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2/10 21:52:44
摘要:蒲辅周方:加味三仁葱豉汤处方鲜藿香6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仁3克,厚朴6克,法半夏6克,白蒺藜0克,菊花6克,僵蚕6克,豆豉9克,葱白3寸(后下),六一散15克(布包煎),竹叶4.5克。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调和三焦。主风、暑、湿邪,合袭为患。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蒲辅周方方出《蒲辅周医疗经验》,名见《千家妙方》卷上组成鲜藿香2钱,杏仁2钱,苡仁4钱,白蔻1钱,厚朴2钱,法半夏2钱,白蒺藜3钱,菊花2钱,僵蚕2钱,豆豉3钱,葱白(后下)3寸,六一散(包煎)5钱,竹叶1钱半。功效祛风利湿,调和三焦。主治风暑湿合病(乙型脑炎)。临床应用乙型脑炎陈某某,女,4岁。1964年8月15日诊。发热8天,住院5天,诊为乙脑。头痛剧烈,烦躁,昏睡,汗出时体温即降,小便少,大便干,舌淡苔黄腻,脉浮滑数。由风暑湿合病,治宜祛风利湿,调和3焦。投以上方。8月17日复诊,周身有微汗,体温正常,头痛已除,大便尚干,前方去葱白,豆豉,加神曲1钱半、槟榔1钱半,调治而愈。
查看全文 [ 438字 ]
偏头痛验方治风热头痛方治头昏脑胀方治伤风方感冒发汗方白果治头痛单方葱治流感方复方葛芷荑汤治感冒加味石膏三黄汤治感冒青银汤治流行感冒清空膏治疗顽固性头痛头痛饮治疗多种头痛甘草防风汤治疗血管性头痛复方清营汤治流行性脑膜炎疫疠解毒清心汤治流行性脑膜炎清营复醒汤治病毒性脑炎云贯清温汤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加味三仁葱豉汤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汤治流行性乙型脑炎蔟蓼鳝血治面神经麻痹身痛逐淤汤加减治疗效坐骨神经痛龙蝎饼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副伤寒的疗效。方法用加味三仁汤配合西药治疗伤寒、副伤寒150例,与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151例)。结果治疗组在体温下降、伴随症状改善、并发症发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总治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加味三仁汤配合西药治疗伤寒、副伤寒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杆菌;微生物学;伤寒副伤寒;中西医治疗 Clinicalo
三仁汤出处:《温病条辨》本方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诸药等组成。用于湿温初起之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症。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本方治疗证属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气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吴鞠通认为此时不宜用汗、下、滋阴等法,应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渗之法,方可中的。方中诸药合用,既可轻宣上焦肺气,又可畅通中焦气机,还可
乏无力,晨起口苦,口唇干燥,口内欠清爽,痰黏胸闷,咽喉不利,鼻塞,浊涕,双目欠清利,纳食欠佳,脘腹痞闷,大便不爽。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濡。证属湿热困阻,气机不畅。治以清化湿热,疏展气机为法。方用三仁汤加减。处方:炒杏仁12克,白豆蔻(后下)6克,生薏苡仁15克,姜半夏9克,厚朴9克,通草3克,竹叶3克,滑石(包煎)18克,柴胡9克,黄芩12克,辛夷(包煎)12克,桔梗9克。3剂,水煎服。3日后
乏无力,晨起口苦,口唇干燥,口内欠清爽,痰黏胸闷,咽喉不利,鼻塞,浊涕,双目欠清利,纳食欠佳,脘腹痞闷,大便不爽。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濡。证属湿热困阻,气机不畅。治以清化湿热,疏展气机为法。方用三仁汤加减。处方:炒杏仁12克,白豆蔻(后下)6克,生薏苡仁15克,姜半夏9克,厚朴9克,通草3克,竹叶3克,滑石(包煎)18克,柴胡9克,黄芩12克,辛夷(包煎)12克,桔梗9克。3剂,水煎服。3日后
小儿夏季泄泻多由感受暑邪,饮食不洁造成的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所致。此病起病急骤。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三仁连柏汤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8例,男48例,女50例;年龄最大9岁,最小3个月。其中3个月~1岁12例,2~3岁63例,4~6岁17例,7~9岁6例;发病季节:7月份19例,8月份58例,9月份21例;病程最长8天,最短半天。 1.2治疗方法9
【摘要】目的观察枳实三仁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胃炎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枳实三仁汤,对照组用多潘立酮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枳实三仁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实三仁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较好,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枳实三仁汤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
合时,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内涵之一。异病同治,核心是辨证,临床上应着眼于“证”的异同,遵循“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的治病原则。在辨证同时也注意辨病,做到证与病统一,有的放矢地治疗。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是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中治疗湿温之良方,其主要功能是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笔者临证应用三仁汤加减,异病同治250例,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
