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gān cǎo tāng
甘草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十五首。
温液汤(《千金翼方》卷十五)。
甘草6克
《伤寒论》方之甘草汤功能清热解毒[1]。主治少阴咽痛,无明显红肿,无寒热者[1]。
上一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一日二次。
《伤寒论》
《养老奉亲》方之甘草汤主治老人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腹痛不止。
以水1升,煎取7合,去滓,空心服之。不过3日服愈。
《养老奉亲》
甘草1两(炙微赤,锉),栀子仁1两,黄柏1两(锉),白术1两。
上为散。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方之甘草汤主治脾脏瘀热不散,心神烦乱,小便赤涩,或汗出如柏汁。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4-5次。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
甘草1两(生用),干漆1两,黄芩2两,生干地黄1两,赤芍药2两,当归2两,龟甲5两。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方之甘草汤主治妇人阴疮。
以水7升,煎至3升,去滓,以绵蘸汤塌疮处。日3次。
上锉细。
甘草1分,黄柏1分,苦参1分,当归1分。
《医心方》卷五引《疗眼方》之甘草汤主治眼为物所触中,疼痛、肿赤、结热。
水1升2合,煎取7合,待冷洗眼,日5-6,夜1。
《医心方》卷五引《疗眼方》
甘草1两,黄芩1两,川大黄1两,黄连1两,当归1两,川芒消3两。
上锉细。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甘草汤主治瘭疽浸淫,欲作未成,如桃核,或如鸡子,赤肿焮热。
以水6升,煮至3升,去滓,还铛中,纳芒消令小沸,将帛于药汁中浸,以搨肿上。数用之效。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
上切。
《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方之甘草汤主治妊娠霍乱。
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服,日3次。
《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
甘草(炙)1两半,防风1两半,吴茱萸1两,干地黄1两,芍药1两,当归1两,细辛1两,干姜1两。
《外台秘要》卷十四引《深师方》之甘草汤功在温中止痛,利大小便。主治贼风入腹,心腹绞痛,胀满拘急,不得气息,并转筋,寒中下重。
甘草饮(《圣济总录》卷十七)。
《外台秘要》卷十四引《深师方》
甘草3两,橘皮1升。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引《深师方》之甘草汤主治伤寒呃不止。
水5升,煮取3升,分服,日3,取瘥。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引《深师方》
甘草1钱,当归2钱,焦白术2钱,薤白3分。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引《深师方》之甘草汤主治曾伤八月胎者。
用鸡汤去净油煎药。服3剂。
《温氏经验良方》
白药煎2钱,白干葛2钱,乌梅2钱,五味子2钱,天花粉2钱,甘草半钱。
水煎服。
《观聚方要补》卷六引《经验方》
《医钞类编》卷十四方之甘草汤功在解毒缓急。主治筋疝,茎筋挈痛,挺胀不收,白物如精随瘦而下,此得之房术。
水煎服。
阴毒甘草汤
甘草2分,鳖甲2分,升麻2分,当归2分,桂枝2分,蜀椒1分,雄黄1分。
《伤寒总病论》卷三方之甘草汤主治阴毒证,其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坚强,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而紧。
上(口父)咀。水3升,煎取1升,去滓,温温每饮1盏,食顷再服。温覆。中毒当汗吐之,汗吐则愈,不吐再服之。
阴毒甘草汤(《活人书》卷十六)。
甘草(炙)2两,枳实(炙)2两,白术2两,栀子2两,桔梗3两。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引《靳邵方》之甘草汤主治心痛腹胀,兼冷热相搏。
以水6升,煮取2升,分2服。
上切。
甘草(炙)2寸,乌梅肉(微炒)5枚,诃黎勒(煨,用皮)5枚。
《普济方》卷二一一引《十便良方》之甘草汤主治冷热痢,心神烦渴,腹痛,胸膈滞闷。
以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分温2服。
上锉。
甘草3两,桂心2两,豉2升,葱白半斤。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方之甘草汤功在解五石毒。
上(口父)咀。先以水1斗5升,煮葱白作汤,澄取8升,纳药煮取3升,分3服。才服便使人按摩摇动,口中嚼物,然后仰卧,复以暖衣,汗出去衣,服汤。
甘草2两,干地黄2两,麦门冬2两,麻黄2两,芎藭3两,黄芩3两,栝楼根3两,杏仁50枚,葛根半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甘草汤主治在蓐中风,背强不得转动,名曰风痉。
《千金翼方》有前胡三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甘草3两,芍药3两,桂心3两,阿胶3两,大黄4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甘草汤主治产乳余血不尽,逆抢心胸,手足逆冷,唇干,腹胀短气。
上(口父)咀。以东流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阿胶令烊,分3服。1服入腹中,面即有颜色,日1夜,尽此3升,即下腹中恶血1-2升,立愈。当养之如新产者。
《千金方衍义》:四味温中药中,特进大黄1味,以破逆上之血。大黄虽苦寒,得桂心之辛散,功用自不寻常,1服入腹,面即有色,岂非宿有验乎?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甘草1两,人参1两,半夏1升,桂心3两,蜀椒3两,小麦8合,大枣20枚,生姜8两,吴茱萸2升。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之甘草汤主治脚弱,举身洪肿,胃反,食谷吐逆,胸中气结不安而寒热,下痢不止,小便难。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煮小麦取1斗,去小麦,纳诸药,煮取3升,分为6服。
