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09/12/5 0:11:33
摘要:处方小茴3两(炒),白术1两半(炒),枳壳1两半(炒),青皮1两半(炒),大茴3两(炒),香附3两(酒炒),乌药1两半,吴茱萸8钱(醋炒),白蔻1两半(去壳,炒),丁母香8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六聚,脉弦沉涩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广橘核汤下。各家论述产后任劳多郁,夹寒邪而肝脾受病,气化不调,故聚成六腑,或痛或不痛,或胀或不胀,以其聚散无常也。小茴温经以化其气;大茴散气以温其经;吴茱萸降逆气以调肝;丁香散滞气以缓胃;白术健脾气,运化乎中;枳壳泻滞气,消散其聚;青皮破气平肝;白蔻宽胸快膈;乌药顺清气,疏逆气,以散浊气也。为散,橘核汤下,以疏其结,使寒散结消,则六腑之聚自平,而脾气健运有常,肝气亦为调适,安有聚散无定,或痛或胀之患乎。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查看全文 [ 330字 ]
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以萘为内标,测定八角茴香油中茴香脑的含量。结果:茴香脑在4.12—32.96bt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加样回收率为96.28%,RSD=1.o9%。结论:气相色谱内标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茴香油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八角茴香油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vcrttmHook.f.的新鲜枝叶或成熟果实经水蒸汽蒸馏得到的挥发油,具有芳香调味及健胃作
八角茴香伪品(3)——红茴香(Honghuixiang) [来源] 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红茴香llliciumhenryiDiels的干燥果实。 [性状] 通常出7-8个骨突组成多角形星芒状聚合果,直径2~3cm。每个骨突较瘦,长10~15mm,宽4~7mm,顶端有细长而弯曲的尖头,果皮薄;外表面红褐色,背面粗糙有皱纹,沿腹缝开裂。弯曲的果梗长3~5cm。每个骨突含种子1
小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vulgare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味辛,性温。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能。常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1]。现将有关小茴香的来源、真伪鉴别、化学成分及成分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以利于小茴香质量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1来源及真伪鉴别小茴香
【摘要】目的建立小茴香及盐小茴香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小茴香及盐小茴香中茴香醛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反式茴香脑的含量。结果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多批样品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TLC图谱斑点清晰,小茴香与盐小茴香中反式茴香脑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反式茴香脑在0.15~1.53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17%(n=6)。结论本方法重复性好、简便易行,结果准确、
2005年02月21日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Vol.37No.8P.475-477等为了探讨八角茴香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活性及与氟康唑在联合抑菌实验中的相互作用,检测了八角茴香挥发油对130株临床分离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FC),并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同时对18株念珠菌进行了八角茴香挥发油与氟康唑的体外联合抑菌实验。八角茴香挥发油对临床分离念珠茵的MIC及MFC分别为白念
茴香伞形科1--2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有香味,是常用调味品和重要药材。果实入药有驱风祛痰、散寒、健胃和止痛功效。嫩茎叶是特色蔬菜。花蜜丰富,是重要的蜜源植物。茴香属直根系喜钾植物,根系发达,入土深,叶细丝状,抗干旱,耐盐碱,喜高温强光,怕阴雨,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河西走廊及北方少雨干旱的富钾土壤栽培种植,甘肃省黄花农场年产茴香300--400吨,色鲜味浓,质量上乘,深受客户欢迎,现将其栽
