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2/5 0:30:13
摘要:处方枳壳(麸炒)4钱,桔梗4钱,半夏(泡)2钱,黄芩2钱,瓜蒌子2钱,黄连2钱,麦门冬(去心)2钱。功能主治热壅痞满,胸膈痛或两胁痛,及疟、利后发热留滞胸膈,或饮酒过度,胸满结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2服。每服加生姜5片,水2盏,煎8分,食远服。利下即安。摘录《医统》卷二十九引《医林集要》
查看全文 [ 147字 ]
心下痞硬,再下之痞益甚。此非结热以其胃中虚,客气上逆也。半夏(半升,泡)黄芩甘草(各三两)黄连干姜(各一两)大枣(十二枚)煎法同上。(仲景)大陷胸汤治伤寒下早而成结胸痞满,手不可按。小陷胸汤治伤寒小结胸而痞不痛者。(二方并见伤寒门。)(《医林》)加味陷胸汤治热壅痞满,胸膈痛,或两胁痛。枳壳(麸炒)桔梗(各四钱)半夏(泡)黄芩栝蒌子黄连(各二钱)麦门冬(去心,二钱)上咀作二服,每服姜五片、水二盏,
(一小匙)通草(七分)郁金(一钱)滑石(二钱)一服能下黑粪数枚,内陷之邪始解,继用生脉散调理痊愈。戈(五六)发热胸闷,神魂撩乱,脉弦数,舌白,六七日内,形消色滞,小便不利而赤。此暑邪结于中焦,须加味陷胸汤治之。病者自忖平素胃寒,不信服此。越二日,昏冒发厥,谵语不停,急又延予。予曰∶但服我方自安,无容多议,若再延挨,大事去矣。追悔莫及,伊芳子急归煎服后,泄气难闻,连解小便,去病甚速,方录于下。川连
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出处:《伤寒论》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药组成。用于水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腹之大结胸症。有泻热、逐水、通结之功。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实三药组成。用于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热结于心下之小结胸症。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结胸,是邪热结于胸中,而出现心下痛,按之硬满的病证。《伤寒论》中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分为大、小、热实、寒实、水、血等类结胸。二方分治大、小结胸证。成无
小结胸汤黄连(三钱)、半夏(三钱)、瓜蒌(八钱)大陷胸汤大黄(二钱)、芒硝(二钱)、甘遂(一钱)作者:唐宗海
验案 患者,女,35岁,1990年春就诊。素有胃痛病史多年,由于农忙,饮食不调,旧病复发,疼痛难忍,波及整个上腹部,拒按,摇动有振水声,哗哗响,形亏体弱,舌淡苔薄白,脉细。予大陷胸汤:大黄30克,加水600毫升,煎取400毫升,将芒硝20克溶化,入甘遂末4.5克,温服200毫升,大泻数次,病若失,余药未服。5年后随访,胃痛未再发,多年宿疾,一泻尽除。 讨论虽有大陷胸汤证为急性腹膜炎的说法,但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连、半夏、栝楼仁组成,具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主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该方以黄连治“郁热在中,烦躁恶心,心下痞满”(刘元素),用半夏“消心腹胸膈痰热结满”(《别录》),选栝楼仁“涤痰结,利大肠”(李时珍),治“胸痹”(《别录》)。该方实为泄热豁痰之剂,病机要点为痰热互结。 从《伤寒论》载方分析,诸泻心所治为痞,诸陷胸所主是结胸。而小陷胸汤主
。患者神志尚清,以手势代言,示脘腹痛不可近。上腹部膨隆,形体较瘦,唇舌青紫,脉沉紧。根据病史及四诊所见,诊为蛔厥,收住院,患者要求中药治疗。此证为邪滞中脘,痞满结痛。治当消痞散结,安蛔止痛。方取小陷胸汤加减以散心下结滞,另用乌梅丸制蛔定痛。药用瓜蒌20g,法夏30g,炙甘草10g,黄柏15g,花椒10g,嘱急煎2次混合,分4次即日服下,另加乌梅丸(成药)18g顿服。2002年6月12日查房:患者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研究小陷胸汤与丹参饮合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意义。方法用痰液诱导的方法获取治疗前后的痰液,进行嗜酸细胞计数。结果一般于治疗3~7天后症状缓解;PEFR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嗜酸粒细胞计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陷胸汤与丹参饮合方对于支气管哮喘(中医热哮证)发作期不仅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而且具有改善肺功能和抗过敏的作用。关键词小陷胸汤丹参饮支气管哮喘嗜酸细胞呼气峰流速我院于2
样疼痛为主要表现。胃食管反流病是公认的慢性难治性疾病。目前,西医学主要以抑酸、促胃动力等药物对症治疗,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流问题,停药后病情多又复发。而中医药治疗该病却显示了良好的前景。笔者以柴胡陷胸汤化裁治疗该病30例,收效较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6岁;病程最短者4年,最长者30年。所有病例胃镜下食管
主治伤寒发热,不发汗而反下之,表热乘虚入于胸中,与不得为汗之水气结而不散,令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其人身无大热,但头汗出,或潮热燥渴,脉沉紧者,如水肿肠澼,初起形气俱实者,亦可用。 【组成】大黄六两 芒硝 苦葶苈子 杏仁各半升去皮 甘遂一钱为末 以上五味,以水先煮大黄杏苈,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如未剧者,加白蜜二合,作丸如弹子大,水煮一丸,服过宿乃下,如不下更
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
后又服用血府逐瘀汤,胸闷有所缓解,然而近日受凉后复甚。另患者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欲吐,腹部肌肉坚紧,稍按即感疼痛难忍。下肢偶尔有抽动感,大便正常,舌淡紫,苔白有水线,脉弦。黄师处以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合方:柴胡12g,黄芩10g,姜半夏10g,枳壳20g,白芍20g,制大黄5g,黄连3g,栝楼皮12g,干姜5g,红枣20g。一周后复诊,患者胸闷明显好转,心慌消失,上腹部疼痛不适感消失,脓痰明显
方剂组成大黄,四钱.芒硝,三钱.甘遂末,二分主治功效治大结胸手不可按作者见解此从近数.用水一钟半,先煎大黄至一钟,内芒硝,煎一二沸去柤,内甘遂末和匀服,得利则止.此药极峻,必不得已而用之.原方用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末一钱,水六升,如前法煮二升,分二服.得快利,止后服作者:张景岳
