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0/10/21 22:43:16
摘要:花药在花丝上着生的方式(1)贴着药(全着药adnateanther):花药背部全部贴着花丝上,如玉兰、白兰花的雄蕊。(2)基着药(底着药basifixedanther或innateanther):仅花药的基部着生于花丝顶端,大多数被子植物雄蕊的花药着生属此类型。(3)背着药(dorsifixedanther):花丝着生于花药的背部下方,并成一定的角度,如桃、李等花的雄蕊。(4)丁字着药(versatileanther):花丝以细尖的顶端与花药背部的中央相连,易于随风动摇,如小麦、水稻、百合等雄蕊。(5)个字药(divergentanther):花药分成2半,基部张开,上部着生于花丝基部,形成“个”字状,如水蓑衣、婆婆纳等花的雄蕊。(6)广歧药(divaricateanther):花药的2个半药完全分离,几乎成一直线着生在花丝顶部,如毛地黄、陌上菜等花的雄蕊。花药开裂的方式(1)纵裂(longitudinaldehiscence):花药沿药室纵嚮开裂,如油菜、百合等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2)孔裂(porousdehiscence):花药在顶部或近顶部开一小孔,花粉由小孔散出,如杜鹃花、
查看全文 [ 569字 ]
图1CYP704B2在花药角质和蜡质合成和发育中的作用图2CSA参与水稻花粉发育过程中糖转动的调控模示图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是植物完成世代交替的重要环节,认识植物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的分子机理,对于提高人们对植物基本生命现象的认识以及作物杂交育种提高农业产量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虎年伊始,张大兵教授团队连续在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ThePlantCell)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花
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是植物完成世代交替的重要环节,认识植物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的分子机理,对于提高人们对植物基本生命现象的认识以及作物杂交育种提高农业产量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虎年伊始,张大兵教授团队连续在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ThePlantCell)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的关键基因及其网络调控机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通过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手
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是植物完成世代交替的重要环节,认识植物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的分子机理,对于提高人们对植物基本生命现象的认识以及作物杂交育种提高农业产量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伊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大兵团队连续在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细胞》(ThePlantCell)上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的关键基因及其网络调控机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通过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中,当所有生物都难以生存时,随风飘来的花粉却可以长期保存活性;在有几千年历史的化石中,花粉也常常是其中唯一具有活性的东西。花粉的坚强生命力在于它有一个稳定且坚硬的外层保护层,但这个保护层是怎么形成的,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答案。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张大兵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发现了一个特定的基因CYP704B2,它是水稻花粉和花药外墙的“建筑师”。科研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植物研究领域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胡丽芳在水稻花药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上获得新进展。该项研究找到了水稻MADS-box基因MADS3的一个新突变位点,该突变体(mads3-4)花药发育后期花药转变成异常的褐色,花粉败育,表现为完全雄性不育。深入研究发现,MADS3可以控制MT-1-4b等基因表达来调节花药发育后期活性氧分子的动态平衡,当该基因突变后,花药中会异常积累活性氧分子,影响花药发育和花粉
