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2/10 22:14:46
摘要:《御药院方》卷下:加减益黄散处方肉豆蔻半两,陈皮(去白)半两,诃子皮半两,丁香2钱,甘草(炙)2钱半。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胃虚脾弱,胀满滑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食前温服。摘录《御药院方》卷下《袖珍小儿》卷六组成陈皮半两,青皮(炒)半两,诃肉半两,甘草2钱,木香2钱,肉豆蔻2钱(煨)。主治冷泻,胃虚腹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或加丁香亦可。制备方法上锉散。
查看全文 [ 199字 ]
汤氏云∶凡此泻不宜便补,先用消食药,或用紫霜丸(变蒸热)取其积尽,然后可补。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治食泻与香橘饼子加减,观音散、调中汤散、以意加减。凡伤食泻,难止,亦不宜补,再伤又泻,宜节饮食,当用进食丸(痞)取下食积令尽,次以钱氏加减益黄散,只一味止,此乃切要治法。然后异功散、四君子汤(俱吐泻)调理,必取全安。有腹中雷鸣下痢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如冷积酿泻,用香朴散止之,白术散以和气调胃
汤氏云∶凡此泻不宜便补,先用消食药,或用紫霜丸(变蒸热)取其积尽,然后可补。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治食泻与香橘饼子加减,观音散、调中汤散、以意加减。凡伤食泻,难止,亦不宜补,再伤又泻,宜节饮食,当用进食丸(痞)取下食积令尽,次以钱氏加减益黄散,只一味止,此乃切要治法。然后异功散、四君子汤(俱吐泻)调理,必取全安。有腹中雷鸣下痢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如冷积酿泻,用香朴散止之,白术散以和气调胃
笔者用调中益气汤和益黄散加味治疗慢性腹泻10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慢性腹泻患者共102例,男68例,女34例,年龄4~65岁,病程2个月~20余年,本组均有腹泻,每日大便3次以上,多者可达10余次,起于急性菌痢22例,阿米巴痢疾15例,起于急性肠炎58例,余者不详。属脾胃虚弱型60例,脾肾阴虚型24例,肝木乘脾型18例。1.2治疗方法中药组成:党参12g,木香6
益黄散治脾胃虚冷,故用丁香暖胃,二皮理胃、消食化痰,诃子涩肠胃、止泄固气,甘草和中,仍加白术为当。若非虚冷,泄泻清白及无食积者,去青皮、丁香,加白术、茯苓可也。温胆汤除痰止吐,加白术、芍药、黄连,便是制肝补脾之药。愚按益黄散乃温补脾胃之剂也。若呕吐。腹痛、泄痢清白,口鼻气冷者,乃寒水反来侮土也,宜用钱氏益黄散。若因热药巴豆之类,或因暑热、伤乳食,损其脾胃而成,吐泻口鼻气热者,乃胃中气虚风热也,宜
治小儿痢。陈皮(一两)青皮诃子肉甘草(以上各半两)丁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前服之。《儒门事亲》金张从正公元1127年—1279年
陈皮(十两)丁香(一两)青皮诃子肉甘草(各五钱)每服末二钱。小儿脾虚不实,米谷不化,滑肠滞颐者,此方主之。胃主受纳,脾主消磨,故能纳而不能化者,责之脾虚。滑肠者,肠滑而飧泄也。滞颐者,颐颔之下多涎滞也,皆土弱不能制水之象。火能生土,故用丁香。甘能补土,故用甘草。香能快脾,故用陈皮。涩能去滑,故用诃子。用青皮者,谓其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胜尔!《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陈皮一两,青皮、诃子肉,粉草(炙)各五钱。丁香二钱,共为末,每服二钱,未周岁者,只服五分,水煎。如感寒吐泄,加姜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李子毅公元1644-1911年
人参一钱黄二钱炙甘草五分陈皮一钱(去白)黄连少许芍药七分生甘草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煎五分,食远服。土色黄,脾胃应之,不直补土,而从土中泻火、清金、制木,以远客邪,故曰益黄。此东垣令肝中泻言∶热淫于内,以酸收之。芍药酸寒,能泻肝而收肺阴,黄连甘草入心而泻脾热,金旺火衰,而肝风自熄,脾胃受益矣。东垣以之治小儿慢脾风,真神品也。《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公元1644-1911年
陈皮(一两)青皮(五钱)诃子(五钱泡去皮)丁香(二钱)白术(二两)甘草(炙五钱)按∶上方主治脾胃虚寒,寒水反来侮土,而呕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实,手足逆冷等症。炒磨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服。凡舌见黄色而干燥,属胃腑阴亏火旺者,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归、地主之。《临症验舌法》清杨云峰公元1917年
(又名补脾散)治脾胃虚弱及治脾疳,腹大,身瘦。陈皮(去白一两)丁香(二钱,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五钱)上为末,三岁儿一钱半,水半盏,煎三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公元1032~ll13年
治小儿脾胃虚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呕吐不止,困乏神懒,心胁膨胀,颜色青黄,恹恹不醒。丁香(四钱,不见火)陈皮(去白,二两)甘草()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七分盏,煎至五、六分,食前进,量大小加减与服。此药极有神效,不可尽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橘皮(一两)青皮(三钱)丁香(二钱)诃黎勒甘草(五钱)小儿面黄睛黄,食不化,及滑肠颐滞,主此方。胃主受纳,脾主消磨,今能纳而不能化,责脾虚。滑肠者,肠滑而飧泄也。颐滞者,颐颌之下多涎滞也。面黄睛黄,皆土弱不能摄水之象。火能生土,故用丁香;甘能补土,故用甘草;涩能止滑,故用诃子;及青橘二皮,取渠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胜尔。诗曰∶益黄青陈橘,丁香诃黎勒,小儿脾气亏,甘草同调燮。上症还须理中等方,此散恐不
