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穴位 | 大横 | ||
汉语拼音 | Daheng | ||
罗马拼音 | Taheng | ||
美国英译名 | Great Cros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SP15 | |
日本 | 15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RP15 | |
富耶氏 | RP15 | ||
德国 | MP15 | ||
英国 | Sp15 | ||
美国 | Sp15 |
大横为经穴名(Dàhéng SP15)[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肾气[2]。属足太阴脾经;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1]。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1]。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肾气(《医学纲目》)。
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1]。
横,与纵、竖、直相对,又指脐。道经称脐为横津。本穴在腹哀下3寸,内应横结肠,其处至广而大,横与脐平,在脐旁之大横纹中,故名“大横”。[3]
腹[4]
大横位于脐中旁开4寸处[2]。
另说大横在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大横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大横穴的位置
大横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大横穴的位置(肌肉)
大横穴的位置(内脏)
大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9、10、11肋间经神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渐薄,内有腹壁浅动、静脉及胸神经前支和外侧支。腹肌由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6]。
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动脉[6]。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第十肋间动、静脉[2]。
大横穴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大横主治脾胃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等[1]。
现代又多用大横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肠寄生虫病等[1]。
大横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以及肠蛔虫症等[2]。
大横主治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7]。
其它: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
一般直刺1.0~1.5寸[1][6][7],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同侧腹部[7]。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
平刺2.0~2.5寸透神阙治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治疗腹痛时,可用盘旋法。
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患者取屈膝平卧位,选择大横,用双手拇指与示指、中指的指腹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捏住所选部位的肌肉,进行3~5 min,提捏20次/min。结果显示,推拿大横治疗组与654-2注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同样具有止痛的作用。
有报道,依次按压大横、中脘、章门各1~2 min,后改按压为顺时针方向揉摩5 min。每日早、晚各1次,1周为一疗程。指压治疗后68例患者治愈4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无不良反应。
针刺大横得气后,施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 min,间歇行针2~3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针刺大横穴有一定的驱蛔作用[1]。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横穴对于急性胃肠炎有显效[3]。
肋端可疑之二也在膺骨间。而谓肋端。可疑之三也。自大横倒量上行至不容。不合骨度之数者。一寸。可疑之四也...
箕门二穴(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冲门二穴(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端)府舍二穴(在腹结下三寸)腹结...
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足太阴脾经,...
廉之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枢关元复循腹结大横会下脘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下脘...
寒中食不化。腹中疼痛。西方子云。此穴不灸(脾)。大横二穴在腹哀下三寸半。直脐旁。灸三壮。针七分。铜人...