方剂组成方在寒阵十六主治功效方在寒阵十六.治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作者见解水煎服作者:张景岳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查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糙,左肺可闻及细小湿啰音。血常规正常。血清学支原体抗体阳性。西医诊断:支原体肺炎。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证属痰热蕴肺。治以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方用小陷胸汤加味。处方:全瓜蒌、莱菔子各30g,清半夏、黄连、桔梗、前胡各10g,每日一剂,水煎,含服一日4次。服药5剂后,咳、痰诸症好转。守方5付,改为2日一剂,服5付以巩固疗效。按:支原体肺炎是感染肺炎支原体的
治心下痞,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组成】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括蒌实一个 以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蒌实,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集注】程知曰:此热结未深者,在心下,不似大结胸之高在心上,按之痛,比手不可近为轻,脉之浮滑又缓于沉紧,但痰饮素盛,挟热邪而内结,所以脉见浮滑也,以半夏之辛散之,黄连之苦泻之,括蒌之苦润涤之,皆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先煮括蒌,分温三服,皆以缓治上之
【摘要】目的 观察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治疗肺心病心衰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对照组用酚妥拉明,两组均配合抗感染、吸氧、输液等支持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7.77%,总有效率84.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葶苈大枣泻肺汤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示具有强心利尿、改善肺换气的作用。【关键词】肺心
有脘腹胀满、隐痛、嗳气、泛酸、畏寒怯冷、便溏、便频等症状。出血大都仅有便血而无呕血,为柏油样便,出血多见于秋分后至次年春分阶段,男性多于女性,脾胃虚寒证居多。笔者自1999~2003年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证上消化道出血36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为门诊观察治疗,均仅有便血而无呕血,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5~61岁之间。1.2治疗方
真武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笔者运用真武汤加味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本病,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对照,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0.05)。 1.2治疗方法两组病人均进行病因、对症及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吸氧,口服地高
脾虚湿滞型胃脘痛是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虚,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引起的胃脘疼痛。笔者在近年门诊中接诊此类患者40例,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30~65岁;病程4个月~6年。临床表现:胃脘胀痛喜按,恶心纳差,嗳气,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厚,脉缓弱等。X线钡透及胃镜检查:
习惯性便秘是指大便秘结、排便时间延长,或大便头硬继之软便,但排便时间延长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不畅,且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时间持续2个月以上者。临床所见本病甚多,常用番泻叶、麻仁滋脾丸、大黄、牵牛、芒硝等方药治疗可取得暂时疗效,但长期效果皆不理想。笔者用升陷汤加减取得良好效果。 《医学启源·五脏风寒积聚病》曰:“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而论,有便秘,有实秘,有气秘。”《证治要决·大便秘》“气秘由于
【摘要】目的探讨阳和汤加味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把7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阳和汤加味+基本处方治疗)和对照组(37例,基本处方治疗),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好转7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8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72.97%。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阳和汤加味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的疗效。关键词阳和汤老年性骨质
【关键词】桂枝加葛根汤;电针;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临床颇为常见,治疗方法颇多,笔者2005年3月至2009年7月于我院康复科随机选取了7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予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味配合电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30~50岁32例,51~75岁38例。以上患者均经X线确诊,其中首次治疗者有15例,其他均经过药物、按摩、理疗等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逍遥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消心痛、肠溶阿司匹林口服,脉络宁、黄芪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服加味逍遥汤,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8.24%,对照组有效率65.6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血脂有较好的降低作用。结论加味逍遥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关