丁香(面煨)木香青皮(炒)陈皮诃子(面裹微煨)胃寒,泄泻脉迟者,此方主之。肠胃热,则大便燥结;肠胃寒,则洞泄不禁,大都然也,脉迟验其为寒。是方也,二香之辛热,所以温中;二皮之辛利,所以快脾;诃子之固涩,所以止泻。《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乳房脓肿痛明显好转,化验血象复查已降到正常范围之内。原方麻黄减至5g,加山楂12g。继服6剂,乳房肿痛消失,惟疮口未愈,乃以十全大补汤以尽全力。2体会笔者根据多年来临床实践,以阳和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用于妇科因“阳气不足,气血虚损,邪气侵袭从寒化所生或寒邪乘虚内侵附于肌肉、筋骨、血脉之中壅滞而生”所致之证,每能应手取效。但在临床应用中必须严格掌握。患者必须具备以下几条症候,如畏寒喜暖,手足欠温
陈士铎,清代山阴人,著名医家,著有《辨证玉函》、《石室秘录》、《辨证奇闻》等多部著作。因其辨证详明,构方精当,故被诸多医者所借鉴。笔者受其《辨证奇闻》中金水两滋汤之启发,以金水两滋汤加减治疗反复感冒十余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1组方 麦冬20~30g、天门冬10g、桔梗10g、甘草10g、熟地20~30g、茯苓10g、山药15g、肉桂3~6g、紫菀10g、白芥子10g,儿童用药时,药量酌减。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对高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对本院住院64例脑卒中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中药联合康复组32例)和对照组(单纯康复组32例)进行12周的康复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ofdailylife,ADL)能力评定,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ADL能力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DL改善明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脑梗死 笔者20年来先后治疗中风后遗症282例,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8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154例,女128例,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年;282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肌力1级者95例,肌力2级者132例,肌力3级者55例,均经CT确诊,伴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者184例,血脂偏高者98例。 1.2治疗方法 黄芪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用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对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1周内治愈)分别为77.14%和50%,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感冒后咳嗽优于采用西医方法治疗,中医组能更
痰多色白质稀。舌红苔薄白,脉濡缓。患者《丹溪心法》中有“无痰不眩”的记载,考虑到患者为老年患者,南方多湿,多为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故用健脾燥湿,化痰降逆之法。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合补阳还伍汤加减。用药如下:北芪60天麻12法半夏6陈皮12川芎12桃仁8丹参9桔梗12白术15茯苓12白芷10防风15桑白皮12陈皮6服药三副,患者自述头痛缓解,偶觉头晕。建议继续服药一周,注射西药丙种球蛋白,增
桂枝去芍药汤出自《伤寒论》第21条,由桂枝汤去芍药而成,药物有:桂枝、生姜、大枣、生甘草,功主:温阳散寒,原方用于“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笔者近年来将其加减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例均为病毒性心肌炎,均经过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记录、X线等项检查确诊。男9例,女12例,年龄18~59岁,平均39岁。1.2临床表现胸闷气短,甚则如窒,
中风或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常伴有便秘的症状,这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同时也成为诱发再中风或加重原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改善患者便秘的症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临床上采用增液承气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便秘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6例中风便秘患者均选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针灸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1例、女性15例;年龄37~87岁;病程3个月~5年。1
、细胞毒药物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以及恶性肿瘤病人。临床表现多为疼痛较剧烈,皮疹消退后,后遗疼痛者常半年不消,持久存在,痛苦不堪。有的疼痛剧烈老年患者用药无效想自杀。笔者自1994年以来,用活血散瘀汤加减治疗此病后遗疼痛6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54~78岁,平均6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2天。1.2中医分型气滞血瘀型:疼痛