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多属于阴虚之证。本篇所论述的盗汗属湿热所致,自1997年来,笔者运用三仁汤治疗湿热盗汗30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和住院病人,年龄45~70岁,其中男13例,女17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临床症状:盗汗、烦躁、眠差、神疲、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1.2治疗方法基本方:杏仁10g,苡仁30g,白蔻仁10g,滑
。案例3:患者,女,36岁,2006年6月12日以反复眩晕1年余初诊。证见头重如蒙,手足心汗出,不思饮食,心烦,身燥热,舌质淡黯,苔黄腻,脉滑。中医辨证:湿浊郁阻,上蒙清窍。治以化湿涤浊。方用三仁汤加味。药用: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白豆蔻(后下)lOg,厚朴10g,半夏10g,通草6g,滑石30g,竹叶6g,郁金10g,桃仁lOg,冬瓜仁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3剂后复
。服用3剂后腹泻止,自汗及失眠明显改善,舌淡红苔微腻,脉濡。又继服4剂以上诸症皆消失,痊愈出院。按:自汗分为营卫不和、肺气虚衰、心肾气虚、热郁于内等四类证型,并分别主以桂枝汤、玉屏风散、保元汤或芪附加味汤以及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但本案临床见证则与上述各类证型情形迥异,无以上各类型的见证,反而有湿热之象,因此从湿热辨治而治验。自汗之症,乃是水液代谢功能障碍所致,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
月不愈,时轻时重。自觉剧烈瘙痒,难以入睡。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弦。2治疗方法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伴随的特征性症状,病程超过6周,属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为三焦不畅。治以宣畅气机,清利湿邪,方用三仁汤加味:杏仁10g,蔻仁10g,生苡仁15g,滑石15g,通草10g,竹叶10g,厚朴10g,半夏10g,苍术10g,黄柏10g,3剂水煎服。3治疗效果 本病例辨证、选方准确,3剂药后汗止,风团发作次数
治五劳七伤补益方。酸枣仁柏子仁薏苡仁菟丝子枸杞子蛇床子子地肤子乌麻子牡荆子地黄山药桂心(各二两)苁蓉菊花子(各三两)五味子(二两)上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夜一。《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治血气耗虚,五脏不足,睡中惊悸,盗汗怔忪,梦遗失精,四肢倦懈,肌肤瘦寒热,饮食减少。常服养心益肝,生血补气,润泽肌肤,倍进饮食。妇人亦宜服之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焙干)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柏子仁酸枣仁(炒)戟(去心)当六味各一两)上件为细末,次入研者药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盐汤送下,空心《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治水肿喘急,大小便不利。郁李仁杏仁(炮,去皮尖)薏苡仁(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用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时候,米饮下。《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治风虚老人津液少大便秘滞子仁一两松子仁二两麻子仁三两右研成膏以蜡为剂每服秤半两嚼吃米饮下或为丸如梧桐子大随虚实服之《脚气治法总要》宋董汲公元960-1279年
即葱豉汤加麻黄葛根水煮麻黄去沫次下葛根煎二十沸次下豉次下葱白煎成以葱醋粥投之覆衣取汗治伤寒二三日头项腰脊痛恶寒脉浮而紧者分两随症定夺《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葛根(半斤)乌梅(十四枚)葱白(一握)豉(一分)绵裹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初一服便浓覆取汗汗出粉之疗伤寒一日至三日应汗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初觉头疼身热,脉洪,盒饭服此。葱白(一握)豉(一升)水煎服。神白(散)芷甘姜葱豉,一切风寒皆可施。《肘后》单煎葱白豉,(名葱豉汤)用代麻黄功不惭。(葱通阳发汗,豉升散发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可代麻黄之用。《卫生家《退思集类方歌注》清王泰林公元1644-1911年
即葱姜汤加葛根芍药川芎知母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治详连须葱白汤下《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葱白豉(各半升)水二升半。煎葱烂。去滓。入雄鼠矢三七枚。末之。和匀。分再服。未瘥。更作。又疗天行劳复作热。旦至晚则腰背痛。头项强重葛根姜豉汤。《伤寒论辩证广注》