小茴香味辛、性温,具有散寒止痛、和胃理气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茴香还有抗溃疡、镇痛、性激素样作用等,茴香油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现将小茴香治疗6种常见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溃疡病属虚寒者 这类慢性溃疡病患者多面色泛白少光泽,食欲较差,或天冷时发作,或偶有泛酸,或经胃镜检查有浅表性溃疡者,脉多虚,舌质淡红,苔白略厚。方药:小茴香、香附、白芷各10克,乌贼骨、炒田七粉各15克,延胡12克,大黄
八角茴香 别名:大茴香、大料 来源: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nverumHook.f.的干燥成熟果实。 功效: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伪品:1、木兰科植物红茴香的干燥果实。 2、木兰科植物莽草的干燥果实。 3、木兰科植物野八角的干燥果实。 4、木兰科植物短柱八角的干燥果实。 鉴别: 八角茴香为聚合果,多由8个果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果长
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 FructusAnisiStellati (英) StarAniseFruit 别名 大茴香、八角、八月珠。 来源 为木兰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verumHook.f.的果实。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色至红褐色。叶互生或螺旋状排列,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2cm,宽2~5cm,上面深绿色,光亮无毛,有透明油点,下面淡绿色,被疏毛。花单
中药名称小茴香拼音名Xiaohuixiang英文名FRUCTUSFOENICULI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vulgare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性状本品为双悬果,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4~8mm,直径1.5~2.5mm。 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两端略尖,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时有细小的果梗。 分果呈长椭圆形
药用植物害虫茴香薄翅野螟 学名EvergestisextimalisScopoli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茴香螟、油菜螟。分布在河北、山东、江苏、陕西、四川、山西、宁夏、内蒙古、黑龙江、云南、青海、广东等省区。寄主茴香、甜菜、白菜、油菜、芥菜、萝卜、甘蓝、芥菜。为害特点幼虫吐丝卷叶,取食心叶和种芽或食害采种株种荚,受害荚上出现孔洞。形态特征成虫体长ll—13mm,翅展28mm。体黄褐色。头圆形黄褐色
药用植物小茴香灰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茎、叶、花梗和果实。叶片染病初生黄色小点,扩大后成近圆形病斑,大小1—2mm,中央灰色,边缘褐色;茎和叶柄染病病斑椭圆形,中心部灰色,四周褐色;严重时病斑密密麻麻致叶片黄枯,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Cercosporidiumpunctum(Lacroix)Deighton称茴香短胖孢。异名:CercosporafoeniculiMag
-60418(北京)为了观察老年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变化,探讨活性氧(ROS)清除剂对I/R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者将27月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组、丁羟茴香醚(BHA)组和nicardipine组。夹闭双侧肾动脉30min再灌注18h制成I/R模型。观察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肾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
药用植物小茴香软腐病 症状采种株易发病,主要发生在叶柄基部或茎上,先生水渍状不规则形凹陷斑,褐色至浅褐色,后呈湿腐状,变黑发臭。病原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etal.称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周生2—8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生长发育适温25—30℃,最高40℃,最低2℃,50℃线10分钟致死。除