【摘要】目的介绍阳和汤临床治疗心得。方法应用阳和汤加味治疗虚喘。结果总有效率达73.8%。结论阳和汤加味治疗虚喘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阳和汤;加味;虚喘;中医治疗 阳和汤出自清代王洪绪《外科汇治全生集》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甘草组成,有温阳补血、化痰散寒之功效,主治疮疡,属阴证者。由于该方组合紧凑,配合缜密,临床应用极其广泛,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皮肤等科。笔者
加味逍遥丸水丸使用说明书标准来源:2000版药典 【药品名称】加味逍遥丸 【汉语拼音】JiaweiXiaoyaoWan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姜炙)、薄荷。辅料为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的水丸;味甜。 【作用类别】本品为月经不调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舒肝清热,健脾养血。用于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倦怠食少,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口
加重,复诊见:面容愁苦,精神萎靡,头戴毛帽,身着厚衣,头冷痛晕,四肢不温,酸软乏力,舌暗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阳虚寒凝,瘀血阻络,治以温通阳气,散寒凝、和营血,药用阳和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味。处方:鹿角胶15g(烊化),熟地30g,肉桂6g,干姜4.5g,炙麻黄6g,白芥子6g,赤芍12g,川芎15g,桃仁12g,红花12g,葛根30g,党参15g,生黄芪24g,生甘草6g,5剂药后前
【摘要】目的观察六磨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应用六磨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并与口服西沙比利对照组35例进行随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六磨汤加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关键词】六磨汤;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胀满,早饱,厌食,恶心,呕吐,嗳气,烧心等
笔者于1995~2003年,共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1例,均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50岁,平均61岁;病程最长3年,病程最短3月,平均11月。1.2诊断标准根据第4版《皮肤性病学》教材[1],患者有带状疱疹病史,皮损经治疗消失4周后,仍遗留有原带状疱疹分布区域的针刺、烧灼样疼痛,且经CT
【摘要】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服中药。观察并比较两组症状积分、心功能、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合用真武汤加味对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血气分析及血流变有明显的改善使用。结论: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有较好的疗效。【关键词】慢性肺心病;真武
【摘要】目的探讨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将71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热阻络型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人进行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测定。结果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疗效可靠,降低致残率,
坚散结之药所能及,反而因为久服攻伐消散之品而耗损气血,导致服药无功反而加重病情,这是为什么有些患者久治不愈的原因。2治则阳和汤始载《外科证治全生集》,对血虚寒凝而设,主治一切阴疽有卓效之称。取阳和汤加味治疗乳癖,是因本病虽经年累月,终不溃脓成疮,据其两乳肿块皮色不变,按之硬痛,乃属阴证病变故取其方。2.1药物熟地15g,鹿角霜12g,肉桂9g,麻黄6g,黄芪15g,党参12g,当归12g,三棱9g
笔者自1997年以来以真武汤加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NYHA分级在Ⅲ级以上(含Ⅲ级),中医辨证分型属阳虚血瘀型11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55~80岁,平均69岁;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风心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病程1~10年;心功能Ⅲ级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笔者应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病人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病人全部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1.2治疗方法患者全部服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基本方:葛根30g,桂枝10g,白芍30g,木瓜
分解者也。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与阳气相结。不能分解。气不通。壅于心下。为硬为痛。是邪正固结于胸中。非虚烦膈实之所同。是须攻下之物可理。低者举之。高者陷之。以平为止。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结胸曰陷胸汤。甘遂味苦寒。苦性泄。寒胜热。虽曰泄热。而甘遂又若夫间之遂。直达之气。陷胸破结。非直达者不能透。是以甘遂为君。芒硝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又曰咸以软之。气坚者以咸软之。热胜者。以寒消之。是以芒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另碾)一钱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集解】方有执曰:上焦有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汤。平邪荡寇,将军之职也,以大黄为君;咸能软坚,以芒硝为臣;彻上彻下,破结逐水,以甘遂为佐;惟大实者,乃为合法。如挟虚或脉浮,不可轻试。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
