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fú tù
Fútù ST32[中国针灸学词典]
fút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穴位 | 伏兔 | ||
汉语拼音 | Futu | ||
罗马拼音 | Futu | ||
美国英译名 | Conquered Rabbit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ST32 | |
日本 | 32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E32 | |
富耶氏 | |||
德国 | M32 | ||
英国 | S32 | ||
美国 | St32 |
伏兔为经穴名(Fútù ST32)[2]。代号:ST32[1]。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别名外勾、外丘。属足阳明胃经[1][2]。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在特定体位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2]。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瘫痪,下肢痉挛,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腹股沟淋巴腺炎,疝气,腹胀,狂邪妄语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以下髀关,抵伏兔。
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在特定体位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2]。
伏,有覆义,面向下卧。兔,动物名。《针灸大成》谓:“膝上六寸起肉处,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人当跪坐之时则腿足之气,冲至两膝以上,则两腿股直肌,肌肉绷急,推捏不动,犹兔之牢伏也故穴名伏兔。[3]
大腿[4]
标准定位:伏兔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5][6]。
伏兔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距髌底外侧端6寸处(《针灸甲乙经》)[1]。或术者以手腕横纹抵患者膝盖上缘,当中指到达处是穴[1]。一说在膝盖上七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
伏兔位于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2]。
伏兔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伏兔穴的位置
伏兔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伏兔穴的位置(肌肉)
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缘上6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
伏兔位于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2]。
快速取穴:屈膝90°,手指并拢压腿上,掌后第1横纹中点按在髌骨上缘中点,中指尖端处即是[7]。
简便取穴,以手掌掌后第一横纹中点,按在髌底中点处,手指并拢向上直押在大腿上,中指尖到处是穴[2]。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医者以手掌后第1腕横纹置于膝盖上缘压于大腿上,当中指尖处取穴[8]。
伏兔穴的简便取法[2]
伏兔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股中间肌。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腰丛的肌神经前支分布。在股直肌和股中间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静脉,两肌由股神经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股中间肌[2]。
浅层有股前皮神经(股神经分支)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和旋股外侧动脉经过并分布[6]。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通过[1]。
伏兔有舒筋活络作用[3]。
伏兔穴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瘫痪,下肢痉挛,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腹股沟淋巴腺炎,疝气,腹胀,狂邪妄语等。
伏兔主治股、膝等部疾患:如下肢萎痹、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狂邪妄语等[2]。
现代又多用伏兔治疗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2]。
主治腰腿痛,膝冷,下肢麻痹或瘫痪,脚气;以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1]。
伏兔穴主治下肢麻痹,腰痛膝冷,脚气;疝气[8]。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炎,下肢瘫痪,下肢痉挛;
其它:荨麻疹,脚气,腹股沟淋巴腺炎。
直刺1~2寸[6][8],局部有酸胀感[8],可传至膝部[8]。
一般直刺0.8~1.2寸[2]。
直刺1~1.5寸[1]。
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可下传至膝部。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揉伏兔最好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时间约3分钟,可缓解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腹胀、足麻不仁等症[7]。
《针灸甲乙经》: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冷不得温,风劳痹逆,狂邪,手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脚气,妇人下部诸疾。
《备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
对Ca2+浓度的影响:针刺“伏兔”、“梁丘”等穴,对家兔超负荷运动骨骼肌细胞内Ca2+浓度有一定影响,针刺二穴首先可以恢复肌膜的正常结构,从而调节Ca2+代谢,迅速降低骨骼肌细胞内Ca2+浓度,解除线粒体钙超载所致的细胞功能受阻,恢复肌细胞的正常结构与生理活动[8]。
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经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
过足少阴肓俞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冲中与前之入气髀关伏兔阴市从梁丘膝上两筋同膝膑犊鼻至三里上廉条口下廉中...
之里。下至气冲中。与前之入气冲者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间。(、...
下分行。相为输布。今俱受病者。乃水气之所留聚也。伏兔上各二行简按伏兔。诸家以为足阳明经穴。恐非也。此...
不得屈伸。不可以行。阴市二穴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又云宛宛中)。拜而取之。针三分不可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