《千金方衍义》:脚弱浮肿,脾虚湿著也,故以桂、椒、萸、半辛温散结,参、甘、小麦甘温益气,生姜、大枣辛甘和营,共襄逐湿之功,而脚膝受荫矣。
甘草1两,桂心1两,芎藭1两,麻黄1两,当归1两,芍药1两,附子2枚,独活3两,防己3两,生姜4两,石膏4两,茯神4两,白术1两,黄芩1两,细辛1两,秦艽1两半,防风1两半,侧子2枚,菊花1升,淡竹沥4升,人参2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之甘草汤主治偏风积年不愈,手脚枯细,面口僻,精神不定,言语倒错。
上(口父)咀。以水1斗,先煮麻黄,去沫,取7升,纳竹沥及药、煮取3升,分4服;服3服讫,间1杯粥,后更服,待药势自汗。
慎生冷、醋、蒜、面、奶酪、鱼等。
《千金方衍义》:偏风积年不愈,服药不除,而至手脚枯细,必是风从火化,而成本寒标热之患,故于附子散中除去干姜之辛燥,增入麻黄、独活搜风逐痹,苓、术、甘草健脾行湿,芎藭、芍药养血营筋,芩、膏、菊、沥杜风化热,则附、桂、辛、防藉人参之大力,何惮历年固疾不愈耶?其余秦艽、防己、侧子、生姜,匡助术、附、麻黄之力,大方中不可无助长之味也。方后服3服,间粥1杯,于长沙太阳例,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法悟入。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阴毒汤、当归汤、阴毒甘草汤
甘草2分,升麻2分,当归1分,椒1分,鳖甲1两。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九方之甘草汤主治阴毒,身重背强,蛰蛰如被打,腹中痛,心下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脉沉细而紧数。
阴毒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当归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阴毒甘草汤(《普济方》卷一三五)。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九
甘草1两,蜀漆3两,常山4两,石膏5两,鳖甲4两,香豉1升,栀子3-7枚,乌梅3-7枚,淡竹叶切2升。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一九八方之甘草汤主治心热为疟不止,或止后热不歇,乍来乍去,令人烦心,甚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者。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千金方衍义》:五脏之疟皆在于经,而诸经见证虽各不同,其主治之用总以恒山、蜀漆为破的之金錍。热在于心,令人烦心欲饮清水,又须竹叶、栀子为引,以清发渴之热。
甘草2两,生姜2两,五味子2两,人参1两,吴茱萸1升。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方之甘草汤主治虚羸惙惙,气欲绝。
上5味,(口父)咀。以水4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纳药,煮取1升6合,分2服。服数剂佳。
甘草(炙,锉)1两1分,羌活(去芦头)1两1分,人参半两,防风(去叉)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
《圣济总录》卷八方之甘草汤主治风痉,口噤不语,肢体强直,神识不明。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入地黄汁1合,先同煎至8分,去滓,次入荆沥,竹沥各半合,同煎3沸,温服,日夜各1服。
《圣济总录》卷八
甘草(炙,锉)1两,侧子(炮裂,去皮脐)1两,桂(去粗皮)1两,防己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芎藭1两,人参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干)1两,当归(切,焙)1两,赤芍药1两,秦艽(去苗土)3分,茯神(去木)2两,防风(去叉)3分,白术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细辛(去苗叶,微炒)半两,甘菊花(未开者)1两。
《圣济总录》卷九方之甘草汤主治中偏风,积年不愈,手足枯细,口面斜,精神不守,言语倒错。
每服6钱匕,以水2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1盏,去滓,入竹沥半合,更同煎沸温服,空心、日晚、近夜服。
上锉,如麻豆大。
甘草(炙)3分,蜀漆叶半两,天灵盖(酥炙)1两,黑豆(生)1分,桃仁(汤浸,去皮尖,研)1分,乌梅肉(炒)1分。
上为粗末。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方之甘草汤主治劳疟,寒热萎黄,渴躁烦闷。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3片,煎至7分,去滓,空腹未发前1服,临发时再服。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甘草(炙,锉)2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2两,人参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
上为粗末。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豉半合,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
《圣济总录》卷四十
甘草(炙,锉)2两,栝楼根2两,麦门冬(去心,焙)2分,半夏(汤洗去滑7遍,晒干,麸炒)2两半。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方之甘草汤主治胃热干渴。
先以水2盏,淘小麦半合,煎至1盏半,去麦,下药末5钱匕,加大枣2枚(擘破)、生地黄半钱、生姜1枣大(拍破),再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
上为粗末。
甘草(炙,锉)半两,黄连(去须,炒)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阿胶(炙令燥)半两。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方之甘草汤主治冷痢下,色白,食不消。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温服,日2次。
