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2/5 0:22:11
摘要:处方熟地黄15克,丹皮12克,萸肉12克,山药9克,茯苓12克,泽泻9克,枸杞30克,菊花15克,赤芍15克,当归12克,丝瓜络25克,珍珠母50克。功能主治滋补肝肾。主肝肾不足,目失涵养。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齐强方
查看全文 [ 118字 ]
生地、黄芩、栀子仁、赤芍、郁金、茅花引。水煎入车前草自然汁,细细服之。《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李子毅公元1644-1911年
人参熟地猴姜当归枣仁茯苓山药枸杞杜仲牛膝生地山萸杏仁川断破故纸共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钱,早晚白汤送下。《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天地而无水火,何以展造化之功?人身而无水火,何以济化生之道?六味地黄补阴阳之小剂,八味地黄救阴阳之大药,水中寻火,其明不熄,火中求水,其精不竭,补中有泻,久服而无偏胜之害,泻少补多,邪去而补愈见其效,相和相济,五脏俱宜,根本既荣,枝叶自茂,神功异匝莫能外焉,欲出范围,反似画蛇添足矣。今人多择补药,任意加入,客倍于主,责任不专,本方之功,反退处于虚位,或嫌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王弱,或嫌泽泻之泻,则
汤方 方剂学名词。又称汤头。古代将药物剂型以煎汤剂为主,故将内服药物方剂(主要是煎汤剂)通称为汤方。参汤头条。作者:
《卫生家宝汤方》 医方著作。三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左右。本书收录临床常用方药300首。原书内容有所佚失,现仅存卷上,有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医方84首。作者:
《卫生家宝汤方》 医方著作。三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左右。本书收录临床常用方药300首。原书内容有所佚失,现仅存卷上,有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医方84首。作者:
近日,由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山西省运城市中医院承办的汤方辨证临床运用学习班在运城市举办。学习班上,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畅达、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黄煌等人到会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并获得好评。汤方辨证(方药辨证、方剂辨证)是临床医生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手段,是以方剂的适...作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六经辨证符合厥阴病提纲,即此方证属厥阴病。 ●据《伤寒论》第147、148条所述,凡见上热下寒,又见阳微结者,即可认定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胡希恕经前后对照研究、反复体会,认为《伤寒论》第148条即为前条做注解,主要在说明“阳微结。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由小柴胡汤方证发展而来说明,人们先认识到半表半里的阳证,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这一认识,是众多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条文中“大逆”二字非常重要,《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条文中所说的“大逆上气”,是指剧烈的气逆咳喘,即上焦热
与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道理相同,即同是外邪内饮见小便不利,去桂是因津亏不能再用桂枝发表,加苓术是因内饮不去而津液伤出现大便硬,显而易见小便自利是原有里饮的小便频利,再对比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方证则更清楚。去桂加白术汤证的实质是外邪里饮兼有津伤《伤寒论》第174条只是详细列举了桂枝附子汤的证,仲景仅用一个“若”字暗含了去桂加白术汤与桂枝附子汤相似,只是多了̶
非《伤寒论》原方,但其精华不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本方是经方的合方变法。根据方证对应中的药证原则,可以认为这是在方证基础上合并出现某药药证,即在桂枝汤方证的基础上复合了白术证和附子证。笔者曾运用本方治疗过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发现止痛效果显著,并且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伤寒论》中相关条文有,“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
益东洞《类聚方》本方条下),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解本方时也提出,本方主治“小柴胡汤证而胸腹有动,烦躁惊狂,大便难,小便不利者”。矢数道明先生认为本方为治疗实证的处方,其方证主治介于大、小柴胡汤方证之间,常常表现为胸胁苦满,心下部有抵抗或自觉膨满,脐上动悸,因腹主动脉跳动亢进所致之腹部上冲感,心悸不眠,烦闷,易惊,焦燥易怒,易动感情,善太息,甚则出现狂乱、痉挛等,小便不利,大便偏秘。另外,该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原文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一般认为外寒内饮,寒饮伏肺是本方证病机所在。《方函口诀》云:“此方用于后世所谓哮喘,水鸡声,形容哮喘之呼吸也。”因此咳嗽气逆喘促,喉中痰声辘辘是方证识别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与小青龙汤同为主治咳喘病外寒内饮证的方剂,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异同比较分析。根据方证对应的药证原则可知,前者主要含有射干、紫菀、款冬花,