【关键词】玉泉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糖尿病肾病 笔者自2001年3月~2007年2月,运用玉泉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58例,并设对照组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300mg者28例。血肌酐(Scr)300mg者14例。血肌酐(Scr)442μmol/L者2例。上述病例均排除其他原因导致者,并复查1次。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饮食治疗,在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基础上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加减中风抑郁临床观察中风后抑郁症是一种器质性情感障碍。西药有三环类、四环类、五羟色胺选择性抑郁剂等药,疗效肯定,但副作用明显。目前常用的氟西汀仍有很大副作用,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故本院联合本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7年5月开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管中风后抑郁,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一般
带下量多色白,大便溏薄.四肢畏寒,小腹冷痛,形体肥胖,舌淡胖嫩、苔白腻。脉濡滑。妇科8超检查未见异常。其配偶精液检查属正常范围。证属痰湿阻滞,脾肾阳虚,治以健脾益肾助阳,理气化痰调经.方用苍附导痰汤加减。处方:苍术、陈皮、香附、胆南星、桂枝、淫羊藿、鹿角胶、紫河车各10g,制半夏15g,茯苓皮、山楂、丹参20g,甘草8g。1剂/d,水煎,服3剂。2诊服5荆.症状明显减轻。后守方继进,月经按期而至,
认为,咳嗽之病因虽有外感与内伤之别。但咳嗽之病机均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景岳全书·咳嗽》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即是此意。治疗以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为主。处方常用三拗汤加减。 基础方: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 方解:方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炙用则止咳之力大;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甘草顾护中气,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宣肺止咳之功效。现
刘德玉陕西中医学院骨伤研究所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属中医“眩晕”范畴。笔者临证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组成和用法法半夏9克,天麻9克,白茯苓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苍术12克,生草6克。水煎2次共对为500毫升,早晚2次温服,14剂为一个疗程。功效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表现为眩晕,头重,耳鸣,恶心,呕吐,呃逆,个别患者有猝倒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新加黄龙汤加减保留灌肠对食管、贲门癌术后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食管、贲门癌手术患者2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术后给予新加黄龙汤加减保留灌肠,对照组常规治疗,将两组用药后动脉血气、体温、痰量、胸腔引流量及胸管拔除时间进行统计并对照分析,探讨新加黄龙汤对食管、贲门癌术后肺功能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术后发热天数减少(P=0.000)、胸腔引
)水肿;(2)高血压;(3)肾区疼痛及肾绞痛;(4)尿路刺激征(即尿急、尿痛、尿频);(5)排尿异常(包括尿量减少、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白细胞尿、脓尿和菌尿、肾功能试验阳性等)。现把运用裘老理肾汤加减治疗急慢性肾炎临床体会报告如下。1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男,16岁,学生,因感冒出现头面四肢水肿,遍及胸腹20天,西医诊断为(1)上感;(2)急性肾炎。经治疗感冒症状消失,水肿症状无明显改善,改投中
【关键词】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指掌麻木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全方具有补气血,通阳行痹,调合营卫之功。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产后指掌麻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27岁。2003年12月13日初诊。是年2月分娩后经常洗涤衣物,双手指尖即感麻胀,继则手指、掌有麻胀、针刺、蚁行感,并逐渐加重,甚时需用热水洗后上述症状方能
【关键词】头痛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肥胖者日益增多,与之相伴的疾病也逐渐突出。头痛、头晕就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伴随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清震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均为单纯性肥胖患者。年龄最小32岁,最大43岁,平均37岁。头痛病史2~8年。临床表现:间断性头痛、头部沉重感、或头晕胀、如铁箍紧束、
