蛋白,它也是有相应基因编码的。悉尼大学的杨南(音)在200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称,他们测试了301名运动员和436名对照人群,发现在短跑、举重这样需要瞬时爆发力项
本报讯(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应浩研究组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骨骼肌中受甲状腺激素调控的miR-133a介导了甲状腺激素对肌纤维类型的调控作用,并提出miRNA可介导甲状腺激素负调控基因表达的新观点。相关成果日前已在线发表于《细胞生物学》。哺乳动物的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动态的,它是骨骼肌可塑性的基础。已有研究显示,甲状腺激素对于骨骼肌肌纤维分型具有决定作用,然而,甲状腺激素对肌纤维类
重要。周许辉等[2]将副神经作为运动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膈肌的运动功能获得初步成功,但关于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的MEP及病理变化未见报道。本文比较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MEP、湿重、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对恢复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模型的建立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50~270g。随机分为1
肌损伤模型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为进一步研究肌肉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取C57小鼠12只,随机分为6组,将心脏毒素按5μg/只局部注入C57小鼠股四头肌中,于注射后1、4天和1、2、4、6周处死小鼠,分离股四头肌,取材行HE染色。结果注射1天后可见肌细胞变性坏死;1周后坏死加重,出现空泡,吞噬细胞包裹;2周后肌细胞变性坏死加重;4周后变性坏死钙化依然存在,但已可见部分肌纤维
高血脂症,胆囊炎,胆石症,尽管他们也节食和运动,但疾病影响使血脂的下降较为困难,从而形成只想减肥而不见体重减轻的局面。 当然,有些人可能很快减重,有些人则长久不下,这除与遗传有关系外,还与体壁的肌纤维的数量有关。国外的研究人员发现:体壁肌构成了人体中的大部分组织,它也象人体其他肌肉一样是两类纤维——快纤维和慢纤维的混合体。人一活动肌肉便需要收缩,此时快纤维快速消耗葡萄糖来提供能量,慢纤维则将脂
多样性。免疫组化观察的51例叶状囊肉瘤、8例巨大纤维瘤、5例纤维腺瘤中Vim标记均阳性,51例叶状囊肉瘤中、Act、S-100、lys、Des分别有28、19、3、1例阳性,8例的巨大纤维腺瘤中仅Act阳性1例。结论免疫组化标记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意义,P<0.05,尤其二种以上标记阳性时具有显著意义,P<0.01。发现28例叶状囊肉瘤具有肌纤维性质,其中11例明显起源与肌上皮细胞有关。全部肿
后送病理。病理检查,巨检:肿物及部分膀胱壁大小5cm×4cm×35cm,肿物呈息肉样,大小约4cm×3cm×3cm,表面粗糙,红褐色,切面实性,灰白兼褐色,质地中等,稍韧。镜下所见:主要由肥大的肌纤维母细胞构成,细胞无核异型性,核分裂少见;背景为疏松的黏液样胶原基质,含少量炎细胞和纤细血管。病理诊断:膀胱炎性假肉瘤样病变(肌纤维母细胞瘤)累及浅肌层。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阳性,波形蛋白及肌动蛋白
垂特征、异常神经支配情况。结果6个患病家系均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均为广泛纤维化综合征,下直肌受累最明显,除1例患者单眼受累外,其他患者均为双眼受累;患病家系中受检患者29例,2例无上睑下垂,7例无异常神经支配症状.在7例散发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3例为单眼受累;固定性内斜视3例,合并下直肌纤维化的广泛纤维化综合征3例,合并上直肌纤维化的广泛纤维化综合征1例;1例为单眼上睑下垂,4例无眼睑
一是老年人,二是肌营养不良性疾病,常见类型为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一种缺乏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的遗传性疾病;三是宇航员和长期卧床者的废用性肌营养不良。肌肉基因治疗的原理肌纤维(细胞)的外形、细胞核数和成分都与普通细胞不同(图1)。肌肉收缩由肌小节的协同收缩所致,收缩期间产生的能量若不加以疏导,就会损伤肌纤维,而抗肌营养不良蛋白正是将这些能量传过细胞膜而保护肌纤维的物质
成,其机制仍然不明[9]。随着角膜上皮的刮除,角膜细胞的调亡启动了角膜修复的过程[16]。凋亡细胞激活周围的角膜细胞,使其增殖,填充到前基质层,在这个过程中,激活的角膜细胞可以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18]。而成肌纤维细胞是影响角膜透明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也就是haze的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MMC通过诱导角膜细胞凋亡减少PRK术后角膜细胞的数量来减轻haze和瘢痕的形成[19]。本研究表明
