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当阳为经外奇穴名(dāngyáng EX-HN2 )[1][2][3]。出《备急千金要方》。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2]。主治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感冒、鼻塞、鼻炎,卒不识人等。
dāng yáng
EX-HN2
《备急千金要方》:眼急痛不可远视,灸当瞳子上入发际一寸,随年壮,穴名当阳。
标准定位:当阳穴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2][4]。
当阳穴位于瞳孔(正视时)直上入发际1寸处,即头临泣后0.5寸[3]。
经外奇穴——当阳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当阳穴的位置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1寸,于约平上星穴处取穴[4]。
快速取穴:直视前方,沿瞳孔垂直向上,自发际直上1横指处即是当阳穴[5]。
当阳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或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分布有眶上神经和眶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当阳穴主治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感冒、鼻塞、鼻炎,卒不识人等。
当阳穴主治头痛、眩晕、感冒、鼻塞、目赤肿痛等[3]。
当阳穴主治头痛,眩晕,感冒,鼻塞,目赤肿痛等[1]。
神志病:卒不识人[4]。
平刺,针尖向上或向下,针入0.3~0.5寸,局部重胀[4]。
以食指指腹按压当阳穴,每次左右各1~3分钟,可改善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5]。
《太平圣惠方》:当阳二穴……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针入三分。
《类经图翼》:当阳,当瞳子直入发际内一寸,去临泣五分是穴。主治风眩鼻塞。灸三壮。
《东医宝鉴》:当阳二穴……主风眩、卒不识人、鼻塞。针入三分。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当阳,奇穴。正视时瞳孔直上入发际一寸。针二至三分。灸三壮。主治风眩眼痛、鼻塞,亦治感冒、头痛、目赤肿及其他眼疾。
当阳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太阳穴[1][6]。见《中国针灸学》。
太阳为经外奇穴名(tàiyáng EX-HN5)[2]。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前关、当阳[6]。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2]。太阳穴为治疗偏头痛的首选穴[7]。主治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感冒,眩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每日揉按5~10 min,有预防感冒、头痛的作用,还可美容除皱[7]。
tàiyáng
EX-HN5
《太平圣惠方》: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是穴亦名太阳之穴……
前关(《太平圣惠方》)、当阳[6]。
标准定位:经外奇穴·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2]。
经外奇穴·太阳穴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中[7]。
经外奇穴·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8]。
经外奇穴·太阳的位置原载:“在外眦五分是。”《圣济总录》:“眼小眦后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今多据《圣济总录》结合《奇效良方》等,定位于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开1寸处[6]。
经外奇穴——太阳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太阳穴的位置
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正坐或侧伏位,丝竹空与瞳子髂连线中点向外约1横指处取穴[7]。
太阳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皮肤→皮下组织→颞筋膜→颞肌[8]。
浅层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肌支分布[8]。
太阳穴居眉毛外端和目外眦之间,位于头之偏侧,因此为治疗偏头痛的首选穴;如每日揉按5~10 min,有预防感冒、头痛的作用,还可美容除皱[7]。
太阳穴主治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感冒,眩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太阳穴主治头痛、目疾[8]。
太阳穴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6]。
太阳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7]。为治疗偏头痛的首选穴[7]。
保健:每日揉按5~10 min,有预防感冒、头痛的作用,还可美容除皱[7]。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7]。
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6]。
治偏头痛向后平刺1~2寸,透率谷,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颞部[7]。
治三叉神经痛向下平刺1.5~2.5寸,透下关,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面颊部[7]。
注意:针刺时,手法不能过强,退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7]。
太阳配太冲、委中、关冲、风池、合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作用,主治天行赤眼。
太阳配攒竹、肝俞、太冲、光明、肾俞、照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作用,主治视物易色。
《太平圣惠方》: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是穴亦名太阳之穴。头风、赤眼头痛、目眩目涩,可灸。针入三分。
《圣济总录》:眼小眦后一寸,太阳穴,不可伤,伤即令人目枯,不可治也。
《针灸大成》: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痛,用三棱针出血。其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颈,紫脉即见,刺出血立愈。又法,以手紧扭其领,令紫脉见,却于紫脉上,刺出血,极效。
《良方集腋》:偏正头风,斑蝥一个,去头足翅,隔纸研细为末,筛去衣壳,将末少许点在膏药上,如患左痛贴右太阳,患右痛贴左太阳,隔半日取下,永不再发矣。……头风痛坏一目,川贝母一粒,白胡椒七粒,共研末,葱头汁为丸,如柏子大,用膏药贴在太阳穴,目可重明。
点刺太阳穴为主治疗103例,效果较好。能调整非洲流行性结膜炎引起的血象异常,促进角膜溃疡穿孔的愈合,促进角膜近期瘢痕的吸收,缩小。
太阳配印堂,点刺放血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50例,效果良好。
针刺太阳、风池,可使偏头痛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下降。针刺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7]
电针太阳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其在头痛缓解持续时间、缓解程度、克服药物毒副反应等方面较常规西药治疗具有优势。[7]
气也。(柯韵伯)脉法伤寒邪,无定体,或入阳经,则太阳为首;或入阴经,则少阴为先。其脉以浮紧而有力、无...
矣。〔鉴〕协热利二证。以脉之阴阳。分虚实主治。固当矣。然不可不辨其下利之粘秽鸭溏。小便或白或赤。脉...
者,所为胃家实是也;有少阳阳明,谓病已到少阳,法当和解,而反发汗,利小便,亡其津液,胃中燥热,复转...
,合在泉之气;主时之气,合司天之气,无有偏胜,民当无病,若无寒湿之化,而有火热之气,是为反者,反则...
,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大纲三法,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缘风为百病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