本报讯(记者黄辛)记者日前从上海交大获悉,该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梁婉琪研究小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水稻花药发育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杂志。据了解,花粉在植物雄性生殖器官花药中发育成熟,早期花药原基中造孢细胞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分化过程,形成花粉的前体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和围绕在外面的三层营养组织。这三层营养组织和最外层表皮对小孢子母细胞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同时为其发育提供必要的物质
本报讯(记者黄辛)记者日前从上海交大获悉,该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梁婉琪研究小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水稻花药发育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杂志。据了解,花粉在植物雄性生殖器官花药中发育成熟,早期花药原基中造孢细胞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分化过程,形成花粉的前体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和围绕在外面的三层营养组织。这三层营养组织和最外层表皮对小孢子母细胞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同
野芙蓉花药用价值新发现石真 野芙蓉花又名黄蜀葵花,是一种草本植物,生长在深山崖隙间。民间把它作为珍贵食用花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把该花单味研磨后称为独圣散,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等症。 最近,美国《化学文摘》及国内众多网站、报刊等相继报道了黄蜀葵花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从黄蜀葵花中分离出5种黄酮单体,其中主要有效成分——金丝桃甙含量为1.8%。药理研究发现其有显著镇痛作用。镇痛作用小于吗啡大于阿
E指纹图谱分析法可作为红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关键词:红花;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L).是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俗名草红花、红蓝花,是中医传统的活血化淤药。药理研究表明,它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等作用。对于红花的质量分析,有UV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色素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腺苷、黄酮醇,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红色素和黄色素。运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近日,《植物细胞》(ThePlantCell)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一项水稻育性调控分子机制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找到并鉴定了一个调控水稻花药壁绒毡层降解的关键基因API5(ApoptosisInhibitor5,细胞程序性死亡抑制子),并深入阐明了其调控降解作用的分子网络。该研究有可能在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中,构建一种受人工控制的不育系。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生科院的硕博连读生李
糖、腺苷是红花扩张血管、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成分[2~4]。本研究采用UV,HPLC比较了上述4个产地红花的主要化学成分,旨在为红花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原药材于1994年6~7月底分别采自新疆吉木萨尔、河南新乡、四川简阳、云南巍山红花的盛花期,农家称吉木萨尔无刺红花、河南无刺大红袍、简阳红花、巍山红花。经张芝玉研究员鉴定为Carthamustincto
上海交大张大兵教授研究团队和美国、德国等科研小组合作,经过近7年的研究,克隆并鉴定了一个参与单子叶植物水稻花药及花粉外壁发育的脂肪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FattyAcylCarrierProteinReductase),DPW(DefectivePollenWall),并提出了花药表皮和花粉外壁发育新途径(如下图所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ThePlantCell,June24,2011)