眩晕多见于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功能障碍,以空间或体位定位障碍的运动错觉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以痰浊中阻等型眩晕较为多见,我院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3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3例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均为我院200年月至200年月的门诊患者,均符合痰浊中阻型眩晕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扩张血管及抗凝治疗、外治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及参麦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加减甲钴胺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5%~50%[1]。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但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2,3]。目前尚无特殊疗法。有证据表明,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和延缓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但在此基础上,还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我
网状青斑等。 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气虚血瘀证为多,或在此基础上兼夹其他证型,气虚血瘀贯穿于胸痹心痛的全过程。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大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常取得满意疗效。 如张某某,男,52岁。因心前区疼痛4年,近一月加重于2007年4月3日初诊。证见心悸、胸闷、气短、背痛、少寐、乏力、活动后尤甚、面色紫暗,舌淡紫,边有瘀斑,苔白腻微黄,脉沉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与单西医方法治疗作比较。结果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患者在良好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单西医治疗组,病死率也明显低于单西医治疗组(P<0.05),偏瘫肢体肌力提高也较明显。结论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疗效。【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急危重症,死
【摘要】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蛋白尿持续不消的临床疗效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126例患者的治疗观察有68例显效:肾实质性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蛋白质持续阴性或少许,胆固醇、甘油三酯正常,蛋白质定量25%,胆固醇、甘油三酯逐渐降低。16例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7.3%。其疗效甚佳,有待进一步探讨。【关键词】真武汤加减;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健脾温肾;温阳利水肾病综合征是肾小球
【摘要】目的观察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三子养亲汤加减配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4.21%,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显效率52.94%,总有效率82.3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治愈天数上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关键词】三子养亲汤;婴幼
【摘要】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口服;对照组腹痛时给予654|2片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9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有显著疗效。【关键词】儿童功能性腹痛;香砂六君子汤;临床观察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间,我
李某,女,40岁,自诉右侧肩臂痛反复发作两年余。活动受限,自觉局部皮肤发凉,天冷时加重。曾多方诊治未见好转。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病机乃局部受寒,气血凝结。笔者采用术附汤加减治疗,处方:生白术30克,制附子15克,桑枝10克。5剂后症状消失,后继服十余剂治愈。体会术附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原文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本案用此方的主导思想,是把重点放在“暖肌