祝子贝河北医科大学《伤寒论》42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对于此条,伤寒注家多以伤寒发汗而表未解,且肺中因寒而蕴热为论。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缘邪气外闭之时,肺气已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而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笔者试论之。“太阳病……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风为百病之长,挟寒之势入人肌表,闭塞皮毛玄府。“肺之合皮也”,肺气因之开
意的是,经方药物配伍及药量配比十分严谨,方药与症状体征之间严格契合对应,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去是药,症状一旦变化,方药也随之改变。若患者主诉心下痞而兼见平素大便干结,则患者很有可能就不是半夏泻心汤方证,因为方中干姜、黄连有导致大便变干的功效。 另外,笔者在临床上反复体会本方药物剂量特点,屡屡发现方中干姜与黄连的配伍比例一旦有偏差,则病情必定加重。因此,两者的配伍比例是本方能否取效的关键。由此
小青龙汤方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最早对小青龙汤作方解者,当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辛,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
甲乙归藏汤出自晚清名医费伯雄。甲乙归藏汤组成:珍珠母25克,青龙齿6克,醋炒柴胡3克,薄荷3克,生地18克,当归身6克,酒炒白芍5克,丹参6克,柏子仁6克,合欢花6克,沉香1.5克,红枣10枚,夜交藤12克。 案叙:无锡孙左,身无他苦,饮食如常。唯彻夜不寐,间日轻重,如发疟然。一载未愈。余诊其脉,左关独见弦数,余脉平平。因思不寐之症,共十三条,从无间日轻重之象,唯少阳受病,方有起伏,但少阳为半表
益东洞《类聚方》本方条下),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解本方时也提出,本方主治“小柴胡汤证而胸腹有动,烦躁惊狂,大便难,小便不利者”。矢数道明先生认为本方为治疗实证的处方,其方证主治介于大、小柴胡汤方证之间,常常表现为胸胁苦满,心下部有抵抗或自觉膨满,脐上动悸,因腹主动脉跳动亢进所致之腹部上冲感,心悸不眠,烦闷,易惊,焦燥易怒,易动感情,善太息,甚则出现狂乱、痉挛等,小便不利,大便偏秘。另外,该
虚及他因者,皆施此法,每有阴茎反见强硬,流精不止,而为强中者,且有坐受温热之酷烈精枯液涸而死者。朱师博及医源,约取各家之长,谨遵仲景阴阳配伍的制方规律,组方用药处处注重相反相成的用药法则,所创之丸散汤方治疗阳痿均本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旨,疗效颇著。朱师赞同“壮者滋阴为主,怯者扶阳为本。确属经验之谈,今选析朱师所创丸散汤方治疗各型阳痿,结合笔者临床验证,以窥朱师治疗阳痿特色之一斑。1、虚
,丹皮15克,全瓜蒌18克。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此案中老师治疗手足冻疮用到当归四逆汤,后翻阅多书,见此种用法颇为常见,且疗效多佳,于是笔者对此方的配伍产生了兴趣。 拆解当归四逆汤方,很多医家将其视为桂枝汤的变方,将其归属于治疗太阳病。例如《幼幼集成》中指出:“(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而冯世纶在《伤寒六经方证
木郁,沦落寒水之中,迫于己土,攻冲不已则腹痛,不能温阳化气则水谷并下注于二肠泻利不止。湿流关节,淫泆四肢故沉重疼痛,甚或肿胀,或咳,或呕,小便或利或不利总因水寒土湿,枢轴莫运,四维升降失司所致。真武汤方证的病理机制为阳虚水泛,土湿木郁,真武乃北方镇水之神,一龟一蛇居焉,共主水火之权,是一首灵动而神妙的经方。柯琴曰:“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取此名方者,所以治少阴
张金良主任医师为黑龙江省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张金良主任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具有利胆排石功效的“组药汤方,临诊时巧妙加减,其效如神。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获益良多,兹将张老师之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介绍如下。张金良主任医师认为,胆石症的治疗过程中要重视“症与“证的结合,既要看到这一疾病的共性——结石,又要重视共性背后的差异。治疗中要
睾丸组织严重破坏等的治疗:腮腺炎、结核菌和梅毒引起睾丸组织严重破坏者,功能常难以恢复。有用中药五子衍宗丸或加减地黄汤长期服用,获得一定疗效。因泌尿系统或前列腺炎症感染而致之不孕症,应查清病原,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对症治疗。作者:不明
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加减地黄丸《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