》、《Biotechnologyletter》、《PlantCell》等国内外不同学科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张丹丹是该文第一作者。对于大多数被子植物来说,要想繁殖成功,就需要花药中适当的花粉发育和释放。可育花粉在花药室中形成,依赖于周围孢子体组织的营养贡献,其中从外到内有四个体细胞层:表皮、内层、中间层和绒毡层。尤其是绒毡层,其在小孢子的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分泌作用。
授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植物生殖发育生物学;小分子RNA和生物和食品安全检测和相关数据库等。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找到了水稻MADS-box基因MADS3的一个新突变位点,该突变体(mads3-4)花药发育后期花药转变成异常的褐色,花粉败育,表现为完全雄性不育。深入研究发现,MADS3可以控制MT-1-4b等基因表达来调节花药发育后期活性氧分子的动态平衡,当该基因突变后,花药中会异常积累活性氧分子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完成了对短花药野生稻(Oryzabrachyantha)的全基因组测序,并揭示出了稻属基因组进化的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3月1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陈明生(MingshengChen)研究员、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JunWang)教授和亚
oxia)花药培养中得到单倍体植株以来,花药培养便成为生物学科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花药培养虽然具有不少优点,但作为植物生物育种的手段还有许多局限,其中有些植物花药培养的诱导率、绿苗分化率低,即花药培养力低是主要原因。要解决花药培养力低的问题,目前应从研究影响花药培养的各种因素人手来提高花药培养的效率。l材料1.1材料基因型材料的基因型是花药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的材料,花药诱导率不同
此基础上开展比较、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I-OMAP计划的框架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明生课题组通过与深圳华大基因、亚利桑那大学等合作,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完成了261Mb高质量的短花药野生稻(O.brachyantha)全基因组序列,并开展了稻属比较基因组学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研究揭示了稻属基因组在基因组大小、基因移动和异染色质进化等方面新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于3月12日在线发表于
dquo;花中此物最西施。杜鹃花被誉为“花中西施,于春天开花,花阔漏斗形,色红,12~16朵簇生于枝端,艳若云霞,火红欲燃。杜鹃花性温味酸甘,有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祛风利湿之功。据《四川药志》称,其“可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内伤咳嗽。 山茶花:“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被誉为“花中珍品的山茶花四季常青,叶如碧玉,花姿绰约,花色艳丽,且花期很
15克,加白酒100毫升,浸泡7天,每次服10毫升,一日两次;4.治外伤出血:雪莲花适量,敷患处。 雪莲花食疗方:1.调经活血、滋阴补肾:取雪莲花6克,装入纱布包内扎口,老母鸡一只收拾干净,加水与药包同用文火炖1.5小时,食肉喝汤;2.温肾壮阳、补中益气:取雪莲花5克,党参15克,红花5克,同装入药袋内扎口,将鸡肉1000克与药袋同时下锅,文火炖2小时,每次适量食肉喝汤;3.补肾壮阳、调经补血
红花为中医传统的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研究表明,其活血化瘀的主要有效成分集中在红花黄色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等部分。在鉴别方面,《中国药典》2000年一部收载的红花项下主要采用了粉末显微特征鉴别、以红花对照药材为对照的TLC鉴别。Hattori等在1992年首次报道了从红花中提取分离得到新的黄酮成分6-羟基山柰酚-3-0-葡萄糖苷。后来我们也从红花中分离提取得到了6-羟基山柰酚-3-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与美国、德国等科研小组展开合作在新研究中克隆并鉴定了一个参与单子叶植物水稻花药及花粉外壁发育的脂肪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FattyAcylCarrierProteinReductase),DPW(DefectivePollenWall),并提出了花药表皮和花粉外壁发育新途径。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ThePlantCell)杂志上
