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fú xì
Fúxī BL38[中国针灸学词典]
fúxì[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3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3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穴位 | 浮郄 | ||
汉语拼音 | Fuxi | ||
罗马拼音 | Fushi | ||
美国英译名 | Superficial Tortuosity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BL38 | |
日本 | 38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52 | |
富耶氏 | |||
德国 | B52 | ||
英国 | B52 | ||
美国 | BI38 |
浮郄为经穴名[1](Fúxì[2]BL3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浮指顺流,郄即孔隙,本经脉气顺流而下,进入穴隙,故名浮郄[1]。浮郄穴主治胃肠、下肢等疾患:如呕吐,泄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股内贴骨痈毒,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膝腘都疼痛,麻木,挛急,膝腘痛麻挛急,便秘,现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腓肠肌痉挛,急性胃肠炎,尿潴留,髌骨软化症等。
《针灸甲乙经》:不得卧,仰则恐仆,浮郄主之。
标准定位:浮郄穴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2]。
浮郄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俯卧取之[1]。
浮郄穴位于大腿后外侧,腘窝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缘处;或于委阳穴直上1寸取穴[5]。另说“委阳上二寸”(《循经考穴编》广注);“去殷门下一寸三分”(《针灸集成》)。
浮郄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肌肉)
俯卧位,在腘窝上方,股二头肌腱内侧,委阳上1寸处取穴。
浮郄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俯卧取之[1]。
俯卧位,取胭横纹正中旁开1寸的委阳,再直上1寸股二头肌肌腱内侧处取穴[6]。
浮郄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总神经。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分布着股后皮神经及腓总神经。皮薄,易移动,由股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富有脂肪、淋巴结、淋巴管以及疏松结缔组织。坐骨神经在腘窝上角处,分成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前者沿股二头肌形成的腘窝上外侧界向下外方行,达腓肌小头下方,分成腓浅、腓深神经。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筋膜,在腘窝上外侧界的内侧深进,穿腓总神经至腘窝底部的深筋膜和股骨外侧髁后面的骨膜。营养血管来自膝上外侧动脉。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腱内侧→腓肠肌外侧头[1]。
浅层有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和膝上外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腓总神经本干经过[8]。
布有股后皮神经,腓总神经和膝上外侧动、静脉[5]。
浮郄穴具有舒筋通络的功效。
足太阳膀胱经之气由臀部下行,达于委阳之上,顺流而下,有舒筋利节作用。浮郄穴所治症,为火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小便热、大便坚,胫外筋急、髀枢不仁。[3]
浮郄穴主治胃肠、下肢等疾患:如呕吐,泄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股内贴骨痈毒,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膝腘都疼痛,麻木,挛急,膝腘痛麻挛急,便秘,现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腓肠肌痉挛,急性胃肠炎,尿潴留,髌骨软化症等。
浮郄穴主治胃肠、下肢等疾患,如呕吐、泄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股内贴骨痈毒等[1]。
浮郄穴主治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等[5]。
浮郄穴主治膝腘都疼痛、麻木、挛急[8]。
浮郄穴主治膝腘痛麻挛急;便秘[6]。
现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炎,便秘;
3. 其它:髌骨软化症,腓肠肌痉挛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股外经筋急,髀枢不仁,浮郄主之。
《针灸大成》:主霍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胫外筋急,髀枢不仁,小便热,大便坚。
体象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之为义,如木之浮水面也。其脉应于皮毛,故轻手可得,如...
左寸前候乎心,心司血脉汗舌。其诊浮滑,头痛眩运多痰。浮滑而洪,女子怀孕可决。浮短浮洪,浮弦细急头痛...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
死不愈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
死不愈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