用麻黄(二两)去节柴胡(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五两碎)绵裹干葛(三白根(切一升)勿留青处青即热白即冷一作桑根皮豉(七合)绵裹三沸去之以水九升宿渍明旦先煮麻黄令沸掠去沫后并诸药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服相别去三食顷良久覆取汗出以粉寒者加桂心忌苋菜生葱生菜野猪肉芦笋《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葱白二把煎汤服取汗愚按伤寒法仲景此万古不易之论也但其言简奥浅识不能探赜后世洁古乃立九味羌活汤自谓不乡僻《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升麻(六分)柴胡(八分)芍药(六分)甘草(五分)石膏(十二分碎)麦门冬(去心)葱白分)香豉(六分)帛裹生姜(六分)竹叶(洗切八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人行六七里顷进一服不吐不利瘥忌海藻菘菜热面油腻《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疗伤寒有数种庸人不能分别今取一药兼疗者若初觉头痛身热脉洪起一二日者服之葱白(一虎口一用十四茎)豉(一升绵裹)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汗不出加葛根(三两)一方更加升麻(三两)水五升煮取二用葱白(下豉后内葱白令《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葱白连须(半斤)生姜(二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三服治伤寒发汗未已如破者如不瘥用后葛根葱白汤《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豉(一升)葱白(切一升)童便(三升)先熬豉及葱白令相得则投童便煮取一升澄清及服或汗或利但瘥则止如未更进一剂频用有效疗天行热气头痛骨肉酸疼壮热若初病一日在二日在皮肤三日在肌肉未得取利宜服此《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枚擘)葱白(切一升)香豉(半升)鼠屎(二七枚)以水一升煎升五合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又服内消不利疗患数日复劳发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肘后》云∶伤寒有数种,庸人卒不能分别,今取一药兼疗者,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水煮顿服,汗出即愈。按《本草》淡豉,治伤寒时,疾热病发汗。元素云∶葱茎白,通上下阳气。合而用之,故能通治数种伤寒。然其方亦有数变∶一加葛根三两;一加升麻三两;若不汗,更加麻黄三两,助之散也。一加米三合,益气以出汗也。一加童便三升,汗出于阳而生于阴,火多者宜之也。深师又加乌梅十四枚,葛根半斤,兼治烦满也。《圣济总录》加人参
葱白(一虎口)豉(一升绵裹)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汗不出。更作。加葛根三两一方。更加升麻三两。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徐徐服亦得。必得汗即瘥。若不得汗更作。加麻黄三两。去节煮服。取汗出为效。琥按上论云。伤寒有数种。则知其病。不但冬时触冒严寒之气。方谓之伤寒。推而广之。凡三时感寒。皆得谓之伤寒也。又云。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则知其外寒不甚。纯是郁热。可见伤寒皆热病也。上方虽出
葱白一握豉一升解表通阳最为妥善。勿以其轻淡而忽之。《医方论》清费伯雄公元1865年
用葱白生姜盐豉葛根麦门冬干地黄等分用水一杓扬之无数名曰涝水以煎前药三滓分作二服覆首出汗许仁则云伤寒或因气劳或因力劳或因食劳此方主之其病如强力而发者力劳也《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肘后》)治伤寒初觉头痛、身热、脉洪,盒饭服此。葱白(一握)豉(一升)煎服。取汗出;如无汗,加葛根三两(崔氏同)。此足太阳药也。葱通阳而发汗(葱中空为肺菜,散手太阴、阳明之邪),豉升散而发汗,邪本方去淡豉,加生姜,名连须葱白汤(《活人》∶治同。)《医方集解》清汪昂公元1682年
用豉(三升)绵裹盐(一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蜜(一升)大煮三沸顿服一升安卧当吐如不吐更服一升取吐为效疗伤寒汗出不歇已三四日胸中恶欲令吐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葳蕤(五两)葱白(一升)豉(一升)帛裹粳米(三合研碎)雄鼠屎(七枚)末之水七升先煮三味取汁四升去滓内粳米屑煮米熟讫内鼠屎末搅调顿服覆被安卧取汗瘥疗天行瘥白(七味)饮未愈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栀子黄芩(各三两)豉(一升)熬绵裹葱白(切一升)石膏(四两)碎绵裹干姜(四两切)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酒面生冷等物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中热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葱白(十茎)生姜(三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取汗为度治妊娠伤寒《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葛根(切五合)葱白(切一升)生姜(切一合)豉(一升)帛裹粳米(二合)研碎以五升煮取豉以上四味取三升半汁去滓内粳米屑煮令米烂带热顿服候尽微覆取汗无所忌《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葛根(四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豉(一升)更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取汗为瘥一生葛根汁(一二升)服亦佳《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用雄鼠屎(三七枚)熬未汤成下干葛(二两)栀子(十四枚擘)葱白(切一升)豉(八合)以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内鼠屎末分温二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微汗内消不利疗患天行热后劳发头痛如初病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肘后)伤寒初觉头痛,身热,脉洪,盒饭服此。葱白(一握)豉(一升)煎服取汗出。如无汗,加葛根三两(崔氏)葱通阳,(葱中空,为肺菜,散手太阴阳明之邪。)豉升散,均能发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名连须葱白汤。(活人)治同。《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摘要】目的 观察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治疗肺心病心衰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对照组用酚妥拉明,两组均配合抗感染、吸氧、输液等支持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7.77%,总有效率84.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葶苈大枣泻肺汤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示具有强心利尿、改善肺换气的作用。【关键词】肺心
