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huǒ
fir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lame[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ignis[朗道汉英字典]
pyro-[朗道汉英字典]
to get very angry[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火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1],又称外火。与暑热同性,但无明显季节性[1]。
火乃热之极,风寒暑湿燥入里皆可化火。火为阳邪,其性上炎,伤于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扰乱神明,则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火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故临床表现,除热象外,还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津伤液耗的症状。火邪又能生风动血,而表现为肝风内动、血热妄行的证候,如高热、抽搐、颈项强直、目睛上视、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斑疹等症状。火之为病,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属内生者,则常由脏腑阴阳失调而成。[3]
内火为病机,其并非由体外侵入,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生的,能够形成类似外火证候的邪气,为了使之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火[4]。火乃热之极,脏腑功能失调,七情内郁,能够化火[3]。火之为病,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属内生者,则常由脏腑阴阳失调而成[3]。
内火主要是脏腑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其中阳盛者属实火,病变涉及心、肝、肺、胃,而以心、肝为主,其症状为口舌糜烂,目赤口苦,头痛,心烦躁怒,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阴虚者属虚火,病变涉及肺、肾、心、肝,而以肺肾为主。其症见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3]
内火多由情志抑郁、劳欲过度,影响脏腑阴阳失调而成。《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以及“气有余便是火”就是指的内生之火。[3]
内火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结合脏腑病位,采取相应的治法[3]。
病机概要:多由情志之火内发所致。
治疗法则:清心泻火。
方药举例:泻心汤之类。
病机概要:多由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所致。
主要脉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耳鸣如潮,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胁肋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法则:清肝泻火。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之类。
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近代方有黄芩、栀子)
主要脉证: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咽干舌燥,眩晕耳鸣,健忘少寐,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阳兴,舌红而干,脉细数。
治疗法则:滋肾降火。
方药举例:知柏地黄丸之类。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主要脉证:干咳短气,痰少且稠,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颧红躁怒,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法则:润肺滋阴清火。
六元正纪之义。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营运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
(元者,大也。六元者,谓风火燥湿寒热六者,为天地之大道。五运六气之义,本篇论之独详,故曰正纪也。)...
经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素...
运和平。与六气无犯也。或逆天气者。如丙子丙午岁。火运司天。而行水运。甲辰甲戌岁。水运司天而行土运也...
,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