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红喉多因邪热积聚,复感风邪,风邪化热,客于肺系而致病[2]。
红喉,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而为风热邪毒乘虚侵犯,从口鼻直袭咽喉,内伤于肺,相搏不去,致咽喉肿痛而为喉痹[1]。此时邪在卫表,故病情较轻,若由误治,失治,或肺胃邪热壅盛传里,则出现胃经热盛之证候,病情转重[1]。
风热喉痹以咽喉疼痛,咽部红肿,喉底或有颗粒突起,喉核肿胀不明显为其特征,全身有风热症状[1]。初起时,患者咽干微红肿,灼痛面赤,继之邪热壅盛于里,则肿痛加剧,梗塞咽喉,致饮食吞咽障碍,或声嘶,或发寒热[2]。
红喉与风热乳蛾均有咽喉红肿疼痛的症状,但风热喉痹病变部位主要在咽部,故喉核肿胀不明显,风热乳蛾病变部位主要在喉核,故喉核红肿,有黄白色脓点[1]。风热乳蛾者,每兼有风热喉痹,而风热喉痹者,却不一定兼有风热乳蛾[1]。
红喉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2]。可选用粘子解毒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治疗[2]。
喉痹·风邪外袭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是指风邪外袭,以咽部疼痛,吞咽不利,咽部红肿,伴发热、恶风、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3]。
初起时,患者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1]。
检查见咽部微红,微肿,随症状加重,悬雍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或有颗粒突起[1]。
全身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症状[1][3]。
风热邪毒侵犯,伤及咽部,邪尚在肺卫,病情较轻,故出现咽部微红、微肿、微痛,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等症[1]。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1]。
可用疏风清热汤[备注]疏风清热汤(经验方):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加减治疗[1]。
清热解毒,豁痰宣肺,祛腐生肌,用锡类散[备注]锡类散(《金匮翼》):象牙屑、珍珠、青黛(飞)、冰片、壁线、牛黄、人指甲,共研极细末,密装,备用,少许吹喉中。[4];
清热解毒,祛腐消肿,用冰硼散[备注]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研极细末。[4];
苦寒泄热,祛腐除脓,可用珠黄散[备注]珠黄散(经验方):人中白3g、马勃粉15 g、青黛3g、孩儿茶3g、玄明粉1.5 g、硼砂3g、薄荷1.5g、黄连1.5g、牛黄0.9 g、珍珠末0.9 g、梅片0.9 g,共研为极细末。[4];
每次吹药少许,每隔1~2 h 一次[4]。
用漱口方[备注]漱口方(经验方):防风4.5g、甘草4.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薄荷3g、荆芥4.5 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漱口。漱口,以清洁口腔,并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或用荆芥、菊花煎水含漱[4]。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热润燥。
选穴:选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为配穴[4]。
治法:疏风清肺,清利咽喉。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少商、商阳、尺泽、合谷。少商、商阳分别为手太阴、手阳明经井穴,刺血可清泻肺热。尺泽为手太阴经合、水穴,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合谷疏风解表,清咽止痛。
随证配穴:声音嘶哑者,加廉泉、扶突。咳嗽者,加风门,针后拔罐。咯痰不爽者,加天突。
取扁桃体区压痛点埋针,在埋针期间,病人可自行按摩以加强刺激[4]。
取脾俞、曲池、每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0.5~1 ml[4]。
喉痹·肺胃热盛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in lung and stomach)是指肺胃热盛,以咽部疼痛较剧,吞咽困难,咽部红赤肿胀明显,喉底颗粒红肿,颌下有臖核,伴发热、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3]。
咽部疼痛逐渐加剧,痰涎多,吞咽困难,言语艰涩,咽喉梗塞感[1]。
检查见咽部及喉核红肿,悬雍垂肿胀,喉底滤泡肿大,颌下有臖核,压痛[1]。
全身症状表现为高热,口干喜饮,口气臭秽,头痛剧,痰黄而粘稠,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1][3]。
邪热壅盛传里,火邪蒸灼咽喉,则咽喉红肿,疼痛加剧,吞咽困难;风热邪毒结于颌下,则颌下起臖核,压痛明显,邪热灼烁津液,则痰黄而粘稠[1]。
高热,口干,头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赤苔黄,脉洪数等症,均是阳明热盛之证[1]。
泄热解毒,利咽消肿[1]
可选用清咽利膈汤加减治疗[1]。
《丹溪心法》卷四指出:“喉痹大概多是痰热。”因此,本病的治疗,应适当配清咽化痰药物,以清除热痰,开结利咽喉,常用药物如瓜蒌、前胡、百部、竹茹、射干、桔梗、杏仁、天竺黄等[1]。
用漱口方[备注]漱口方(经验方):防风4.5g、甘草4.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薄荷3g、荆芥4.5 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漱口。漱口,以清洁口腔,并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或用荆芥、菊花煎水含漱[4]。
乳蛾见有脓点或伪膜,吹药更为需要。
清热解毒,豁痰宣肺,祛腐生肌,用锡类散[备注]锡类散(《金匮翼》):象牙屑、珍珠、青黛(飞)、冰片、壁线、牛黄、人指甲,共研极细末,密装,备用,少许吹喉中。[4];
清热解毒,祛腐消肿,用冰硼散[备注]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研极细末。[4];
苦寒泄热,祛腐除脓,可用珠黄散[备注]珠黄散(经验方):人中白3g、马勃粉15 g、青黛3g、孩儿茶3g、玄明粉1.5 g、硼砂3g、薄荷1.5g、黄连1.5g、牛黄0.9 g、珍珠末0.9 g、梅片0.9 g,共研为极细末。[4];
每次吹药少许,每隔1~2 h 一次[4]。
选穴:选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为配穴[4]。
刺灸法:每次选3~4穴强刺激泻法,每天可针1~2次[4]。
治法:清胃泻热,消肿止痛。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内庭、天突、丰隆、天鼎、少商穴。取足阳明经荥穴内庭,配手阳明经少商、天鼎,清阳明郁热,以消肿止痛。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可清利咽喉。丰隆为足阳明的络穴,泻之以清热涤痰。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商点刺出血。