凡治中风不审六经之形证加减虽治与不治无异也《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1周内未服用过抗组胺药物,3天内未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入选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期、症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桂枝汤加减(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生龙骨20g,生石膏20g,生牡蛎20g,蝉衣10g,全蝎3g,蜈蚣2条,生黄芪20g,炒白术6g,当归6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水煎服,分2次
之一,此时患者肝、脾、肾俱损,气、血、水交阻腹中,腹部胀大,腹皮绷急,小便量少,表现为本虚标实证。笔者在1999年6月~2004年12月期间,采用健脾补肾、柔肝宣肺利水法治疗肝硬化46例,给予消臌方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68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均以腹部胀满为主要表现,伴形疲神倦,纳呆,溲
2001~2005年笔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共治疗慢性肾盂肾炎2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大72岁,最小37岁。其中服6剂治愈2例,10剂治愈者6例,其余病例服10~20剂不等,平均服药14.5剂。 1.2方法方药组成: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柴胡6g,升麻10g,当归15g,桂枝6g,竹叶6g,甘草6
笔者研习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中有这样的记述。“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则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可除根。”又述“胸不任物:江西巡抚阿林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虽一层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付痊愈。”笔者在临床中遇有类此案者,用之屡获奇效,现有验案一则,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1病案介绍患者,男,56岁,因失眠3年就诊。自诉就寝
近年来,笔者应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67例,男105例,女162例,平均年龄35岁,病程1~3年125例,4~9年84例,10年以上58例。患者表现为胃脘疼痛,上腹痞满、呕吐、纳呆、吞酸、恶心呕吐,便溏腹泻或腹胀便秘。X线钡餐透视:浅表性胃炎235例,萎缩性胃炎32例。 1.2治疗方法加减旋覆代赭汤基本方:旋覆花6g,代
。检视咽喉,并无异常,或虽有变化,亦甚轻微。全身症状:患者每见精神抑郁,多疑善虑,胸胁胀满,纳呆,困倦,消瘦,便溏,妇女常见月经不调。 1.3治疗方法中药以疏肝解郁,化痰利咽为治则。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组方如下:制半夏12g,厚朴9g,苏叶9g,瓜蒌20g,陈皮10g,茯苓12g,射干12g,夏枯草12g,生姜9g,甘草10g;若气郁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行气解郁之功;肝气郁结较甚而见胁肋疼
。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以疏肝健脾汤:党参15g,黄芪30g,柴胡8g,当归10g,炒白术15g,枳壳10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30g,白芍12g,败酱草15g,丹参20g,茯苓15g。辨证加减:恶心呕吐者可加竹茹、法半夏;黄疸明显者加茵陈、山栀、大黄;转氨酶升高者加黄芩、五味子;腰膝酸软者加枸杞、首乌;肝区疼痛者加炒川楝、玄胡;肝脾肿大者加炮鳖甲、三菱;大便干结者可加用大黄。每日1剂,水
金匮肾气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滋阴助阳之功效。逍遥散是《和剂局方》之方剂,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金匮肾气汤合逍遥散,随症加减,治疗内科疾病,取得显著成效。 1甲状腺机能亢进 例1,男,34岁,1991年3月7日就诊。患者2年前因善饥、消瘦、全身乏力、怕热多汗、性情急躁易怒、心悸、两手发抖、颈部略粗、大便次数多,T3、T4增高,西医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给予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等药物治疗,病情稳
青春痘,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持续时间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如未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常遗留瘢痕和色素沉着,影响美观。我科从1998年8月以来,用中药枇杷清肺饮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面部痤疮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病人均为本院门诊皮肤科病例,其中女53例,男2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3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诊
性炎症性疾病,以结肠黏膜充血、糜烂和溃疡为主,病变以远端结肠受累多见,但也可累及整个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很难治愈。近6年来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结合灌肠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UC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UC诊断标准,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