即大陷胸汤增大黄(二两)减芒硝(半升)加葶苈杏仁(各半升)先捣大黄葶苈二味内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证悉具烦躁《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主簿李述之母患胸中痞急不得喘息按之则痛脉数且涩兆曰胸痹也因与仲景三物小陷胸汤一剂《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此驶剂也。伤寒错恶。结胸为甚。非此不能通利。剂大而数少。须其迅速。分解邪结也。朱丹溪云。此证经曰胃中空虚。曰短气、躁烦。曰脉浮。此汤不可轻用。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病在表而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此不云下后。而云伤寒六七日。则是传里之实热也。沉为在里。紧为里实。以心下痛。按之实硬。是以为结胸。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张兼善云。经言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本太阳证,为医误下,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为结胸,应服大陷胸汤。若不按不痛者,为小结胸,应服本方。然用药之道,宜先缓后急,有如探试之法上三味,以水六钟,先煮栝蒌,减半、去渣,纳诸药煮取二钟,温服。按此方,加枳实一钱五分,更效。《医学心悟》清程国彭公元1644-1911年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蒌一枚小陷胸汤非但治小结胸,并可通治夹滞时邪,不重不轻,最为适用。《医方论》清费伯雄公元1865年
栝蒌实一枚(去皮)甘遂四两桂枝四两(去皮)人参四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温服一升〔法〕。胸中无坚,勿与之。大陷胸汤有二方者,一陷中下二焦之邪,此陷上中二焦之邪也。栝蒌陷胸中之痰,甘遂陷经清化《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公元1644-1911年
栝蒌实(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方解】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蒌润燥下行,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攻虽不峻,亦能突围而入,故名小陷胸汤。分服三服,乃缓以治上之法也。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者,大陷胸汤主之【注】伤寒表不解,误下成痞,此其常也。伤寒或有因误下而成结胸者,乃其变也。今伤寒六七日,结胸不因误下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各二钱)甘遂(三字匕)上锉,四钱,水一盏,煎大黄至六分,纳硝,再煎二沸,纳甘遂,温服。未利,再与。小陷胸汤半夏(四两)生姜(切)黄连(各二钱)栝蒌实(半个,全锉)上锉,水三盏,煎栝蒌至盏半,纳药,煎至一盏,分作两服。大陷胸丸大黄(半两)葶苈(二钱,微炒)芒硝(一钱)杏仁(十二枚,去皮尖,柴炭炒变色)上,大黄为末,研葶苈、杏仁为膏,丸如弹子大,甘草末三字、蜜半盏,水一盏,煎至半盏
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蒌(大者一枚)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小陷胸汤泄痰热,黄连半夏及栝蒌。(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曰∶“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蒌润燥,合之以开结气。亦名曰‘陷胸’者,攻虽不峻,而一皆直泄胸中之实,则邪亦痛在心下(小结胸病,上不至心上,下不及少腹,必按之方痛,非手不可近,与大陷胸证迥盖黄《退思集类方歌注》清王泰林公元1
结胸证,服前药不效,须用此方。大黄(去皮生用,六钱)芒硝(四钱)甘遂(为末,二分五厘)上三味,以水六钟,先煮大黄,减半,去渣,纳芒硝,煮二三沸,和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医学心悟》清程国彭公元1644-1911年
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主之。又治心下结痛。气喘闷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煎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歌曰按而始痛病犹轻。(与手不可近大结胸证迥别。)脉络凝邪心下成。(曰正在心下。上张令韶曰。气分无形之邪结于胸膈之间。以无形而化有形。故痛不可按而为大结胸证。结于方脉络之结热从下而降也。若大结胸证亦用此汤。药不
栝蒌实大者一枚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法〕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温三服〔法〕。结胸,按之始痛者,邪在脉络也。故小陷胸止陷脉络之邪,从无形之气而散。栝蒌生于蔓草趋少阴,陷脉故名小。《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公元1644-1911年
治大结胸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歌曰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日晡热潮腹痛满。胸前结聚此方消。蔚按。大黄、芒硝。苦咸之品。借甘遂之毒。直达胸间之饮邪。不专荡胃中之邪秽也。汤与味之过而以遮上下也。膈能拒邪。则邪但留于胸中。膈不能拒邪。则邪留胸而及于胃。胸胃俱病。乃成结胸。
(仲景)治伤寒下早,表邪内陷,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成结胸证。或重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上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按之硬痛者为结胸,硬而不痛者为痞。下之太早,邪热乘虚入结于心胸之间,故硬而痛。又有硬痛而无热证者,为寒实结胸,白散主之。结胸固当下,然脉浮大者,下之则死。以其犹带表邪,下之重虚,结而又结,故死。嘉言曰∶太阳误下之脉,主病皆在阳,在表即有沉紧沉滑之殊,
黄连(一两,去毛)半夏(泡七次,半升)栝蒌实(一枚,去皮)伤寒,下之早,热结胸中,按之则痛者,小结胸也,此方主之。三阳经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表邪乘虚而入,故结胸。结胸者,阳邪固结于胸中,不能解散,为硬为痛也;按之则痛者,不按犹未痛也,故用小陷胸汤。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能散胸中之结,栝蒌能下胸中之气。然必下后方有是证,若未经下后,则不曰结胸。《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