,目赤肿痛,头痛眩晕。野菊花主含黄酮类化合物,并以蒙花苷的含量最高[1~5]。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修订起草时,笔者建立了RP-HPLC法测定其中蒙花苷含量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于现版药典《起草说明》未能公开发行,故而将有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器材 VARIAN高效液相色谱仪,ProStar215泵,ProStar410自动进样系统,ProStar310检测器,Va
摘要:目的:建立金银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梯度洗脱法,对金银花药材进行HPLC测定,流动相为1醋酸溶液-甲醇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运用梯度洗脱能很好分离金银花的各类成分;经方法学考察,HPLC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重现性:10批样品中11个特征指纹峰有专属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金银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分析法可用于金银花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之
乌头(五钱,去尖)巴豆(五钱)硫黄麻黄(各三钱五分)木鳖子(五个)乌梅(五个)上用药同针入罐内水煮一日,洗净去锈,再用止痛药煮过。乳香没药当归花药面(各二分半)又煮一日取出针,用皂角水洗,再用狗肉血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干净,正直,又用菘子油涂,常要近人气,针则不痛矣。《明目至宝》
本草纲目拾遗十卷,乾隆间吾杭赵恕轩先生所着利济十二种之一也;十二种者,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间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及是编也。全目及总序,备载于是编卷首。鲍氏汇刻书目,亦载十二种之目。但有传钞本,皆未刻。至嘉庆末年,传钞本则只有是编与串雅二种,其十种已不传;且是编每药品下论列各条,颠倒错乱,眉目不晰。余因访知杭医连翁楚珍藏其稿本,假阅,乃
)、广西(4批)、河南郑州(2批),河南登封(3批)、广州清平(1批);采集品2批,采自河南信阳;经原思通研究员鉴定均来源于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genkwaSieb.etZucc.的干燥花蕾或花。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两相梯度洗脱,0min,45%甲醇;10min,55%甲醇;20mi
植物形态 草质藤本,有白色乳汁,具浓臭。叶卵形,长1~6.5cm,宽0.5~5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近心形,边缘具波状钝齿,两面被疏或密的伏毛。花单生于枝端;花萼贴生至于房中部,上部5裂;花冠阔钟状,黄绿色,内面有紫斑,先端5浅裂;雄蕊5,花丝花药近等长,雌蕊柱头有白色刺毛。蒴果短圆锥状。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边及灌丛中。产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
物,来自大自然。这些药物特别是其中的植物类药物,有的生性奇特,有的形态可人,有的色泽艳丽,有的气味芬香,除了有祛病强身之功外,多数还有观赏的价值,可以作为人们审美的对象,因此古诗中常有“花药之称。例如唐代孟浩然就作有“曲岛寻花药的诗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创造了品类繁多的药物,既丰富了中药宝库,也充实了诗人的吟咏物象。又如中医有一套较为完善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养生观和养生术,创造
\r花药园图\ps127a118.bmp\r今世士大夫人家多植花卉,其中杂植药品,仓卒可以救人,何其方便。如葵花可以催生止痢,菊花可以明目清心,罂粟可以止泻宁嗽,芙蓉可以消毒溃坚。诸如此类,不可胜纪。凡园中与花卉并植,一则可以清玩,次则可以捐,急救博施,惠而不费,济人利物,不亦仁乎?春甫记。紫苏与苋菜同时下子,一畦两傍,沿边可撒苏子,中间尽撒菜子。菜出而苏亦长,粪菜则及其苏。盛长时连根收之,每茎
病的典型症状是。a.病斑从叶缘和叶尖发展,发展成长而宽的枯斑b.病斑细而短,全叶分布c.病斑细而长,菌脓少而大d.病斑半透明,油浸状4、小麦赤霉病菌以子囊孢子侵染穗部的方式是。a.子囊孢子先在残余的花药上萌发,然后由此侵入颖片和子房b.子囊孢子萌发后先侵入颖片,然后扩展到子房c.子囊孢子从颖片直接扩展到子房d.子囊孢子直接侵入穗轴5、玉米大斑病的分生孢子形态上的主要特点为。a.孢子约弯曲,脐点平截
a等对水稻10种组织器官分离出4892个蛋白质,对其中2.8%的蛋白质进一步分析,只有1.1%(56个)测序,由于当时基因组及蛋白质数据库有限,即使一些被测序的蛋白质也不知其功能。水稻重要的繁殖器官花药在小孢子早期发育易受环境影响,Imin等通过2-DE分离、银染得到约4000种花药蛋白,代表了整个基因组的10%,其中53个点得到鉴定,大部分是持家蛋白,分子伴侣,富甘氨酸蛋白,以及调控翻译的肿瘤蛋