上锉,如麻豆大。
甘草(炙)半两,地榆半两,当归(切,焙)半两,黄连(去须,炒)半两,芍药(炒)半两。
上锉细。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方之甘草汤主治赤白痢,疼痛不止。
每服3钱匕,浆水1盏,煎取6分,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甘草(炙,锉)1两,防风(去叉)1两,乌豆1合,桂(去粗皮)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柏子仁2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蕤仁(去皮,烂研)1两。
《圣济总录》卷一○二方之甘草汤主治肝气不足,两胁拘急痛,寒热,目不明。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服。
上为粗末。
上为粗末。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甘草汤主治目赤痛,心躁口干。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7片,煎至7分,去滓,放温,食后、临卧服。
《圣济总录》卷一○三
甘草(炙,锉)1两,防风(去叉)1两,羚羊角(镑)1两,羌活(去芦头)1两,生干地黄(焙)1两,细辛(去苗叶)1两,菊花1两,玄参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令黄)1两,地肤子1两,栀子仁1两,青葙子1两,当归(切,焙)1两,决明子1两,蜀椒(去目并合口,炒出汗)1两。
上为粗末。
《圣济总录》卷一○九方之甘草汤主治风毒攻眼,渐生胬肉,碜涩疼痛。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圣济总录》卷一○九
甘草(炙)半两,磁石(煅,醋淬3遍)2两,玄参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五味子1两,牡丹皮1两,桂(去粗皮)1两,黑豆半合,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方之甘草汤主治咽干,涕唾如胶;或肾气不足,心中悒悒,目视(目巟)(目巟),少气耳聋;消渴黄疸,一身悉痒,骨中疼痛,小肠拘急。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1盏,去滓,食后服,日2次。
上为粗末。
甘草(炙)2两,露蜂房1两。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方之甘草汤主治附骨痈。
以水5升,煎至3升,去滓,以故帛2片浸汤中,更互洗疮上,日2-3次。
上锉。
甘草(炙,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桂(去粗皮)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
上为粗末。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甘草1两(炙),白茯苓(去黑皮)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3分,人参1两。
上除杏仁外,为粗末,入杏仁拌匀。
《圣济总录》卷一四五方之甘草汤主治坠扑,伤损肺气,咳唾血出。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甘草(生用)2两,白药1两。
《圣济总录》卷一四六方之甘草汤主治中药毒,心膈烦闷,甚者如锥刺痛。
以水3盏,同煎至2盏,去滓,候冷顿服。以吐出恶物为度。吐了后再单煎甘草1味服,尤佳。
上锉细。
甘草(炙令赤)1两,阿胶(炙令燥)1两,生干地黄(焙)半两。
上为粗末。
《圣济总录》卷一五五方之甘草汤主治妊娠卒下血;胎动不安,或连腰痛。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甘草(锉)1两,桂(去粗皮)半两,香豉(炒)2两。
上为粗末。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方之甘草汤主治子死腹中未下。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用鸡子1枚,取清打转入药内,再同煎7分,稍热服,须臾未下,再作服。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甘草(炙)3分,当归(切,焙)1两,人参1两,羊肉1斤(去脂,切碎,水4大碗,煮取汁3碗,去肉澄清),芎藭1两,桂(去粗皮)3分,芍药1两半,生干地黄(焙)4两。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方之甘草汤主治产后血虚,汗出不止。
每服3钱匕,以肉汁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上药除肉外,为粗末。
甘草(炙,锉)半两,钩藤半两,栝楼根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芍药半两,当归(切,炒)半两,石膏(碎)半两,蛇蜕6寸(炙黄),麻黄(去节)3分。
上为粗末。
钩藤汤(《普济方》卷三七六)。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甘草(炙)1两,常山1两。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方之甘草汤主治小儿疟,癖实壮热,头痛欲吐。
3-4岁儿每服半钱匕,水半盏,加竹叶10片,同煎至3分,去滓温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得吐即止。
上为粗末。
家之邪。若阴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以温散少阴肾家之寒。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
左。右患贴右。正患贴印堂。兼卷条塞鼻孔中。口含甘草汤咽之。一眼科七十二症。赤肿将耳上角。针刺血出粘...
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
肺家之邪;若阴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以温散少阴肾家之寒。《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过多。误用麻黄也。误汗伤阳。胸中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