八角茴香(Bajaohuixiang)FructusIllicilVeri [来源] 木兰科(Magnoliaceac)植物八角IlliciumverumHk.f.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 由5~13个多为8个骨突组成星状聚合果,直径1~4cm。骨突肥厚,顶端较钝,表面浅棕或棕红色。果梗长3~8cm。具浓郁芳香气,味辛甜。发育不全果实的骨突瘦瘪,大小悬殊,未成熟果实多皱缩,味辛甜带酸。
常用的调味佳品八角茴香含有一种叫做莽草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抗血栓形成的活性。这是日前一项获得201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的科研项目得出的结论。该研究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孙建宁、郭亚健、徐秋萍等人完成的。 该研究首次发现中药木兰科八角属植物八角茴香提取成分莽草酸具有抗血栓形成活性,并发现该作用与其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系统有关。此后为提高莽草酸的脂溶性,以发现生物
常用的调味佳品八角茴香含有一种叫做莽草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抗血栓形成的活性。这是日前一项获得201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的科研项目得出的结论。该研究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孙建宁、郭亚健、徐秋萍等人完成的。 该研究首次发现中药木兰科八角属植物八角茴香提取成分莽草酸具有抗血栓形成活性,并发现该作用与其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系统有关。此后为提高莽草酸的脂溶性,以发现生物
药用植物小茴香枯萎病 症状茴香枯萎病引致叶片发黄、植株瘦弱矮小,有时在花期出现烂根现象,叶色淡黄,中午呈萎蔫状,顶部叶片萎垂,后期叶片变黄于枯,根部发黑,侧根少。采种株易发病。病原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称尖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灰褐色;大型分生孢子在子座或粘分生孢子团里生成,镰刀形,弯曲,基部有足细胞,多3隔膜,大小19—45×2.5—5(μm),5个隔膜的30
中药名称八角茴香拼音名Bajiaohuixiang英文名FRUCTUSANISISTELLATI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verumHook.F.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冬二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性状本品为聚合果,多由8个骨突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 骨突果长1~2cm,宽0.3~0.5cm,高0.6~1cm;外表面红棕色。 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
球茎茴香的抗病性很强,新菜区很少发生病害,老菜区及保护地栽培,有时因管理不善而发生幼苗猝倒病和菌核病。(1)猝倒病病原为瓜果腐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幼苗嫩茎和根茎部,发病初期病部呈现水浸状,后期植株腐烂或猝倒,发病严重时会成片死亡。在温暖多湿的条件下的老菜园中较易发生。?防治方法:苗期不使用大水漫灌,控制环境的湿度,初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喷洒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
药用植物小茴香猝倒病 小茴香学名FoeniculumvulgareMill.别名小茴、怀香。是以果实为香料的栽培种,属伞形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及西亚,中国北方栽培普遍,南方多行秋播,果实可入药。具祛寒止痛、理气、和胃之功效。症状参见红花猝倒病。病原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kzp。称瓜果腐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
发了水果蔬菜中的199、251种农药残留量的系统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所分析样品多是干扰较少的水果蔬菜品种,通过一定净化处理后,绝大部分干扰杂质得到了有效的去除,对检测要求不高。对于基质更为复杂的洋葱、茴香样品,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选择反应监测技术(SRM)技术去除干扰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SRM技术基础上,建立起快速、稳定的洋葱、茴香中杀虫、杀螨和杀菌剂等12种农药的同时检测方法。样品