植物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30~70cm,全体被有粘性腺毛和柔毛。基生叶大,丛生,成莲座状,茎生叶互生,近花序的叶常交叉互生,呈2列状;叶片长圆形,长720cm,边缘羽状深裂或浅裂。花单生于叶腋,常于茎端密集;花萼管状钟形;花冠漏斗状,黄绿色,具紫色脉纹;雄蕊5,不等长,花药深紫色;子房2室。蒴果卵球形,直径1.2cm,盖裂,藏于宿萼内。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林边、田野、路
阶段,在此阶段产生配子;另一种是孢子体(sporophyte)时期或二倍体阶段,此期产生两倍体孢子。在被子植物中,显花植物的花是有性生殖器官,通常它含有雌、雄两种生殖器:雄蕊(stamens)和雌蕊(pistils)(图2-11)。雄蕊含有单个的柄,花丝在柄的顶端,也就是花药。花药里有很多花粉,这是重要的雄性配子体。雌蕊含有雌配子体及典型的柱头,表面粘着,易于接受花粉。减数分裂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花
5~15mm。花1~6朵。苞片3枚,叶状,先端卷曲,花粉红色或暗蓝色;花被片6,外轮3枚矩圆形,长2~2.2cm,宽7~8mm,内轮3枚倒卵状矩圆形,蜜腺窝在花被片背面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基着;雌蕊稍短于雄蕊,花柱向上部具微毛,柱头几不分裂。蒴果长1.3cm,宽约2cm,具3~4mm宽翅。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海拔2200~2800m山中。主产新疆、以及苏联。 采制
别名 乌花贝母、松贝母。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 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23cm。鳞茎直径6~8mm。叶多对生,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5.5cm,宽3~5mm。花单生,叶状苞片1枚;花被片长2.5~2.7cm,深紫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宽6~10mm;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柱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全株具香气。树皮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纹。叶互生,薄革质,卵形,长6~12cm,宽3~6cm,下面灰绿色,离基三出脉,脉腋有明显的腺体。圆锥花序腋生;花被片6,淡黄绿色,内面密生短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第3烨雄蕊花药外向,瓣裂;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紫黑色,果托杯状。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溪边;多栽培。主产长江以南及西南各地。 采制 冬季伐树劈
形,长15~30cm,羽状深裂,边缘齿状,齿端具针刺,上面疏生白我丝状毛,下面脉上有长毛;茎生叶互生,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外被蛛丝状毛;总苞片4~6层,披针形,外层较短;花两性,管状,紫色;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冠毛多层,羽状,暗灰色。花期5~8月,果期6~8月。<生于山野、路旁、荒地。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制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iIndici;HPLC;Fingerprint;Qualityevaluation 野菊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民间常用中草药之一,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入药[1]。2005版《中国药典》Ⅰ部规定,野菊花来源于菊科菊属植物野菊DendranthemaeindicumL.的头状花序。而在民间用药中,野菊变种及北野菊D.borealeMak.,菊花脑D.na
天门冬药对干地黄药对鳖甲药对五味子药对大黄药对黄连药对栀子药对石膏药对白头翁药对紫参药对泽漆药对竹叶药对附子药对乌头药对天雄药对吴茱萸药对干姜药对半夏药对柴胡药对橘皮药对薤白药对枳实药对苏叶药对款冬花药对旋覆花药对葛根药对栝楼根药对桔梗药对赤石脂药对丹皮药对桃仁药对红蓝花药对川芎药对王不留行药对乱发药对蒲灰药对山茱萸药对酸枣仁药对牡蛎药对甘遂药对茯苓药对泽泻药对滑石药对瞿麦药对葵子药对海藻药对乌梅
,叶边缘粗涩;叶鞘无毛,叶舌干膜质;圆锥花序紧缩成穗状,顶生,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支短而密集,着生同形成对小穗,一柄长,一柄短,小穗基部及主穗轴密生10-15毫米丝状长柔毛,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深紫色。成熟后自柄上断落,随风传播。 病原及发病现状: 茅草喜光,稍耐荫,喜肥又极耐瘠,喜疏松湿润土壤,相当耐水淹,也耐干旱,适应各种土壤,黏土、沙土,壤土均可生长。适
,药物焉出?忽逢瘴疠,素不资贮,无以救疗,遂拱手待毙,以致夭殁者,斯为自致,岂是枉横,何者?既不能深心以自卫,一朝至此,何叹惜之晚哉?故置药藏法,以防危殆云尔。石药、灰土药、水药、根药、茎药、叶药、花药、皮药、子药、五谷、五果、五菜、诸兽齿牙、骨、角、蹄、甲、皮毛、尿屎等药,酥髓、乳酪、醍醐、石蜜、砂糖、饴糖、酒、醋、胶、曲、、豉等药。上件药根据时收采以贮藏之,虫豸之药不收采也。称、斗、升、合、铁