熟地(八钱)山茱(二钱)丹皮(二钱)茯苓(二钱)山药(二钱)泽泻(一钱五分)制黄柏(盐酒炒褐色,八分)制附子(二钱)加灯心十根,建莲子二十粒,去心,水煎八分,空心温服。《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张卿子伤寒论》清张卿子公元1644-1911年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根据前法。《张卿子伤寒论》清张卿子公元1644-1911年
游疟 病名。疟疾之一(属“三日疟”)。由三阴疟余邪游溢于他经所致。其因多为气血、脏府亏虚,外邪客于阴经而发病。《症因脉治》:“游疟之证,先起三疟,后又加一发,连发二日,只停一日,如少阴经子午卯酉日之疟,至明天辰戍丑未又加一发,此少阴之疟,余邪游入太阴;又如辰戍丑未之疟,至明日寅申巳亥又加一发,此太阴之疟,余邪游入厥阴,故曰游疟之证也。”其病脉多细数、沉细,或见虚大、滑数。宜先治其本经见症,如厥阴
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根据白虎汤法。王三阳云。前条脉洪大者。不渴。此条洪大者。烦渴不解。故二汤不同。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张卿子伤寒论》清张卿子公元1644-1911年
顺气,宽膈,美进饮食。木香(半两)甘草(半两,炙)丁香枝杖(一两)姜黄(一两)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四十丸。每服一丸,细嚼,温热水下。《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本论无方。此方列于太阳篇中。今补其方名。)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言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少阳为甲木。诸风掉眩。皆属于木。主论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此言少阳自论云。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论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论云。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
生津液,止燥渴,凉咽喉。百药煎(一斤)乌梅肉(二两)朴硝(二两)缩砂仁(半两)香白芷(半两)薄荷叶(去土上件为细末,熬甘草膏为丸,每两作十五丸。每服一丸,含化。《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皆宜慎喜怒。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悉得。今但令不狐臭、瘿瘤、瘿、气味、蜗蚧、癣瘙、白秃、疠疡、唇、耳聋、鼽鼻、癫眩,无此等病者,便可饮儿也。师见其故灸盘,便知治小儿宿食不消,发热,九味当归汤方。当归甘草(炙)芍药人参桂心黄芩干姜(各一分)大枣(五枚)大黄(二分)上药切,以水一升半,煎取六合,去滓,分服,增减量之。治少小咳嗽,腹胀,七物小五味子汤方。五味子(碎)紫菀(各二分)黄芩甘草(炙)
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根据前法。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若更加之
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也。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甘草味甘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却阴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干姜味辛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干姜为臣。附子味辛大热。内经曰。辛以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此奇制之大
宽中、快气、消酒。橙子(大者三斤,破去核,切作片子,连皮用)生姜(五两,去皮切片,焙干)上件于净砂盆内,烂研如泥,次入炙甘草末二两,檀香末半两,并搜和捏作饼子,焙干,为《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青龙东方甲乙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主之令。为敷荣之主。万物出甲开甲。则有两歧。肝有两叶。以应木叶。所以谓之青龙者。以发散荣卫两伤之邪。是应肝木。之体耳。桂枝汤主中风。麻黄汤主伤寒。二者发散之纯者也。及乎大青龙汤则不然。虽为发汗之剂。而所主又不一。必也中风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是风寒两伤也。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是风寒两伤也。风兼寒。寒兼风。乃大青龙汤专主之也。见兹脉证。虽欲与桂枝汤解肌以祛风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出、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若大汗出。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表里有热。不可更与桂枝汤。可与白虎加人参汤。生津止渴。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此言所共知。至如峻缓轻重之剂。则又临时消息焉。大满大实。坚有燥屎。非峻剂则不能泄。大小承气汤峻。所以泄坚满者也。如不至大坚满邪热甚。而须攻下者。又非承气汤之可投。必也轻缓之剂攻之。大柴胡汤缓。用以逐邪热也。经曰。伤寒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汤。又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可大柴胡下