照组实验前后TC、TG、LDL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2。对照组心肌组织标本电镜下呈现正常结构:心肌细胞包膜完整,细胞核结构完整,核仁明显,内质网、线粒体及高尔基体结构清晰;心肌纤维排列整齐,可见心肌纤维规则。干预组1心肌组织标本则呈现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纤维组织增生的改变,于15,000高倍镜下均可见心肌细胞体积缩小,胞质内细胞器结构不清,大量线粒体挤压、肿胀,并可见空泡化,
的成功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0具(男30,女10)成人标本环咽肌进行解剖,观测左右侧喉下神经入喉处与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喉下神经和环咽肌的关系。结果:喉下神经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左侧(5.5±1.4)mm;右侧(5.3±1.3)mm。75%(60侧)喉下神经在环咽肌的下方穿入喉部;25%(20侧)喉下神经在环咽肌纤维之间穿入喉部。结论:本研究对于指导环咽肌切断术,诊治环咽肌失驰缓症,
概述肌萎缩系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而言,是神经、肌肉疾患和主要症状之一。肌肉的营养状况是否正常不仅取决于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根据产生肌萎缩的原发病变,临床上将肌萎缩分为三大类:即神经原性肌萎缩、肌原性肌萎缩和废用性肌萎缩。病因病理病机神经原性肌萎缩常见的原因为废用、营养障碍、缺血和中毒。前角病变、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的病变等均可引起
制排便功能。 (2)外括约肌:由皮下部、浅部、深部三部分组成。都是随意肌,受第1~4骶神经的肛门神经及会阴神经支配。 ①皮下部:位于肛门皮下,在内括约肌下方,围绕肛管下部的圆形肌束,它的前后位肌纤维附于浅部,本身敏感度极高,当麻醉或大便时可迅速松弛,便于内括约肌下降。其作用是协助排便,无控制排便功能。 ②浅部:在皮下部的外上方,后位起自尾骨,围绕内括约肌向前附于会阴浅横肌的中心腱和球海绵体
区为梨状肌体表投影。准备手法:点压昆仑、承山、委中、承扶、环跳等穴,分别按压1min。放松手法:用掌根揉法、扌衮法在患者腰臀部及患侧下角施术,松弛有关肌群,疏通经脉气血。治疗手法:施术者一手拇指顺肌纤维方向上牵,另一拇指按压舒顺肌纤维,可反复4~6次;施术者触到条索状物时可用弹拨手法,沿肌纤维垂直方向左右分拨,再沿肌纤维方向顺压。然后用拇指指腹深压病变部位不动,约10s,可重复4~6次。2结果按
膜磷脂的再酰化过程,增加膜的稳定性,故可以使规律透析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寿命延长,破坏减少,从而使血红蛋白增加,贫血改善,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补充左旋肉碱、血肉碱及肌肉肉碱水平升高,Ⅰ型肌纤维(通过氧化获能)及Ⅱa型肌纤维(通过氧化及糖酵解获能)直径增长,Ⅱb型肌纤维(通过糖酵解获能)直径未改变,可使Ⅰ型肌纤维高养,并使Ⅱ型转变为Ⅰ型肌纤维。通过储存组织肉碱含量及排出多余酰基部分使肌肉
“井穴”,并在伤处周围针刺经穴1~2个。(2)阿是穴:在阿是穴上下左右大约相距1寸的部位各刺一针,称为阿是穴梅花针。但在疼痛的中心刺针,个别病例可引起剧烈的疼痛,尤其在损伤的早期更应避免。(3)在肌纤维较长的部位,采用长针斜刺纵向贯穿的方法则效果更好,如腰背部两侧的竖脊肌、下肢的骨骼肌等。方法是找到受伤的肌肉,沿肌肉走行方向从远端斜刺,针体进入肌纤维后,行针方向尽量与肌纤维方向平行,当针刺时出现
从而使晶状体赤道部张力增加,晶状体周边部变扁平,而晶状体中央部变凸,导致晶状体中央屈光度增大。晶状体直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每年约增大20微米,使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肌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前放射状睫状肌纤维张力减小,作用于晶状体赤道部的牵张力下降,因而调节变得日渐困难,出现老视。 Schachar等研究表明,据此理论能解释Helmholtz理论难以解释的某些方面与现象:①重力对晶状体的影响。Scha
些病理性的肌肉萎缩症非常相似,只是进程缓慢得多。 几乎每3500个新生男婴中,就会有一个患上遗传性的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患者体内缺乏一种保护肌纤维免受日常活动伤害的“dystrophin”蛋白质,尽管肌肉仍能自行修复,但却跟不上损伤的速度。衰老的肌肉情形略有不同。损伤的速度是正常的,但修复速度却渐渐放慢。两者的结果都是肌纤维逐渐死去,被侵入
究》编委,《新乡医学院学报》副主编。先后被评为会国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是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享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录:心肌纤维图1成年人心肌细胞纵切面图2兔右心房切面图3犬心房肌纤维纵切面图4成年人心肌细胞纵切面图5太心肌横切面图6成年人心肌细胞纵切面图7犬肌细胞纵切面图8鼠心肌肌原纤维横切面图9鼠心肌细胞横切面心房和心室的肌纤维差别心肌组织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