中药名称茴香橘核丸拼音名HuixiangJuheWan性状本品为黄褐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酸、辛苦。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团块无色或淡黄色,表面及周围扩散出众多细小颗粒,久置溶化。 草酸钙簇晶细小,直径约5μm,一个细胞含多个簇晶,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组织中。 种皮石细胞类多角形,壁极厚,波状弯曲,胞腔分枝。 纤维壁稍厚,表面有斜向交错的纹理。 纤维束鲜黄色
球茎茴香的抗病性很强,新菜区很少发生病害,老菜区及保护地栽培,有时因管理不善而发生幼苗猝倒病和菌核病。(1)猝倒病病原为瓜果腐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幼苗嫩茎和根茎部,发病初期病部呈现水浸状,后期植株腐烂或猝倒,发病严重时会成片死亡。在温暖多湿的条件下的老菜园中较易发生。?防治方法:苗期不使用大水漫灌,控制环境的湿度,初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喷洒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
八角茴香伪品(2)——莽草(Mangcao) [来源] 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披针叶八角llliciumlanceolatuA.C.Sm.的干燥果实。 [性状] 通常由10~13个大小不等的骨突组成多角形星芒状聚合果,直径3.8~4.2cm。每个骨突15~20mm,宽8~12mm,顶端长渐失而向内弯曲成倒钩状,果皮较薄;外表面红褐色,背面粗糙,沿腹缝开裂。弯曲的果梗长3.5
味辛温。入足阳明少阴经。功专理气开胃。寒疝食料宜之。治阴疝以大小茴香各一两为末。猪胞一个。连尿入药。酒煮烂为丸。每服五十丸。一名时莳萝。一名八角茴香。一名舶茴香。功用略同。自番舶来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黄褐色者佳。《本草撮要》清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辛平,理气开胃,得盐则入肾,亦治寒疝。八角茴香又名舶茴香,辛甘平,功用略同。《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治疗与前茴香汤同。白芷(不见火)肉桂(不见火,各二两)桔梗(焙,三十两)茴香甘草(并炒,各六上为末。每服一钱,盐少许,沸汤点,食前。常服宽中,益气温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子主治。调中。下气。止痛。开胃。补命门。暖丹田。治呕吐霍乱。膀胱肠胃间冷气。肾虚腰痛。茴香丸。茴香六钱。胡芦巴八钱。巴戟川乌各二钱。川楝肉四钱。吴茱萸五钱末。酒煮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盐汤下。治小腹有癖。茴香散。茴香蓬莪术京铃子肉各一两。炙草五钱。研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治膀胱气痛。如痛甚。日服二三次即止。茴香汤。茴香(炒)高良姜(锉碎土炒)各一两五钱。苍术(米泔水浸炒)二两。草一两。锉末。
〔害〕其性温燥,能昏目发疮,若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吐者,均戒。大茴香,性热功用略同。〔利〕辛温香,入胃、肝、肾、膀胱四经,主腹痛疝气,平霍乱血逆,得酒良。〔修治〕八九月采实阴干,小如粟米者,谓之小茴香,力薄,酒炒黄用。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裂成八瓣,一核大如豆,黄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又名大茴香,入下焦药,盐水炒用。《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r大茴香\pj107.bmp\r\r茴香子\pj108.bmp\r\r小茴香\pj109.bmp\r\r广州莳萝\pj110.bmp\r(即怀香子。)味辛,气平。无毒。乡落多生,秋月方采。壳有八角,子赤藏中。嚼甚香甜,盐酒炒用。入心肾二脏,及小肠膀胱。主肾劳疝气,小肠吊气挛疼;理干热香港脚,膀胱冷气肿痛。开胃止呕下食,调馔止臭生香。为诸痿霍乱捷方,补命门不足要药。疗恶肿痈毒,捣根叶汁吞。又小茴香
宁夏出者。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为大茴香。他产小者。为小茴香。自番舶来大如柏实。裂成八瓣。瓣核如豆。褐色味甜。曰八角茴香。即舶茴香。子气味辛香。大甘微苦。性温。阳也。浮也。入胃肾二经。兼入心小肠膀胱经。开胃下气。止呕吐。暖丹田。为补命门不足之药。主膀胱冷气痛。及小肠气。并肾劳疝阴痛少腹痛。方书治腰腹胁痛泄泻。积聚伤饮食虚劳咳喘呃逆。诸逆冲上恶寒。水肿霍乱香港脚滞下。小便阳治膀胱相合。辛温。又古方治
得土金之冲气,兼禀乎天之阳气,故味辛甘性温无毒。入心、肾二脏,及胃、小肠、膀胱,祛寒散结之要药,而为霍乱诸疝之必需。大茴香,入心。肾二脏,及小肠、膀胱。主肾劳疝气,小肠吊气挛痛,理干湿脚气,膀胱冷气肿痛,开胃止呕下食。为诸痿霍乱捷方,补命门不足要药。小茴香亦治疝散疼,每同煎取效。主治(痘疹合参)主开胃下食,止呕吐,调中疗恶毒肿毒,然肺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按∶茴香辛香宜胃,温暖宜肾,主治不越二经