经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盖桂枝汤。本专主太阳中风。其于腠理致密。荣卫邪实。津液荣固。寒邪所胜者。则桂枝汤不能发散。必也皮肤疏凑。又自汗。风邪干于卫气者。乃可投之也。仲景以解肌为轻。以发汗为重。是以发汗吐下后。身疼不休者。必与桂枝汤。而不与麻黄汤者。以麻黄汤专于发汗。其发汗吐下后。津液内耗。虽有表邪。而止可解肌。故须桂枝汤小和之也。桂味辛热。用以
大黄(六两去皮苦寒)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大黄谓之将军。以苦荡涤。芒硝一名硝石。以其咸能硬。夫间有遂以通水也。甘遂若夫间之遂。其气可以直达透结。陷胸三物为允。王宇泰云。低者举之。高者陷之。以平为正。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利药之中。此驶剂也。伤寒错恶。结胸为甚。非此不能通利。剂大而数少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钱切)大枣(四枚擘)麻黄(十八铢去节)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上七味。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脾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唐不岩云。桂枝、麻黄、越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干姜(二两炮味辛热)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张卿子伤寒论》清张卿子公元1644-1911年
王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发黄者。热之极也。非大寒之剂。则不能彻其热。茵陈蒿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酸以涌之。苦以泄之。泄甚热者。必以苦为主。故以茵陈蒿为君。心法南方火而主热。栀子味苦寒。苦入心而寒胜热。大热之气。必以苦寒之物胜之。故以栀子为臣。大黄味苦寒。宜补必以酸。宜下必以苦。推除邪热。必假将军攻之。故以大黄为使。苦寒相近。虽甚热。大毒必祛除。分泄前后。复得利而解矣。茵陈蒿(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本草云。涩可去脱。石脂之涩。以收敛之。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之。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伤寒吐下后。发汗。则表里之气俱虚。虚烦。脉甚微。为正气内虚。邪气独在。至七八日。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而心下痞。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者。正气内虚而不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一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中风。是伤寒或中风也。邪气在表。医反下
麻黄(四两去节味甘温)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温)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石膏(半斤碎绵裹味甘寒)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风气通于肝。风邪外甚。故以纯甘之剂发之。张兼善云。余观仲景常言发汗后。乃表邪悉解。止余一证而已。故言不可行桂枝汤。今汗出而喘。无大热。乃上焦余邪未解。当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散之。夫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茯苓(半斤味甘平)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大枣(十五枚擘味甘平)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汗后腹满。与下后腹满不同
水蛭(三十个熬味咸苦寒)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味苦甘平)大黄(三两酒浸味苦寒)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甘缓结。苦泄热。桃仁大黄之苦。以下结热。王宇泰云。按玩仍在字。则邪气为不传于里。非犹浅也。膀胱为太阳本经。曰热在下焦。曰少腹硬满。曰小便自利。皆膀胱之证。故总结曰。随经瘀热也。在里二字。要看得活
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栝蒌实(大者一个味苦寒)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栝蒌实。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以散结。王海藏云。大陷胸治热实。大陷胸丸兼喘。小陷胸治痞。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太阳病。二三日邪在表也。不能卧。但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味甘平)杏仁(七十个汤炮去皮尖味辛温)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麻黄甘草。开肌发汗。桂枝杏仁。散寒下气。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阳受气于胸中。喘而胸满者。阳气不宣发。壅而逆也。心下满。腹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