转基因的载体构建、受体选择、共培养、分化和移栽等技术环节的系统优化,建立了一套高效、快速、安全的水稻转基因技术体系,使粳稻的转基因阳性率达到93%,缩短了转基因所需要的时间;首次对转基因阳性植株进行花药培养,快速获得纯合转基因株系。应用转基因技术体系,开展了水稻耐盐性、抗病性、耐贮藏和杂交水稻制种等多方面研究,为国内外16家单位的254个质粒进行了水稻转化,获得了5万余份独立转化体。该研究为我国水
规则形,工1.5~3cm,宽1~1.5cm,基部钝圆,柄短,苞片一轮。花萼灰绿色,裂片卷缩或反卷;花柄、苞片、花萼外均有细毛;花瓣10枚,皱折,淡黄或淡紫蓝色,倒卵形,基部密生白色长柔毛;雄蕊合生成蕊柱,花药多数,呈紫黑色。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皂草黄甙(saponarin)、肌醇(inositol)、粘液质。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痢疾、腹泻、白带。作者:自动采集
或钝,边缘有锐锯齿,上部叶锯齿渐疏至全近缘,初时两面有毛,后渐无毛或仅脉被毛;基部叶有柄,上部叶柄渐短或无柄。头状花序直径5~8mm,聚成总状或圆锥状,总苞钟形;苞片披针形;花黄色,舌状花约8朵,雌性,管状花多数,两性;花药先端有帽状附属物。瘦果圆柱形,近无毛,冠毛白色。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产于华东、中南、西南。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化学
植物形态 缠绕落叶木质藤本。小枝有细纵条纹。叶互生,圆肾形或卵圆形,先端尖,基部浅心形或近于截形,边缘近全缘或3~7浅裂,掌状脉5~7;叶柄盾状着生。花小,单性异株,花序短圆锥状;雄花萼片6,花瓣6~9,黄绿色,较萼片小;雄蕊10~20,花药球形;雌花心皮3。果实核果状,熟时黑紫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地灌丛中或攀援于岩石上。主产东北、华北及陕西。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
,长2.5~10cm,宽1.5~5.5cm全缘或具波状齿,先端尖锐,基部楔形或渐狭至柄,叶柄长达2cm。花序短蝎尾状或近伞状,侧生或腋外生,有花4~10朵,花序梗长1~2.5cm;花细小,柄长约1cm,下垂;花萼杯头,绿色,5浅裂;花冠白色,辐射状,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约3cm;雄蕊5,花药顶端孔裂;子房上位,卵形,花柱中部以下有白色绒毛。浆果球形,直径约8mm,熟时黑色。种子多数,近卵形,压
,有臭气。茎直立,具纵条纹,上部分枝。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长4.5~7cm,2~3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形,宽约0.3mm,先端尖锐,表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无毛或略具细微软毛,有柄;上部叶渐小,无柄。头状花序多数,球形,直径约2mm,具细软短梗,排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管状,雌花长约0.5mm,两性花长约1mm,黄色;花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圆钝;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瘦
5cm,厚5~8mm,先端渐尖,边缘有刺状小齿,基部阔而抱茎。花茎单生或分枝,高60~90cm;总状花序疏散;花梗长约2.5cm,黄色或有紫色斑点,具膜质苞片;花被筒状,6裂,裂片稍向外弯;雄蕊6,花药2室,背着;子房上位,3室,花柱线形。蒴果三角形,长约8mm。花期7~8月。 主产广东、广西、福建。 采制 夏末秋初将叶自基部切断,收集流出的叶汁,干燥。 性状 为不规则团块或破碎的颗粒,棕褐
多为须根和根茎,有的残留有叶、花或果。根茎长约2cm,直径约3mm,节间长2~3mm,顶端有碗形茎痕。须很密生节上,长约7cm,直径1~1.5mm,表面土黄或浅棕色,折断无木心。叶皱缩。完整叶片呈阔卵形或肾状卵形,长和宽3~8cm,顶端钝,基部心形,边全缘,叶脉和叶缘均被短柔毛,叶柄长7~15cm,无毛。花单朵、皱缩,花被裂片基部合生成短管,无乳突状皱褶,花丝比花药短,花柱顶端2浅裂,柱头侧生于
ianxu) [来源] 睡莲科(NymPhaeaceae)植物莲NelumbonuciferaGaertn.的干燥雄蕊经染色而成。 [性状] 由多数雄蕊集合成松散线状,常为红色,无黄色部分。花药长1~1.5cm,直径约0.5mm,内含多数花粉粒,花丝丝状,略扁,长1-1.6cm。体轻,质松脆易断。气微香,味微涩。 [鉴别] 1.本品粉末红色。花粉粒近球形,极面观为3裂圆形,3沟,具沟膜
或羽状复叶,有长柄,柄上有长柔毛,小叶卵形或卵状菱形,长2~10cm,宽1~4cm,边缘有重锯齿,两面叶脉上疏生硬毛;茎生叶较小,2~3片。圆锥花序,密生棕色长柔毛或间有腺毛,花密集;花瓣5,狭条形,紫红色;雄蕊10,花药青色。果长3~4mm。种子多数,长形,两端细尖。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或灌木林下阴湿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采制 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