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gāo huāng
BL43[中国针灸学词典]
gao hua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r cardiodiaphragmatic par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āohuā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膏肓为人体部位名[1]。出《左传·成公十年》。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2]。后世称病位深隐难治,病情危重的患者为“病入膏盲”[1][3]。一说膏肓指膈中之病(见《肘后备急方》)
穴位 | 膏肓 | ||
汉语拼音 | Gaohuang | ||
罗马拼音 | Kaohuang | ||
美国英译名 | Vital Organ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BL43 | |
日本 | 43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38 | |
富耶氏 | V39 | ||
德国 | B38 | ||
英国 | B38 | ||
美国 | BI43 |
膏肓俞为经穴名[1](Gāohuāngshù BL43) 。出《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入门》作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1]。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1]。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遗精,肩胛背痛,肺痨,咳血,失眠,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现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支气管炎,哮喘,阳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乳腺炎,贫血,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
膏肓俞(《医学入门》)。
《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
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1]。
膏,心下之部,生于脾;肓,心下膈上部,生于肾。膏盲指心下膈上之脂膜,内与心膈间脂膜相应,邪正之气可由此出入转输。肉之肥者为膏,心下亦为膏,膜脂为肓,膈上亦为肓。病入膏盲,指其为邪气深藏之所。此穴无所不主,又指为助长正气之门。与肓俞、胞肓、肓门,以及膈俞、膈关诸穴,可以互参。膏盲喻指病位深隐,本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之功。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厥阴俞平,穴近心膈,故名膏肓俞。[4]
背部[5]
标准定位:膏肓俞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2]。
膏肓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6]。
膏肓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膏肓俞的位置
膏肓俞在背部的位置
膏肓俞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膏肓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两手抱肘,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4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7]。
快速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4个椎体,其下缘旁开4横指处即是膏肓穴[8]。
膏肓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间隙。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皮肤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分布。(参看心俞等穴)
浅层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的分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膈神经、肩胛背神经和第4、第5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肩胛背神经和动脉经过[9]。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并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6]。
膏肓俞具有补虚益损,调理肺气的功效。
膏肓俞位于魄户和神堂之间,魄户为肺俞之旁,下为膏肓,神堂为心俞之旁,故也可说膏肓位于心肺之间,膏生于脾,肓生于肾,故膏肓与肺、心、脾、肾关系密切。肾益先天,脾补后天,肺主气、心主血,心藏神,故可治疗肺脏病、虚劳羸瘦、神志病等。[7]
膏肓俞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治症颇多,以虚损、梦遗、上气、咳逆、痰火、健忘为主[4]。
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遗精,肩胛背痛,肺痨,咳血,失眠,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现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支气管炎,哮喘,阳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乳腺炎,贫血,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
膏肓俞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等[1]。
膏肓穴主治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健忘、遗精、肩胛背痛[9]。
膏肓穴主治肺痨,咳嗽,气喘,盗汗,咳血;失眠,健忘,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7]。
膏肓俞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痈疽发背等[6]。
现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膜炎、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等[1]。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1]。
1. 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
3. 其它: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贫血。
4. 本穴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9][7],局部有酸胀感[7],有时可扩散至肩胛骨[7]。
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咳嗽、气喘等肺疾,可艾灸膏肓穴,每次灸10~15分钟[8]。
膏肓俞配足三里、膈俞,有健脾生血补虚的作用,主治骨蒸劳热,盗汗。
膏肓俞配天突、大椎,有理肺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气管哮喘。
《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或失志误。
《循经考穴编》:五劳七伤,诸虚百损,传尸劳瘵,骨蒸盗汗,吐血,咳血,举重失力,四肢倦怠,目眩头晕,脾胃虚弱,噎膈反胃,痈疽发背。
《针灸大成》:主羸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发狂健忘。
《针灸聚英》:传尸骨蒸。
针刺实验性失血性贫血家兔的“膏盲”部位,可使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数上升,提前纠正贫血状态[1]。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膏肓穴可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有报道针刺该穴治疗恶性贫血,5日后红细胞数由100×104/ml上升至337×104/ml[4]。动物实验提示,对实验性贫血动物针刺膏肓、膈俞,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4]。
针刺膏肓穴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4]。
复明两胁胀满胆俞意舍阴陵泉腹硬期门龟背肩中俞肾俞膏肓曲池合谷鸡胸中府膻中灵道足三里腰背重痛腰俞大肠俞...
密,风邪串入皮肤,寒邪相搏,血气凝滞。复刺后穴∶膏肓肺俞〔第四十五〕心胸疼痛∶大陵内关曲泽问曰∶心胸...
背也。腹中论曰。肓之原出于脐下。九针十二原篇曰。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悖。膏肓之字。既见于此。而...
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腰背强不可俯仰∶腰俞膏肓委中(刺紫脉出血)肢节烦痛、牵引腰脚疼∶肩曲池昆...
间腰脊项背疼痛。人中肩井肾俞委中腰痛起止艰难。膏肓肾俞委中然谷手臂背生毒。名附骨疸。天府曲池委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