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五鬲气 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见《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即五鬲。参见该条。作者:
鬲气 病名。即膈气。见《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详膈气条。作者:
(五噎气哽)承满、乳根、疗鬲气。(明见噎。)膻中、疗胸鬲闷。咳嗽气短。喉鸣。(下)鬲俞、痛。(见癖。)商阳、疗胸鬲气满。(见喘。)足临泣、疗胸鬲满闷。(下见颊痛。)胸中鬲气聚痛。好吐。灸厥阴俞随年壮。(千)隐白、(见呕吐。)巨阙、主鬲中不利。(明下同。)食窦、(铜同。)主鬲中雷鸣。察察隐隐。常有水声。(明下云。疗鬲间鸣陆常有水声。)胸鬲中气。灸阙俞随年壮。天池、治胸鬲烦满。(铜见胸满。)膻中、治鬲
膈气 病名。一名鬲气。即噎膈。《圣济总录》卷六十:“人之胸膈,升降出入,无所滞碍,命曰平人。若寒温失节,忧恚不时,饮食乖宜,思虑不已,则阴阳拒隔,胸脘痞塞,故名膈气。”此病名,融会了噎膈病的主证和病机。参见噎膈、鬲气、膈等条。作者:
热膈 病名。五膈之一。《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热鬲之为病,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骨烦四支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气及癖也。”参见五膈条。作者:
恚膈 五膈之一。见《肘后备急方》卷四。《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意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参见五膈条。作者:
寒膈 病名。五膈之一。见《肘后备急方》卷四。《素问·气厥论》有“肝移寒于心,狂,隔中”之载述。《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谓:“寒膈之为病,心脾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参见膈、五膈条。作者:
古今论鬲气乃有五种谓忧鬲恚鬲气鬲寒鬲热鬲也夫胸中气结烦闷饮食不下羸瘦无力此乃忧鬲心下实满食不消化噫辄醋心大小便不利此名恚鬲胸胁逆满咽喉闭塞噫闻食臭此名气鬲心腹胀满咳逆肠鸣食不生肌此名寒鬲五心中热口舌生疮骨烦体重唇干口燥背痛胸痹此名热鬲《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脉数故吐(汗令阳微,鬲气空虚;数为客热,不能消,胃中虚冷,故使吐也。)关上脉数,故吐。阳紧阴数,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然,或浮大(皆阳偏胜,阴不能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无阴则呕故也。)脉紧而滑者,吐之。关上浮大,风在胃中,食欲呕。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寸紧尺涩,胸满不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未止者,为胃反。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或浮而涩,浮则虚,虚伤脾,脾则不磨,朝食
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疾。(《大观》卷七页56,《政和》页192,《纲目》页1239)《海药本草》五代李珣公元907-960年
味甘,平,无毒。下水,利小便。生南海中水石上。《南越志》云∶似紫菜,色青。《临海异物志》曰∶附石生也。海药云∶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疾。《证类本草》宋唐慎微公元960-1279年
隋有患者尝饥而吞食则下致胸便即吐出医作噎疾鬲气翻胃三候治之无验有老医任度视之曰非此三疾盖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风尝求蛇肉食风稍愈复患此疾矣遂以芒硝大黄合而治之微泄利则愈医皆记其验而知蛇瘕也《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诸地。味酸、涩,温,无毒。主五鬲气结,心腹虚痛,赤白诸痢,及呕吐,咳嗽,并宜使。其皮主嗽。肉炙,治眼涩痛。方家使陆路诃梨勒,即六棱是也。按波斯将诃梨勒、大腹等,舶上用防不虞。或遇大鱼放涎滑水中数里,不通舡也,遂乃煮此洗其涎滑,寻化为水。可量治气功力者乎。大腹、诃子,性焦者,是近铛下,故中国种不生。故梵云∶诃梨恒鸡,谓唐言天堂,未并只此也。(《大观》卷十四页8,《政和》页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鬲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食饮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也逖(音唐)心主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史记)《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五膈 病证名。 ①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见《肘后备急方》卷四。又称五鬲气。 ②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的总称。见《外台秘要》卷八。 ③忧膈、思膈、怒膈、恐膈、喜膈的总称。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作者:
谨按《广志》云∶生南海诸国。树茎叶根干,与大腹子异耳。又云如棕榈也,叶茜似芭蕉状。陶弘景云∶向阳曰槟榔,向阴曰大腹。味涩,温,无毒。主奔豚诸气,五鬲气,风冷气,宿食不消。《香港脚论》云∶以沙牛尿一盏,磨一枚,空心暖服,治香港脚壅毒,水肿浮气。秦医云∶槟榔二枚,一生一熟捣末,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诸气也。(《大观》卷十三页11,《政和》页319,《纲目》页1305)《海药本草》五代李珣公元907-96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已虚门已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二时形乃困薄《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胃气《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五日谓之候五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此病不在外不在内不属冷不属热不是实不是虚所以药难取效此病缘忧思恚怒动气伤神气积于内气动则诸证悉见气静疾候稍平扪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视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听之而不知音之所发故针灸服药皆不获效此乃神意间病也顷京师一士人家有此证劝令净观内外将一切用心力事委之他人服药方得见效若不如此恐卒不能安但根据此戒兼之灼艾膏肓与四花穴及服此三药可以必瘥孙真人云妇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疾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