治元藏虚弱,脐腹冷痛。茴香(一斤,炒)川楝子(半斤)陈皮(半斤,去白)甘草(四两,炒)盐(半斤,炒)上件为细末,相和匀。每日空心白汤点服。《饮膳正要》元忽思慧公元1314-1320年
一名莳萝。理气开胃。辛平。理气开胃。亦治寒疝。食料宜之。(煮臭肉、下少许、即无臭气、臭酱入末亦香、大茴尤捷、故名茴香。)小如粟米。炒黄。得酒良。得盐则入肾。发肾邪。故治阴疝。(受病于肝、见证于肾、大小茴各一两、为末、猪胞一个连尿入药、酒煮烂为丸、每服五十丸。)八角茴香、(又名舶茴香。)辛甘平。功用略同。自番舶来。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黄褐色。《本草从新》清·公元1644-1911年吴仪洛
味辛。入足阳明少阴经。功专散膀胱冷气。干湿香港脚。得生姜盐治睾丸肿大。得川楝子治肾消饮水。得杏仁、葱白治膀胱疝痛。炒黄用。得酒良。得盐入肾。疝气入肾。茴香炒作二包。更换熨之。若阳道数举。得热则吐勿服。古名香。产宁夏者佳。《本草撮要》清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治膀胱气痛。茴香(炒)蓬莪术金铃子肉京三棱(各一两,二味炮熟锉)甘草(半两,炙)上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强幼安云,每发痛甚连日,只一二服立定。顷在徽城日,歙尉宋荀甫,膀胱气作疼不可忍,医者以刚剂与之,疼愈甚,小便不通三日矣,脐下虚胀,心闷。予因候之,见其面赤黑,脉洪大。予曰∶投热药太过,阴阳痞塞,气不得通。为之奈何?宋尉尚手持四神丹数粒,云∶医者谓痛不止,更服之。予曰∶若服此定毙。后无悔,渠恳
治风毒湿气攻注成疮皮紫破脓坏行步无力皮肉热舶上茴香地龙赤小豆川苦楝川乌头乌药黑牵牛(各一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盐汤下十五丸日二《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古作香。燥、补肾命治寒疝。辛温。暖丹田。补命门。开胃下食。调中止呕。疗小肠冷气。疝阴肿。(疝有七种、气血寒水筋狐也、属肝经病、以厥阴肝脉络阴器也、多因寒湿所致、亦有挟虚者、当加参术于温散药中。)腹痛霍乱。干湿香港脚。能昏目发疮。若阳道数举。得热则吐者。均戒。产宁夏。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疝气入肾、茴香炒作二包、更换熨之。)《本草从新》清·公元1644-1911年吴仪洛
疗元脏气虚冷,脐腹胀满,刺疼痛,不思饮食,一切冷气,并皆治之。(又茴香(去土,炒,六斤)川楝子(洗,炒)陈皮(各二斤)甘草(炒,七斤)盐(炒,上为末。每服一钱,如茶点吃,常服温中益气,利胸膈,进饮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同上)《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治小肠疝气疼痛。木香茴香(盐炒香,不用盐)川楝子(切片,盐炒,同盐用)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热酒一盏,空心调服。《瑞竹堂经验方》元沙图穆秀克公元1279-1368年
治肾虚挟寒小肠气痛附子桂葫芦巴马兰花青橘皮川楝子干姜茴香破故纸巴戟(各一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一)(恶心)∶取香华、叶煮服之。〔心〕(二)国人重之,云有助阳道,用之未得其方法也。生捣茎叶汁一合,投热酒一合。服之治卒肾气冲胁、如刀刺痛,喘息不得。亦甚理小肠气。〔证〕《食疗本草》唐孟显公元618-907年
治脾胃弱,肾气虚,饮食不美,噫醋吞酸,脐腹筑刺,小肠气痛,及中酒恶心益脾肾,大病之后,气体瘦弱,尤宜服之。汉阳章教授。续添川椒(半两,去籽及合口者)老生姜(二两细研)浓朴(去粗皮)茴香青盐(海盐亦得,以上五味入瓷罐,汤浸得所,慢火煮干,各一两)大川乌附子(二味去皮脐尖,锉骰子(米泔浸一宿,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盐汤下,空腹食前服。《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
一名莳萝。味辛微温,醒脾,治疝,殊胜大茴。盐水炒用。《药性切用》
味甘,温,无毒。主膀胱、肾经冷气,调中止痛,住呕。《饮膳正要》元忽思慧公元1314-1320年
辛,平。入足少阴经。运脾开胃,理气消食。治霍乱呕逆,腹冷气胀,闪挫腰疼。炒研用。肺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得配本草》清严西亭公元1644-1911年
痿证大都主热,痹证大都主寒。然痿证亦有寒者,痹证亦有热者,此不可泥也。《内经》曰∶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之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此五证者,非温药不足以疗之也,宜于天雄、附子、川乌、硫黄、蜀椒、蛇床子、韭子、小茴香辈消息之。《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气味辛、温,无毒。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胁痞满。(《拾遗》)《神农本草经读》清陈修园公元1644-1911年
见胃和。《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