若红肿痛甚时,放血少许以泄热邪,在耳轮1、2、3上用三棱针、粗针或缝衣针,针刺1~2分深,放血1~2滴;或在耳壳背部找出明显之小静脉,用三棱针刺破,放血2~5滴。亦可针刺少商、商阳,出血1~2滴。[6]
①用食指按压天突3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
③用拇指指端按压鱼际3分钟,力度适中。
④用拇指指端点揉照海3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以廉泉、天突、合谷、少商等穴为主[8]。酌配尺泽、曲池、外关、天柱等穴[8]。针以强刺激泻法为主,留针15~30分钟,其间间隙运针以加强针感,并可配合淡盐水漱口[8]。
针刺颊车,合谷,少商或作下颌角封闭,可使炎症消退,止痛效果尤佳。
发病较急,咽喉感觉疼痛难忍,如有物堵在喉间,吞咽困难,口气辛臭,常诱发风热感冒,舌红苔薄,脉浮数。
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地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的灼热感,每穴10~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2次,痊愈即止。
咽炎常伴有风热感冒、牙痛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选穴:曲池、合谷
灸法: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灼热感,10~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
选穴:列缺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
咽喉肿痛,多先提刮风府穴,继而提刮两耳后颅息穴,两侧臂臑穴,以及曲池、间使、大陵、太渊等。背部常顺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提刮(由肺俞至肝俞、胃俞,由大肠俞至膀胱俞),体质虚弱者,少用此法。[10]
初觉咽喉疼痛,常取颈窝部(即颈动脉部位),擦香油少许,用厚铜钱的边缘刮之。自上而下顺刮,忌用由下向上的倒刮法。左侧咽痛刮右侧,右侧咽痛刮左侧。轻病多在刮后而愈,重病也能减轻症状。[10]
擒拿法适用于急性咽喉疾病之肿胀疼痛剧烈,滴水难入者。擒拿法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减轻症状。方法有多种,现介绍单侧擒拿法和双侧擒拿法。[10]
操作时嘱病人正坐,手向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举,术者立于病人举手之正侧面。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按患者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处),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病人拇指罗纹面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锁骨上缘肩关节处(相当于肩髃穴处),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开。施术时,可嘱第三者立于病人前面,将汤药或半流质等缓缓灌下。此时,因咽喉疼痛明显减轻,就能吞咽。此法可连续使用。[10]
患者坐在没有靠背的椅上,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同时医者胸部贴紧患者背部。位置固定好后,便开始用力。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沿锁骨到肩胛),同时,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要三方面同时使用气力,这样可使患者咽喉部松动,便于吞咽,助手即把预先制好的药汤或稀粥喂给患者吞服。
施术时须注意患者全身情况,施术者用力须得宜,不可过于粗暴。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所说:“一手长舒令掌仰,一手提颏,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喉痹。”
咽喉疼痛的按摩:取穴风池、风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先在喉结两旁及天突穴处用推拿或一指推揉手法,上下往返数次。再取坐位,按揉风池、风府、肩井等穴,配合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10]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6]。
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附近组织疾病,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6]。
多服清凉润肺饮料,如荸荠、白茅根、竹蔗煎水,或玄参、生地,麦冬煎水服有助于预防风热喉痹[6]。
喉痹(throat obstruction;pharyngitis)为病名[12]。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又称喉闭[13]。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3]。广义为咽喉肿痛病证的统称[13]。但通常所说的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较轻,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13]。喉痹的病因病理有风热与阴虚之不同,故将风热邪毒引起的喉痹,称为风热喉痹,由脏腑亏损、虚火上炎而致的喉痹,称为虚火喉痹[1]。
风热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咽炎,虚火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1]。
详见喉痹条。
冒者不适用,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咽痒咳嗽,咽不红肿。3.脾胃虚弱,大便稀溏者慎用。4.用药3天症...
风热喉痹,咽痛,咽干,口渴;或微恶风,发热,咽部红肿,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与用量】含服,一...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小儿热速清颗粒汉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用于风热...
冒者不适用,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咽痒咳嗽,咽不红肿。3.脾胃虚弱,大便稀溏者慎用。4.按照用法用...
冒者不适用,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咽痒咳嗽,咽不红肿。3.脾胃虚弱,大便稀溏者慎用。4.按照用法用...
),服一帖,满身发出痧疹,呕吐即止。或身热不退,喉外亦肿,此内火外泄也,换加∶生大黄(三钱)葛根黄...
40.bmp此症肺脾感冒风邪而发,肿连小舌,喉塞不通,声音不清,右寸关脉弦紧。针少商、少冲、关...
5-c14a44.bmp此因肺脾积热,其色鲜红,肿胀关内,六脉洪大,身发寒热,急针少商、商阳,...
二三日其痘收时,如火烧烟之象,此时生死当看舌,红喉清言语不忧饮食能进,二便如常者,吉。反此者为逆。...
乳鹅红肿在喉间。病者求痊亦不难。角药频施兼服剂。自然取效莫愁烦。凡咽间红肿似疖毒两枚。而生在两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