习惯性便秘是指大便秘结、排便时间延长,或大便头硬继之软便,但排便时间延长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不畅,且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时间持续2个月以上者。临床所见本病甚多,常用番泻叶、麻仁滋脾丸、大黄、牵牛、芒硝等方药治疗可取得暂时疗效,但长期效果皆不理想。笔者用升陷汤加减取得良好效果。 《医学启源·五脏风寒积聚病》曰:“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而论,有便秘,有实秘,有气秘。”《证治要决·大便秘》“气秘由于
真武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笔者运用真武汤加味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本病,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对照,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0.05)。 1.2治疗方法两组病人均进行病因、对症及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吸氧,口服地高
【摘要】目的探讨阳和汤加味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把7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阳和汤加味+基本处方治疗)和对照组(37例,基本处方治疗),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好转7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8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72.97%。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阳和汤加味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的疗效。关键词阳和汤老年性骨质
【摘要】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服中药。观察并比较两组症状积分、心功能、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合用真武汤加味对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血气分析及血流变有明显的改善使用。结论: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有较好的疗效。【关键词】慢性肺心病;真武
【摘要】目的观察六磨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应用六磨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并与口服西沙比利对照组35例进行随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六磨汤加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关键词】六磨汤;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胀满,早饱,厌食,恶心,呕吐,嗳气,烧心等
脾虚湿滞型胃脘痛是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虚,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引起的胃脘疼痛。笔者在近年门诊中接诊此类患者40例,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30~65岁;病程4个月~6年。临床表现:胃脘胀痛喜按,恶心纳差,嗳气,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厚,脉缓弱等。X线钡透及胃镜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将71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热阻络型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人进行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测定。结果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疗效可靠,降低致残率,
加味逍遥丸水丸使用说明书标准来源:2000版药典 【药品名称】加味逍遥丸 【汉语拼音】JiaweiXiaoyaoWan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姜炙)、薄荷。辅料为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的水丸;味甜。 【作用类别】本品为月经不调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舒肝清热,健脾养血。用于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倦怠食少,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口
笔者自1997年以来以真武汤加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NYHA分级在Ⅲ级以上(含Ⅲ级),中医辨证分型属阳虚血瘀型11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55~80岁,平均69岁;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风心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病程1~10年;心功能Ⅲ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