喜乐出焉。说者曰、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气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然则中者、乃十二脏之一。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分布阴阳。非其他穴比者。或患气噎鬲气。肺气上喘。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等疾。宜灸此。(难疏。气会三焦。外筋直两乳间。气病治此中庭在膻中下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明云、二分。下云、膻中下一寸。灸三《针灸资生经》南宋·嘉定十二年王执中公元
蜜研,注目中,治风赤涩痛,神良。其子未熟时,风飘堕者,谓之随风子,曝干收之。彼人尤珍贵,益小者益佳。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海药∶云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南海诸国。味酸、涩,温,无毒。主五鬲气结,心腹虚痛,赤白诸痢,及呕吐,咳嗽。并宜使皮其主嗽,肉炙治眼涩痛。方家使陆路诃梨勒,即六棱是也。按波斯将诃梨勒、大腹等,舶上,用防不虞。或遇大鱼放涎滑水中数里,不通舡也,遂水,可量治气功力者乎。
天地之数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木胜脾土故也夏伤于暑秋为疟疾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两气通于肾肠胃为海九窍为水《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天有四时五行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肝脉弦心脉勾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为五脏之脉《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华佗行道见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傍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条悬之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佗家小儿戏门前迎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公也疾者前入见佗壁北悬此蛇辈以十数(御览)《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脏所伤《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噎者乃噎塞不通心胸不利饮食不下也各随其证而治之《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吴廷绍为太医令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廷绍尚未知名独谓当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群医默识之他日取用皆不验或扣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实汤治之(南唐书)《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舂杵头细糠治卒噎陶隐居云食卒噎不下刮取含之即去亦是舂捣义尔天下事理多有相影响如此也日华子云平治噎煎汤呷(本草)《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孙思邈居太白山于推步医药无不善卢照邻有恶疾不可为而问曰高医愈疾奈何答曰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天常数也人之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则蒸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竭则焦槁发乎面动乎形天地亦然五纬缩赢孛彗飞流其危诊也寒暑不时其蒸否也石立土是其赘疣山崩土陷是其痈疽奔风豪雨其喘乏川渎竭涸其焦槁高医导以药石投以砭剂圣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所藏《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广五行记治噎疾永徽中绛州有僧病噎数年临死遗言令破喉视之得一物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致钵中跳跃不止以诸味投钵中须臾悉化为水时寺中方刈蓝作靛试取少靛致钵中此虫绕钵畏避须臾化为水世人以靛治噎疾(良方)《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为五恶《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为五禁《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五脏化液心为汗肝为泪肺为涕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鬲中热 证名。鬲通膈。指心热。出《素问·刺热篇》。《素问识》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写肺热也,膈中热者,写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藏真也。”作者:
中(一名元见)∶玉堂下一寸六分,横量两乳间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难经》曰∶气会膻中。疏曰∶气病治此。灸五壮。《明堂》灸七壮,止二七壮,禁针。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鬲气,喉鸣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风痛,咳嗽、肺痈唾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玉堂(一名玉英)∶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胸膺疼痛,心烦咳逆,上气,胸满不得息,喘急,呕吐寒痰
以九六之法。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引阳。先热后寒。自深而浅。以九六之方。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在浅则用浅。法在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鬲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曰留气之诀。癖
鬲偏枯 病名。鬲,否鬲之意。因气血俱病,否鬲不通,而致半身不遂。《素问·大奇论》:“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类经·脉色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作者:
罗鬲 膈的俗名。《伤科补要》:“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内之膜也,俗名罗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