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gé shù
Géshū BL17[中国针灸学词典]
gés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穴位 | 膈俞 | ||
汉语拼音 | Geshu | ||
罗马拼音 | Keshu | ||
美国英译名 | Diaphragm Locu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BL17 | |
日本 | 17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17 | |
富耶氏 | V17 | ||
德国 | B17 | ||
英国 | B17 | ||
美国 | BI17 |
膈俞为经穴名[1](Géshù[2]BL17)。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1]。膈俞是八会穴之血会[1][2]。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1]。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膈俞在七焦(椎)之间。
膈俞穴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背部[4]
标准定位: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2]。
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膈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膈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内侧支重叠分布。背阔肌由臂丛后束发出的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沿肩胛下肌腋窝缘下降,与肩胛下动脉的延续部,胸背动脉伴行至该肌。
浅层有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8]。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旁,邻近于膈膜,又为上焦和中焦升降之枢纽,胸膈以上藏于心肺,胸膈以下归于胃,故本穴以治疗肺、胃疾病为主[9]。
膈俞穴具有补血化瘀、调理血脉的作用,故可治疗一切血证及皮肤病[9]。
膈俞穴为血之会,故诸经之血皆从膈膜而上下,心位膈上,肝位膈下,在上的为心俞,心主血,在下为肝俞,肝藏血,故取之可交通于膈膜治疗血证[9]。
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膈俞穴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穴[9]。
凡膈肌有病,均可取此[3]。
膈俞穴意为血之会穴,因动脉血管贯膈下行,静脉血管贯膈上行,全部膈肌与血液循环大有关系,故膈俞穴治吐衄、血晕诸病,有补血化瘀之功[3]。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等[1]。
膈俞穴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7]。
膈俞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咳嗽,气喘;吐血,便血;瘾疹[5]。
膈俞穴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8]。
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等[1]。
1.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脏肥大,心内外膜炎;
3. 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
4.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
5. 其它: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膈俞配中脘、内关,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
膈俞配肺俞、膻中,有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肺炎。
膈俞配肝俞、脾俞,有健脾统血,和营补血的作用,主治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膈俞配曲池、三阴交,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
膈俞配肝俞、中脘、内关,治膈肌痉挛[5]。
《针灸甲乙经》:凄凄振寒、数欠伸,膈俞主之。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膈俞主之。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心痛,膈俞主之。癫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类经图翼》: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虚损昏晕、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脏毒便血不止。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咳而呕逆,膈胃寒痰,胸满支肿,两胁痛,腹胀胃脘暴痛。
《鑫鉴》:更治一切失血症。
针刺膈俞对血液系统有特异性作用,针后能有效地阻止血液黏滞性的增高。灸膈俞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流加快,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5]。对人工放血造成的贫血状态的家兔,针刺“膈俞”、“膏肓”后,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5]。
膈俞有一定的降压作用[5]。
对实验性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针刺“膈俞”后有加速恢复的功能[5]。
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当一侧呼吸功能障碍时,两侧呼吸不平衡,针刺膈俞后可使患侧呼吸受限的呼吸功能增强,使健侧因代偿而增加的呼吸功能降低,使两侧不平衡的呼吸功能达到平衡[5]。
正常人服用大量食用糖后,针刺膈俞可使血糖下降,对血糖偏低者又可使之上升,因此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5]。
据报道34例阴虚阳盛型针刺膈俞、脾俞,用泻法,有一定疗效。血糖逐渐下降,血液粘滞度降低,血流加速,微循环改善;对环核苷酸的含量有调整作用;对血清胰岛素有良好调节作用;T3、T4均有所下降。
取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瘀血型为佳[5]。方法:膈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泻法,下肢穴直刺1~1.5寸,得气后留针30 min,中间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5]。结果:40%的患者痊愈,总有效率在86%左右[5]。
针刺膈俞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半身不遂36例,属脑出血者配太冲透涌泉,脑梗死者、血栓者等配水沟、合谷、三阴交。结果:基本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5]。
基本治愈7例,显效2例,有效1例;治愈79例,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3例[5]。
用针刺膈俞穴治疗慢性荨麻疹68例,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治愈47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5%[5]。
针刺膈俞穴可提前纠正贫血状态[1]。
针刺膈俞穴可改善膈肌的运动幅度,提高部分慢性气管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1]。
针刺膈俞穴可有一定的催乳作用[1]。
针刺膈俞、肝俞等,治疗青光眼合并高血压者120人次,治疗后眼压、血压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火针膈俞、肺俞等,治疗94例,有良好疗效。
满期门至阳胸背切痛风门期门少府胸胁支满侠溪胸胁疼膈俞支沟邱墟胸膈痰壅公孙胁痛奄奄欲绝此为奔豚急以热汤...
血瘕。胸中隐痛。胃俞气海行间五积气块。血积血癖。膈俞肝俞大敦照海脏腑虚冷。两胁疼痛。支沟通里章门阳陵...
痛。胃俞二穴行间二穴气海一穴五积气块,血积血癖。膈俞二穴肝俞二穴大敦二穴照海二穴脏腑虚冷,两胁痛疼。...
积血瘕,腹中隐痛∶胃俞行间气海五积气块,血积血∶膈俞肝俞大敦照海脏腑虚冷,两胁痛疼∶支沟通里章门阳陵...
中脘胃脘痛∶太渊鱼际三里两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壮)膈俞胃俞肾俞(随年壮)心烦∶神门阳溪鱼际腕骨少商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