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蜂窝组织炎(cellulitis)为广泛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有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因化学物质侵入软组织引起[1]。大部分为原发,因皮肤创伤引起,也可因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扩散而来[1]。
蜂窝组织炎好发于下肢、足背、颜面、外阴、肛周等部位。初起时为境界不明显的弥漫浸润性斑块,以后发炎的症状迅速扩展和加重,局部红、肿、热、痛,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有压痛。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肿硬的斑块,以后软化形成脓肿,溃破后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可给予大量抗生素,支持疗法,加强营养、多种维生素及止痛或退热等治疗。
蜂窝组织炎
cellulitis
B95.4
引起蜂窝组织炎的常见病原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亦可由流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后者常引起坏疽,较严重。本病亦可为局部化脓性炎症的并发症,或深部化脓灶穿破后所致。局部外伤、血运不良、挤压疖肿以及放射疗法均可作为本病诱因。化学物质直接注入皮内也可导致急性蜂窝组织炎。
蜂窝组织炎好发于下肢、足背、颜面、外阴、肛周等部位,发生于指、趾的蜂窝组织炎称为瘭疽。临床表现由于致病菌不同、毒性不同以及发病部位和其深浅的不同,而有轻重之别。一般病变浅者,初起时为境界不明显的弥漫浸润性斑块,以后发炎的症状迅速扩展和加重,局部红、肿、热、痛,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有压痛。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肿硬的斑块,以后软化形成脓肿,溃破后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由葡萄球菌引起者脓液较稠,链球菌引起者脓液较稀。病变位置深者,红肿多不明显,有深部压痛。
急性病人都有高烧、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等。常伴有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坏疽、转移性脓肿,甚至发生败血症。但局部不产生水疱。患者可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症状。
慢性蜂窝组织炎常呈板样硬化、色素沉着或潮红、灼热,疼痛不明显,可见有皮肤萎缩,颇类似硬皮病。好发于踝上部,亦可见于颈、腹或上肢。本型为硬结性蜂窝组织炎,较罕见。
复发性蜂窝组织炎上述病情反复发作,红斑明显或不明显,也可完全没有。全身症状很轻或没有,但反复肿胀,最后可导致慢性淋巴水肿。
蜂窝组织炎常伴有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坏疽、转移性脓肿,甚至发生败血症。
根据有境界不清的红肿,有指压性水肿及压痛,皮疹中央先肿后软,波动、溃破等特点可诊断蜂窝组织炎。
1.损害为局部大片状红、肿、热、痛,边界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大疱和深在性脓肿[1]。
2.急性期常伴高热、寒战和全身不适[1]。
3.常发生于四肢、面部、外阴、肛周等部位,发生于指、趾处的称为瘭疽[1]。口底及颌下蜂窝组织炎可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1]。
4.复发性蜂窝组织炎损害反复发作,全身症状可能较轻[1]。
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组织可见广泛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改变,浸润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血管和淋巴管扩张或栓塞,后期可见肉芽肿形成。毛囊、皮脂腺、汗腺被破坏,晚期可见由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及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
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损境界清楚,自觉灼痒,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不高。
丹毒为浅层炎症,浸润较轻,皮损鲜红,境界清楚,不形成深在性脓肿,可发生水疱,但不化脓。
血管性水肿仅有水肿,无红斑,不化脓,无全身症状,消退快。
蜂窝组织炎的治疗包括给予大量抗生素,支持疗法,加强营养、多种维生素及止痛或退热等。
早期应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一日640万~960万单位,分2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至少10天,也可选用苄星青霉索;其他药物,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也可选用[1]。
过敏者可用红霉素1~1.5g/d静点。或选用环丙氟哌酸0.2g/次,每日2次静点。口服氟嗪酸0.2g/次,每日2次。也可用先锋V号6g/d静点,或选用抗菌谱较广的头孢类抗生素。一般疗程10~14天,在皮损消退后应维持一段时间。
(1)已化脓者,明显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1]。
(2)局部湿敷,用50%硫酸镁或生理盐水,然后外用10%鱼石脂软膏包扎。
(3)患肢休息,局部可热敷和紫外线照射或超短波等物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